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经济驱动力

来源 :中国城市经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56031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五规划第一次将节约资源与计划生育等并列为“基本国策”。这是一项重大政策调整。2006年第一次将降低能耗强度和污染物排放作为“约束性指标”列入年度规划。尽管有多种原因,但这项任务没有完成。
  
  发展的“十字路口”
  
  改革开放后的20年,中国在提高能源效率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实现了能源消费翻一番GDP翻两番的成就,这在世界发展史上也是罕见的。
  进入二十一世纪后,由于重化工业发展迅速,城市化、现代化进程加快,国际制造业大规模向中国转移,高耗能产业高速成长,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再加上低效生产能力淘汰迟缓,使形势发生了大的逆转。能源和主要矿产资源消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增长态势。“十五”期间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等高耗能产品分别增长了187%、79%、119%。“十五”期间城市人均居住建筑面积增加28.8%,达到26.1平方米。与此同时,钢铁、有色、电力、水泥、化工等8个高耗能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比世界先进水平高出40%左右。现在每年新增建筑面积15亿平方米左右,但全国城市迄今累计建成达到节能标准的建筑只有10.6亿平方米,仅占既有建筑面积的7%。
  现在,中国不仅资源能源消耗量大,而且效率低。目前,中国是能源消费第二大国,但能源效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10个百分点;中国经济总量排世界前列,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超过世界平均水平3倍。
  这样,能源消费总量从2000年的13.9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5年的222.5亿标准煤。五年的增量远高于过去20年的能源消费增长总量。能源消费弹性系数由前20年低于0.5,迅速增加到1.0以上。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和能源消耗强度急剧增加导致资源、能源对外依存度迅速上升。2005年石油对外依存度上升到43.9%,铁矿石达到50.3%。相应的环境状况加速恶化,目前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在美国之后列世界第二位,国际能源署估计2010年之前有可能超过美国,成世界第一。
  中国目前正处于发展的重要十字路口。一方面,按照远景规划,到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快速发展和大规模投资将产生大量新增资产。近年投资率连年超过40%,2006年固定资产投资接近11万亿元,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达到56.9%。随着消费结构升级,居民人均占有住房、私人交通、家用电器等也在迅速增加。每年大量增加的新增资产的能耗水平、污染物排放水平,将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产生影响。如果不迅速在技术标准、能耗标准和法律构架内制定综合、系统的能源战略,采取经济激励政策降低能耗强度和提高环保标准,将不可避免地进一步陷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泥潭,在未来几十年被锁定在代价高昂、不可持续的道路上。
  另一方面,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消费结构升级不断产生的巨大资产增量,又为调整结构和向节约型社会转型提供了空间。例如,在巨大的新增能源中我们有可能通过大范围技术创新和采用世界先进技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发展清洁能源、可持续能源,使能源结构得到改善和升级。如果我们能吸收发达国家经验,在经济建设中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道路;在居民消费结构升级中培育节约型消费养成,创造和采用先进节能技术、节能产品,就有可能在节能环保方面实现跨越式发展。机不可失,时不我待。为此,必须加快对能源、环境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国家层面制定长期发展战略和综合政策并保障实施,使中国走上良性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在工业化、城市化、消费结构升级这样一个重要十字路口,如果沿着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粗放增长的轨迹走下去,不仅这一增长过程本身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程度使全社会无法承受,而且逐年沉淀下来的可能不是财富而是包袱;如果在每年不断积累的巨大资产增量中,以节能优先、结构优化、环境友好的理念,把资产积累的过程当作技术创新和调整结构的大舞台,充分利用人类创新成果,我们就可能在能源环境上有大的突破。
  这个重要十字路口,以怎样的理念、实施怎样的政策、如何应对挑战和机遇,将对中国的未来和人民的福祉产生深远影响。
  
  建设节约型社会需要经济驱动力
  
  进入新世纪,中国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在盘点第十个五年计划辉煌业绩的时候,我们发现,在增长速度、投资规模、进出口总额等“量”的扩张方面,都是以较大的比例超目标增长;而在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直至体制改革等改善经济质量方面的目标,很多却没有实现。
  例如,十五计划GDP年均增长7%,结果达到9.5%。但能源弹性系数一改过去20年平均为0.5的状况,超过了1.0;十五计划要求2005年末全国耕地不少于19.2亿亩,结果却只剩下了18.3亿亩;十五计划提出结构调整是主线,但按经济普查前同口径,第三产业比重却逐年下降;十五计划要求到2005年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10%,其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由2000年的1995万吨,降到2005年的1796万吨,结果不降反增了27%,达到了2549万吨。
  去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4%、进出口总额增长24%。但十一五规划要求单位GDP能耗和污染物排放下降的目标却没有实现。种种迹象表明,现在还在重复十五计划量的指标全面超额、质的转变不能实现的情景。
  中国长期维持资源密集、投资密集、劳动密集和高污染增长方式的重要原因,是生产要素低价格政策和环境监管不到位提供了“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能源低效率是这种发展模式最重要的特征。按照一般规律,资源需求增加,资源价格上升,各个市场主体要么提高资源效率,要么寻找替代资源,要么放弃资源消耗量大的产业或生产方式,使过量的资源需求受到抑制。同样,有效的环境监管迫使企业环境成本内部化,越来越高的环境成本迫使企业要么投资治理污染,要么采用新工艺实现清洁生产,要么退出高污染行业,使环境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伴随这一过程,就是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实际上现在存在一种悖论,一方面通过中央《决定》、政府文件等,就“節能优先”、“建设节约型社会”、实现“科学发展”的“行政信号”已经十分强烈,舆论准备也高潮迭起;另一方面,由于人为的扭曲,能源环境的压力没有充分转变为价格信号和更加严格的环境执法,成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经济驱动力,大多数地方和企业仍我行我素。一方面国家一次次设定明确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目标;另一方面又不断通过行政干预维护一个“资源依赖型”的发展环境,抑制了市场力量发挥作用。
  政策的导向与政策目标背离,这就使经济增长中的很多突出矛盾长期难以解决。
  现在政府还掌握着重要经济资源配置权、控制着重要生产要素的价格、环境监管也不到位。这就使稀缺生产要素升值和资源环境的压力大多隔离在了政府层面,政府的屏蔽作用阻碍了经济信号正常地向社会传递。当各地政府和企业依据扭曲的经济信号各自决策时,就不断地重复出现土地管理失控、投资过热、高耗能产业和产品快速增长、环境恶化等突出矛盾。现在,企业可以轻易获得廉价生产要素、环境监管也不到位、利润还在增长,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地方还是企业,谁也不会平白无故地“转变增长方式”、谁也不愿冒险技术创新。在资源的低价政策下,谁多消耗了资源谁就多分享了经济利益;在环境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哪家企业认真治理污染,就会降低自己的竞争力。
  实践“科学发展观”、“节约优先”、“环境友好”、“建设节约型社会”等这些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离不开政府的努力;为实现十一五《纲要》的能源环境目标,政府应以政策工具调控市场,以强大的市场力量逼迫市场主体选择节能环保的发展模式。就“经济政策节能”方面,至少有以下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1、工业化、城市化是对能源需求最旺盛的时期,这是发展阶段所决定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经济体,高能耗与低能效相叠加,使能源环境的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如果说這一发展时期能源需求高增长带有客观必然性、实际上发达国家都曾经历了这一过程的话,那么能源的低效率则是不能容忍的。不能以“重化工业阶段”掩盖能源的低效率。这是政策不到位和技术低级化双重作用的结果,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解决的问题。
  2、降低能耗强度的根本途径是改善产业结构和提高能源效率。实际上政府早已看到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性,但多数市场主体依然沿着高消耗、低效率、重污染的路径前进。实践证明,我们有巨大的经济增长潜力,但不改变“资源依赖型”发展环境、速度导向型增长方式,就不能建立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机制。
  3、十一五“规划纲要”第一次“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提出“从源头上防止污染和保护生态”、“实行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和财税政策”、“实行燃油税”等。《纲要》还提出未来五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可见中国政府推进可持续能源战略的决心。驱使国家下定决心的是能源的稀缺性和环境遭破坏的程度。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社会的行动,但各个市场主体的行为主要受经济力量的驱动。
  4、面对能源环境的严峻形势,通过分解节能指标、严格政绩考核是实现节能目标的一种重要措施。但面对不同企业、不同产业、不同地区的极其复杂状况,以政府人员的判断层层下达指标,很难做到科学合理。过度使用行政性工具,不仅有技术难度和增加管理成本,而且会带来社会不公,还可能制造假相和伤害经济发展。重要的是使政府的政策,包括价格、技术标准、法规、经济激励等措施,通过市场起作用,着重建立全社会的节能环保机制,实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5、市场主体的节能环保,是一种经济行为;实现节能目标,要素价格和环境监管起着关键的作用。按现有要素价格企业利润还在增长的情况下,无论是调整结构,还是节能降耗都很难进行;当要素的市场价格使那些低效率的产业和企业无利可图时,转变增长方式就将成为市场主体必然的选择。因此,生产要素价格通过市场充分地反映稀缺程度和严格的“环境成本内部化”监管、附以税费的激励,是实现节能环保目标最重要的经济驱动力。
  转变增长方式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没有强大的经济驱动力,谁也不会为之所动。优越的环境会助长惰性;危机的形势才会调动人们的潜能。1973年世界石油危机,对于能源对外依存度超过90%的日本,是巨大的打击。但日本企业潜心开发节能技术,不仅生产过程节能降耗取得了大的突破,而且以汽车为代表的节能产品一举成为世界抢手货,反而成为石油危机的一个赢家;80年代前期,短短的几年日元升值超过40%。对于外贸依存度很高的日本企业是巨大的挑战。结果,一批企业倒闭了,但产业结构迅速调整、生产效率大幅度提高,国家竞争力反而上了一个新台阶。这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其他文献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的中心,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不断更新城市建设观念,探索适合自身特点的城市建设道路,推进城市建设又好又快发展,是城市建设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泸州地处川南,长江上游,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的结合部,城市位于长江、沱江交汇处。是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双拥模范城。近年来,泸州以实施大城市和
2005年12月1日,山西省晋城市召开“构建和谐晋城研讨会”,围绕构建和谐晋城的主题,对已经完成的《晋城市加快构建和谐社会决策研究报告》进行深入讨论和论证,并对晋城市委《关于
目的研究品管圈活动在提高配送中心的监护仪调配管理规范率中的作用。方法首先,通过品管圈活动,分析配送中心的监护仪调配管理不规范的原因;然后,采取措施对不规范的监护仪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