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谒鲁迅先生

来源 :西部散文选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effery2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5年初夏时节,我告别烟雨西湖,驱车东行直奔历史文化名城——绍兴,去拜谒仰慕已久的鲁迅先生。
  我对中学语文最深刻的记忆就是鲁迅先生的文章,祥林嫂、孔乙己、阿Q、闰土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三味书屋、百草园、土谷祠、古轩亭口一处处既熟悉的场所,几十年过去了,在自己记忆的深处挥之不去,所以这次江南之行我特意把绍兴列为必游之地。
  5月19日11时许,经过一个上午的奔波,车子终于驶进绍兴市区,我按照景点指示牌所指线路直奔鲁迅故居。在解放路的一个丁字路口,却意外地遇到一个“熟悉”的景点,就是“古轩亭口”。鲁迅先生的小说《药》中有一个情节:华老栓去给儿子买人血馒头,赶到刑场时看到“那三三两两的人,也忽然合作一堆,潮一般向前进;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华老栓拿到人血馒头,心满意足的往回走时“太阳也出来了;在他面前,显出一条大道,直到他家中,后面也照见丁字街头破匾上‘古□亭口’这四个黯淡的金字。”小说中的夏瑜,也就是夏四奶奶的儿子,暗喻的就是革命党人秋瑾,破匾上“古□亭口”便是眼前的“古轩亭口”。1907年,鉴湖女侠秋瑾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事泄被捕。同年7月15日,秋瑾从容就义于绍兴古轩亭口。路的中间是1930年落成的秋瑾烈士纪念碑,由张静江题字,正面是蔡元培先生撰、于右任书的碑文“秋瑾先烈纪念碑记”。由于交通的原因,我只能从车中拍下一张照片匆匆而过,甚至没来得及寻找一下当年华老栓“蹩进檐下”的那家“关着门的铺子”。这篇小说以华老栓夫妇给儿子治病为明线,以革命者夏瑜被军阀杀害为暗线,双线交织,结构精巧。文章深深刺痛我的心灵,除了“古□亭口”那些麻木、愚昧的看客,更是作品的结尾,在凄凉的坟场上,两个失去爱子的母亲,那无限的伤痛。
  沿解放路继续南行便到鲁迅中路,在这里遇到的另一处“熟悉”的景点就是“咸亨酒店”。古老而又年轻的咸亨酒店是酒乡绍兴最负盛名的百年老店,是绍兴文化旅游休闲的地标性建筑,因鲁迅先生在《孔乙己》等多部作品中的生动描述,而名扬海内外。小说《孔乙己》是用第一人称写的,“我从十二岁起,便在镇口的咸亨酒店里当伙计”。咸亨酒店现已扩建为五星级的文化主题酒店,不过街面门头还是保留了鲁迅先生作品中的样子,正如小说开头说的:“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
  走近酒店看到的是三间开放式白墙黑瓦的仿古建筑,最西边的一间便是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东边两间象征性的摆了几张桌子和凳子,真要吃饭推开后墙上的圆门进去才是大堂。酒店正门上方是白底黑字的“咸亨酒店”,没有题款,两旁是一幅对联:“小店名气大,老酒醉人多”。店里依旧挂着一个小木牌,写着:“孔乙己欠十九钱,三月六日”。在小说中穷苦潦倒的孔乙己一直欠着酒店十九个钱,在一个秋风萧杀的下午,被打断腿的孔乙己用手走到酒店,酒店掌柜催其還钱,孔乙己很颓唐的仰面答道,“这……下回还清罢。这一回是现钱,酒要好。”自此小伙计再没有见过孔乙己,直到第二年的年关,最后断定“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所以到今天孔乙己仍没还上那十九个钱,这对酒店来说应该算是呆账了吧?但不知这“三月六日”出自何处。
  酒店门口的雕像便是当年鲁迅先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如今已成为游客争相合影的明星,这便是文化的魅力。
  时值中午我便决定在此用餐,第一个要点的菜自然是孔乙己常用来下酒和卖弄学问的茴香豆,15元一盘,我忽然想起孔乙己的那句名言“多乎哉?不多也!”
  简单用过午餐,继续沿街东行,这是一条仿古建筑的大街,不远处便是鲁迅先生故居,这是一处典型的江南台门,鲁迅先生就出生在这里,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光,直到18岁才离家求学。1910年鲁迅从日本学成回绍兴任教,依旧住在这里。到1919年合族而居的周家台门易主,鲁迅自北京返回绍兴处理卖房事宜,然后带着家人去了北京八道湾,再也没有回过绍兴。故乡,从此成为先生笔下最深刻的记忆。
  跨入树荫掩翳的石库门,穿过台门斗,隔一小天井,便是一间普通的泥地平屋,往东走过侧门,绕过拐弯处的石栏水井,沿长廊进内是一座二层的楼房,这是当年鲁迅一家的住处。1881年农历八月初三辰时,鲁迅就出生在这进房子,他回故乡任教期间也是住在这里。
  楼房后有一天井,青石板铺面,天井里种着一株高大的桂树,每到深秋,桂香扑鼻,因而又称桂花明堂。一到夏天的晚上,鲁迅总爱躺在桂花树下的小板桌上缠着祖母给他讲"水漫金山"、"猫是老虎的师父"的故事。鲁迅十三岁的时候,祖父科场案事发,家道由此中落,他几乎每天从母亲手里接过首饰,跑到恒济当铺把它递到比他高出一倍的柜台上,在侮蔑里接了钱,又到同样高的柜台给久病的父亲去买药。鲁迅在家庭的衰落中看透了世态的卑俗,这与他后来弃医从文似乎也不无关系。
  出过道往北经过走廊,就是鲁迅家的厨房。三眼大灶,一应炊具,仍保持着原样。厨房北首,隔一狭小天井有三间平屋,据说这是当年“闰土”的父亲劳作、生活的地方,过了这三间平屋就是百草园。
  百草园原为周家新台门族人所共有的一个荒芜的菜园,鲁迅先生在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道:“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这些便是印在鲁迅脑海中的童年。
  如今的百草园菜地依然碧绿,石井栏仍旧光滑,皂荚树更加高大,初夏时节没有看到那紫色的桑葚,短短的泥墙根长满了野草。一处普通的再不能普通的园子,因为鲁迅先生的一篇散文而名扬天下,惹得多少人来此寻访、拜谒。鲁迅故居还有很多景点,我唯独留恋这百草园,所以在此盘桓多时,寻访先生作品中的痕迹,体味先生童年的快乐。
  台门前有一条河,沿河往东不远便是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晚清绍兴府城内著名私塾,也是鲁迅十二岁至十七岁求学的地方。书房正中上方悬挂匾额,是清末著名书法家梁同书所书。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据说这匾和画,解放前曾散失,解放后,政府派人想尽办法才找回来。书屋中间是老师的八仙桌和木椅,学生都坐在窗前壁下。东北角的一张有两只抽屉的硬木书桌是鲁迅用过的,有一次鲁迅因故迟到,受到先生批评,就在书桌右上角刻“早”字以自勉。为了保护文物,游客只能隔着门窗参观,我也无法到先生坐过的书桌前坐上一坐。
  从三味书屋出来,我特意去河沿的船埠坐了一回鲁迅文章中的多次提到的乌篷船,深深的河道,高高的青石河岸,隔开了大街上的繁华,给人恍若隔世的感觉,我甚至想到了《祝福》中抢走祥林嫂的白蓬船。恍惚间,船行到一处河埠,上的岸来已回到咸亨酒店。
  鲁迅先生在评价《红楼梦》时曾经说过“谁整个的进了小说,如果作者手腕高妙、作品久传的话,读者所见的就是书中人,和这曾经实有的人倒不相干了”。而他自己就是这样手腕高妙的作者,所以这次拜谒鲁迅先生,最能引发记忆的正是先生的书中人。
  ——选自携程旅行网
其他文献
自古江南多才俊!中国恐怕再也没有哪个地方会像江苏这样更热衷和更崇尚文学了。从古代的李煜(南唐)、范仲淹(宋)、范成大(宋)、沈括(宋)、秦观(宋)、顾炎武(明)、冯梦龙(明)、曹雪芹(清)、郑板桥(清)、吴承恩(清)到近代的叶圣陶、柳亚子、刘半农、钱钟书、朱自清,无论提起哪一位,都是文学大咖,让人心生敬仰。现在,江苏文学河流里的韩树俊,又进入了我的文学视野。  韩树俊,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西部
期刊
说起春天,我们每个人脑海中会浮现出很多唯美的画面。  春季,本来是一个静与动完美结合的时节。春季像一个天使,踏着愉快的脚步,翩翩来到人间。春季像一位花样年华的少女,满头飘逸的长发吹拂着我的脸庞。春季像一位画家,涂满生气勃勃的色彩。春季像一首瑰丽的诗行,如梦般甜蜜,如酒般香醇。  我倾听到了春天的脚步声。燕子在呢喃,白云掠过蓝天,潺潺流水捎来了春天的讯息。不知从哪里冒出一抹新绿,接着,就像早约好似的
期刊
藉着黄褐色的泥土无私的供养,那些铃铛刺明艳的黄花,举着一生的荣枯岁月,在山风和阳光里流转,终成了我眼底胜于世人的坦白与天真。未开时,如豆荚,正酝酿灿烂;全开时,笑得恣意,金雀展翅,煞是美丽;花谢的姿态并不显可怜:失了艳黄,转为白色,干瘦而清淡,随风离枝,融入泥土,不见哀嚎。草木的本心是那么单纯,管你少雨多旱,管你砂地盐碱,它只知道生长,生长,再生长。好好开花,好好结果,活得一点也不纠结,一点也不复
期刊
翰墨流霞出盛世,文化常青耀临泾。每当人们来到素有书法艺术之乡美称的甘肃省镇原县临泾镇,都能感受到一种浓厚的文化氛围。这里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千百年来,这块神奇的土地以其独有神韵和魅力,孕育了灿烂的文化,同时造就了诸多享誉陇上的艺术名家,历代名人层次不穷。如今农家院落的字画、剪纸、刺绣成为当今社会人们居所里的主要装饰品和陈列品,龙飞凤舞,式样繁多,绚丽多彩,相映成趣。目前民间把
期刊
雪绒毛飘散,打湿眼镜片,细密霜雾凝成水滴,渗落在我湿哒哒心上,雪轻情重,那一娑水撞涌出睫后深泉,厚朗朗的陕北高茆,荒萋萋的圪梁上,就孤零零立着母亲的坟头。  未若柳絮因风起,恰似千金落下沉。无可救药的混乱中,我是如何站在这里,头上的雪一片片结在心头。我如何能接受——母亲,一个壮硕健朗的人,从生病到离开不到八个月!  回忆剥离的现实总充满荒诞,又一年的春,长在墙畔上桃花粉莹莹的了,可拥着母亲的四季跑
期刊
我和榆林高专的那次澄澈的邂逅,是以茫茫沙海和几座兀自耸立在沙漠之上的零星建筑为背景的。  沙漠是榆林高专留给我最深情的画面,那里生长着不尽的诗意与闲情,也滋生着浪漫的爱情。  夏天,月夜下的沙漠生动得让人落泪。悬于树梢的皓月出落得楚楚动人。围拢在月亮周围的繁星眨巴着孩童般清澈的眼睛。约几个朋友在沙漠里漫步,走累了,坐下来或者仰面躺在绵软凉爽的沙滩上,让月光缓缓漫过全身,诗歌的种子就在沙漠里落地生根
期刊
星星点点的小雪花还伴着小雨从天而降。我伸手一接,眼前的疏疏密密,都在我手中化成了一滴滴的水,顺着指缝流泻滴下,仿佛乍泄的春光,冰凉中透着灵性。我深深呼吸,这样的味道,这样的清爽,竟让我无法呼吸。  昨日一下飞机,梦想中白雪皑皑的世界,失约了。  来接机的同学说,中午本来下了一场大雪,但一场风雨后,雪化了,按天气预报,明天还会下一场大雪。我安静地期待着。早上八点醒来,看窗外还是灰蒙蒙一片,心未免有点
期刊
溪水之畔,或坐或站,或静或动,或饮一杯深巷中的酒酿,或是就那样呆呆的,做一些无用的事来消耗时间。溪水潺潺,乡语软软,蔓草深深,青石漫漫,古巷幽幽,就这样不设防地醉在查济里,一天的光阴或者更长,甚至是离开查济后许多天,人还醉着。  我还醉着,在我离开查济古村的许多天以后。行走在查济古村的画面,那里的老树老桥老屋老巷,那里的欢笑鸟语蝉噪虫鸣,仿佛带着雕刻般的记忆,在一场醉梦里越发清晰。我想在时间之河的
期刊
网络最大的好处就在于它可以随心所欲,我可以卸下所有的伪装,释放最真实的自己,不用隐藏什么。文字是我唯一的表达方式,在月夜,它编织着一个又一个凄美委婉的故事,幽幽地倾诉着一切。我看到了自己的真实,竟和平日里有着偌大的差距。我,仿佛不再是我。  我不喜欢去聊天室,不喜欢和陌生人聊天。然而,我喜欢的却是熟悉的东西,比如文字。当我发现自己上网的频率不断增大,只为了寻找一个熟悉的名字时,我有点自嘲。只是聊过
期刊
蒙古大草原的广袤洁净和西藏高海拔的自然风光,都是我的向往。我与生俱来崇尚那种天然纯净和自然野性之美。  冥冥中有一种召唤,我等情趣相投的好友七人于2012年7月20日开始向内蒙古草原进发。我们设定的路线是:山东沂源——天津——北京——张家口——张北——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经过数天长途奔波,历经数险:先是旅程的第二天上午大雨中八达岭长城下的车子抛锚;再是离开北京当晚,北京地区便遭遇六十一年来特大暴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