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在聋校占的课时最多,花的精力最大,但效率不高,学生读写能力始终得不到根本提高。在对高年级聋生读写能力调查资料中显示,聋生阅读能力和作文能力只稍高于及格线,自拟题目作文也不及格。聋校语文教学“费”、“慢”、“差”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因此,优化特教语文教学是摆在全体教师面前的课题。多年来,笔者在优化语文教学方面做了大量的实践与探索,得出了一定的经验。
一、优化特教语文教学要明确特教学校语文教学的意义和目的
特教学校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特教学生具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的任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首先,掌握语言文字,是使聋人适应社会进行交际的需要,是取得社会平等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条件。其次,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工具,语文能力是提升耳聋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再次,掌握语文工具,有助于提高耳聋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聋哑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进行发音、说话、看(听)话教学,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学;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看(听)话、说话能力和阅读、作文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初步的看(听)话、说话能力和阅读、作文能力”,意思是向学生进行最基础的语言文字教学,一方面进行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教学,另一方面使他们具有看(听)、说、读、的初步能力。前者是基础知识教学任务,后者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与他人交往是不可能的。按照现代意识的标准来衡量,对于一个听力正常的人来说,应付一般日常生活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对于一个听力障碍者,尤其是自动丧失听力且较严重的人,他们首先失去的是四种能力中的两种基础能力,因而,即使应付一般日常生活也是有困难的。语文教学就是让耳聋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以适应社会和日常生活。在完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这是有机的统一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实现的,学词造句、看图说话写话、分析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都包含着发展思维和智力的内容。马克思曾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耳聋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发展语言思维能力的过程。如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写话,从“谁”“做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相互关系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中年级看图学文,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高年级的看图作文,要求根据图面上的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去展开联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到更高的程度,学生的智力也会相应地提高。在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聋哑学校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注重用课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形象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以后行动的榜样;用课文中阐述的道理去教育学生,用以对照自己的思想行为,分辨是非。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从课文所表述的思想内容去挖掘,应从课文的遣词造句、材料安排去深化。而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内容,去搞外加的、拔高的空洞说教。因为很难想象,当耳聋学生还处于读不懂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理解课文内容时,他会从课文中获取教益。、
二、优化特教语文教学要认清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三、优化特教语文教学要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优化语文教学,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优化特教语文教学要明确特教学校语文教学的意义和目的
特教学校语文教学肩负着培养特教学生具有理解语言和运用语言的语文能力的任务,显然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首先,掌握语言文字,是使聋人适应社会进行交际的需要,是取得社会平等地位和权利的重要条件。其次,语文是学好各门知识的工具,语文能力是提升耳聋学生思维水平和发展智力的必要条件。再次,掌握语文工具,有助于提高耳聋学生的思想认识,培养和形成优良的个性品质。《聋哑学校语文教学大纲》规定: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向学生进行发音、说话、看(听)话教学,进行祖国语言文字教学;培养学生能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具有初步的看(听)话、说话能力和阅读、作文能力。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具有初步的看(听)话、说话能力和阅读、作文能力”,意思是向学生进行最基础的语言文字教学,一方面进行语言文字的基础知识教学,另一方面使他们具有看(听)、说、读、的初步能力。前者是基础知识教学任务,后者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不与他人交往是不可能的。按照现代意识的标准来衡量,对于一个听力正常的人来说,应付一般日常生活是不会有多大问题的。但是,对于一个听力障碍者,尤其是自动丧失听力且较严重的人,他们首先失去的是四种能力中的两种基础能力,因而,即使应付一般日常生活也是有困难的。语文教学就是让耳聋学生获得语文能力,以适应社会和日常生活。在完成语文基础知识教学和培养能力的同时,要注意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智力,这是有机的统一体。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智力,是在日常的教学中实现的,学词造句、看图说话写话、分析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等,都包含着发展思维和智力的内容。马克思曾说过,“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耳聋学生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发展语言思维能力的过程。如低年级的看图说话写话,从“谁”“做什么”“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的相互关系中,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方法、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中年级看图学文,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高年级的看图作文,要求根据图面上的事物间的必然联系去展开联想,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到更高的程度,学生的智力也会相应地提高。在语言文字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行教育。聋哑学校语文学科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应注重用课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形象去感染学生,使学生在脑海中留下深刻的印象,成为他以后行动的榜样;用课文中阐述的道理去教育学生,用以对照自己的思想行为,分辨是非。思想教育的内容也应该从课文所表述的思想内容去挖掘,应从课文的遣词造句、材料安排去深化。而不要脱离课文的语言文字和内容,去搞外加的、拔高的空洞说教。因为很难想象,当耳聋学生还处于读不懂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不理解课文内容时,他会从课文中获取教益。、
二、优化特教语文教学要认清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方式存在的问题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然而,特殊教育语文教学模式仍然存在着部分不良的状况,如:低年级反复地枯燥乏味地学词学句,忽略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中、高年级语文教学则是被“灌输──分析──训练”的方式占据了主阵地;一些教师依然“以学科为本”,忽视了教育对象的发展,把聋生当成机器的复制品,在教学流水线上进行打磨,然后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成品验收,这实际上是对孩子最大的不尊重和身心摧残。应是学习主人的聋生们一直处于被动、压抑的地位,只有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资格。这样的教学模式根本不能适应聋生的学习需要,也不可能让他们去发现、去创造,更谈不上提高教学效率了。
三、优化特教语文教学要让特殊教育语文教学回归现实生活
陶行知先生在他的生活教育理论中提出:“生活即教育”,认为教育与生活从来是分不开的,“教育是从生活中得来的”。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提倡走近学生,走进生活,在新理念的指引下,我觉得要让我们的教学活动回归到现实生活中,从而加强聋生的语文实践,提高聋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和水平。“从概念到概念,活泼泼的文字变成了僵死的东西,活生生的形象黯然失色。语言文字本是交流思想的工具,尤其我们的语言,是最讲究神韵的,没有形象的感受,没有对字里行间的情感的体会,没有对语言文字的品尝意会,学生怎么能读好作品,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在特殊教育中,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主要依靠视觉、肤觉、味觉、嗅觉等其他途径感知外界事物。生活是聋生学习的源泉,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可见,传统的“讲解、灌输”式课堂教学是不利于聋生的语文学习的。因此,我们的学习活动一定要“以人为本”,把教科书与聋生的生活融合为一体,给聋生感受自然、社会、事实、事件、人物、过程的机会,让聋生在与现实世界的撞击、交流中,产生对世界、对生活的爱,使他们自发地、主动地去获取知识;一定要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回到聋生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中去,去激发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的欲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内化为聋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从而获得有生命活力的知识。
作为特教战线上的教师,应该牢记“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优化语文教学,真正把聋生看作是发展中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他们学习的潜能,在教育中坚持不懈地探索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