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牛旭斌,甘肃成县人。甘肃省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飞天》《西部》《散文选刊》等,已出版散文集《风起离乡》《清秋》《从故乡来》。
一
春天去康县,为破解那句心心念念的谶语。
为什么大山里面还是大山,溪流上游还是溪流?秘藏在陕南、陇南、川北“金三角”地带的山城康县,让我如从没有见过翠谷云峰的人,一站在燕子河畔,就不断地聚焦眼力,为一方山水左顾右盼,又穷尽脑力,给这方山水匹配能够形容的词语。
从成县往康县的一路,我们不断扑进山内藏山的怀抱,任阳光蒸腾着泥土的芬芳,那满山谷的风中,流动的空气潮润得能拧出水来,成千上万株的野花开放得多姿多彩。到处可见飞鸟的影子,那栖于枝头的啾啾欢唱,打破了山谷的宁静。
满目碧透的山坡上,大约是那种叫作叶绿素的物质,油漉漉地浸润着层林,覆盖了村野,包围住农舍。青黛涂泼的绿野,荡漾着连边也没有的绿波,太阳越照,越稀释不开,又消散不掉。
阳光一明一暗照进山乡时,刚好上午十点。
二
悄悄进入西秦岭以南的这些村村庄庄,徜徉在环山绕水的沟沟岔岔之间,山畔水肆竹林深深,茶园垄垄,小桥若隐,栅栏若现,野花遍地,炊烟四起,不忍打扰,让人油然地为这康北康南高山大川的绝美而惊叹不已。
成县和康县,在陇南十万大山的列阵中,像挽着臂膀的两个兄弟,又像是一个土窑烧制出来的粗陶大罐,被盛滿山泉水,浸煮上茶叶,一个罐壁紧挨着另一个罐壁,在火塘旁围住火苗沸腾,言说茶香四溢的乡韵乡音。再看巨龙般蜿蜒于成康之间的西汉水,汤汤而奔腾,汹涌又澎湃,在山山对望岸岸相觑中,奏响山河妙音。
行于半路,迷人的风景总留住迅疾的脚步。正午时分,正当雨后初晴,明明净净的山山水水,刚被濯洗一新,干净得纤尘不染。同伴们去河畔洗手,清莹莹的溪流被撩起来时,如闪光的银汤。林涧的空谷里,溪水是音乐厅,田园是美术馆,村史馆是文化宫。温馨的春风拖着长长的尾巴,传来韵味悠扬的山歌,但看不见唱歌的人。
“太阳落坡四山黄哎,犀牛么望月,姐望郎。犀牛望月归东海哎,小妹子望郎进绣房”。
歌声让山谷空灵起来,自然万物顷刻间失去了所有的响动,只剩下风,穿谷而来,顺谷而去;山坡上的林木更加葱嫩而蓊郁了,风吹草动时更加地明明又亮亮,从我面前流过的溪水河水,在逶迤跌宕的山谷里,摩过河床的清流,瞬间变身为飞流直下的瀑布,化身为粼粼翻涌的白浪。
山歌出自村落靠山的丛林,毫无疑问是一位山村姑娘的歌声。
不知她在山上采茶,还是在打野菜?不知她在岸边洗衣,还是在淘菜蔬?不知她身上背着背篓,还是肩上挑着木桶?但依着百灵鸟般婉转动听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她如牡丹花籽一样的眼睛,如小山脊一样的鼻梁,看到了她如鱼嘴一样温软的小唇,还有俊秀恬静的脸庞。不知她是坐着唱,还是站着唱?不知她对着村前的小河唱,还是背着村后的大山唱?甜美的歌声随风飘落,又被风追远,似隐似亮,此伏彼起,似曾轻盈,又情意缠绵。无需晤面,我已预感到灵山秀水,一点点把她养育得有多俏美,有多秀慧。
她应当有一头乌黑的长发,窈窕的身段,身体纤瘦又苗条,皮肤光滑而呈现出油脂般的白麦粒色。她喜欢把耳朵埋进发际里,转脸之时,黑发翻过耳际,那软软的耳朵又白得像刚刚出山的月光。我远远地感到,她温柔如湖水、伶俐如飞鸟、端庄如小荷……
屏住呼吸,去寻觅和打探她藏在何处?馥郁的康南,清寂的康北,也不想就这样离开,不想在山河的眷顾里,留有遗憾。
我怕稍一挪步,会再听不到这如风铃一般清新明快的小调了。就在担心时,车子往前转过一个弯,忽然什么都听不清了,像失魂的人,反复回头,又不断向来时的路去抬头张望,再去顾盼山沟河谷里的孤村。又去聆听,忽明忽亮的薅草歌,聆听喜庆的《开财门》《大开门》《八仙上寿》,悲苦的《哭长城》《哭五更》等唢呐声。聆听劳动的人们,从山那边传来的木笼歌,从山顶上高唱的毛山歌。
早已远别的人,隔山的歌声,不禁撩动我心田,并久久萦绕,且摄捏住我的魂。
三
另外三个少年在艳阳下,弯着腰,向河岸对面扔石头,打水漂。被岁月与河流削磨成饼的石片,横掠过浅得看得见鹅卵石的水面,一个水花接一个水花,由小到大,由深变浅,一波波推送开来,又缓慢地沉寂、消隐下去。
这些漩涡里久久不散的声音与水花,在袅袅炊烟飘过来的茶饭油香中,渐渐消失于这曲曲又静静的河流。任人怎样去溯寻,它都只能停留于刚才的画面与想象。
凝望这一座座青瓦坡屋构筑的狭小又普通的村庄,一幢幢木楼,都蕴藏着一个个故事。叫沟叫坝的庄,全部面朝河谷与流水,又全部背靠大山与林野。我们虽不曾相识,却一入其境,就能把人引渡着返回童年。
近看每一座笔架一样的峰峦,一层层钢蓝色的山越远越高,既像竖在大地上的屏障,又像横架在眼前的古琴,远望铺向四方的层峦叠障,座座大山,浑圆得像馒头,挺立的如拔剑,有几座山毗邻而拥,就连成一组多槽的笔架。
这每一条河上,都有木头搭砌的小桥,有人在河边淘粮食,有人在河岸的石板上洗衣,花花绿绿的被单和衣服,晾晒在蔷薇藤架和蒲公英开花的草地上,豁然点亮眼前大山蔽日、浓荫如盖的河沟,并在我心中冉冉闪跃。
人间的温情与生活的火烛,亮不过如此。
四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儿呀!
她的名字,应当叫芳叫丽叫红叫霞,她是全村小伙的梦中盼念,是父母引以为傲的家中二姐三姐,是守在闺中待婿上门的山冲美人。所有见过她的人,无不着迷。
她家在花桥村开了个农家客栈,平日做针线刺绣,也酿水烧酒,她们家的生意最为兴旺,不管是吃饭的,住店的,人们都会不禁多看几眼,也有不少小伙,翻这远远的山水,来农家客栈喝茶、吃饭、游玩,有艺术学院的老师学生,来这里采风、写生…… 还有好多人,开着汽车特意来。走过颤颤巍巍的铁索花桥,横穿碧流翻浪的河流,只为奔着盼着来看她,但她并不是见谁都会笑,都交朋友。
是呀,好姑娘怎么会没有意中人?
单看看她的眼波,就比梅园沟里的梅花潭水还深,还迷人。这让我想起骡马在这里踢踏过的茶马古道,想起川陕而来的驮队,来康县贩茶,赶脚的人们和驮队来来往往,客栈的生意红红火火。
那时候也有这样一些客店,供商贾游客们拴马歇脚。人们到花桥来,饮一碗凉水也甜,吃一碗面茶更香,熟油会同薄荷、花椒煎核桃、杏仁,又加上炒好的臊子、蛋花,让长途而来的旅人,瞬间除去满身的困乏而神清气爽。
在昔日的康县,通往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十分繁荣。这条穿山越岭的古道,作为历史早期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留给今天的岁月残影,是马队悠悠的驮铃声,驮着茶叶下四川,走重庆。茶马古道如丝绸之路,穿行于地理交通成线带、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多元最神秘的陇南宝地上,为山南水北的人们运送着百货奇珍。也让康县这座古驿,最早引进和广植茶树,人们会种茶,更爱煨茶喝茶。
留存于今有迹可寻的康县茶马古道,东起大南峪窑坪村,经大南峪乡(古兰皋)、大三岔(古散关)、云台镇(白马关)、大堡、长坝,而到望关石猫梁山垭,沿平洛河翻越太石山,经昌河坝进入西和、礼县、成县。
每年春茶上市的时候,满山谷都会飘散浓郁的油茶香。壮实的脚夫遇雨,自然要多住两天,连吃上几顿豆花面,认得了朴实的乡邻和姑娘,听爱了鼓足全身气力吹奏的唢呐与板胡,心便被这大山给收了,魂已被相中的姑娘给揽了,再也舍不得走了。赶都赶不走。货物压霉了,也赶不走,即使赶走了,终还要寻来。
姑娘不认得他,山河晓得他。
一场场临别的朝朝与暮暮,白马关,望关口,远远地总有依依相送的身影。来年吧,来年春暖花开时,脚夫们会赶着马帮、带着嫁妆,再到康县来。
五
姑娘下山的路上,眼泪如流成的河,她心里想:“这一年四季,咋这么漫长?”她泪眼模糊,在夜晚的小河边,把一排排树看成了马帮,把路过的脚夫,看成了自己盼想的脚夫。
已经听不见歌声了。遥望白云升起在山峦,薄雾升起在天空,瞅着十面埋伏的群山旷野出神,一定会千般万般儿猜想,有缘的人还能否相见?迎面走来一群人,赶羊走进山村。剩下姑娘和小伙,跑到河边去,坐在一棵大核桃树的凉荫下,小河淌水,微风幡摇,背篓放在一旁,草丛晃晃闪闪,周围的鸟儿叽叽喳喳,村野绽放出欢愉的笑声。
酒旗招展在檐下,是生意门店的招牌。一些人坐在院落里,花丛中,住在民宿小院,斟满甜醇甜醇的水烧酒,品着热水冲泡的明前茶,小酒浅酌,茶叶倒立,对影如梦,任由他们畅开性灵,投入无名的山水,名道又不一样的山水,尽興猜拳而欢饮。
酒席间,满院里传来娓扣心弦的清唱:“一杯酒儿急,二杯酒儿清,三杯酒儿甜,四杯酒儿凉,五杯酒儿多……”
直到日头落山时,凭窗看见有拦腰的烟雾,如马儿顺山跑。可我分不清哪些是炊烟,哪些又是雨雾。哪些是真的想念,哪些又是想念的真?姑娘只想对去远的人儿说:你别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
勿庸置疑,康县曾是茶马古道的中心,它虽不如城市繁华之张扬,但朴素又原生态的山河风情,已经造就了乡村的骨,乡村的魄,青山绿水带笑颜的永恒。
转身四望青山,山水康县,绝对是中华腹地的圣洁肺腑之一,而永世不改地芳翠着陇南。让人更留恋这多情的康县,淳朴的康县,如得天赐的康县。这深长的山沟,仍然是万物初生的家园,是世外仅存于最后的桃花源。
山谷如此静谧,又顶天立地,乡野如此烂漫,可随意独步。
就连这到处的树木,也从不必经历那些干涸中费力的抽芽,所有生长的事物,都天然而相亲相爱,温润而长大长好。
在长坝镇的花桥村,有一株千年菩提树,从正面看,蓬勃之势葱茏如盖,但拾上台阶,围着树身去祈祷,大树生命的苍凉与悲苦,会让人息心静气——这株千年菩提树外活内枯,几近中空,更为神奇的是,它用一张单薄的树皮,又活过了百年之上,没有人捋其叶、砍其枝,这是厚土深溪独有的滋养,让人彻悟何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这棵古名木的菩提树,分枝扩展,树形高大,枝繁叶茂,冠幅广展,生命力极强。走进它,拜谒它,能给人超脱的启示。一种自心发起的祈祷,必然会油然而生,肃然起敬。作为寻常的世间物,它非同寻常。让我去揣摩王子何以靠它而觉悟,人在世上的痛苦与悲辛,七片叶子的树,何以化身?
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彻悟而超越师弟,回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的,世事本尘埃,我本尘埃。
六
临近黄昏,等月亮爬上山时,别离这夜的山冲,玉树万顷掩映和闪现的几抹霓虹里,回头只听见,这只照见过一面,却因优柔、细碎而咕咚入心的溪头清音,是康县的山水天造地设,是康县的人家土生土长。
康县这座万宝山里,不论是兵家必争的白马关、黑马关,还是阳坝竹海与梅园,山花烂漫的芬芬与芳芳,山水齐奏的清晨与傍晚,总有自带的清音绝唱:唱的是长坝的花桥,走过去与想放下;念的是朱家沟的世外清静,在乡野泥土中与自然对语,停歇而释怀。倘若坐在沟里一下午,太阳会喜欢你,溪水会为你流,风的心情云知道,所有失去都将是得到。
心游物外,还牵挂着大水沟的闲逸散淡。水流过村的潺潺与涓涓,曾经历了怎样穿山越谷的千转百回;更不能不去感叹,何家庄人用何等的勤劳与智慧,把庄稼种成了谷堆,把沉甸甸的作物磨成了面、酿成了酒、榨成了油、拚成了醋,乡村文化记忆馆的书吧,是给一路奔波的行旅人歇脚的驿站。他们陪同来访大自然山河博物馆“充氧”的游客,把生活细碎的期待变成了梦想,把日子恬淡的流逝写成了牧歌,把光阴沉积的瘠苦转化成了甜蜜……
康县的乡村旅游,对于依山而居的康县人,房前是良田与流水,身后是青山与鸟语,炊烟袅袅,乡音萦萦,他们用细火慢煨,把一寸寸岁月,过成了茶香弥弥。
旅行于成康大地,便如梦,未闻其详,却已入梦。这入梦的,又是只有在圣境,才会悄然赴约的美梦。
责任编辑:惠潮
一
春天去康县,为破解那句心心念念的谶语。
为什么大山里面还是大山,溪流上游还是溪流?秘藏在陕南、陇南、川北“金三角”地带的山城康县,让我如从没有见过翠谷云峰的人,一站在燕子河畔,就不断地聚焦眼力,为一方山水左顾右盼,又穷尽脑力,给这方山水匹配能够形容的词语。
从成县往康县的一路,我们不断扑进山内藏山的怀抱,任阳光蒸腾着泥土的芬芳,那满山谷的风中,流动的空气潮润得能拧出水来,成千上万株的野花开放得多姿多彩。到处可见飞鸟的影子,那栖于枝头的啾啾欢唱,打破了山谷的宁静。
满目碧透的山坡上,大约是那种叫作叶绿素的物质,油漉漉地浸润着层林,覆盖了村野,包围住农舍。青黛涂泼的绿野,荡漾着连边也没有的绿波,太阳越照,越稀释不开,又消散不掉。
阳光一明一暗照进山乡时,刚好上午十点。
二
悄悄进入西秦岭以南的这些村村庄庄,徜徉在环山绕水的沟沟岔岔之间,山畔水肆竹林深深,茶园垄垄,小桥若隐,栅栏若现,野花遍地,炊烟四起,不忍打扰,让人油然地为这康北康南高山大川的绝美而惊叹不已。
成县和康县,在陇南十万大山的列阵中,像挽着臂膀的两个兄弟,又像是一个土窑烧制出来的粗陶大罐,被盛滿山泉水,浸煮上茶叶,一个罐壁紧挨着另一个罐壁,在火塘旁围住火苗沸腾,言说茶香四溢的乡韵乡音。再看巨龙般蜿蜒于成康之间的西汉水,汤汤而奔腾,汹涌又澎湃,在山山对望岸岸相觑中,奏响山河妙音。
行于半路,迷人的风景总留住迅疾的脚步。正午时分,正当雨后初晴,明明净净的山山水水,刚被濯洗一新,干净得纤尘不染。同伴们去河畔洗手,清莹莹的溪流被撩起来时,如闪光的银汤。林涧的空谷里,溪水是音乐厅,田园是美术馆,村史馆是文化宫。温馨的春风拖着长长的尾巴,传来韵味悠扬的山歌,但看不见唱歌的人。
“太阳落坡四山黄哎,犀牛么望月,姐望郎。犀牛望月归东海哎,小妹子望郎进绣房”。
歌声让山谷空灵起来,自然万物顷刻间失去了所有的响动,只剩下风,穿谷而来,顺谷而去;山坡上的林木更加葱嫩而蓊郁了,风吹草动时更加地明明又亮亮,从我面前流过的溪水河水,在逶迤跌宕的山谷里,摩过河床的清流,瞬间变身为飞流直下的瀑布,化身为粼粼翻涌的白浪。
山歌出自村落靠山的丛林,毫无疑问是一位山村姑娘的歌声。
不知她在山上采茶,还是在打野菜?不知她在岸边洗衣,还是在淘菜蔬?不知她身上背着背篓,还是肩上挑着木桶?但依着百灵鸟般婉转动听的声音,我仿佛看到了她如牡丹花籽一样的眼睛,如小山脊一样的鼻梁,看到了她如鱼嘴一样温软的小唇,还有俊秀恬静的脸庞。不知她是坐着唱,还是站着唱?不知她对着村前的小河唱,还是背着村后的大山唱?甜美的歌声随风飘落,又被风追远,似隐似亮,此伏彼起,似曾轻盈,又情意缠绵。无需晤面,我已预感到灵山秀水,一点点把她养育得有多俏美,有多秀慧。
她应当有一头乌黑的长发,窈窕的身段,身体纤瘦又苗条,皮肤光滑而呈现出油脂般的白麦粒色。她喜欢把耳朵埋进发际里,转脸之时,黑发翻过耳际,那软软的耳朵又白得像刚刚出山的月光。我远远地感到,她温柔如湖水、伶俐如飞鸟、端庄如小荷……
屏住呼吸,去寻觅和打探她藏在何处?馥郁的康南,清寂的康北,也不想就这样离开,不想在山河的眷顾里,留有遗憾。
我怕稍一挪步,会再听不到这如风铃一般清新明快的小调了。就在担心时,车子往前转过一个弯,忽然什么都听不清了,像失魂的人,反复回头,又不断向来时的路去抬头张望,再去顾盼山沟河谷里的孤村。又去聆听,忽明忽亮的薅草歌,聆听喜庆的《开财门》《大开门》《八仙上寿》,悲苦的《哭长城》《哭五更》等唢呐声。聆听劳动的人们,从山那边传来的木笼歌,从山顶上高唱的毛山歌。
早已远别的人,隔山的歌声,不禁撩动我心田,并久久萦绕,且摄捏住我的魂。
三
另外三个少年在艳阳下,弯着腰,向河岸对面扔石头,打水漂。被岁月与河流削磨成饼的石片,横掠过浅得看得见鹅卵石的水面,一个水花接一个水花,由小到大,由深变浅,一波波推送开来,又缓慢地沉寂、消隐下去。
这些漩涡里久久不散的声音与水花,在袅袅炊烟飘过来的茶饭油香中,渐渐消失于这曲曲又静静的河流。任人怎样去溯寻,它都只能停留于刚才的画面与想象。
凝望这一座座青瓦坡屋构筑的狭小又普通的村庄,一幢幢木楼,都蕴藏着一个个故事。叫沟叫坝的庄,全部面朝河谷与流水,又全部背靠大山与林野。我们虽不曾相识,却一入其境,就能把人引渡着返回童年。
近看每一座笔架一样的峰峦,一层层钢蓝色的山越远越高,既像竖在大地上的屏障,又像横架在眼前的古琴,远望铺向四方的层峦叠障,座座大山,浑圆得像馒头,挺立的如拔剑,有几座山毗邻而拥,就连成一组多槽的笔架。
这每一条河上,都有木头搭砌的小桥,有人在河边淘粮食,有人在河岸的石板上洗衣,花花绿绿的被单和衣服,晾晒在蔷薇藤架和蒲公英开花的草地上,豁然点亮眼前大山蔽日、浓荫如盖的河沟,并在我心中冉冉闪跃。
人间的温情与生活的火烛,亮不过如此。
四
这是一个多么好的人儿呀!
她的名字,应当叫芳叫丽叫红叫霞,她是全村小伙的梦中盼念,是父母引以为傲的家中二姐三姐,是守在闺中待婿上门的山冲美人。所有见过她的人,无不着迷。
她家在花桥村开了个农家客栈,平日做针线刺绣,也酿水烧酒,她们家的生意最为兴旺,不管是吃饭的,住店的,人们都会不禁多看几眼,也有不少小伙,翻这远远的山水,来农家客栈喝茶、吃饭、游玩,有艺术学院的老师学生,来这里采风、写生…… 还有好多人,开着汽车特意来。走过颤颤巍巍的铁索花桥,横穿碧流翻浪的河流,只为奔着盼着来看她,但她并不是见谁都会笑,都交朋友。
是呀,好姑娘怎么会没有意中人?
单看看她的眼波,就比梅园沟里的梅花潭水还深,还迷人。这让我想起骡马在这里踢踏过的茶马古道,想起川陕而来的驮队,来康县贩茶,赶脚的人们和驮队来来往往,客栈的生意红红火火。
那时候也有这样一些客店,供商贾游客们拴马歇脚。人们到花桥来,饮一碗凉水也甜,吃一碗面茶更香,熟油会同薄荷、花椒煎核桃、杏仁,又加上炒好的臊子、蛋花,让长途而来的旅人,瞬间除去满身的困乏而神清气爽。
在昔日的康县,通往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商贸通道,十分繁荣。这条穿山越岭的古道,作为历史早期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留给今天的岁月残影,是马队悠悠的驮铃声,驮着茶叶下四川,走重庆。茶马古道如丝绸之路,穿行于地理交通成线带、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多元最神秘的陇南宝地上,为山南水北的人们运送着百货奇珍。也让康县这座古驿,最早引进和广植茶树,人们会种茶,更爱煨茶喝茶。
留存于今有迹可寻的康县茶马古道,东起大南峪窑坪村,经大南峪乡(古兰皋)、大三岔(古散关)、云台镇(白马关)、大堡、长坝,而到望关石猫梁山垭,沿平洛河翻越太石山,经昌河坝进入西和、礼县、成县。
每年春茶上市的时候,满山谷都会飘散浓郁的油茶香。壮实的脚夫遇雨,自然要多住两天,连吃上几顿豆花面,认得了朴实的乡邻和姑娘,听爱了鼓足全身气力吹奏的唢呐与板胡,心便被这大山给收了,魂已被相中的姑娘给揽了,再也舍不得走了。赶都赶不走。货物压霉了,也赶不走,即使赶走了,终还要寻来。
姑娘不认得他,山河晓得他。
一场场临别的朝朝与暮暮,白马关,望关口,远远地总有依依相送的身影。来年吧,来年春暖花开时,脚夫们会赶着马帮、带着嫁妆,再到康县来。
五
姑娘下山的路上,眼泪如流成的河,她心里想:“这一年四季,咋这么漫长?”她泪眼模糊,在夜晚的小河边,把一排排树看成了马帮,把路过的脚夫,看成了自己盼想的脚夫。
已经听不见歌声了。遥望白云升起在山峦,薄雾升起在天空,瞅着十面埋伏的群山旷野出神,一定会千般万般儿猜想,有缘的人还能否相见?迎面走来一群人,赶羊走进山村。剩下姑娘和小伙,跑到河边去,坐在一棵大核桃树的凉荫下,小河淌水,微风幡摇,背篓放在一旁,草丛晃晃闪闪,周围的鸟儿叽叽喳喳,村野绽放出欢愉的笑声。
酒旗招展在檐下,是生意门店的招牌。一些人坐在院落里,花丛中,住在民宿小院,斟满甜醇甜醇的水烧酒,品着热水冲泡的明前茶,小酒浅酌,茶叶倒立,对影如梦,任由他们畅开性灵,投入无名的山水,名道又不一样的山水,尽興猜拳而欢饮。
酒席间,满院里传来娓扣心弦的清唱:“一杯酒儿急,二杯酒儿清,三杯酒儿甜,四杯酒儿凉,五杯酒儿多……”
直到日头落山时,凭窗看见有拦腰的烟雾,如马儿顺山跑。可我分不清哪些是炊烟,哪些又是雨雾。哪些是真的想念,哪些又是想念的真?姑娘只想对去远的人儿说:你别怕旅途孤单寂寞,只要你也想念我。
勿庸置疑,康县曾是茶马古道的中心,它虽不如城市繁华之张扬,但朴素又原生态的山河风情,已经造就了乡村的骨,乡村的魄,青山绿水带笑颜的永恒。
转身四望青山,山水康县,绝对是中华腹地的圣洁肺腑之一,而永世不改地芳翠着陇南。让人更留恋这多情的康县,淳朴的康县,如得天赐的康县。这深长的山沟,仍然是万物初生的家园,是世外仅存于最后的桃花源。
山谷如此静谧,又顶天立地,乡野如此烂漫,可随意独步。
就连这到处的树木,也从不必经历那些干涸中费力的抽芽,所有生长的事物,都天然而相亲相爱,温润而长大长好。
在长坝镇的花桥村,有一株千年菩提树,从正面看,蓬勃之势葱茏如盖,但拾上台阶,围着树身去祈祷,大树生命的苍凉与悲苦,会让人息心静气——这株千年菩提树外活内枯,几近中空,更为神奇的是,它用一张单薄的树皮,又活过了百年之上,没有人捋其叶、砍其枝,这是厚土深溪独有的滋养,让人彻悟何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
这棵古名木的菩提树,分枝扩展,树形高大,枝繁叶茂,冠幅广展,生命力极强。走进它,拜谒它,能给人超脱的启示。一种自心发起的祈祷,必然会油然而生,肃然起敬。作为寻常的世间物,它非同寻常。让我去揣摩王子何以靠它而觉悟,人在世上的痛苦与悲辛,七片叶子的树,何以化身?
唐朝初年,僧人神秀与其师兄慧能对话,写下诗句:“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慧能看后,彻悟而超越师弟,回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是的,世事本尘埃,我本尘埃。
六
临近黄昏,等月亮爬上山时,别离这夜的山冲,玉树万顷掩映和闪现的几抹霓虹里,回头只听见,这只照见过一面,却因优柔、细碎而咕咚入心的溪头清音,是康县的山水天造地设,是康县的人家土生土长。
康县这座万宝山里,不论是兵家必争的白马关、黑马关,还是阳坝竹海与梅园,山花烂漫的芬芬与芳芳,山水齐奏的清晨与傍晚,总有自带的清音绝唱:唱的是长坝的花桥,走过去与想放下;念的是朱家沟的世外清静,在乡野泥土中与自然对语,停歇而释怀。倘若坐在沟里一下午,太阳会喜欢你,溪水会为你流,风的心情云知道,所有失去都将是得到。
心游物外,还牵挂着大水沟的闲逸散淡。水流过村的潺潺与涓涓,曾经历了怎样穿山越谷的千转百回;更不能不去感叹,何家庄人用何等的勤劳与智慧,把庄稼种成了谷堆,把沉甸甸的作物磨成了面、酿成了酒、榨成了油、拚成了醋,乡村文化记忆馆的书吧,是给一路奔波的行旅人歇脚的驿站。他们陪同来访大自然山河博物馆“充氧”的游客,把生活细碎的期待变成了梦想,把日子恬淡的流逝写成了牧歌,把光阴沉积的瘠苦转化成了甜蜜……
康县的乡村旅游,对于依山而居的康县人,房前是良田与流水,身后是青山与鸟语,炊烟袅袅,乡音萦萦,他们用细火慢煨,把一寸寸岁月,过成了茶香弥弥。
旅行于成康大地,便如梦,未闻其详,却已入梦。这入梦的,又是只有在圣境,才会悄然赴约的美梦。
责任编辑:惠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