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听视同步筛查的临床模式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blacktz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索新生儿听力、眼病同步筛查的可行性和临床模式;了解新生儿听力下降及眼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在母婴同室应用瞬态诱发耳声发射,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采用两阶段筛查技术进行新生儿听力筛查;同步进行新生儿眼病筛查。听力复筛未通过者,生后3个月进入诊断程序并进行跟踪随访和定期的听力学评估;眼病筛查疑似病例及时转诊到专业眼科进一步确诊。结果自2002年10月1日至2005年4月30日在济南市妇幼保健院共出生16800例新生儿,对其中的15398例(91.7%)新生儿进行了听力、眼病同步筛查。新生儿听力损失在同步筛查儿中的检出率:双耳0.312%(48/15398),单耳0.227%(35/15398);有4例单耳或双耳先天性感音神经性聋伴发眼病或眼部阳性体征:1例极重度感音神经性聋(双)、听神经病伴双眼先天性完全性白内障,1例轻度感音神经性聋(双)伴发左眼永存瞳孔膜,1例轻度感音神经性聋(双)伴双眼底静脉扩张,1例右耳轻度感音神经性聋伴双眼永存玻璃体动脉。在15398例统计取样的新生儿中,共检出先天性眼病或眼部阳性体征13种2211例。结论新生儿期听力损失和眼病或眼部阳性体征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新生儿听视同步筛查在听力下降以及眼病监测和防治中是可行的,亦是有效的。

其他文献
人工耳蜗又称电子耳蜗,是一种特殊的声.电转换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将环境中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并将电信号传入患者耳蜗,刺激耳蜗残存的听神经,从而产生听觉。为进一步规范人工耳蜗植入技术,受卫生部医政司委托,2006年中华医学会科技评审部组织专家制定了《人工耳蜗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卫生部并于2006年12月21日以卫医发[2006]473号文件形式下发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为了方便大家查阅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