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在正定》作为《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的续篇,是一部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执政风范、追寻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源头的优秀读本。正定是习近平总书记从政起步的地方,在正定工作的3年多时间里,习近平总书记对正定“知之深、爱之切”,与干部群众打成一片、深入调研,谋划发展、锐意改革,勇挑重担、招商引才,端正党风、心系人民,用自己的心血和汗水使正定焕发出勃勃生机,用生动的实践交上了一份优秀的“治县”答卷,为全体党员干部树立起了光辉典范。对于肩负历史使命的新时代青年干部而言,必须向习近平总书记学习看齐,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征程上的“五心级”干部。
坚守如松正心,涵养“不畏浮云遮望眼”之定力。1979年,大学毕业的习近平总书记进入中央机关工作。然而,他选择拒绝了这份安逸,主动要求下到基层,在正定大地上挥洒自己的青春岁月。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常常谈及的,也是他一以贯之做到的。青年干部如果目标定位在做官而不是做事上,就会整日琢磨投机钻营,行将不远,早晚要出事。反之,如果树立了立志做事的人生追求,就能够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最终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因此,青年干部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立志做事而不是做官”的思想境界,坚定对党和事业的崇高信念,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牢牢把握初心使命的“定海神针”,在风吹雨打中始终不渝、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坚守如水韧心,涵养“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毅力。认真研读、细细品味《习近平在正定》一书,无不被习近平总书记持之以恒的工作韧劲所感动、所感慨。比如为改善北贾村小学办公条件和提高各级干部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亲自捐款200元帮助北贾村改善办学条件,而且这项工作一直抓到他离开正定。“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筚路蓝缕到现在的富强民主,靠的就是脚踏实地、接续奋斗。“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有些青年干部抱着“混资历、熬日子”的念头来到基层,整日都想着如何攀关系、找出路脱离“苦海”,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试想这样的心态怎能有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怎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楚霸王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不可能成就“百二秦关终属楚”的传奇。和平年代、发展时代的青年干部更应该意志如铁、信念如钢,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改革发展最前沿,磨砺锻炼、勇挑重担,以执着勤勉的姿态、务实肯干的气质、宁静致远的情怀,展示青年干部的实干担当。
坚守如医仁心,涵养“但愿苍生俱饱暖”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万要记住“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尤其是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要懂得感恩,感恩组织、感恩岗位、感恩群众。实践证明,要想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坐在办公室里“悟”不出来、趴在文件堆里“看”不出来、泡在会议上“磨”不出来、山珍海味的餐桌上“品”不出来。只有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真正扎下去、沉下去,身入、心入、情入,才能知道群众怎么想,自己该怎么干。“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青年干部要时刻敬畏百姓,时刻明察群众的喜乐哀愁,时刻牵挂群众的饱饿冷暖,始终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去服务群众。要“甘为民仆耻为官”,始终与群众血肉相连,静心涵养为政之德,热忱培育为民务实的“公仆情怀”,以心中有民天地宽的情怀为民解忧。
坚守如兰静心,涵养“富贵于我如浮云”之气度。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睡在办公室,铺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以及只要不出城关就骑自行车的艰苦奋斗务实作风,对于生活在当今物欲横流时代的青年干部而言,无疑是最鲜活的教材和最好的学习楷模。实践证明,一旦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克己奉公,就能自覺抵制各种诱惑。因此,青年干部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以勤为荣、以苦为乐的思想,自觉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充分展现青年干部的清新状态。要秉持“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的超脱、淡然心态,面对一时的挫折打击,仍然一如既往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工作,做到精神镇静、头脑冷静、心态平静,力戒浮躁、急躁、焦躁,培育静气、大气、锐气,始终做到不为诱惑所动、猝变所惊、名利所累、俗事所扰,以无私无欲涵养刚正浩然之气。
坚守如莲清心,涵养“要留清白在人间”之信念。清廉是为民务实的命根子,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操守,更是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盖的满是补丁的被子、穿的是绿军装、下乡骑的是自行车、吃的是食堂大锅饭。对于青年干部来说,成长之路就像穿衣服扣扣子,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青年干部如果要想成长为一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而又不出事的领导干部,从迈出的第一步开始,就要时刻保持警醒,注重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懂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避免在“起跑线”上栽跟头,从而真正成长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
坚守如松正心,涵养“不畏浮云遮望眼”之定力。1979年,大学毕业的习近平总书记进入中央机关工作。然而,他选择拒绝了这份安逸,主动要求下到基层,在正定大地上挥洒自己的青春岁月。共产党人对理想信念的坚守,既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常常谈及的,也是他一以贯之做到的。青年干部如果目标定位在做官而不是做事上,就会整日琢磨投机钻营,行将不远,早晚要出事。反之,如果树立了立志做事的人生追求,就能够胸怀天下、志存高远,最终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因此,青年干部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立志做事而不是做官”的思想境界,坚定对党和事业的崇高信念,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怀揣一颗赤子之心,牢牢把握初心使命的“定海神针”,在风吹雨打中始终不渝、坚定不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坚守如水韧心,涵养“吾将上下而求索”之毅力。认真研读、细细品味《习近平在正定》一书,无不被习近平总书记持之以恒的工作韧劲所感动、所感慨。比如为改善北贾村小学办公条件和提高各级干部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不仅亲自捐款200元帮助北贾村改善办学条件,而且这项工作一直抓到他离开正定。“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从筚路蓝缕到现在的富强民主,靠的就是脚踏实地、接续奋斗。“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有些青年干部抱着“混资历、熬日子”的念头来到基层,整日都想着如何攀关系、找出路脱离“苦海”,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试想这样的心态怎能有工作的激情和动力,怎能全身心投入工作?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楚霸王没有“破釜沉舟”的决心,就不可能成就“百二秦关终属楚”的传奇。和平年代、发展时代的青年干部更应该意志如铁、信念如钢,在脱贫攻坚主战场、改革发展最前沿,磨砺锻炼、勇挑重担,以执着勤勉的姿态、务实肯干的气质、宁静致远的情怀,展示青年干部的实干担当。
坚守如医仁心,涵养“但愿苍生俱饱暖”之情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千万要记住“人民”两字,“群众在干部的心里有多重,干部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尤其是要“像爱自己的父母那样爱老百姓”,要懂得感恩,感恩组织、感恩岗位、感恩群众。实践证明,要想提高群众工作本领和驾驭复杂问题的能力,坐在办公室里“悟”不出来、趴在文件堆里“看”不出来、泡在会议上“磨”不出来、山珍海味的餐桌上“品”不出来。只有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真正扎下去、沉下去,身入、心入、情入,才能知道群众怎么想,自己该怎么干。“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青年干部要时刻敬畏百姓,时刻明察群众的喜乐哀愁,时刻牵挂群众的饱饿冷暖,始终以“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去服务群众。要“甘为民仆耻为官”,始终与群众血肉相连,静心涵养为政之德,热忱培育为民务实的“公仆情怀”,以心中有民天地宽的情怀为民解忧。
坚守如兰静心,涵养“富贵于我如浮云”之气度。当年习近平总书记睡在办公室,铺一条打满补丁的旧褥子,与大家一起吃大锅饭以及只要不出城关就骑自行车的艰苦奋斗务实作风,对于生活在当今物欲横流时代的青年干部而言,无疑是最鲜活的教材和最好的学习楷模。实践证明,一旦有了艰苦奋斗的精神,就能克己奉公,就能自覺抵制各种诱惑。因此,青年干部要努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艰苦奋斗的精神,树立以勤为荣、以苦为乐的思想,自觉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养成良好的工作作风,充分展现青年干部的清新状态。要秉持“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的超脱、淡然心态,面对一时的挫折打击,仍然一如既往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工作,做到精神镇静、头脑冷静、心态平静,力戒浮躁、急躁、焦躁,培育静气、大气、锐气,始终做到不为诱惑所动、猝变所惊、名利所累、俗事所扰,以无私无欲涵养刚正浩然之气。
坚守如莲清心,涵养“要留清白在人间”之信念。清廉是为民务实的命根子,是做人做事的基本操守,更是一种强大的人格力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正定工作期间,盖的满是补丁的被子、穿的是绿军装、下乡骑的是自行车、吃的是食堂大锅饭。对于青年干部来说,成长之路就像穿衣服扣扣子,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君子之心,常存敬畏。”青年干部如果要想成长为一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而又不出事的领导干部,从迈出的第一步开始,就要时刻保持警醒,注重修炼自己的道德品行,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要懂得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解决好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问题,把当老实人、讲老实话、做老实事作为人生信条,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提高拒腐防变的“免疫力”,避免在“起跑线”上栽跟头,从而真正成长为党和国家的栋梁之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