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在1955年出土了半两铜质钱范一块。对此,有三篇相关文章发表。一篇是1959年《文物》第二期上刊载朱活先生的《汉四铢半两阴文钱范》。此文对这块钱范进行了断代考证,认定是西汉文帝时郡国铸钱遗留之器物,为四铢半两钱范。第二篇是1988年《文物》第二期上发表的《徐州北洞山西汉墓发掘简报》,记述了1986年徐州博物馆和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师生,在北洞山进行汉墓发掘清理情况,介绍了地理环境,发掘经过,墓葬形制和出土遗物等。遗物中有:金器、玉器、陶器和7万余枚半两钱等。第三篇是文物出版社2003年版《徐州北洞山西汉楚王墓》。上述文章都告诉我们在同一地出土的半两钱范和7万余枚半两钱,为进一步研究西汉郡国铸钱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这块半两钱范和7万余枚半两钱,均收藏在徐州博物馆。
笔者在馆长李银德同志批准,王黎琳、邱永生二同志的支持下,考查了这些实物。
北洞山半两钱范的范面呈矩形,中有长槽,支槽与钱模相连。长180,上宽121,下宽117mm,钱模4排,每排7枚,共28枚。钱文为阴文篆体半两二字,半字在右,两字在左(图1)。范背长190,上宽133,下125mm,中间突起有横梗一道,在距槽口57mm处,横一长方形铜板,长37mm,又距背底43mm处有一门形穿,穿高37mm,范厚8mm,重1865g。
笔者对钱范上的28枚钱模,进行了仔细观察、测量和拓印,测量结果:径24mm,穿径10mm。用橡皮泥拓印钱模后,发现是传形钱(也称“反文”、“左读”。即指钱文左右二字易置者,如“半两”铸成“两半”。)(图2)。再观察钱模上的文字,“半”字在右,“两”字在左,违背了当时的书写顺序,在我国商周乃至秦汉书写顺序是:横写时,自右至左,竖写时,先写右行,后写左行,这个惯例在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可以印证。就钱币来说,战国半两钱和秦半两钱,均应是“半”字在右,“两”字在左。汉承秦制,汉半两乃至之后的五铢钱,也不违反书写顺序的惯例。而这块半两钱范则不然,是违反惯例的。若用这块钱范去铸钱,铸出来的钱,则是半字在左,两字在右了,岂不是传形钱。据此,可将北洞山半两钱范,称之谓:“北洞山传形半两钱范”。这是当今为止第一块完整的传形钱范。就连汉代五铢钱中虽有传形钱存世,而从未发现有传形五铢钱范存世。这样,使得这块传形半两钱范就成了仅存的罕见之物了。
传形半两钱在秦半两钱中就有发现。如陕西省凤翔县高家河村出土窖藏秦半两钱中,序号54,就是一枚传形钱。北洞山出土的7万余枚半两钱中有少量传形钱,这对于研究北洞山钱范与北洞山钱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对传形钱一般认为是数量不多的钱,其所以不多的原因,是传形钱模不多,一块钱范中只有个别的钱模存在易置现象,也就是说只有个别的钱模存在传形现象,可是,有了这块钱范则不然了,全版28枚钱模均为传形,一次浇铸就能出来28枚!笔者注意到这块钱范的边角已钝,钱模内个别地方沾有残液,说明钱范已经使用过,如果还有人坚持认为一块钱范中只有个别的钱模存在传形的观点,显然是认识不全面的。
出现传形的原因在哪里?观察钱范,不是刀刻而成的,是铸造出来的。既然如此,可以上推是阳模的原因,还应当更上推是刻制文字颠倒,才是出现传形的根本原因。(据上海市钱币学会主编《古钱的鉴定与保养》介绍:汉代钱范制造工艺顺序是:“需先制模,再翻制泥(陶)范(阳模),然后浇制出铜范。”即三步成范。)
笔者观察北洞山钱范后不久,在徐州发现一枚传世的传形四铢半两钱。该钱径24,穿长10mm,半字在左,上部象八字,下横短;两字在右,上为短横,内是横,该钱与钱范上钱模的特征相吻合。这说明:这块钱范铸出的钱,在徐州有存世;也说明这枚钱找到了铸造它的钱范。
(责任编辑 高聪明)
笔者在馆长李银德同志批准,王黎琳、邱永生二同志的支持下,考查了这些实物。
北洞山半两钱范的范面呈矩形,中有长槽,支槽与钱模相连。长180,上宽121,下宽117mm,钱模4排,每排7枚,共28枚。钱文为阴文篆体半两二字,半字在右,两字在左(图1)。范背长190,上宽133,下125mm,中间突起有横梗一道,在距槽口57mm处,横一长方形铜板,长37mm,又距背底43mm处有一门形穿,穿高37mm,范厚8mm,重1865g。
笔者对钱范上的28枚钱模,进行了仔细观察、测量和拓印,测量结果:径24mm,穿径10mm。用橡皮泥拓印钱模后,发现是传形钱(也称“反文”、“左读”。即指钱文左右二字易置者,如“半两”铸成“两半”。)(图2)。再观察钱模上的文字,“半”字在右,“两”字在左,违背了当时的书写顺序,在我国商周乃至秦汉书写顺序是:横写时,自右至左,竖写时,先写右行,后写左行,这个惯例在出土的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上的铭文可以印证。就钱币来说,战国半两钱和秦半两钱,均应是“半”字在右,“两”字在左。汉承秦制,汉半两乃至之后的五铢钱,也不违反书写顺序的惯例。而这块半两钱范则不然,是违反惯例的。若用这块钱范去铸钱,铸出来的钱,则是半字在左,两字在右了,岂不是传形钱。据此,可将北洞山半两钱范,称之谓:“北洞山传形半两钱范”。这是当今为止第一块完整的传形钱范。就连汉代五铢钱中虽有传形钱存世,而从未发现有传形五铢钱范存世。这样,使得这块传形半两钱范就成了仅存的罕见之物了。
传形半两钱在秦半两钱中就有发现。如陕西省凤翔县高家河村出土窖藏秦半两钱中,序号54,就是一枚传形钱。北洞山出土的7万余枚半两钱中有少量传形钱,这对于研究北洞山钱范与北洞山钱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对传形钱一般认为是数量不多的钱,其所以不多的原因,是传形钱模不多,一块钱范中只有个别的钱模存在易置现象,也就是说只有个别的钱模存在传形现象,可是,有了这块钱范则不然了,全版28枚钱模均为传形,一次浇铸就能出来28枚!笔者注意到这块钱范的边角已钝,钱模内个别地方沾有残液,说明钱范已经使用过,如果还有人坚持认为一块钱范中只有个别的钱模存在传形的观点,显然是认识不全面的。
出现传形的原因在哪里?观察钱范,不是刀刻而成的,是铸造出来的。既然如此,可以上推是阳模的原因,还应当更上推是刻制文字颠倒,才是出现传形的根本原因。(据上海市钱币学会主编《古钱的鉴定与保养》介绍:汉代钱范制造工艺顺序是:“需先制模,再翻制泥(陶)范(阳模),然后浇制出铜范。”即三步成范。)
笔者观察北洞山钱范后不久,在徐州发现一枚传世的传形四铢半两钱。该钱径24,穿长10mm,半字在左,上部象八字,下横短;两字在右,上为短横,内是横,该钱与钱范上钱模的特征相吻合。这说明:这块钱范铸出的钱,在徐州有存世;也说明这枚钱找到了铸造它的钱范。
(责任编辑 高聪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