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作文教学中,“没有什么内容可写”,恐怕是学生反映最多的一个问题,究其原因是学生的习作脱离实际生活,对于所写的对象理解过于简单化、概念化。在现实生活中,学生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千世界却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没有生活”自然就写不出好文章。如何唤醒学生,让他们看得到、听得见、感受得到、写得出,是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
一、感悟生活: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
1.指导观察,选取素材。
观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实践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头戏,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观察生活方法,让学生争做勤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有心人。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打破传统的用眼观察的单一视角,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乃至心灵去观察周围存在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读、去幻想……如中秋的月亮不再仅仅象征团圆,学生可以由月亮想到宇宙天堂,想到神话故事,想到海边潮汐;深秋的菊花也不仅仅局限于对花的状貌的描绘,学生可以想到菊花的实用价值,想到菊花所象征的民族气节,想到秋天的丰硕美丽等等。学生在观察时,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学生有意注意,使他们观察得细致、持久,从而获得较为具体、丰富的印象,为写作动机的形成奠定基础。为了提高观察的效果,教师要精心组织和指导,要恰当地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明确观察的目的重点,选择最佳的观察顺序、角度、方向,从激发引趣入手,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在美中激活写作兴趣。
2.展开活动,丰富素材。
实践是认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平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多做、多练,动嘴多说,多议,动脑多玩、多思。这样,不仅可以调解沉闷的教学气氛,又可以让学生获取活泼生动的素材。如教师可以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定期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也可以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出外郊游、调查采访等,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激情地写出来。各种活动的开展,开放了课堂作文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3.组织阅读,充实素材。
阅读也是解决作文素材的一个捷径。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外,在一定意义上,还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获取信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增设阅读欣赏课,定期开放图书阅览室,学生自订报纸、杂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学生再主动地摘记、收集整理。其中,教师要认真做好指导工作,指导学生记好“三本”(课内阅读摘录本、课外阅读摘录本、日记本),并开展读书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欣赏、评价中汲取知识,积累语言,为写作构建起一座素材资料库。长期积累,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创造生活:让学生体验作文的快乐
1.运用媒体,展开联想。
当今是一个媒体化的时代,互联网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如果在习作课堂上能使用这些设备,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借助各种资源,激发情趣,引导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重构生活,产生表达欲望。比如教师可以收集音响,把“哨声”、“呐喊声”、“狂欢声”等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想象发生在生活中的特定情境,在课堂上反复播放音响,让学生仔细倾听,弄清有哪些声响,这些声响会在哪些场合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声响,引导学生自由畅想。在学生合情合理地勾画出各种生活场面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再现这些生活情境,写成一篇优美的习作。
2.追忆往事,开启心扉。
教师可指导学生翻阅日记,重温日记梦,重温往昔的趣事、乐事,重温自己参观过的、体验过的美景。同时,要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索时间,使他们在身心高度放松的状态下,自由地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受其间的乐趣,实现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其间,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一件事使你至今难以忘怀?为什么印象这么深刻?把当时的情形在头脑中过过“电影”。当学生回忆往事,重温了往昔的情感体验,点燃了心中的情感之火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吐心扉,拿起笔描述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3.模拟表演,直接体验。
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创设典型情境,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们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些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奇感,还可以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会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让学生参加角色表演,学生对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感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在心灵的沟通中实现情感交融,共同提高说写水平。如指导五年级学生写《放学后》时,可从三方面进行诱导:第一,让学生观察图片,理清事情的过程;第二,请两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表演小品,把搬煤饼的经过再现给全体学生,每演一步,都与学生共同讨论怎么说,怎么做;第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家里、学校的一次劳动,当时遇到什么困难,心里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安排既使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当时的真切感受,又通过小品使事情的经过更具体,更符合生活。
4. 时时开导,创造素材
现在,很多老师善于抓住课堂生成来练笔,可惜的是,由于课堂生成偶然性强,机会不多,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作用不是很大。为什么我们不能按习作计划有意识地制造一系列的“课堂生成链”呢?有位老师教学《九寨沟》一课,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后,老师说:“这节课同学们就站着上课吧。”“啊?!”学生又惊又喜还有些疑。惊的是站着上课还无前例,喜的是这种上法蛮有趣,疑的是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老师接着说:“我们一直说师生平等嘛。为什么总是老师站着上课,你们却坐着呢?我要让你们也感受一下站的感觉。不过,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只要能主动举手发言,就能马上坐下来。” 学生觉得好玩,更开心了,表现出空前的认真,每一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争着举手发言。半堂课不到,一大半学生已经坐下去了。不过,坐下去的同学并没有松懈,而是与站着的同学争先恐后地举手。一节课上,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整堂课热情不减。待到下课之际,全体同学都坐下了。这时,老师抛出了最终目的:“这节课我们上得很开心,请你拿起笔来,将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写下来,可以写写自己站着上课的感受,也可以写写课堂上站起坐下这种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还可以对老师的做法评论一番。”因为新鲜有趣,学生很乐意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写下来,这次练笔也就自然而精彩。如果我们能让学生隔三差五地感受一下老师的新花样,那么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落入你习作训练的“圈套”。
“生活化”的习作,让习作走进生活,通过创设条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高生活的意识,提高生活的质量。
一、感悟生活:让学生拥有丰富的素材
1.指导观察,选取素材。
观察是作文的基本功。实践中,我们把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作为重头戏,扎扎实实地教给学生观察生活方法,让学生争做勤于观察,善于发现的有心人。教师在指导学生观察时,要打破传统的用眼观察的单一视角,启发学生调动各种感官乃至心灵去观察周围存在的事物,去看、去听、去闻、去读、去幻想……如中秋的月亮不再仅仅象征团圆,学生可以由月亮想到宇宙天堂,想到神话故事,想到海边潮汐;深秋的菊花也不仅仅局限于对花的状貌的描绘,学生可以想到菊花的实用价值,想到菊花所象征的民族气节,想到秋天的丰硕美丽等等。学生在观察时,教师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促使学生有意注意,使他们观察得细致、持久,从而获得较为具体、丰富的印象,为写作动机的形成奠定基础。为了提高观察的效果,教师要精心组织和指导,要恰当地安排观察的时间、地点、明确观察的目的重点,选择最佳的观察顺序、角度、方向,从激发引趣入手,让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在美中激活写作兴趣。
2.展开活动,丰富素材。
实践是认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平时,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动手多做、多练,动嘴多说,多议,动脑多玩、多思。这样,不仅可以调解沉闷的教学气氛,又可以让学生获取活泼生动的素材。如教师可以组织语文实践活动,定期举办故事会、诗歌朗诵会、演讲比赛等;也可以引导、激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课外活动,如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出外郊游、调查采访等,鼓励学生在活动中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饱含激情地写出来。各种活动的开展,开放了课堂作文教学,拓宽了学生的写作思路。
3.组织阅读,充实素材。
阅读也是解决作文素材的一个捷径。学生除了从课本中获取信息外,在一定意义上,还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获取信息。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增设阅读欣赏课,定期开放图书阅览室,学生自订报纸、杂志,收听广播、收看电视等。通过大量的阅读,接触好词佳句、精彩片段,学生再主动地摘记、收集整理。其中,教师要认真做好指导工作,指导学生记好“三本”(课内阅读摘录本、课外阅读摘录本、日记本),并开展读书交流,让学生在交流、欣赏、评价中汲取知识,积累语言,为写作构建起一座素材资料库。长期积累,学生就会潜移默化地运用到写作中去,做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二、创造生活:让学生体验作文的快乐
1.运用媒体,展开联想。
当今是一个媒体化的时代,互联网对于每个学生来说都是非常熟悉的,但是如果在习作课堂上能使用这些设备,必然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师可借助各种资源,激发情趣,引导想象,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重构生活,产生表达欲望。比如教师可以收集音响,把“哨声”、“呐喊声”、“狂欢声”等组合在一起,引导学生想象发生在生活中的特定情境,在课堂上反复播放音响,让学生仔细倾听,弄清有哪些声响,这些声响会在哪些场合出现,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声响,引导学生自由畅想。在学生合情合理地勾画出各种生活场面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文字再现这些生活情境,写成一篇优美的习作。
2.追忆往事,开启心扉。
教师可指导学生翻阅日记,重温日记梦,重温往昔的趣事、乐事,重温自己参观过的、体验过的美景。同时,要注重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留给学生足够的思索时间,使他们在身心高度放松的状态下,自由地回忆过去的生活,感受其间的乐趣,实现对生活原型的再认识。其间,教师引导学生想一想: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哪一件事使你至今难以忘怀?为什么印象这么深刻?把当时的情形在头脑中过过“电影”。当学生回忆往事,重温了往昔的情感体验,点燃了心中的情感之火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倾吐心扉,拿起笔描述情感、抒发情感已是水到渠成。
3.模拟表演,直接体验。
在作文课上,教师要创设典型情境,拓宽学生的思路。学生们喜欢表演也喜欢看别人表演。那些富有情趣的角色形象,特别接近儿童生活的戏剧形式,不仅唤起他们的新奇感,还可以使他们激动不已,而且会产生巨大的角色效应。让学生参加角色表演,学生对人物的语言、行动、思想感情会有更深刻的感受和理解,有利于学生之间在心灵的沟通中实现情感交融,共同提高说写水平。如指导五年级学生写《放学后》时,可从三方面进行诱导:第一,让学生观察图片,理清事情的过程;第二,请两位同学和老师一起表演小品,把搬煤饼的经过再现给全体学生,每演一步,都与学生共同讨论怎么说,怎么做;第三,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家里、学校的一次劳动,当时遇到什么困难,心里怎么想的,后来又是怎么做的。这样安排既使学生联系了自己的生活实际,体验当时的真切感受,又通过小品使事情的经过更具体,更符合生活。
4. 时时开导,创造素材
现在,很多老师善于抓住课堂生成来练笔,可惜的是,由于课堂生成偶然性强,机会不多,对学生习作能力的培养作用不是很大。为什么我们不能按习作计划有意识地制造一系列的“课堂生成链”呢?有位老师教学《九寨沟》一课,学生起立师生问好后,老师说:“这节课同学们就站着上课吧。”“啊?!”学生又惊又喜还有些疑。惊的是站着上课还无前例,喜的是这种上法蛮有趣,疑的是不知道老师葫芦里卖什么药。老师接着说:“我们一直说师生平等嘛。为什么总是老师站着上课,你们却坐着呢?我要让你们也感受一下站的感觉。不过,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你只要能主动举手发言,就能马上坐下来。” 学生觉得好玩,更开心了,表现出空前的认真,每一个人都全身心地投入,争着举手发言。半堂课不到,一大半学生已经坐下去了。不过,坐下去的同学并没有松懈,而是与站着的同学争先恐后地举手。一节课上,没有一个人开小差,整堂课热情不减。待到下课之际,全体同学都坐下了。这时,老师抛出了最终目的:“这节课我们上得很开心,请你拿起笔来,将你觉得最有意思的地方写下来,可以写写自己站着上课的感受,也可以写写课堂上站起坐下这种此起彼伏的热闹场面,还可以对老师的做法评论一番。”因为新鲜有趣,学生很乐意把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写下来,这次练笔也就自然而精彩。如果我们能让学生隔三差五地感受一下老师的新花样,那么他们就会不知不觉地落入你习作训练的“圈套”。
“生活化”的习作,让习作走进生活,通过创设条件,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习作,形成在实际生活中有用的技能,并在习作中学会思考,透视生活,形成改造生活、提高生活的意识,提高生活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