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我国研究生导师培训的现实困境及其超越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smyaccoun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国家和高校更加重视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能力而不仅仅是学术水平.但由于我国高校在研究生导师遴选过程中过于关注导师的科研水平,忽视导师的育人能力,导致部分研究生导师存在学术科研水平高而育人能力薄弱的情况.为提高研究生导师的育人能力,对研究生导师的培训亟待加强.
其他文献
研学旅行是教育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新兴形态,通过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实践中的主体作用,引导其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核心素养和应用能力.研学旅行实践性强、自主性强等特征与我国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不谋而合.在跨文化传播形式日益丰富、课程思政改革进程加快的背景下,研究研学旅行在高职教育中的应用形式,对培养跨文化传播人才、完善实践育人机制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应用型本科高校广告学专业推行课程思政,有助于提高广告人才培养质量,推动我国广告行业的健康发展.本文从广告学专业课入手,分析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实现专业课教学与思政教育的有效融合,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切实加强人文关怀,才能更好地带领青年走出精神困境,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缺失表现出来的一系列问题,需要通过实践探索,把握舆论风向标,并将“线上”和“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同时运用网络教育平台,健全社会责任机制等一系列措施加以完善.
人通过劳动来改变自然世界,在这一过程中也改造了自己.马克思提出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形成了劳动教育思想.深入了解马克思劳动教育其思想的内涵、作用和价值,厘清我国目前青年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对于青年的培养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有助于当代青年端正劳动观念,掌握必备的劳动技能,塑造正向的劳动风尚,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宝贵品质,为社会主义建设蓄力.
基于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课程性质、教材特点以及本科生教学对象特点,作为高师思政专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概论”课程,在教学中融入经典原著有其必要性.同时,融入经典原著辅助教学,不仅能提高高师思政专业本科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而且能有效地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效果.据此,本文适应课程教学改革的时代要求,探求该课程教学中融入经典原著这一主题,对于推动该课程教学改革的深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着眼于高校的组织建设和教育引领,从“中国精神”的视角切入,探究高校组织育人“纵横融通”矩阵体系的构建,并且在建立过程中有效融合“中国精神”的实践研究.本文立足于当前已建立的组织育人制度,剖析“中国精神”的丰富内涵,并且指出应该从以下四点进行有机融合:第一,把牢组织育人方向;第二,务实组织育人基础;第三,营造组织育人氛围;第四,丰富组织育人载体.
立德树人是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之一,本文基于课程思政理念,以“跨文化旅游英语”课程为例,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和教学评价四个方面探讨了思政元素如何融入课程教学.要增加思政教学目标,深挖教材中与思想政治教育有关的素材,适时适度地渗透到教学内容中;打破传统授课模式,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实现课前、课中、课后全方位育人;建立科学化、多元化、思政化的教学评价体系,推进育人的效果.
新时代“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立德树人”德行养成应始终贯穿于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因此,本文从道德生态论视角对应用型高校课堂教学“立德树人”目标进行学科背景下的科学解构与融合路径探索,建构出“三维覆盖”的理念系统生成、“四位一体”的跨学科课堂融合、“多元衔接”的过程完善评价、“要素博弈”与行业标准融入的具体路径,推动高校“立德树人”育人工程的深入落实.
课程思政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全方位育人的重要举措.本文阐述了“管理学原理”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分析了该课实施课程思政面临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从课程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考核评价等方面提出相应对策.
当前中小学德育建设仍没有十分凸显,传统的德育模式跟不上时代的快速发展,在德育实践过程中出现了系列问题.本文借助红色文化的思想引领、道德示范等功能,将菏泽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德育教育,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弘扬传承红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