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该如何上?这是我一直比较困惑的问题。怎样做,既不影响重点训练内容,又打好学生阅读的基础,我在教学中尝试采用“激情入境,读中感悟”的方法,收到比较好的效果。下面结合《大海睡了》一课的教学,谈谈我的做法和体会。我的策略是:通过激情引导,短时间内让孩子们喜欢上这篇课文。这种情感的来源不是课文自身如何感人,而是借助低龄学生的自身特点和教师的引导顺利完成的。
一、诵读感悟
这篇课文主要的基调定位在体味美和提高诵读水平,所以,我采用的策略就是表情诵读。在指导学生读通顺课文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体味意境上。比如,“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读这句话的时候,“深夜里”还是正常深情地诵读,“大海睡觉了”就要轻轻地读出来,就好像你悄悄地告诉别人她已经睡着了,如果大声说话可能会把大海吵醒。
最后一句,“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这一句比较难读,要深情地呼唤出来。但是学生装腔作势干瘪的腔调一定不好听。我打开了提前准备好的一首大海潮声的轻音乐。乐曲本身也是贴近孩子的,很快达成了共鸣。我又给他们看了潮来潮去的动画,让他们联想和鼾声的相同。学生弄明白了这些,诵读的时候感情就丰富多了。我问他们潮声美不美,好不好听。你们要想读得好听,声音要扬起来,就像潮水一样会涨上来,落下去,一起一伏,潮起潮落,那一定很好听。在接下来的多次练习中,我加入了一个动作,右臂甩起上扬,学生诵读,“那轻轻的潮声啊”就跟着我的手臂拔高,“是她睡熟的”这五个字。我双手轻轻按下,学生跟着我的手势控制自己的音量,然后深情地读出“鼾声”。
后面这些比较难的环节处理完以后,我回到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谁会读?几个学生读完以后,我告诉他们两个相同的句子,诵读出来要让别人听的不一样,不然总用一个腔调出来,就显得很死板。于是,全班采用“风儿、不闹了”,平和缓慢,“浪儿、不笑了”,“浪儿”二字急促略高,“不笑了”再降下来这种节奏读出来。
接着全班练习几遍,作为第一课时初步感知,学习诵读在欣喜愉悦和美的享受中画上句号。
二、拓展升华
海对北方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单凭一篇课文让学生去认识海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时我采取的策略是:适时拓展,以达情感升华。在学完课文后,我出示该课作者的另一篇诗作《海上的风》。选用这首诗有两个原因。一是同一个作者写的,情感通畅,衔接紧密。二是这首诗出现在“日有所诵”二年级教材的上卷第四单元,同学们早已背熟。从熟悉程度上来讲,也不需要我过多的指点。
我把《海上的风》放在课文的前面。连上课文变成一首长诗。再通过诵读技巧,让学生反复练习。剩余的时间,我让学生们抄了一首小诗,作为第二课时的收尾。这首小诗是:“视觉中的海、可比天空\嗅觉中的海、有如清风、触觉中的海、好似友人。”这首诗的选用也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我的教学目标就含有让学生了解大海,这首小诗相对于《海上的风》和《大海睡了》显得更确切一些,既不像《海上的风》有很多华丽的词藻,又不像《大海睡了》那么朦胧。用这首诗作为收尾,能起到一个清醒的认知,当然这个认知同样也是美丽的。当天的作业是,回家练习《海上的风》和《大海睡了》的诵读,并学习这首小诗,有不懂的询问家长。
第二天,进行诵读练习的第三个课时。在音乐的陪伴下,我们把三首诗连在了一起,命名为《海》。又加人嘘声、点头、询问等等很多儿童性的舞台动作,配上报幕、鞠躬在教室练习。我认真而深情地告诉他们,你们朗诵得很美,老师很喜欢听。如果你们表现得很出色,以后学校的一些文艺活动,我们就可以上这个节目《海》。下面,大家就把这里当作舞台,模拟演练朗诵《海》。在充分地诵读表演后,在我的鼓励和指导下,学生内心有了表现自我的冲动,没有什么孩子怯场,只是很认真、很卖力地表演。下课的时候我也很用心、很卖力地鼓掌。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如果算上识字教学,一共用了3个课时。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生字,更重要的是记住了节目《海》所带来的成功和快乐,诵读水平和表演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们在本课的教学后深深地迷恋上了大海,也许这正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应该做的吧。
责任编辑 杨博
一、诵读感悟
这篇课文主要的基调定位在体味美和提高诵读水平,所以,我采用的策略就是表情诵读。在指导学生读通顺课文的基础上,我把重点放在帮助学生体味意境上。比如,“深夜里,大海睡觉了。”读这句话的时候,“深夜里”还是正常深情地诵读,“大海睡觉了”就要轻轻地读出来,就好像你悄悄地告诉别人她已经睡着了,如果大声说话可能会把大海吵醒。
最后一句,“那轻轻的潮声啊是她睡熟的鼾声。”这一句比较难读,要深情地呼唤出来。但是学生装腔作势干瘪的腔调一定不好听。我打开了提前准备好的一首大海潮声的轻音乐。乐曲本身也是贴近孩子的,很快达成了共鸣。我又给他们看了潮来潮去的动画,让他们联想和鼾声的相同。学生弄明白了这些,诵读的时候感情就丰富多了。我问他们潮声美不美,好不好听。你们要想读得好听,声音要扬起来,就像潮水一样会涨上来,落下去,一起一伏,潮起潮落,那一定很好听。在接下来的多次练习中,我加入了一个动作,右臂甩起上扬,学生诵读,“那轻轻的潮声啊”就跟着我的手臂拔高,“是她睡熟的”这五个字。我双手轻轻按下,学生跟着我的手势控制自己的音量,然后深情地读出“鼾声”。
后面这些比较难的环节处理完以后,我回到第一句,“风儿不闹了浪儿不笑了”。谁会读?几个学生读完以后,我告诉他们两个相同的句子,诵读出来要让别人听的不一样,不然总用一个腔调出来,就显得很死板。于是,全班采用“风儿、不闹了”,平和缓慢,“浪儿、不笑了”,“浪儿”二字急促略高,“不笑了”再降下来这种节奏读出来。
接着全班练习几遍,作为第一课时初步感知,学习诵读在欣喜愉悦和美的享受中画上句号。
二、拓展升华
海对北方的孩子来说是陌生的,单凭一篇课文让学生去认识海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在教学时我采取的策略是:适时拓展,以达情感升华。在学完课文后,我出示该课作者的另一篇诗作《海上的风》。选用这首诗有两个原因。一是同一个作者写的,情感通畅,衔接紧密。二是这首诗出现在“日有所诵”二年级教材的上卷第四单元,同学们早已背熟。从熟悉程度上来讲,也不需要我过多的指点。
我把《海上的风》放在课文的前面。连上课文变成一首长诗。再通过诵读技巧,让学生反复练习。剩余的时间,我让学生们抄了一首小诗,作为第二课时的收尾。这首小诗是:“视觉中的海、可比天空\嗅觉中的海、有如清风、触觉中的海、好似友人。”这首诗的选用也有两个原因。首先是我的教学目标就含有让学生了解大海,这首小诗相对于《海上的风》和《大海睡了》显得更确切一些,既不像《海上的风》有很多华丽的词藻,又不像《大海睡了》那么朦胧。用这首诗作为收尾,能起到一个清醒的认知,当然这个认知同样也是美丽的。当天的作业是,回家练习《海上的风》和《大海睡了》的诵读,并学习这首小诗,有不懂的询问家长。
第二天,进行诵读练习的第三个课时。在音乐的陪伴下,我们把三首诗连在了一起,命名为《海》。又加人嘘声、点头、询问等等很多儿童性的舞台动作,配上报幕、鞠躬在教室练习。我认真而深情地告诉他们,你们朗诵得很美,老师很喜欢听。如果你们表现得很出色,以后学校的一些文艺活动,我们就可以上这个节目《海》。下面,大家就把这里当作舞台,模拟演练朗诵《海》。在充分地诵读表演后,在我的鼓励和指导下,学生内心有了表现自我的冲动,没有什么孩子怯场,只是很认真、很卖力地表演。下课的时候我也很用心、很卖力地鼓掌。
反思这篇课文的教学过程,如果算上识字教学,一共用了3个课时。学生们不仅学会了生字,更重要的是记住了节目《海》所带来的成功和快乐,诵读水平和表演能力得以提高,学生们在本课的教学后深深地迷恋上了大海,也许这正是低年级阅读教学应该做的吧。
责任编辑 杨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