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给思想品德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
[关键词]课堂生活化;走出课堂;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中小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主动性。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给思想品德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
一、让学生走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改前的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听,这种情况似乎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课呢?根据我的调查、了解和实践的教训。一方面教材的编写偏重于理论,我们更多的老师照本宣科,讲大道理,所以思想品德课就成了“假”、“大”、“空”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陈旧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的教学,而我们却做不到像评书演员那样精彩来吸引学生。所以上课时,学生目光呆滞者有之,搞“第二产业者”有之,酣然大睡者有之,嬉笑逗闹者大有人在……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常常束手无策,只好哀叹学风日下,思想品德课就成了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弃儿,可见,缺乏生活的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课堂就成了死水一潭。缺乏生活体验的课堂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任何忽视学生活动、忽视学生能动作用的做法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初中生具有好学、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等特点。持久的课堂教学对他们好动的天性是一种禁锢,他们渴望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了解社会生活。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实际,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并组织学生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观察、分析与讨论,发表见解,使他们的思想、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珍爱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节,如果教师在课堂大讲生命如何如何精彩,学生的感受还是不深的,教师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让学生认真观察世间的每一棵小草,每一片树叶,每一只昆虫,它们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的实践中,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与相互关爱。学生在参与中兴趣浓、热情高,教学效果也好。
二、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亲手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学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课,学生通过教材,加上自己平时旅游或看课外书积累的知识,知道了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仅勤劳、勇敢,而且富有智慧。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我让学生组织了“假日小队”,利用节假日收集反映我们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图片或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学生兴趣很高,通过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懂得了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和事。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懂得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地活动起来,真正有新感动,这样的实践活动才有意义。《生命独特性》这一节课,课前我就要求同学们采摘两片同品种的树叶。在课堂上我说:“你们生物课上讲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现在我们实际验证一下这句话是否正确。”这个提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地寻找两片叶子的不同来证实这一说法。此时,巧借树叶喻人。“两片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正是如此,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又会有什么不同呢?每个人都有哪些独特性呢?”此问题引发学生对生命独特性的思考。随后要求学生们亲自动手把自己的指纹、特殊的签名、独特的印记都记录下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在与同学的真实比较中,学生们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独特性。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学生们很快明白一一不必模仿任何人,走出自己的独特闪光的道路是最有意义的。
2.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但各学校、各班级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自主地选择和参与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去,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既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立即,有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结合。
3.组织实践活动要安排合理
新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而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绝不是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要设计安排合理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扩展到社会上,力求使学生将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习为生活服务。这些实践活动可与以下几方面紧密相连。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涂上了“七色彩虹”,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类似真实生活情境内外的适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熠熠升辉,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
[关键词]课堂生活化;走出课堂;实践活动
《课程标准》指出,思想品德课教学要转变教育观念,适应中小学的身心发展规律,突出创新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和主动性。作为品德教师就需要在平时教学中把生活内容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活思想品德课的课堂。给思想品德课教学自然地注入生活的新鲜血液和新鲜内涵。让思想品德教学贴近生活,回归生活,让思想品德课课堂生活化。
一、让学生走出课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课改前的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教师不愿意上,学生不愿意听,这种情况似乎司空见惯,见怪不怪。学生为什么不愿意上思想品德课呢?根据我的调查、了解和实践的教训。一方面教材的编写偏重于理论,我们更多的老师照本宣科,讲大道理,所以思想品德课就成了“假”、“大”、“空”的代名词;另一方面,教学方法的陈旧也是学生厌学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家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的一言堂式的教学,而我们却做不到像评书演员那样精彩来吸引学生。所以上课时,学生目光呆滞者有之,搞“第二产业者”有之,酣然大睡者有之,嬉笑逗闹者大有人在……面对这些情况我们常常束手无策,只好哀叹学风日下,思想品德课就成了老师不愿意教,学生不愿意学的弃儿,可见,缺乏生活的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整个课堂就成了死水一潭。缺乏生活体验的课堂是没有生机和活力的课堂。
教学是一个双边活动,任何忽视学生活动、忽视学生能动作用的做法都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初中生具有好学、好动,注意力不能持久等特点。持久的课堂教学对他们好动的天性是一种禁锢,他们渴望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感受自然,了解社会生活。所以教师一定要结合教材实际,联系社会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学生关心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开展社会调查,了解社会生活,并组织学生对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调查、观察、分析与讨论,发表见解,使他们的思想、个性得到了张扬,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上七年级《思想品德》第三课《珍爱生命》“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节,如果教师在课堂大讲生命如何如何精彩,学生的感受还是不深的,教师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到自然中去,让学生认真观察世间的每一棵小草,每一片树叶,每一只昆虫,它们构成了缤纷的世界,让学生在观察、分析事物的实践中,加深对大自然的认识,增强对生命的热爱与相互关爱。学生在参与中兴趣浓、热情高,教学效果也好。
二、让学生走出课堂,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思想品德课要“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要学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使自己亲眼目睹,亲身体验,亲手实践,从而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如学习《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一课,学生通过教材,加上自己平时旅游或看课外书积累的知识,知道了祖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仅勤劳、勇敢,而且富有智慧。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感情,我让学生组织了“假日小队”,利用节假日收集反映我们家乡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图片或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迹,学生兴趣很高,通过活动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懂得了要善于发现身边的人和事。通过体验活动让学生懂得日常生活中要学会合作,乐于合作,善于合作。教师在组织社会实践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必须调动学生的主体性,让他们真正地活动起来,真正有新感动,这样的实践活动才有意义。《生命独特性》这一节课,课前我就要求同学们采摘两片同品种的树叶。在课堂上我说:“你们生物课上讲到‘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现在我们实际验证一下这句话是否正确。”这个提议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努力地寻找两片叶子的不同来证实这一说法。此时,巧借树叶喻人。“两片树叶没有完全相同的,人也正是如此,也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人与人之间又会有什么不同呢?每个人都有哪些独特性呢?”此问题引发学生对生命独特性的思考。随后要求学生们亲自动手把自己的指纹、特殊的签名、独特的印记都记录下来,并与其他同学进行比较,在与同学的真实比较中,学生们认识到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个人都有独特性。再加上老师的适时引导,学生们很快明白一一不必模仿任何人,走出自己的独特闪光的道路是最有意义的。
2.组织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社会实践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但各学校、各班级必须根据其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方式。让学生走出课堂,自主地选择和参与到适合自己的社会实践中去,亲身体验生活,了解社会,既深化对课堂知识的立即,有接受了思想教育,还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思想品德课的知识、教育功能得到有机结合。
3.组织实践活动要安排合理
新课程的核心是帮助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参与社会,学会做人。而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的形成,绝不是一两节课能够完成的,必须在社会实践活动中得以巩固和发展。因此,思想品德课要设计安排合理的实践活动将德育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扩展到社会上,力求使学生将课堂教学获得的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让学习为生活服务。这些实践活动可与以下几方面紧密相连。
总之,课堂教学生活化,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体现了新课改的精神。生活赋予思想品德课教学丰富而又深刻的内涵,生活也能成为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大动力。生活化教学给思想品德教学涂上了“七色彩虹”,让学生在真实、生动、思考、平凡、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增长了能力。类似真实生活情境内外的适用,并通过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堂少了许多说教,多了不少真实中的体验和感悟,启迪学生的思维,使思想品德课熠熠升辉,使之成为思想品德教学永恒的追求和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