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中,教师可结合课文的思想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发散思维的训练题,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一、句子的练习
“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准确把握内容,明确训练思路,合理选择形式,切实提高句子教学效率。
(1)积累用词准确、贴切,表达细致生动的句子。
如《葡萄沟》一文中有一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可让学生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地说出“葡萄挂在绿叶底下。”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朗读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如《桂林山水》中描绘“山”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些句子描写生动形象,感情强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作者描述的意境。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如比喻句、反问句等,可以让学生改成普通说法,从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
(3)确定适宜训练的句子进行模仿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会忘记?”学习时先要求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与对比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不会忘记。”进行比较,想想,意思相同吗?语气相同吗?表达形式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也认识了反问句的形式和作用。
(4)归纳句式规律迁移运用
发现句式规律,并不表示学生已掌握了该种句子表达形式。要掌握句子表达形式还必须经过及时的迁移,在实际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以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迁移运用的教学步骤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句子类化。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要素的句子内容,并纳入同类系统中;第二步是具体化,应用句式的组成规律来组织句子内容,学习实际表达;第三步是原理深化,在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句子表达的基础上,对句式形成更高层次的概括化认识。
例如:关于“概括──具体──概括”句式的迁移运用,(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先让学生观察珊瑚图片,感知各种不同形状的珊瑚;再让学生补充句子“珊瑚的形状很多,_______千奇百怪,十分美丽。”最后让学生再用以上句式说说其他事物。
二、想象的训练
古诗文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其中所描绘的画面,感知形象,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那么对诗句的理解就会化难为易。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把隐形的思维活动通过图画的形式得以外现,创造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以《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谈在教学中通过“化文为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几点做法:
(1)结合课文,画“连环画”
上课伊始,我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饶有兴趣地对孩子们说:“平时,同学们特别爱看连环画,在连环画中获得了乐趣,学到了知识。这节课我们结合《守株待兔》的故事也来创作一幅连环画!”话音未落,学生们已经跃跃欲试,个个兴致盎然。我先引导学生诵读诗文,使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使学生了解“株”指树桩子。“耒”指种田用的农具,学生想这农具可以是铁锹、镰刀、锄头等。理解“走”在古文里指跑。“触”是碰、撞。“冀”是指希望的意思,抓住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想象种田人希望再得兔子时的表情。之后,我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宋人的服饰,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绘制连环画。
经过一番准备后,大多数学生都画了四幅图,大致内容归纳为:
第一幅:画了一个在田地里耕种的农夫,旁边一个矮树桩子。
第二幅:兔子狂奔,头撞在树桩子上,被弹起。
第三幅:宋人捡起兔子,高兴至极(农具扔在地上)。
第四幅:宋人坐在树桩子旁,路人捂嘴嘲笑。
这几幅图,是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后,绘制出来的,有的内容已经加入了自己的想像,是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具体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如:①兔子因为跑得太快,所以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学生用“被弹起”的景象表现出这一意思,深入领会到“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内涵,用带有儿童气息的想象力,更加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情景。②文中并未涉及到宋人拾兔子的情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生动而真实得想像到宋人获得意外惊喜时的高兴心情,通过对人物表情的刻画,绘制了第三幅图的内容,拓展了-
课文的内容,体现了浓厚的创新意味。
(2)加入想象,绘“画外画”
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继续绘制连环画,要求:加入自己的想像,续编或改编故事,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提示了几点参考意见:
①宋人把兔子带回家后;
②宋人在树桩子旁继续等待下一个惊喜; ③旁人的议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动脑筋,满脸洋溢着欢快的表情,乐此不疲地画着。教室内思如泉涌,学生的想像力极其丰富。教师还是运用实物投影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要讲述自己的内容。下面归纳列举几种并加以说明:
①学生想到宋人把兔子带回家后,请妻子烹制成了美味佳肴,他一边大吃,一边感叹运气好,继而做起了兔子一只只相继撞死,他坐享其成的美梦。
②宋人整天坐在树下等兔子,不再耕作,田里的禾苗干枯,到了秋天,他颗粒无收,悔之晚矣。。
③旁人奉劝宋人不要心怀侥幸,可他却不予理睬,别有说辞。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头沟学区高寺台小学)
一、句子的练习
“字→词→句→段→篇”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基本流程。在这个流程中,句子训练处于字词和段篇训练之间。它既是字词教学的“升华”,又是段篇教学的“起点”,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在句子教学中,我们必须加强训练,准确把握内容,明确训练思路,合理选择形式,切实提高句子教学效率。
(1)积累用词准确、贴切,表达细致生动的句子。
如《葡萄沟》一文中有一句“到了秋季,葡萄一大串一大串挂在绿叶底下,有红的、白的、紫的、暗红的、淡绿的,五光十色,美丽极了。”可让学生用“什么怎么样”的句式概括地说出“葡萄挂在绿叶底下。”然后与原句进行比较,从而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2)朗读运用比喻、排比、反问等修辞方法的句子。
如《桂林山水》中描绘“山”的句子:“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这些句子描写生动形象,感情强烈,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作者描述的意境。对课文中的一些句子,如比喻句、反问句等,可以让学生改成普通说法,从中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方法。
(3)确定适宜训练的句子进行模仿
例如:“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怎么会忘记?”学习时先要求学生读句子,想一想,这个句子是什么意思?再让学生与对比句“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意,我们不会忘记。”进行比较,想想,意思相同吗?语气相同吗?表达形式有什么不同,这样,学生既明白了句子的含义,也认识了反问句的形式和作用。
(4)归纳句式规律迁移运用
发现句式规律,并不表示学生已掌握了该种句子表达形式。要掌握句子表达形式还必须经过及时的迁移,在实际运用中,将知识转化为操作技能,以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迁移运用的教学步骤一般分为三步。第一步是句子类化。引导学生发现具有共同要素的句子内容,并纳入同类系统中;第二步是具体化,应用句式的组成规律来组织句子内容,学习实际表达;第三步是原理深化,在应用已有知识进行新的句子表达的基础上,对句式形成更高层次的概括化认识。
例如:关于“概括──具体──概括”句式的迁移运用,(以《富饶的西沙群岛》为例)先让学生观察珊瑚图片,感知各种不同形状的珊瑚;再让学生补充句子“珊瑚的形状很多,_______千奇百怪,十分美丽。”最后让学生再用以上句式说说其他事物。
二、想象的训练
古诗文的教学中,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感受其中所描绘的画面,感知形象,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那么对诗句的理解就会化难为易。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让学生把隐形的思维活动通过图画的形式得以外现,创造出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以《守株待兔》的教学为例,谈在教学中通过“化文为画”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的几点做法:
(1)结合课文,画“连环画”
上课伊始,我发给学生每人一张纸,饶有兴趣地对孩子们说:“平时,同学们特别爱看连环画,在连环画中获得了乐趣,学到了知识。这节课我们结合《守株待兔》的故事也来创作一幅连环画!”话音未落,学生们已经跃跃欲试,个个兴致盎然。我先引导学生诵读诗文,使学生对这则寓言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然后结合书下注释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使学生了解“株”指树桩子。“耒”指种田用的农具,学生想这农具可以是铁锹、镰刀、锄头等。理解“走”在古文里指跑。“触”是碰、撞。“冀”是指希望的意思,抓住这一难点,我引导学生想象种田人希望再得兔子时的表情。之后,我请学生观察课文插图中宋人的服饰,要求结合课文内容,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绘制连环画。
经过一番准备后,大多数学生都画了四幅图,大致内容归纳为:
第一幅:画了一个在田地里耕种的农夫,旁边一个矮树桩子。
第二幅:兔子狂奔,头撞在树桩子上,被弹起。
第三幅:宋人捡起兔子,高兴至极(农具扔在地上)。
第四幅:宋人坐在树桩子旁,路人捂嘴嘲笑。
这几幅图,是学生对课文深入理解后,绘制出来的,有的内容已经加入了自己的想像,是学生自身认知水平的具体体现,具有一定的创新精神,如:①兔子因为跑得太快,所以撞在树桩子上折断脖子,学生用“被弹起”的景象表现出这一意思,深入领会到“兔走触株,折颈而死”的内涵,用带有儿童气息的想象力,更加生动地再现了这一情景。②文中并未涉及到宋人拾兔子的情景,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生动而真实得想像到宋人获得意外惊喜时的高兴心情,通过对人物表情的刻画,绘制了第三幅图的内容,拓展了-
课文的内容,体现了浓厚的创新意味。
(2)加入想象,绘“画外画”
教师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引导学生继续绘制连环画,要求:加入自己的想像,续编或改编故事,使故事更加生动有趣。同时提示了几点参考意见:
①宋人把兔子带回家后;
②宋人在树桩子旁继续等待下一个惊喜; ③旁人的议论。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们开动脑筋,满脸洋溢着欢快的表情,乐此不疲地画着。教室内思如泉涌,学生的想像力极其丰富。教师还是运用实物投影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出来,学生争先恐后地要讲述自己的内容。下面归纳列举几种并加以说明:
①学生想到宋人把兔子带回家后,请妻子烹制成了美味佳肴,他一边大吃,一边感叹运气好,继而做起了兔子一只只相继撞死,他坐享其成的美梦。
②宋人整天坐在树下等兔子,不再耕作,田里的禾苗干枯,到了秋天,他颗粒无收,悔之晚矣。。
③旁人奉劝宋人不要心怀侥幸,可他却不予理睬,别有说辞。
(作者单位:河北省承德县头沟学区高寺台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