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迫使我们追溯和反思,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本文主要针对水利工程对我国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从供水工程整体对研究区域生态环境各要索的角度出发,分析对植被、土壤、景观格局、生态完整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供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恢复
【分类号】:X832
引言
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迫使我们追溯和反思,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下文就供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探讨。
一、供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供水工程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供水工程对植被产生的影响发生在施工期,供水管线管道敷设、水源地井群建设和临时施工便道及检修管道道路建设对植被产生了影响。
供水工程管线管道敷设要进行施工带平整歹管沟开挖,研究区域内的植被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在开挖管沟约7m的范围内,植被将会被全部破坏,包括直接挖掘和土石方的掩埋以及回填时的破坏。
井群和泵站建设过程要进行清除植被、开挖地表和地而建设,造成直接施工区域内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坏,道路建设主要是检修管道道路的建设.施工机械、人员践踏、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也将会性施工区及周围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看出,被临时破坏的植被经过4-6年将会逐渐恢父,但会造成施工区域内植被生长环境的破坏,不过这种影响只是短期的。而被永久占用地块上的植被的破坏则是不可逆的,使其永久性地丧失生物生产能力,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水源地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水源地抽取地下水后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因植物根系分布类型对地上植被产生不同的影响。
植被总盖度与地下水埋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来说,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地区,植被总盖度较高,地下水位埋深较大的地区植被总盖度较小。分析供水工程对研究区域内植被的影响如下:
(1)地下水开采引起的植被生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水源地周边.主要地貌类型是地势低洼的丘间滩地区,适宜地下水位埋深在1-3m,区内主要植被低湿地植被为主。水源开采中心区承压水水位降深在9-16m,潜水水位降深在2-4m,水位埋深在4-5m,超过了低湿地植被的适宜埋深.现有的低湿地植被将发生退化,植被种类和数量将大幅下降,所以该区为地下水开采的高风险区。
(2)中风险区主要是开采中心区外围的丘间滩地区,该区域受地下水开采影响较高风险区要弱,这部分区域内低湿地植被大部分仍能生长,但尘长受限,数量下降,耐碱植被则不能生长,土壤盐渍化现象减轻或消失,乔灌木等生长基本正常,中生旱生植被生长不受影响,且更加适宜。
(3)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水位埋深大于5m.植物类型为耐早性张的灌木类、禾草类植物.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埋深关系不大。包括流动半流动沙丘和部分固定半固定沙丘区。在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地下水位下降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主要植被为沙柳、油蒿、沙米等耐早植被,基本能够正常生長。
因此,水源地区域因地下水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后,将使得生态高风险区域以寸草苔、芦苇、发友草等建群的丘间低湿地植被退化甚至消失,湿中生植物种类和数量将大幅下降:依靠地下水生长的低湿洼地中沼柳和乌柳群落减少;对地下水有一定依赖的次生早柳、杨树等乔木树种生长将受抑制,在地下水下降嚴重区域甚至死亡。总体而言,水源地区域因地下水开采后,低湿地植被将明显减少,早柳和杨树等人工乔木植被有一定降低,通过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油蒿、沙柳等典型沙地植被将显著增加。
3、对土壤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
供水工程对土壤环境造成局地性破坏和暂时性干扰,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区域土壤结构,扰乱地表土壤层。根据类比调查和有关资料,此类活动将使土壤的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减少80%左右,影响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从而影响植物生长。根据类比调查,开挖土壤影响两侧宽度各7m,生产生活区建设除永久占用土地外,对占地周围l0m范围的土壤环境也产生破坏和影响。这些活动将使该区域的土壤有机质降低60%,土壤的质地粗砂成分增加,使土壤风蚀沙化,从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
(2)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对当地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管线、井群等建设占用一定量的土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
临时占地的影响:影响了这些上地的原有功能,使沿线地区的农林牧业生产受到暂时性影响。这种影响延续到施工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施工结束后,一般1年(对于耕地)或2-3年(对于草场)或3、年(对于灌丛林地)内墓本上可恢复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
永久占地的影响: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也是永久性的,即对沿线土地利用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4、对景观格局和生态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道路和网格状分布的井位建设对研究区域原有景观生态类型进行切割,景观的斑块数大量增加,破碎度增大。由于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生态环境的恶劣性,系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保持水土、防止土地进一步沙漠化.水源地区域地下水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后,区域低湿地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将下降,次生早柳和杨树等乔木林地稳定性变差。
二、 、水源地区域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建议
建议供水工程抽取水源的同时采取以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1、结合当地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生态开镇建设规划和水大保持规划,做好供水工程区生态环境建设。
2、加强管理,制定并落实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措施,制定并落实地下水开采工程生态监测计划。
3、自觉学习、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及条例,提高环保意识,文明施工.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限定并尽量缩小施工作业范围,尽可能不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和土壤,严禁随意砍伐、破坏施工区以外的作物和植被,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区域以外的其它活动。
4、施工作业带清理应由熟悉了解施工段区域内自然状况、施工技术要求的人员带队进行:应注意保护农田、植被及配套设施,尽址减少农田、林木、天然草地地段的占地,并给予沿线农牧民合理补偿.
5、实施分段作业,避免长距离施工。
6、施工期应避免在春季大风季节以及夏季暴雨时节进行作业,施工中尽可能缩短施工时间,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尽量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减少裸地面积。对于施工破坏区,施工完毕,要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本地植物,以防止发生新的土壤侵蚀。
7、妥善处理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防止其对重点地段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污染,特别是对土壤的影响。在施工结束后及时修整,恢复植被原貌。
综上所述,只要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重点治理和恢复水源地区域高风险区植被,严格施工和运营管理,可以将供水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利国利民的同时,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波著,水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战略研究—以北京评估区为例,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8年;
[2]赵金荣,孙立达,朱金兆主编,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灌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
[3]高海东,乌兰陶勒盖水源地地下水开采的植被生态风险研究,中国煤炭地质,2010. 22(1):41-45:
关键词:供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分析,恢复
【分类号】:X832
引言
态环境恶化是当代人类面临的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之一,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程度的提高,迫使我们追溯和反思,如何在改变原有的生态环境的情况下,由不平衡再到新的平衡,采取适宜措施,来解决问题。下文就供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详细分析探讨。
一、供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1、供水工程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供水工程对植被产生的影响发生在施工期,供水管线管道敷设、水源地井群建设和临时施工便道及检修管道道路建设对植被产生了影响。
供水工程管线管道敷设要进行施工带平整歹管沟开挖,研究区域内的植被会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尤其是在开挖管沟约7m的范围内,植被将会被全部破坏,包括直接挖掘和土石方的掩埋以及回填时的破坏。
井群和泵站建设过程要进行清除植被、开挖地表和地而建设,造成直接施工区域内地表植被的完全破坏,道路建设主要是检修管道道路的建设.施工机械、人员践踏、施工营地等临时占地也将会性施工区及周围植被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从以上分析看出,被临时破坏的植被经过4-6年将会逐渐恢父,但会造成施工区域内植被生长环境的破坏,不过这种影响只是短期的。而被永久占用地块上的植被的破坏则是不可逆的,使其永久性地丧失生物生产能力,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
2、水源地区域地下水位下降对植被的影响分析
水源地抽取地下水后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因植物根系分布类型对地上植被产生不同的影响。
植被总盖度与地下水埋深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来说,地下水位埋深较浅的地区,植被总盖度较高,地下水位埋深较大的地区植被总盖度较小。分析供水工程对研究区域内植被的影响如下:
(1)地下水开采引起的植被生态高风险区主要位于水源地周边.主要地貌类型是地势低洼的丘间滩地区,适宜地下水位埋深在1-3m,区内主要植被低湿地植被为主。水源开采中心区承压水水位降深在9-16m,潜水水位降深在2-4m,水位埋深在4-5m,超过了低湿地植被的适宜埋深.现有的低湿地植被将发生退化,植被种类和数量将大幅下降,所以该区为地下水开采的高风险区。
(2)中风险区主要是开采中心区外围的丘间滩地区,该区域受地下水开采影响较高风险区要弱,这部分区域内低湿地植被大部分仍能生长,但尘长受限,数量下降,耐碱植被则不能生长,土壤盐渍化现象减轻或消失,乔灌木等生长基本正常,中生旱生植被生长不受影响,且更加适宜。
(3)低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水位埋深大于5m.植物类型为耐早性张的灌木类、禾草类植物.植物生长与地下水位埋深关系不大。包括流动半流动沙丘和部分固定半固定沙丘区。在地下水开采条件下,地下水位下降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大。主要植被为沙柳、油蒿、沙米等耐早植被,基本能够正常生長。
因此,水源地区域因地下水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后,将使得生态高风险区域以寸草苔、芦苇、发友草等建群的丘间低湿地植被退化甚至消失,湿中生植物种类和数量将大幅下降:依靠地下水生长的低湿洼地中沼柳和乌柳群落减少;对地下水有一定依赖的次生早柳、杨树等乔木树种生长将受抑制,在地下水下降嚴重区域甚至死亡。总体而言,水源地区域因地下水开采后,低湿地植被将明显减少,早柳和杨树等人工乔木植被有一定降低,通过生态恢复措施的实施,油蒿、沙柳等典型沙地植被将显著增加。
3、对土壤环境和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1)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分析
供水工程对土壤环境造成局地性破坏和暂时性干扰,不同程度地破坏了区域土壤结构,扰乱地表土壤层。根据类比调查和有关资料,此类活动将使土壤的有机质和粘粒含量减少80%左右,影响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养分含量,从而影响植物生长。根据类比调查,开挖土壤影响两侧宽度各7m,生产生活区建设除永久占用土地外,对占地周围l0m范围的土壤环境也产生破坏和影响。这些活动将使该区域的土壤有机质降低60%,土壤的质地粗砂成分增加,使土壤风蚀沙化,从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
(2)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分析
对当地土地利用的影响主要是管线、井群等建设占用一定量的土地,包括永久占地和临时占地。
临时占地的影响:影响了这些上地的原有功能,使沿线地区的农林牧业生产受到暂时性影响。这种影响延续到施工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内.施工结束后,一般1年(对于耕地)或2-3年(对于草场)或3、年(对于灌丛林地)内墓本上可恢复原有的土地利用功能。
永久占地的影响:对土地利用的影响也是永久性的,即对沿线土地利用产生不可逆的影响。
4、对景观格局和生态完整性的影响分析
道路和网格状分布的井位建设对研究区域原有景观生态类型进行切割,景观的斑块数大量增加,破碎度增大。由于研究区域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和生态环境的恶劣性,系统最重要的生态功能是保持水土、防止土地进一步沙漠化.水源地区域地下水开采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后,区域低湿地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将下降,次生早柳和杨树等乔木林地稳定性变差。
二、 、水源地区域生态环境恢复措施建议
建议供水工程抽取水源的同时采取以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以将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1、结合当地政府部门所制定的生态开镇建设规划和水大保持规划,做好供水工程区生态环境建设。
2、加强管理,制定并落实生态影响防护与恢复的监督管理措施,制定并落实地下水开采工程生态监测计划。
3、自觉学习、遵守国家和地方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特别是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规定及条例,提高环保意识,文明施工.规范施工人员的行为,限定并尽量缩小施工作业范围,尽可能不破坏原有地表植被和土壤,严禁随意砍伐、破坏施工区以外的作物和植被,严格控制施工作业区域以外的其它活动。
4、施工作业带清理应由熟悉了解施工段区域内自然状况、施工技术要求的人员带队进行:应注意保护农田、植被及配套设施,尽址减少农田、林木、天然草地地段的占地,并给予沿线农牧民合理补偿.
5、实施分段作业,避免长距离施工。
6、施工期应避免在春季大风季节以及夏季暴雨时节进行作业,施工中尽可能缩短施工时间,提高工程施工效率,尽量减少对自然植被的破坏,减少裸地面积。对于施工破坏区,施工完毕,要及时平整土地,并种植适宜的本地植物,以防止发生新的土壤侵蚀。
7、妥善处理施工期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防止其对重点地段的生态环境造成重大的污染,特别是对土壤的影响。在施工结束后及时修整,恢复植被原貌。
综上所述,只要严格执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各项措施,重点治理和恢复水源地区域高风险区植被,严格施工和运营管理,可以将供水工程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小程度,在利国利民的同时,建设环境友好型工程,促进社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波著,水资源保护与生态建设战略研究—以北京评估区为例,北京:北京师范人学出版社,2008年;
[2]赵金荣,孙立达,朱金兆主编,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灌木,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4年:
[3]高海东,乌兰陶勒盖水源地地下水开采的植被生态风险研究,中国煤炭地质,2010. 22(1):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