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摄影师作为现实生活的记录者和故事的叙述者,他们的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成像,还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而作为观众,或许能看到唯美的便足矣,但毕竟有故事的作品还是比单纯追求形式美的作品更震撼。
每逢年末,各领域都需要以“颁奖”的形式回馈一年来的努力,艺术圈也不例外。12月,为了考量在世摄影师在过去一年中展出、出版的特定作品是否对欧洲摄影艺术有意义重大的促进作用,“2015年德意志交易所摄影奖”也公布了奖项入围名单。
如今,光是每一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摄影节就超过了100个,更不用细数项目繁多的摄影类奖项。那些对焦准确、构图合影、用光讲究的摄影固然是好照片,但却不是优秀作品的唯一和全部标准,那些关注摄影“叙事性”的新闻类、纪实类等更为传统的摄影作品也在各奖项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同宣称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探讨当代摄影形式的“德意志交易所摄影奖”一样,每年的获奖作品大多还是选择了那些敢于挑战传统形式美的故事叙述者。
无论是种族问题、社会暴力,还是城市变迁带来的影响、战火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又或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背后人们无法轻易了解的故事、世界另一端的人们拥有的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摄影师作为现实生活的记录者和故事的叙述者,他们的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成像,还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这是世间并不算太平的近些年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也是越来越多的摄影师游走于世界各地捕捉故事的意义所在。
作为观众,或许能看到唯美的便足矣,但毕竟有故事的作品还是比单纯追求形式美的作品更震撼。
来自爱尔兰的摄影师理查德·摩斯(Richard Mosse)拍摄的系列作品记录了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丛林战区上演的一幕幕令人发指的人间惨剧。自1998年以来,已经有540万人直接或者间接死于那些没完没了的战争,绝大多数人葬身于疟疾、腹泻、肺炎和营养不良。过去近10年的时间,摩斯都在前南斯拉夫、巴基斯坦、伊朗、海地和刚果等冲突地带工作,他使用红外线底片来呈现整个战争地区的另类面貌。2010年至2012年,在如今世人几乎完全遗忘掉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丛林,到处都是一出生就被战火惊扰的婴儿,惶恐疲惫的少年以为拥有武器就可以暂保平安,而事实上,在这个世界的很多边缘地带,战场上的无情杀戮并没有因为得到注视或忽略而停止硝烟。
1981年生于南非的麦克·苏博斯基(Mikhael Subotzky)与1981年生于英国的帕特里克·沃特豪斯(Patrick Waterhouse)共同完成的摄影项目记录了发生在南非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作品《桥城》取景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一座54层的公寓楼。1976年,公寓楼在白人种族隔离政权下为白人精英建造,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的政治过渡期间,它成为了黑人们的避难所,并且不断地吸纳着来自非洲其他各地的新移民。很快,环境衰败和政府的忽视导致公寓楼成为了城市建筑中衰落的典型,并最终堕落为犯罪、卖淫和毒品交易的中心。2007年,苏博斯基和沃特豪斯与仅剩无几的居民合作开启了他们的摄影项目。通过照片、建筑、历史材料和档案资料,《桥城》创造了一幅文化、建筑与居民关系之间的私密而发人深省社会图景。
多诺万·怀利(Donovan Wylie)的作品客观地记录了北爱尔兰迷宫监狱内外的真实场景,灰暗单调的小块天空、冷酷的高墙以及暴动后拆除的围栏,这是一座为失败政治策略树立的阴郁的纪念碑。于1971年投入使用的“迷宫”,监禁着北爱尔兰最臭名昭著的罪犯。它曾一度被认为是欧洲最坚固的监狱,但由于政治隔离、宗教冲突等问题,大规模的暴动、游行和死亡在这里频繁发生,2002年到2003年,怀利成为唯一一名官方授予权力可以自由接触“迷宫”的摄影师。他的镜头讲述了人们无法轻易接触到的世界的故事,镜头中封闭的景象总是以墙壁和电线告终,冷峻的疏离感与正面凝视的手法让这些照片显得重复乏味。但却让人感到真实的寒冷孤寂。不得已的话,你可能得算着时日在这个地方呆上好多年。
班牙摄影师克里斯蒂娜·德·米德尔(Cristina De Middel)的这组作品记录了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1964年,赞比亚的一位自然学科老师爱德华·马库卡·柯洛索宣布他将完成了一项国家太空计划,并声称自己可以发射一枚火箭,把12名航天员和10只猫送上火星,在太空竞赛中击败美国和苏联。柯洛索当时在距首都卢萨卡7英里(约为11公里)的地方成立了一个“太空训练中心”,在那里给志愿者们穿上不知从哪里搞来的英军制服与头盔,然后让他们轮流爬进大油桶,从崎岖的山坡上轮番滚下去。除此以外,另一项训练内容则是通过荡秋千来模拟失重状态。据柯洛索介绍,这些练习可以帮助航天员适应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摄影师米德尔某日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史上最怪的十项试验计划》的文章,位列榜首的便是这项“赞比亚太空计划”。这一轰轰烈烈项目最终未能实现,但半个世纪后,好奇心牵引着摄影师米德尔前往赞比亚,试图找寻隐藏在世界角落中,关于太空之梦曾经存在的痕迹,并出版了画册《非洲航天员》。作品以半虚构的方式重述了这段令人哭笑不得的历史,正如米德尔所说,虽然“没人相信非洲人会先登月,但对于我们的立场与偏见,这里隐藏着一个非常微妙的批判。”为此重获生机的爱德华·马库卡·柯洛索的太空梦,虽然远不及美苏太空计划的宏大和真实,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乃至鼓舞人心的部分,或许是并联在人心里更重要的宝藏。
每逢年末,各领域都需要以“颁奖”的形式回馈一年来的努力,艺术圈也不例外。12月,为了考量在世摄影师在过去一年中展出、出版的特定作品是否对欧洲摄影艺术有意义重大的促进作用,“2015年德意志交易所摄影奖”也公布了奖项入围名单。
如今,光是每一年在世界各地举办的摄影节就超过了100个,更不用细数项目繁多的摄影类奖项。那些对焦准确、构图合影、用光讲究的摄影固然是好照片,但却不是优秀作品的唯一和全部标准,那些关注摄影“叙事性”的新闻类、纪实类等更为传统的摄影作品也在各奖项中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如同宣称将注意力更多地放在探讨当代摄影形式的“德意志交易所摄影奖”一样,每年的获奖作品大多还是选择了那些敢于挑战传统形式美的故事叙述者。
无论是种族问题、社会暴力,还是城市变迁带来的影响、战火中人们的生活状态,又或者是一段尘封的历史背后人们无法轻易了解的故事、世界另一端的人们拥有的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摄影师作为现实生活的记录者和故事的叙述者,他们的优秀的作品不仅可以为观众提供优质的成像,还能提供丰富的信息,这是世间并不算太平的近些年新闻摄影、纪实摄影颇受关注的原因之一,也是越来越多的摄影师游走于世界各地捕捉故事的意义所在。
作为观众,或许能看到唯美的便足矣,但毕竟有故事的作品还是比单纯追求形式美的作品更震撼。
来自爱尔兰的摄影师理查德·摩斯(Richard Mosse)拍摄的系列作品记录了在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丛林战区上演的一幕幕令人发指的人间惨剧。自1998年以来,已经有540万人直接或者间接死于那些没完没了的战争,绝大多数人葬身于疟疾、腹泻、肺炎和营养不良。过去近10年的时间,摩斯都在前南斯拉夫、巴基斯坦、伊朗、海地和刚果等冲突地带工作,他使用红外线底片来呈现整个战争地区的另类面貌。2010年至2012年,在如今世人几乎完全遗忘掉的刚果民主共和国东部丛林,到处都是一出生就被战火惊扰的婴儿,惶恐疲惫的少年以为拥有武器就可以暂保平安,而事实上,在这个世界的很多边缘地带,战场上的无情杀戮并没有因为得到注视或忽略而停止硝烟。
1981年生于南非的麦克·苏博斯基(Mikhael Subotzky)与1981年生于英国的帕特里克·沃特豪斯(Patrick Waterhouse)共同完成的摄影项目记录了发生在南非的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作品《桥城》取景于南非约翰内斯堡的一座54层的公寓楼。1976年,公寓楼在白人种族隔离政权下为白人精英建造,在20世纪80到90年代的政治过渡期间,它成为了黑人们的避难所,并且不断地吸纳着来自非洲其他各地的新移民。很快,环境衰败和政府的忽视导致公寓楼成为了城市建筑中衰落的典型,并最终堕落为犯罪、卖淫和毒品交易的中心。2007年,苏博斯基和沃特豪斯与仅剩无几的居民合作开启了他们的摄影项目。通过照片、建筑、历史材料和档案资料,《桥城》创造了一幅文化、建筑与居民关系之间的私密而发人深省社会图景。
多诺万·怀利(Donovan Wylie)的作品客观地记录了北爱尔兰迷宫监狱内外的真实场景,灰暗单调的小块天空、冷酷的高墙以及暴动后拆除的围栏,这是一座为失败政治策略树立的阴郁的纪念碑。于1971年投入使用的“迷宫”,监禁着北爱尔兰最臭名昭著的罪犯。它曾一度被认为是欧洲最坚固的监狱,但由于政治隔离、宗教冲突等问题,大规模的暴动、游行和死亡在这里频繁发生,2002年到2003年,怀利成为唯一一名官方授予权力可以自由接触“迷宫”的摄影师。他的镜头讲述了人们无法轻易接触到的世界的故事,镜头中封闭的景象总是以墙壁和电线告终,冷峻的疏离感与正面凝视的手法让这些照片显得重复乏味。但却让人感到真实的寒冷孤寂。不得已的话,你可能得算着时日在这个地方呆上好多年。
班牙摄影师克里斯蒂娜·德·米德尔(Cristina De Middel)的这组作品记录了一段有趣的历史故事。1964年,赞比亚的一位自然学科老师爱德华·马库卡·柯洛索宣布他将完成了一项国家太空计划,并声称自己可以发射一枚火箭,把12名航天员和10只猫送上火星,在太空竞赛中击败美国和苏联。柯洛索当时在距首都卢萨卡7英里(约为11公里)的地方成立了一个“太空训练中心”,在那里给志愿者们穿上不知从哪里搞来的英军制服与头盔,然后让他们轮流爬进大油桶,从崎岖的山坡上轮番滚下去。除此以外,另一项训练内容则是通过荡秋千来模拟失重状态。据柯洛索介绍,这些练习可以帮助航天员适应在太空中的失重状态。摄影师米德尔某日偶然在网上看到一则《史上最怪的十项试验计划》的文章,位列榜首的便是这项“赞比亚太空计划”。这一轰轰烈烈项目最终未能实现,但半个世纪后,好奇心牵引着摄影师米德尔前往赞比亚,试图找寻隐藏在世界角落中,关于太空之梦曾经存在的痕迹,并出版了画册《非洲航天员》。作品以半虚构的方式重述了这段令人哭笑不得的历史,正如米德尔所说,虽然“没人相信非洲人会先登月,但对于我们的立场与偏见,这里隐藏着一个非常微妙的批判。”为此重获生机的爱德华·马库卡·柯洛索的太空梦,虽然远不及美苏太空计划的宏大和真实,但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乃至鼓舞人心的部分,或许是并联在人心里更重要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