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文,我们说到现在京杭大运河济宁以北的河段都已经不能通航了,但在京杭大运河济宁到北京段,那些因为大运河而发展起来的城市,并没有因此而衰败,更伴随着公路、铁路,乃至航空运力的提高,焕发出了更为强大的活力。而自2014年京杭大运河“申遗”成功以来,如何让京杭大运河一路贯穿山东、穿越黄河、直达北京,重现京杭大运河1800公里水道的梦想,就一直备受运河沿线人们的关注,国家也很重视。相信京杭大运河的全线复航,已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想……
聊城
京杭大运河经过济宁,再往北走,就是聊城了。
聊城,古称东昌府(因城内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地处鲁西平原,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的交界处,原京杭大运河就是在这里与黄河相交。
聊城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寻访聊城的历史,可上溯到六七千年前的龙山文化,今已在其境内发现100座以上的龙山文化遗址;春秋时期,聊城是齐国西部最重要的城市,手工业已十分发达;元以后,聊城借助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之利,迅速成为大运河沿岸九大商都之一。
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明朝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东阿文定公于慎行曾于万历七年写过一篇“东昌府城重修记”,其中就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之句,我们从这些句子中,不难想见,当时聊城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的一片繁华景象。
说到聊城的历史遗迹,最有名的是坐落在古运河岸边的山陕会馆。该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总占地3311平方米。
山陕会馆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开始兴建,一直建到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才告完成。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会馆是建了66年才完成的!其建筑群落,设计精巧、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装饰华丽,其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无一不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瑰宝。
山陕会馆有前、中、后三院,中轴线上建有门楼、戏楼、正殿和春秋阁。门楼是一个四柱三间的牌楼式建筑,以砖、石、木雕作为装饰,尤以砖雕见长;戏楼下面是用砖石砌成的台基,台基上的楼体,粱架复杂,南、西、北三面凸出,楼顶10个高高翘起檐角,造型十分独特;正殿由南、北、中三殿组成,为抬粱式结构,面宽九间,前后檐下的桁、枋、柱上,以及台阶上,均有依据民间传说精雕细刻而成的砖、石、木雕和山水、人物、花鸟彩绘;春秋阁则为一精美的砖木结构两层建筑。中轴线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左右看楼、左右夹楼和左右碑亭,共有大小房舍160余间,现基本保存完好。
位于聊城旧城中央的光岳楼,是中国十大名楼之一(其他九楼分别为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海楼、甲秀楼和大观楼)。该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一个正方形高台,边长为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4面有门,十字相通,并有55級上到主楼石阶;主楼为一木结构的4层楼,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并有回廊相通。全楼共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个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的“神光钟瑛”碑,最为珍贵。
除山陕会馆和光岳楼外,聊城的历史遗迹,还有位于聊城市内的海源阁(在光岳楼南不远处,它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位于东阿县鱼山镇的曹植墓、位于阳谷县的狮子楼(相传《水浒传》中的武松就是在这个楼上斗杀的西门庆)和位于冠县的武训墓等等。
临清
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漳卫河与古运河的交汇处,与河北省隔河相望,京杭大国可从市区穿过。
临清也是借助京杭大运河,迅速崛起的一座城市,在明清时为中国30个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
临清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运河钞关是明代八大钞关之一,也是现存的千年运河上唯一的一处税收机构。今临清市政府已决定以运河钞关为依托,建设中国税务博物馆与运河文化陈列馆,使之成为一处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大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宣德十年,升为由户部直管的榷税分司,其中下设有五个分关,据记载:万历年间,这里征收的税银多达八万三千两,比北京的崇文门税关征收的银两还多,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临清运河钞关也跟着关了门。
临清运河钞关为一组青色灰瓦的建筑,自东向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南北三进,并设有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占地4万多平方米,鼎盛时有厅堂房舍四百余问。现存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区则大部分已成为民居。
孤塔临河岸,峥嵘插碧天。
鸦归红树外,人语白云边。
帆影望中没,钟声暮后圆。
应知名利客,到此欲栖禅。
这是刻在临清舍利宝塔内的一通诗碑上一首明人写的诗。
临清舍利宝塔位于临清城北卫运洞西岸,是座建于明万历年问的九层八面的古塔。该塔高大巍峨、形状古朴,与北京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扬州的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塔底面积有186平方米,塔高60余米,通体接近垂直,塔顶为将军盔形,外檐为陶仿木制飞檐,转角斗拱下垂陶质莲花垂柱。进入塔身,一至五层和第七、八层塔心室为正方形,六、九层则为八角形,层与层之间有可供上下的转角石梯。各层塔心室内皆为青砖铺地,金丝楠木穹顶,室内有诸多刻石、画像。据说宝塔中心原有金丝楠木通天柱一根,上至塔顶下落地宫,此做法当属宋代遗风,可借今已不见。
另外,临清的著名古迹,还有坐落在卫运河东岸的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的一座大清真寺,为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位于临清市中区鳌头矶上、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甘堂祠”(又称“李公祠”,祠有南楼3间,名“登瀛楼”,西殿3间,名“吕祖堂”,东楼3间,名“观音阁”。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登此楼,留诗一首,诗曰:折岸晾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还有明万历年间所建的大宁寺(该寺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原寺院坐北朝南,院有三进,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祭殿、戏楼、大雄宝殿、伽蓝殿,东西两侧有对称的禅堂、斋堂。据寺里的碑文记载:当年该寺所在的这个地方,可说是临清最繁华的地界,“环四周为市廛,金银钱布,贝玉珠玑,堆积如山。”
(未完待续)
聊城
京杭大运河经过济宁,再往北走,就是聊城了。
聊城,古称东昌府(因城内有中国北方最大的城市湖泊东昌湖),地处鲁西平原,位于华东、华中、华北三大区的交界处,原京杭大运河就是在这里与黄河相交。
聊城也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寻访聊城的历史,可上溯到六七千年前的龙山文化,今已在其境内发现100座以上的龙山文化遗址;春秋时期,聊城是齐国西部最重要的城市,手工业已十分发达;元以后,聊城借助京杭大运河的漕运之利,迅速成为大运河沿岸九大商都之一。
明清两代,是聊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明朝资政大夫、太子少保、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东阿文定公于慎行曾于万历七年写过一篇“东昌府城重修记”,其中就有“万货辐辏,江北一都会”、“漕挽之咽喉,天都之肘腋”、“廛市烟火之相望,不下十万户”之句,我们从这些句子中,不难想见,当时聊城商贾云集、百业兴隆、帆樯如林、舳舻相接、车马络绎、货积如山的一片繁华景象。
说到聊城的历史遗迹,最有名的是坐落在古运河岸边的山陕会馆。该会馆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总占地3311平方米。
山陕会馆从乾隆八年(公元1743年)开始兴建,一直建到嘉庆十四年(公元1809年),才告完成。历史上还没有哪一个会馆是建了66年才完成的!其建筑群落,设计精巧、布局紧凑、错落有致、装饰华丽,其石雕、木雕、砖雕和绘画工艺,无一不是中国建筑艺术的精品,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瑰宝。
山陕会馆有前、中、后三院,中轴线上建有门楼、戏楼、正殿和春秋阁。门楼是一个四柱三间的牌楼式建筑,以砖、石、木雕作为装饰,尤以砖雕见长;戏楼下面是用砖石砌成的台基,台基上的楼体,粱架复杂,南、西、北三面凸出,楼顶10个高高翘起檐角,造型十分独特;正殿由南、北、中三殿组成,为抬粱式结构,面宽九间,前后檐下的桁、枋、柱上,以及台阶上,均有依据民间传说精雕细刻而成的砖、石、木雕和山水、人物、花鸟彩绘;春秋阁则为一精美的砖木结构两层建筑。中轴线的两侧,还有钟楼、鼓楼、左右看楼、左右夹楼和左右碑亭,共有大小房舍160余间,现基本保存完好。
位于聊城旧城中央的光岳楼,是中国十大名楼之一(其他九楼分别为鹳雀楼、黄鹤楼、岳阳楼、太白楼、滕王阁、蓬莱阁、镇海楼、甲秀楼和大观楼)。该楼始建于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由楼基和主楼两部分组成,总高33米。楼基为砖石砌成的一个正方形高台,边长为34.5米,向上渐有收分,垂直高度9米,4面有门,十字相通,并有55級上到主楼石阶;主楼为一木结构的4层楼,歇山十字脊顶,四面斗拱飞檐,并有回廊相通。全楼共有112个台阶、192根金柱、200余个斗拱。楼内匾、联、题、刻,琳琅满目,其中,尤以清康熙帝御笔的“神光钟瑛”碑,最为珍贵。
除山陕会馆和光岳楼外,聊城的历史遗迹,还有位于聊城市内的海源阁(在光岳楼南不远处,它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之一)、位于东阿县鱼山镇的曹植墓、位于阳谷县的狮子楼(相传《水浒传》中的武松就是在这个楼上斗杀的西门庆)和位于冠县的武训墓等等。
临清
临清市位于山东省西北部,漳卫河与古运河的交汇处,与河北省隔河相望,京杭大国可从市区穿过。
临清也是借助京杭大运河,迅速崛起的一座城市,在明清时为中国30个大城市之一,素有“富庶甲齐郡”、“繁华压两京”、“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
临清市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处。其中运河钞关是明代八大钞关之一,也是现存的千年运河上唯一的一处税收机构。今临清市政府已决定以运河钞关为依托,建设中国税务博物馆与运河文化陈列馆,使之成为一处弘扬祖国优秀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场所。
临清运河钞关始设于大明宣德四年(公元1429年),宣德十年,升为由户部直管的榷税分司,其中下设有五个分关,据记载:万历年间,这里征收的税银多达八万三千两,比北京的崇文门税关征收的银两还多,居全国八大钞关之首,占全国税收的四分之一。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运河漕运停止,临清运河钞关也跟着关了门。
临清运河钞关为一组青色灰瓦的建筑,自东向西,依次为河口正关、阅货厅、“国计民生”坊、关堞、仪门、正堂。南北三进,并设有穿厅、船料房、鼓铸坊等,占地4万多平方米,鼎盛时有厅堂房舍四百余问。现存两进院落,前院为公署办公区,后院为仓储区,南区则大部分已成为民居。
孤塔临河岸,峥嵘插碧天。
鸦归红树外,人语白云边。
帆影望中没,钟声暮后圆。
应知名利客,到此欲栖禅。
这是刻在临清舍利宝塔内的一通诗碑上一首明人写的诗。
临清舍利宝塔位于临清城北卫运洞西岸,是座建于明万历年问的九层八面的古塔。该塔高大巍峨、形状古朴,与北京通州的燃灯塔、杭州的六和塔、扬州的文峰塔并称“运河四大名塔’。塔底面积有186平方米,塔高60余米,通体接近垂直,塔顶为将军盔形,外檐为陶仿木制飞檐,转角斗拱下垂陶质莲花垂柱。进入塔身,一至五层和第七、八层塔心室为正方形,六、九层则为八角形,层与层之间有可供上下的转角石梯。各层塔心室内皆为青砖铺地,金丝楠木穹顶,室内有诸多刻石、画像。据说宝塔中心原有金丝楠木通天柱一根,上至塔顶下落地宫,此做法当属宋代遗风,可借今已不见。
另外,临清的著名古迹,还有坐落在卫运河东岸的建于明嘉靖四十三年(公元1564年)的一座大清真寺,为全国十大清真寺之一;位于临清市中区鳌头矶上、建于明嘉靖年间的“甘堂祠”(又称“李公祠”,祠有南楼3间,名“登瀛楼”,西殿3间,名“吕祖堂”,东楼3间,名“观音阁”。明代大学士李东阳曾登此楼,留诗一首,诗曰:折岸晾流此地回,涛声日夜响春雷。城中烟火千家集,江上帆樯万斛来)。还有明万历年间所建的大宁寺(该寺占地一万多平方米,原寺院坐北朝南,院有三进,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为山门、祭殿、戏楼、大雄宝殿、伽蓝殿,东西两侧有对称的禅堂、斋堂。据寺里的碑文记载:当年该寺所在的这个地方,可说是临清最繁华的地界,“环四周为市廛,金银钱布,贝玉珠玑,堆积如山。”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