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互动,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来源 :数学学习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553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教学论指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 因此,师生有效的交往互动,是数学课堂教学成功的关键. 在数学课堂上,只有师生、生生积极互动,在互动中进行思想碰撞、心灵交流、生命对话,才能产生感悟、有所创新,这样的课堂,才会生成一种动态的美,涌动生命的激情与精彩.
  【关键词】 数学课堂;课堂教学;课堂互动
  一、体验中互动,绽放活力的课堂
  真实的课堂追求自然,课堂再现的是师生“原汁原味”的教学场景. 这就意味着教学要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教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特体验. 在课堂上,教师要机智地顺应学生思维的起伏、情感的波澜,随时调整教学环节,动态生成学习内容.
  在教学“认识立体图形”时,学生把带来的正方体、长方体分类放在桌子上后,一部分学生却紧紧地抓住几个球,迟疑着不敢放下. 教师看到这种情况后,于是改变了课前预设. 师:你们为什么不把球放下?
  生1:老师,球会跑的.
  师:它是怎么跑的?(让学生放手试验)
  生2:(边演示边说明)球会向不同方向跑.
  师:真棒!还有谁会跑呢?
  生3:圆柱. 但它不会乱跑,它能前后或左右跑.
  师:车轮是什么形状的?(生齐答圆柱)为什么不做成球体?
  (学生哈哈大笑,畅所欲言. )
  教学时,学生“抓球不敢放下”的现象,给课堂提供了素材,带来了探索的契机,使新知识的学习自然切入. 学生“不敢放下,球会跑”的同感,引发了他们“放手尝试,球会怎么跑”的自主体验行为. 教师及时顺应学生想法,一改“看、摸、滚”的教学预设,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引领学生放手试验、互动探究,促进了“非预设生成”. 这种尊重个性、快乐探索的教学气场,让课堂时时彰显着活力.
  二、探究中互动,演绎灵动的课堂
  课堂是师生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通过互动探究真理的地方. 在课堂上,时时闪烁着学生的智慧,这就需要教师把握时机、巧妙引导,及时把这些闪动的智慧转化成一种新的教学资源.
  在教学“平行线的画法”时,教师发现大部分学生是用三角尺的一条边与已知直线重合,然后平移画出平行线. 学生对这种画法丝毫没有察觉有什么不妥,为此,教师一边让学生展示画法,一边巧妙地引导.
  生1:我是这样画的:先用三角尺的一条直角边与已知直线重合. (边说边画)
  师: 请你们评价他第一步做得怎样?
  生2:好. 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就要以已知直线为依据.
  生1:(接着说)然后向上平移一点. (他正准备画线)
  师:(幽默地)向上平移两点行不行?(学生笑着点点头)
  (就在这名学生向上平移的过程中,尺子晃动了,但他还是坚持继续画. )
  生3:这两条线不是平行线,他在平移的时候,尺子晃动了. 如果尺子不晃动,那就好了.
  师: 你的设想很好,有什么办法呢?试一试吧. (学生小组讨论、尝试. )
  生4:为了让三角尺移动时不晃动,要用上第二把尺子. 用这把尺子紧贴三角尺的另一条边,然后按住并紧贴着它移动三角尺,移动到所需的位置画直线. (学生说完,演示画法. )
  生5:我还有一种画法,利用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这个特点也能画出平行线. (学生演示画法)
  在教学中,学生尝试时已经知道画一条直线的平行线,只要把这条直线平移. 关键是在平移过程中,尺子产生晃动,容易给平行线造成误差. 为了让学生意识并发现这一问题,教师幽默地问:“向上平移两点行吗?”指引学生在移动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操作中的难点. 在学生产生“要使尺子不晃动”的想法后,教师引导学生互动探究,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尝试、展示、探究”的流程中,课堂流淌着灵动的智慧,实现了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三、生成中互动,共享智慧的课堂
  在课堂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人,有生命的活力,有发展的潜能,他们带着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思考和灵感、兴致和需求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复杂性的特点. 因此,教师应根据课堂生成资源,随时调整组织与引导方式.
  在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在交流长方体棱的条数的过程中,师生之间出现了这样的一段对话.
  师:观察以后,你发现长方体有多少条棱?
  生1:长方体有24条棱. 因为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上有4条棱.
  生2:长方体有12条棱,我是数出来的. (拿着长方体模型数给大家看)
  师:既然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上有4条棱,那怎么会只有12条棱呢?(学生陷入了沉思和交流)
  生3:老师,我想应该这样计算:6 × 4 ÷ 2 = 12(条).
  师:为什么要除以2呢?
  生3:因为在长方体上,每条棱都是两个相邻面的公共边,所以要用6 × 4 ÷ 2.
  生4:我发现要求长方体有多少条棱根本不用数,只要用每个面上的边数乘面数再除以2就可以了.
  师:其实,这个方法不但适合长方体,也适合其他多面体. 同学们真了不起,竟然创造出了一个求多面体棱数的公式.
  课堂教学具有极强的现场性,教师要能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而灵活地做出相应的变动. 案例中,在学生已经明确数出长方体棱的条数的前提下,教师依然抓住来自学生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搭建了个体经验交流的平台. 通过引导辨析“长方体的棱为什么会只有12条”,学生不但弄清了错误认识,而且创造出了令人惊喜的多面体棱数的计算公式. 正是由于教师尊重生成、互动拓展,才使课堂迸发出智慧的光芒.
其他文献
通过对系列专题调查"用户点评"栏目具体实施过程的总结,分析该类栏目的基本定位、运作过程、栏目主持人、写作风格等问题,旨在给面临激烈竞争的国内专业期刊探索出一个具有创
一般认为,由于知识结构问题,学术性期刊专职编辑人员不可能胜任全部的审稿工作[1],所以应该重视稿件外审工作.其实,做好稿件的外审工作,同样是科普期刊编辑不可忽视的.
在文章中每当涉及混合物和溶液的组成标度用量与单位的比值形式来表示图和表的标目时,常常出现一些问题,其中问题最多的是物理量符号,其次是把浓度与分数通称为浓度,再次是一
GB 3 10 2 .11给出了物理科学和技术中出现的向量、矩阵和张量的符号 ,但是在数学文献中 ,常常会用不同于上述符号的其他符号来表示它们。文中介绍这些符号并将它们与GB3 10
阐述科技期刊的创新理念,论述强化新时期科技期刊创新理念的措施,如树立新的发展观、资源观、优势观、品牌观、环境观、思维观和实践观等.
医学论文题名和关键词是反映文献主题内容的2个重要部分.它们都具有揭示主题准确、选用词语精练、信息点集中的特点.题名的确定和关键词的标引既存在协同性,又存在差异性.这
【摘要】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有效地掌握知识,还需要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文章主要对初中数学探索能力的培养方法进行了探究.  【关键词】 初中数学;探索能力;培养  数学是一门比较抽象且逻辑性较强的学科,学生需要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从而更加有效的理解数学知识. 教师在教学中合理设计教学,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在教学中进行独立的
【摘要】“兴趣是学习的原动力”,如何让学生想学、愿学、乐学是我们每个教师应该重视的问题,尤其是面对抽象的、枯燥的数学教学,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教学实践,以怎样使学生想学、愿学、乐学为出发点,谈了自己教学中将数学史引入教学的一些体会,教学效果良好.  【关键词】数学史;教学;体会  【基金项目】2015年11月厦门大学嘉庚学院校级孵化项目(
在调阅1915-1948年《清华学报》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对其产生的时代背景、文理综合性质、编辑出版特色、经营特色、学术传播内容,以及在中国大学学报发展史上的地位、作用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