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而注重情境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需要,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自然地生发需求;让学生在经历和体验中学习数学,而不是直接获得结论,可以帮助学生建立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科学地思考问题,寻找解题途径,有效地解决问题。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1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更强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大量的概念、公式、公理和定理为基础,显得枯燥,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刺激学习的最大动力,它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最直接、最能动和最积极的因素。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概念学习是学习其它公式、定理的基础,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概念,有助于对数学中复杂公式、定理的学习。在概念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比较、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概念,学会在把握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如果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样才实现了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探索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尝试。通过情境的创设,会使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将其它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方法
2.1 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改进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代数式》时,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下表是某月的月历:
问题:
2.1.1 阴影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1.2 这个关系对其它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
2.1.3 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为什么?
2.1.4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上述问题是以学生极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月历”为情境设计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又促使他们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2.2 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
如在教学七上《线段、射线和直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引入:猜谜语:
2.2.1有始有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线段)
2.2.2有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射线)
2.2.3无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直线)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地猜出谜底,体验成功,而且这三个谜语的谜面也能很好地概括出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2.3 图片动画创设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新奇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或播放一段动画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2.3.1引入:展现生活中的大量图片。
图片1:故宫、天坛。
图片2:飞机、汽车。
图片3:风筝。
图片4:一幅漂亮的山水倒影画。
图片5:中国民间剪纸。
2.3.2组织学生讨论
(1)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2)你能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吗?
(3)你能将上图中的一些图案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2.4 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
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时,我事先为每组准备好四根木条让学生动手拼成三角形,通过观察、测量,猜想三角形三边关系。师:大家手中都有四根木条,选择其中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有几种摆法?
学生活动:分组动手操作,互相交流。
师:我刚才看了一些小组的摆法,大家都能积极思考。下面请小组代表到讲台前演示,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出如下图形:
师:引导学生思考:能组成三角形的有几种情况?
生:能组成三角形,有两种即a、c、d和b、c、d。
师:那么不能组成三角形的又有几种情况?
生:两种,即a、b、c和a、b、d。
师:拼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如何?
组1:动手测量。我们测量得a=5cm,b=7cm,c=12cm,d=15cm,能拼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中:a+c=17cm大于d,b+c=19cm大于d,所以我们猜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组2: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因为不能拼成三角形两种情况中,a+b=12,正好等于c的长度,a+b=12,小于d的长度,它们都不能组成三角形,所以要构成三角形较小两边之和必須大于第三边。
通过摆三角形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觉展示自己的成果,真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2.5 引用典故创设情境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时,我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传说战国时期,齐王与田忌各有上、中、下三匹马,同等级的马中,齐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强,有一天,齐王要与田忌赛马,双方约定:比赛三局,每局各出一匹,每匹马赛一次,赢得两局者为胜,看样子田忌似乎没有什么获胜的希望,但是田忌的谋士了解到主人的上、中等马分别比齐王的中、下等马要强……
2.5.1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比赛,那么田忌的马如何出阵,田忌才能取胜?
2.5.2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而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比赛,田忌获胜的概率是多少?(要求写出双方对阵的所有情况)
通过历史故事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性的理解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要根据数学问题的性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
创设教学情境,不仅能使学生更容易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的、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生动形象,饶有兴趣,激起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欲望,使学生由苦学变为乐学,变被动为主动。
1 初中数学教学情境创设的重要性
初中数学和小学数学相比,更强调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注重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以大量的概念、公式、公理和定理为基础,显得枯燥,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在初中数学教学中进行情境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刺激学习的最大动力,它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最直接、最能动和最积极的因素。在数学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有助于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在数学中有大量的概念,概念学习是学习其它公式、定理的基础,学生准确理解和把握概念,有助于对数学中复杂公式、定理的学习。在概念教学中,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在情境中观察、比较、分析,可以使学生理解概念,学会在把握和理解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学习,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数学本身就是一门应用性的学科,如果使学生能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这样才实现了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并探索将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的尝试。通过情境的创设,会使学生发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学生将其它的数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2 初中数学情境教学的方法
2.1 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最终又服务于生活,选取具有生活气息的现实情境,营造数学探究的氛围,可以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一种亲和力,缩短与数学的心理距离,最终改进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七年级上册《代数式》时,设置了这样的情境:下表是某月的月历:
问题:
2.1.1 阴影方框中的9个数之和与该方框正中间的数有什么关系?
2.1.2 这个关系对其它方框成立吗?你能用代数式表示这个关系吗?
2.1.3 这个关系对任何一个月的月历都成立吗?为什么?
2.1.4 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
上述问题是以学生极为熟悉的“生活中的月历”为情境设计的,让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同时,又促使他们去观察、探究、思考、合作交流,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他们浓厚的求知欲望。
2.2 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直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一下子激发学生的思考。
如在教学七上《线段、射线和直线》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引入:猜谜语:
2.2.1有始有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线段)
2.2.2有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射线)
2.2.3无始无终——打一线的名称。(学生可能回答:直线)
【设计意图】激发兴趣,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所以大部分学生都能迅速地猜出谜底,体验成功,而且这三个谜语的谜面也能很好地概括出这三种图形的特征,有助于进一步认识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2.3 图片动画创设情境
初中阶段的学生往往喜欢新奇的事物,在教学过程中展示丰富多彩的图片,让学生欣赏,或播放一段动画并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在获得美的享受的同时,获得数学知识。
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教学中,我是这样设计的:
2.3.1引入:展现生活中的大量图片。
图片1:故宫、天坛。
图片2:飞机、汽车。
图片3:风筝。
图片4:一幅漂亮的山水倒影画。
图片5:中国民间剪纸。
2.3.2组织学生讨论
(1)上面这些图形有什么共同特征?
(2)你能举出生活中的类似现象吗?
(3)你能将上图中的一些图案沿某条直线对折,使直线两旁部分能完全重合吗?
2.4 动手操作实践创设情境
在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教学时,我事先为每组准备好四根木条让学生动手拼成三角形,通过观察、测量,猜想三角形三边关系。师:大家手中都有四根木条,选择其中三根,首尾顺次相接,有几种摆法?
学生活动:分组动手操作,互相交流。
师:我刚才看了一些小组的摆法,大家都能积极思考。下面请小组代表到讲台前演示,学生在投影仪上摆出如下图形:
师:引导学生思考:能组成三角形的有几种情况?
生:能组成三角形,有两种即a、c、d和b、c、d。
师:那么不能组成三角形的又有几种情况?
生:两种,即a、b、c和a、b、d。
师:拼成三角形的两边之和与第三边的大小如何?
组1:动手测量。我们测量得a=5cm,b=7cm,c=12cm,d=15cm,能拼成三角形的两种情况中:a+c=17cm大于d,b+c=19cm大于d,所以我们猜想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组2:我们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因为不能拼成三角形两种情况中,a+b=12,正好等于c的长度,a+b=12,小于d的长度,它们都不能组成三角形,所以要构成三角形较小两边之和必須大于第三边。
通过摆三角形这一活动,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通过让学生自觉展示自己的成果,真正使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同时,通过这一活动,进一步加深了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理解。
2.5 引用典故创设情境
数学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引用古典知识情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数学的发展史,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如在学习《可能性的大小》时,我引用田忌赛马的故事。传说战国时期,齐王与田忌各有上、中、下三匹马,同等级的马中,齐王的马比田忌的马强,有一天,齐王要与田忌赛马,双方约定:比赛三局,每局各出一匹,每匹马赛一次,赢得两局者为胜,看样子田忌似乎没有什么获胜的希望,但是田忌的谋士了解到主人的上、中等马分别比齐王的中、下等马要强……
2.5.1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比赛,那么田忌的马如何出阵,田忌才能取胜?
2.5.2 如果齐王将马按上中下的顺序出阵,而田忌的马随机出阵比赛,田忌获胜的概率是多少?(要求写出双方对阵的所有情况)
通过历史故事来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学习兴趣,感受数学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对数学应用性的理解和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总之,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不能放任随意,流于形式,要根据数学问题的性质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创设出有利于激活课堂教学的问题情境,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增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高数学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