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承德市地处冀北山区,是典型的山区城市,受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经济和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按照十六大的要求,河北省委、省政府将实施城镇化战略列为全省经济发展的四大主体战略之一,明确提出了加快城乡建设,拉动区域经济增长,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任务。在这样的山区城市推进城镇化,实现城乡协调发展既尤为重要,又具有特殊性,需要认真思考和研究。
一、承德市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承德市地处河北北部,与京、津、辽、蒙相连,国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到2003年底,承德市总人口35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国内生产总值 235.2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2.6亿元、111.1亿元和81.6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9.8:47.2:3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50元人民币。全部财政收入19.2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42189万元,县乡两级财政收入47803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3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06元。尽管连续多年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但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水平都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也增长缓慢。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仅为27%,低于全省30.7%的平均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2、结构体系不合理。在全市3.9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仅有地级中心城市1座,城关镇8个,建制镇65个,城镇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8.7个,远远低于全省每万平方公里45.6个的平均水平。3、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吸纳人口能力弱。建制镇道路、供热、供气、绿化、通讯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均相对落后,自来水普及率仅为26.5%,排水管道平均只有1.26公里。4、产业结构不合理。小城镇二、三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小,小城镇人口大部分仍以务农为主。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政治因素的影响。地处山区,农业人口占很大的比重,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效益差,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城乡差别加大。第二,经济因素的影响。因经济欠发达,不仅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产业优势。而且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的比例低。第三、政策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筹措资金用于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又缺乏政策的支持。同时,一些限制性政策又难以突破,发展小城镇的改革政策不配套。第四、思想和体制的障碍。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推进城镇化的意义,对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缺乏思想上高度重视,缺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同时,一些政策障碍难以突破,如户籍政策等。城乡二元结构也造成了体制上的问题。
二、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思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搞好城乡规划为基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产业、人流、物流聚集,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互动,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山区城市一点多轴,结构合理,多维互动的城镇化路子。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几个要点。一是把握基点。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凭主观臆断行事,不一哄而起,严格按城乡的规划进行。突出城镇规划在城镇发展建设中的先导作用,防止盲目性。二是突出重点。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增加城镇的承载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所必须的基础条件。同时把“产业、人流、物流”三个聚集摆上突出的位置。三是抓住关键点。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加快工业的发展,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四是明确落脚点。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七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落脚点放在为民服务,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突出问题上,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要以规划为先导,坚持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强制性。坚持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完善规划体系,做到近中远期规划相结合。并采取强制性措施,保障各类规划顺利实施。坚持产业带动的原则。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为支撑,这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和支撑。要研究、确立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的有效聚集。坚持改革、发展、创新并举的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勇于进行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逐步排除城镇化进程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城市建设、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使城镇化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建设特色城镇,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注重历史文物古迹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创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找准突出问题,解决突出矛盾,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盲目攀比。
三、推进城镇化目标体系
第一、产业目标。按照承德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分三步走,实现两个翻两番,一个突破”的奋斗目标,即:第一步,从2003年到2005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达到275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21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8800元。第二步,从2006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500亿元左右,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6%,达到281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13000元。其中到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全省同步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第三步,从2011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14年提前实现第二个翻番,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和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城镇功能目标。城镇化的目标体系离不开城镇功能的逐步完善。包括城镇道路、水、电、热、住房等基础设施应该有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从山区城镇现实水平考虑,应把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按三个标准确定目标值。
第三、人口规模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城镇化率在2020年达到50%,从承德实际出发,可以确定中心城市2010年人口规模由现在的30万人增加至50万人,2020年达到80-100万人;县城城关镇2010年人口规模达到8万人以上,2020年达到10万人,8个县城城关镇人口累计达到80万人以上;10个重点镇城镇人口规模2010年达到20万人左右,2020年达到30万人。全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城镇人口在2020年可以达到200万以上。
第四、环境目标。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还要推进环境建设,使城镇环境不断改善,应把大气质量、城镇绿化、人均绿地面积、环境质量水平指数作为主要目标。
第五、城镇化发展水平目标。据建设部2002年的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预测未来5年将有所加快。根据承德实际,在2007年城镇化水平应达到35%,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0%,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力争到2020年,全市形成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建制镇——一般建制镇,多维链接,形成城与城有机相连、多种产业互促互动的多极、多元城市网络布局,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科学配置的多点有序辐射,在冀东北初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城市群。
四、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重点
第一、按照大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好中心城市。承德市目前是中等城市的规模,由于地处山区,形成了带状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建设用地偏少,限制了城市的容量。同时,中心区因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而闻名于世。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是城市独具特色的品牌,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按照“大城市、大产业、大转移、大调整、大发展”的方向,扩大城市规模,调整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肌理。中心城市的建设应按照建设大避暑山庄的战略构想,坚持“以山为骨、以绿为脉、以水为魂、以文为蕴”的城市发展理念,构筑大型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格局。第一,扩大城市规模,重点实施“南扩西进北移”战略,使城市规划区面积由目前的30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第二,加快经济中心的建设,城市南部的开发区应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成为经济中心,为中心城市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调整城市功能。中心城市随着新区的开发建设对其功能进行调整,使行政、教育等功能向新区转移,并使老城区人口向新区有序转移。老城区成为旅游、商贸中心。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的调整,产业的发展,使中心城市成为冀东北地区、连结京津辽蒙的区域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世界著名的旅游圣地,跨入大城市行列。
第二、加快县城建设。县城受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规模偏小,建设用地少。因此,必须遵循“兴业扩城”的思路,立足当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县城建设。首先,必须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业优势,增强经济实力。第二,县城建设应本着巧、美、特的原则,不求其大而求其精,不求其全而求其特,使每一个县城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历史、人文和环境特色,做好山水的文章,建设生态型、田园式、园林式的精品城镇。第三,要适度扩大城区规模。地处山区的城关镇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十分有限,要从实际出发,适度地扩大城区的面积,做好山和沟的文章。
第三、加快重点镇建设。承德市目前有65个建制镇,初步形成了围绕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城镇群。这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点,必须加快建设。首要任务是突出抓好处于地域重要节点、经济较发达、潜力大的滦平巴克什营镇、围场四合永镇等10个重点建制镇的建设。通过重点建制镇的建设,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培育有条件的乡发展经济,提升完善功能,增加人口,使具备条件的乡改镇,逐步增加建制镇的数量,增加小城镇的密度,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群。
五、推进城镇化的工作措施
第一、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推进城镇化工作。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推进城镇化,其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其二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其三必须协调发展,其四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牢固地树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第二,科学规划,加强监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就是效益,规划就是财富,规划就是生产力。必须做到规划先行。一是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应在2005年前,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达到100%,建制镇达到80%以上。三是提高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三,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积极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完善功能,增加容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的城关镇。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在冀北山区形成多维连接,结构合理的城镇群。
第四,聚集产业,增加就业。经济发展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发展优势产业,加速产业聚集,形成产业特色。通过培植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县城和小城镇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市区及周边城市配套的工业。努力扩大第三产业总量
第五,加快建设,完善功能。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增加城镇的承载能力。二是加快住宅建设,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以上,城镇人口将要增加到100万左右。解决好100万人口的居住问题,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
第六,深化改革,增加投入。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拓宽投融资渠道。二是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开放市政公用市场。三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第七、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体现特色。一是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二是注重发展的持续性。三是注重保护的完整性。四是注重特色的特殊性。五是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六是注重整体的和谐性。
第八、加强管理,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整治环境,二是美化环境,三是保护环境。
第九、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投入必要的精力和财力进行城镇化课题和政策研究。
六、制定推进城镇化的相关政策
第一,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应放在县城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方面,以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城及小城镇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第二,完善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一是支持科技进步的政策,建立创新体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二是依托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机遇,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制定宽松的政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高。四是制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政策,提高劳动者素质,增殖人力资本,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第三,完善土地政策。认真执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县城和建制镇应实施土地收购和储备制度。经营性用地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征用集体土地,应按比例用于发展生产,兴办二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并保障农民的永久性收益。
第四,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在市区、县城、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常住人口,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入本地。把发展二、三产业和城镇建设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合起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序合理流动,形成城镇人口的聚集机制。
第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就业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改革传统就业制度。进城农民可参照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交费管理办法,建立个人帐户。
第六,制定构筑环境模范城市和绿色文明城市的支持性政策。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引导环境友好型项目的建设和产业群的形成。坚持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超越传统式的环境管理,从区划和规划入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布局经济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各级管理者和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城市公共绿地占城市面积的比例要稳步提高。
第七,放宽就业政策。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劳动力供需、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培训,使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合理分配,增加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转向二、三产业,尽快转向城镇创造条件。
一、承德市城镇化的现状分析
承德市地处河北北部,与京、津、辽、蒙相连,国土面积3.95万平方公里。到2003年底,承德市总人口35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73%。国内生产总值 235.2亿元,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为42.6亿元、111.1亿元和81.6亿元,三次产业的比重为19.8:47.2:3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50元人民币。全部财政收入19.2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收入42189万元,县乡两级财政收入47803万元,人均财政收入53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6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06元。尽管连续多年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但经济总量、财政收入和人均收入水平都相对落后,城镇化水平也增长缓慢。
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城镇化水平低。城镇化水平仅为27%,低于全省30.7%的平均水平,较全国平均水平低近10个百分点。2、结构体系不合理。在全市3.95万平方公里范围内,仅有地级中心城市1座,城关镇8个,建制镇65个,城镇密度为每万平方公里18.7个,远远低于全省每万平方公里45.6个的平均水平。3、县城和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薄弱,吸纳人口能力弱。建制镇道路、供热、供气、绿化、通讯等必要的基础设施均相对落后,自来水普及率仅为26.5%,排水管道平均只有1.26公里。4、产业结构不合理。小城镇二、三产业不发达,第三产业比重小,小城镇人口大部分仍以务农为主。
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政治因素的影响。地处山区,农业人口占很大的比重,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效益差,城镇化水平低,导致城乡差别加大。第二,经济因素的影响。因经济欠发达,不仅农产品的商品率低,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缓慢,没有形成产业优势。而且二、三产业不发达,农业劳动力转向二、三产业的比例低。第三、政策因素的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难以筹措资金用于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又缺乏政策的支持。同时,一些限制性政策又难以突破,发展小城镇的改革政策不配套。第四、思想和体制的障碍。思想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推进城镇化的意义,对于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缺乏思想上高度重视,缺少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及城市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同时,一些政策障碍难以突破,如户籍政策等。城乡二元结构也造成了体制上的问题。
二、推进城镇化的基本思路和原则
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本思路:以党的十六大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遵循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搞好城乡规划为基点,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速产业、人流、物流聚集,实现工业化和城镇化互促互动,为人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就业条件和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走出一条山区城市一点多轴,结构合理,多维互动的城镇化路子。
在推进城镇化过程中应该把握的几个要点。一是把握基点。尊重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不凭主观臆断行事,不一哄而起,严格按城乡的规划进行。突出城镇规划在城镇发展建设中的先导作用,防止盲目性。二是突出重点。把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重点,进一步完善城镇功能,增加城镇的承载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所必须的基础条件。同时把“产业、人流、物流”三个聚集摆上突出的位置。三是抓住关键点。立足现有基础和优势,加快工业的发展,提高工业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使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四是明确落脚点。要为人民群众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在推进城镇化的过程中要坚持以下七项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为民服务,是城市建设的基本原则。把推进城镇化进程的落脚点放在为民服务,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解决突出问题上,充分体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科学规划的原则。要以规划为先导,坚持规划的科学性、超前性和强制性。坚持规划的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要完善规划体系,做到近中远期规划相结合。并采取强制性措施,保障各类规划顺利实施。坚持产业带动的原则。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以产业为支撑,这是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基础和支撑。要研究、确立本地具有比较优势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把城镇化与工业化结合起来,与发展区域特色经济结合起来,实现产业的有效聚集。坚持改革、发展、创新并举的原则。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改革,勇于进行体制创新和政策调整,逐步排除城镇化进程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正确处理城市建设、发展与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关系,使城镇化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合理开发、利用、保护风景名胜资源。坚持突出特色的原则。因地制宜,发挥优势,科学确定城市性质,建设特色城镇,发展特色产业,坚持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注重历史文物古迹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自然景观的保护和利用,创建既有地方特色又有时代气息的现代化城市。坚持量力而行的原则。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尊重规律、循序渐进。坚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找准突出问题,解决突出矛盾,有所为有所不为,防止盲目攀比。
三、推进城镇化目标体系
第一、产业目标。按照承德市委十一届四次全会确定的“分三步走,实现两个翻两番,一个突破”的奋斗目标,即:第一步,从2003年到2005年,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达到275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210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达到8800元。第二步,从2006年到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达到500亿元左右,全部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达到3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6%,达到281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达到13000元。其中到2007年,全市经济总量与全省同步实现比2000年翻一番。第三步,从2011年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以上,到2014年提前实现第二个翻番,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3000美元,和全国同步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工业化水平、城镇化水平和对外开放水平跃上一个新台阶。
第二、城镇功能目标。城镇化的目标体系离不开城镇功能的逐步完善。包括城镇道路、水、电、热、住房等基础设施应该有明确的阶段性发展目标。从山区城镇现实水平考虑,应把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按三个标准确定目标值。
第三、人口规模目标。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城镇化率在2020年达到50%,从承德实际出发,可以确定中心城市2010年人口规模由现在的30万人增加至50万人,2020年达到80-100万人;县城城关镇2010年人口规模达到8万人以上,2020年达到10万人,8个县城城关镇人口累计达到80万人以上;10个重点镇城镇人口规模2010年达到20万人左右,2020年达到30万人。全市按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城镇人口在2020年可以达到200万以上。
第四、环境目标。在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中,还要推进环境建设,使城镇环境不断改善,应把大气质量、城镇绿化、人均绿地面积、环境质量水平指数作为主要目标。
第五、城镇化发展水平目标。据建设部2002年的统计,近十年来我国城镇化水平平均每年增长一个百分点。预测未来5年将有所加快。根据承德实际,在2007年城镇化水平应达到35%,201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40%,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50%。力争到2020年,全市形成中心城市——县城——重点建制镇——一般建制镇,多维链接,形成城与城有机相连、多种产业互促互动的多极、多元城市网络布局,形成人流、物流、信息流科学配置的多点有序辐射,在冀东北初步形成一个结构合理的城市群。
四、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重点
第一、按照大城市的标准,规划建设好中心城市。承德市目前是中等城市的规模,由于地处山区,形成了带状组团式的城市结构,建设用地偏少,限制了城市的容量。同时,中心区因有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而闻名于世。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为城市的建设和发展注入了丰厚的历史内涵和文化底蕴,是城市独具特色的品牌,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应按照“大城市、大产业、大转移、大调整、大发展”的方向,扩大城市规模,调整城市功能,完善城市肌理。中心城市的建设应按照建设大避暑山庄的战略构想,坚持“以山为骨、以绿为脉、以水为魂、以文为蕴”的城市发展理念,构筑大型山水园林城市的发展格局。第一,扩大城市规模,重点实施“南扩西进北移”战略,使城市规划区面积由目前的30平方公里扩大到80平方公里。第二,加快经济中心的建设,城市南部的开发区应尽快形成较大规模,成为经济中心,为中心城市发展奠定基础。第三,调整城市功能。中心城市随着新区的开发建设对其功能进行调整,使行政、教育等功能向新区转移,并使老城区人口向新区有序转移。老城区成为旅游、商贸中心。随着中心城市规模的扩大,功能的调整,产业的发展,使中心城市成为冀东北地区、连结京津辽蒙的区域中心城市、山水园林城市、世界著名的旅游圣地,跨入大城市行列。
第二、加快县城建设。县城受山区自然条件的限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规模偏小,建设用地少。因此,必须遵循“兴业扩城”的思路,立足当地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促进县城建设。首先,必须加快发展特色产业,特别是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形成产业优势,增强经济实力。第二,县城建设应本着巧、美、特的原则,不求其大而求其精,不求其全而求其特,使每一个县城都具有鲜明的地域、历史、人文和环境特色,做好山水的文章,建设生态型、田园式、园林式的精品城镇。第三,要适度扩大城区规模。地处山区的城关镇可利用的建设用地十分有限,要从实际出发,适度地扩大城区的面积,做好山和沟的文章。
第三、加快重点镇建设。承德市目前有65个建制镇,初步形成了围绕中心城市和县城的城镇群。这是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支点,必须加快建设。首要任务是突出抓好处于地域重要节点、经济较发达、潜力大的滦平巴克什营镇、围场四合永镇等10个重点建制镇的建设。通过重点建制镇的建设,带动全市小城镇建设。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快培育有条件的乡发展经济,提升完善功能,增加人口,使具备条件的乡改镇,逐步增加建制镇的数量,增加小城镇的密度,形成结构合理的城镇群。
五、推进城镇化的工作措施
第一、以科学的发展观,指导推进城镇化工作。党中央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全局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推进城镇化,其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其二必须坚持全面发展,其三必须协调发展,其四必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牢固地树立、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走生产发展,社会进步,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路子。
第二,科学规划,加强监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就是效益,规划就是财富,规划就是生产力。必须做到规划先行。一是坚持规划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二是完善规划体系,应在2005年前,县城控制性详细规划达到100%,建制镇达到80%以上。三是提高规划的严肃性、权威性。
第三,合理布局,协调发展。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道路。积极发展区域中心城市,完善功能,增加容量,发挥辐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在县域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处于重要位置的城关镇。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在冀北山区形成多维连接,结构合理的城镇群。
第四,聚集产业,增加就业。经济发展是小城镇繁荣和发展的基础,发展优势产业,加速产业聚集,形成产业特色。通过培植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增加就业岗位,壮大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城镇化发展动力。大力发展二、三产业,把工业化与城镇化紧密结合起来。县城和小城镇应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发展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市区及周边城市配套的工业。努力扩大第三产业总量
第五,加快建设,完善功能。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功能,增加城镇的承载能力。二是加快住宅建设,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将达到50%以上,城镇人口将要增加到100万左右。解决好100万人口的居住问题,将成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点。
第六,深化改革,增加投入。一是以市场为导向,拓宽投融资渠道。二是推进市政公用事业改革,开放市政公用市场。三是树立经营城市的理念。
第七、处理好推进城镇化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关系,体现特色。一是注重历史文化的延续性。二是注重发展的持续性。三是注重保护的完整性。四是注重特色的特殊性。五是注重布局的合理性。六是注重整体的和谐性。
第八、加强管理,改善人居环境。一是整治环境,二是美化环境,三是保护环境。
第九、健全组织,加强领导。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投入必要的精力和财力进行城镇化课题和政策研究。
六、制定推进城镇化的相关政策
第一,加大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推进城镇化的资金支持力度。重点应放在县城及小城镇的基础设施和公益设施方面,以支持经济欠发达地区县城及小城镇完善城市功能,改善基础设施条件。
第二,完善支持产业发展的政策,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和竞争力。一是支持科技进步的政策,建立创新体系,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二是依托科技进步所带来的机遇,调整经济结构,逐步发展循环经济。三是制定宽松的政策,深化经济体制改革,使得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提高。四是制定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政策,提高劳动者素质,增殖人力资本,提高全社会的劳动生产率。
第三,完善土地政策。认真执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县城和建制镇应实施土地收购和储备制度。经营性用地实行公开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征用集体土地,应按比例用于发展生产,兴办二三产业,促进经济发展并保障农民的永久性收益。
第四,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在市区、县城、建制镇有合法固定住所、稳定职业和生活来源的常住人口,均可根据本人意愿将户口迁入本地。把发展二、三产业和城镇建设与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结合起来,促进劳动力资源的有序合理流动,形成城镇人口的聚集机制。
第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居民就业和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人才市场,改革传统就业制度。进城农民可参照个体、私营企业职工养老保险交费管理办法,建立个人帐户。
第六,制定构筑环境模范城市和绿色文明城市的支持性政策。通过投资结构的调整,引导环境友好型项目的建设和产业群的形成。坚持环境与发展的综合决策,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并重。超越传统式的环境管理,从区划和规划入手,按照生态规律组织布局经济活动。广泛深入地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各级管理者和人民群众的环境意识。增加资金投入,加强环境污染治理和生态建设力度,城市公共绿地占城市面积的比例要稳步提高。
第七,放宽就业政策。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合理规划劳动力供需、劳动力配置、劳动力流动和劳动力培训,使劳动力在第一、二、三产业之间合理分配,增加就业岗位,创造更多的劳动力就业机会,为农村富余劳动力尽快转向二、三产业,尽快转向城镇创造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