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现代人社交广泛,应酬较多,工作压力大。主动或被动饮酒的机会增多,加之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导致饮酒后静点头孢类抗生素、甲硝唑类抗菌药或静点上述两类抗菌药的同时饮酒的机会增多,也有静点上述两类抗菌药而病情好转后3~5 d内饮酒者常发生双硫仑样反应,该种患者多见于门急诊患者,病因及病情还不同于酒醉患者,治疗有其特殊性,预防其发生既简单又很重要。
【关键词】
双硫仑样反应;诊断;治疗;预防
1 临床资料
本组31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5~50岁之间(包括50岁),病例收集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之间。患者发病与用头孢类药(头孢哌酮头孢唑林)、甲硝唑、替硝唑有关,仅有2例2次以上发作仅发生于少量饮酒后,且饮酒前未用任何药物。其中6例在治疗无全身症状的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牙周炎时静滴头孢唑林及甲硝唑之当日饮白酒而发病,其中16例为就诊的3 d前因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肛门脓肿、体表疖痈而输头孢哌酮、甲硝唑而痊愈、好转。就诊当日饮酒发病,另外7例为饮酒后1 d(即昨天饮酒今天输液),用头孢哌酮及替硝唑治疗急性扁桃体炎、齿槽脓肿、鼻窦炎、阑尾炎、头皮裂伤清创缝合后预防用药。还有2例,2次在未用上述药物而应酬性被动饮酒(5~10 ml)后出现症状。
2 临床表现
上述患者发生于饮酒后22例,输液时发病7例。28例患者以往一次饮酒量均为150~200 ml、40°左右白酒而不出现醉酒现象者,发病时也无明显精神受刺激的因素,同时患者都发生于饮酒未醉时或饮酒后无不适而输液时(用上述药),表现为面部潮红、肿胀、发麻、全身发麻(四肢麻)、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浑身发冷,其中有10例胸闷、心悸严重到“頻死感”。29例全部经急查血压为正常范围,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无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改变,心率多数在90~100次/min之间,即刻血糖均为7.0~10.0 mmol/L。
3 治疗
本组病例均在急诊科检查的同时给予鼻导管吸氧(3 L/min)。常规行血压、心电图、即刻血糖检查。确诊后,肌注异丙嗪25~35 mg(一般用25 mg),静滴10%葡萄糖500 ml加地塞米松5 mg、辅酶A100单位、维生素C3.0 g、维生素B60.2 g并用纳洛酮0.4 mg入输液小壶。患者基本上于用药后30 min入睡或出现嗜睡现象及上述症状减轻,2 h后症状消失。因笔者治疗观察的本组病例为数较少,且局限于县级医院也未见有死亡病例,患者就诊时及治疗后未见有血压下降者及心电图明显异常者。
4 体会
关于发病机理及诊断:本组病例都是双硫仑样反应,又称双硫醒样反应或酒硫样反应。实质上是一种应用药后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中毒反应,其中一例与用药无关者可能与其体质特殊,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酸有关。正常情况下,酒精进入体内,首先在肝细胞内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为乙醛,乙醛在乙醛脱氢酸的作用下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三羧酸循环代谢生成能量,二氧化碳及水。而头孢类药及甲硝唑类药的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肝细胞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之与体内该酶者活性低者相同,使乙醛不能进一步氧化,从而在体内聚集而发病。具有甲硫四氮唑侧链(及在药物代谢中能生成该侧链的药物,除上述两大类药物)外,还有呋喃唑酮、酮康唑、灰黄霉素、氯霉素及格列本脲、苯乙双胍及抗凝剂等,主要表现如上述,有时可伴有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该病症严重时若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现代人社交广泛,应酬较多,工作压力大。主动或被动饮酒机会增多。加之抗菌药物应用广泛,是近年发病增多的因素。
5 鉴别诊断
急性冠脉综合证,主要表现为胸闷、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测有相应的改变,多数有高血压及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酒精中毒多数为饮酒过量,表现为情绪激动,先兴奋后抑制的神经及精神症状为主。本组中1例既非用药后,又饮酒不多者就不应诊断酒醉。而可诊断为双硫仑样反应。
6 治疗
一经确诊,及时给氧、补液、肌注异丙嗪,静滴地塞米松,同时应用高糖和纳洛酮加速乙醇分解,必要时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本组病例未见血压下降者及死亡者,但应引起重视,因本组病例仅31例,比小样本30例仅多1例。
关于预防 由于本反应主要与饮酒有关,特别是用头孢类及甲硝唑等药有关,幷且多见于门急诊患者。所以首先要注意正常饮酒(少量),在用药治病时忌酒,特别是使用上述抗菌药物及治疗心血管及糖尿病时更要禁止饮酒。另外就是呼吁所有医务人员在用药治病,特别是门诊患者要宣教合理使用抗菌药,在用有关抗菌药时禁止饮酒,并且在用上述药物应询问患者是否5 d内有过饮酒史,若有应调换抗菌药种类。用药后一周始可正常饮少量酒。确保用药安全。通过医生及广大群众的保健意识提高,一定能防止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宝峰.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
【关键词】
双硫仑样反应;诊断;治疗;预防
1 临床资料
本组31例,均为男性,年龄为25~50岁之间(包括50岁),病例收集于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之间。患者发病与用头孢类药(头孢哌酮头孢唑林)、甲硝唑、替硝唑有关,仅有2例2次以上发作仅发生于少量饮酒后,且饮酒前未用任何药物。其中6例在治疗无全身症状的扁桃体炎、支气管炎、牙周炎时静滴头孢唑林及甲硝唑之当日饮白酒而发病,其中16例为就诊的3 d前因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肛门脓肿、体表疖痈而输头孢哌酮、甲硝唑而痊愈、好转。就诊当日饮酒发病,另外7例为饮酒后1 d(即昨天饮酒今天输液),用头孢哌酮及替硝唑治疗急性扁桃体炎、齿槽脓肿、鼻窦炎、阑尾炎、头皮裂伤清创缝合后预防用药。还有2例,2次在未用上述药物而应酬性被动饮酒(5~10 ml)后出现症状。
2 临床表现
上述患者发生于饮酒后22例,输液时发病7例。28例患者以往一次饮酒量均为150~200 ml、40°左右白酒而不出现醉酒现象者,发病时也无明显精神受刺激的因素,同时患者都发生于饮酒未醉时或饮酒后无不适而输液时(用上述药),表现为面部潮红、肿胀、发麻、全身发麻(四肢麻)、胸闷、心悸、呼吸困难、浑身发冷,其中有10例胸闷、心悸严重到“頻死感”。29例全部经急查血压为正常范围,心电图主要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无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改变,心率多数在90~100次/min之间,即刻血糖均为7.0~10.0 mmol/L。
3 治疗
本组病例均在急诊科检查的同时给予鼻导管吸氧(3 L/min)。常规行血压、心电图、即刻血糖检查。确诊后,肌注异丙嗪25~35 mg(一般用25 mg),静滴10%葡萄糖500 ml加地塞米松5 mg、辅酶A100单位、维生素C3.0 g、维生素B60.2 g并用纳洛酮0.4 mg入输液小壶。患者基本上于用药后30 min入睡或出现嗜睡现象及上述症状减轻,2 h后症状消失。因笔者治疗观察的本组病例为数较少,且局限于县级医院也未见有死亡病例,患者就诊时及治疗后未见有血压下降者及心电图明显异常者。
4 体会
关于发病机理及诊断:本组病例都是双硫仑样反应,又称双硫醒样反应或酒硫样反应。实质上是一种应用药后接触酒精导致的体内乙醛蓄积中毒反应,其中一例与用药无关者可能与其体质特殊,体内缺乏乙醛脱氢酸有关。正常情况下,酒精进入体内,首先在肝细胞内经乙醇脱氢酶的作用下氧化为乙醛,乙醛在乙醛脱氢酸的作用下在氧化为乙酸和乙醛酶A,乙酸进三羧酸循环代谢生成能量,二氧化碳及水。而头孢类药及甲硝唑类药的化学结构中含有甲硫四氮唑侧链,抑制肝细胞体内乙醛脱氢酶的活性,使之与体内该酶者活性低者相同,使乙醛不能进一步氧化,从而在体内聚集而发病。具有甲硫四氮唑侧链(及在药物代谢中能生成该侧链的药物,除上述两大类药物)外,还有呋喃唑酮、酮康唑、灰黄霉素、氯霉素及格列本脲、苯乙双胍及抗凝剂等,主要表现如上述,有时可伴有血压下降,甚至休克,易误诊为急性冠脉综合征、心力衰竭等,该病症严重时若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现代人社交广泛,应酬较多,工作压力大。主动或被动饮酒机会增多。加之抗菌药物应用广泛,是近年发病增多的因素。
5 鉴别诊断
急性冠脉综合证,主要表现为胸闷、头晕、面色苍白、出冷汗、血压下降、心电图及心肌酶检测有相应的改变,多数有高血压及糖尿病、高血脂等病史。酒精中毒多数为饮酒过量,表现为情绪激动,先兴奋后抑制的神经及精神症状为主。本组中1例既非用药后,又饮酒不多者就不应诊断酒醉。而可诊断为双硫仑样反应。
6 治疗
一经确诊,及时给氧、补液、肌注异丙嗪,静滴地塞米松,同时应用高糖和纳洛酮加速乙醇分解,必要时给予多巴胺等血管活性药物。本组病例未见血压下降者及死亡者,但应引起重视,因本组病例仅31例,比小样本30例仅多1例。
关于预防 由于本反应主要与饮酒有关,特别是用头孢类及甲硝唑等药有关,幷且多见于门急诊患者。所以首先要注意正常饮酒(少量),在用药治病时忌酒,特别是使用上述抗菌药物及治疗心血管及糖尿病时更要禁止饮酒。另外就是呼吁所有医务人员在用药治病,特别是门诊患者要宣教合理使用抗菌药,在用有关抗菌药时禁止饮酒,并且在用上述药物应询问患者是否5 d内有过饮酒史,若有应调换抗菌药种类。用药后一周始可正常饮少量酒。确保用药安全。通过医生及广大群众的保健意识提高,一定能防止双硫仑样反应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杨宝峰.全国高等学校教材药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