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7-0105-01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为无效教学。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重视导入的有效性
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有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化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过渡,从而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例如“巧设悬念法”就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法。巧设问题留下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上课伊始,可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设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例如在教学初一数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我先组织猜年龄的游戏:“同学们,老师能猜中你们中每一个人的年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不信!”“那就试试看,只要你们把自己的年龄除以2再减去4,把计算后的结果告诉我,老师就能猜出你们的年龄是多少。”一位同学很快说出一个数字3,(教学论文www.3edu.net)我马上猜出这位同学的年龄是14岁,这位同学马上说:“老师猜得对!”另一位学生报上一个数字2.5,我脱而出:“是13岁!”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接着让同学们相互试着猜,很快他们找到了“诀窍”。
2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教学,而思维由问题开始。因此,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有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可是,现在有的课堂提问存在重形式轻思维本质、重结论轻思维过程、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等现象,使课堂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与学的关系等因素,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地提出问题。
2.1层次性原则。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的,对某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其基本要点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终取得原问题的解决。例如,对“怎样分一条已知线段成2:3:4”这个问题可设计下列子问题:(1)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哪个知识点?(2)对题目给出的比例,你能联想到什么?(3)怎样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作图?(4)若把问题改成把线段分成3:5:7,又该如何作图?(5)反思这个问题的作图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2.2趣味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因此如果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例如,在讲“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将定理的引人作如下改编:“小明绕一个三角形花坛的外围走一圈,到每一个拐弯的地方行走方向都转了一个角度(∠1、∠2、∠3),那么回到原来位置时,一共转了几度呢?你想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吗?”这个问题来自生活,问题情境学生熟悉,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3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数学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特别要注意:
3.1关注课堂练习的基础性,适量性,层次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考虑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由易到难进行安排,达到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的目的。课堂练习要力求做到练习量少,重复性少,层次性强。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如下问题:先叫学生用自备的火柴搭建正方形:(1)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2)搭三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3)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呢?你是怎样想到的?(4)如果用N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一个有价值的探索过程,如何由若干个特例归纳出其中所蕴含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容易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一定的成功感,还通过经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3.2关注课堂练习的多样性、挑战性、趣味性。
课堂练习的设计如果不具有多样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兴趣,因此,设计课堂练习不仅在题型上力求多样性,填空、选择、解答、证明分别运用,而且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同时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的情况下完成知识的构建。例如:在学习到概率的时候,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试着计算我们国家发行的体育彩票中奖的概率;(2)七位数的彩票中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3.3关注课堂练习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水平的练习很难达到同一效果,同一问题对于数学困难生较难,而对于优秀学生则可能索然无味,因此,优质课堂练习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具有差异性。例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设计的课堂练习;
(1)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
(2)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
(3)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4)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斜边上的高为多少?
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题;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课堂练习时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基础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3.4关注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
(1)集体反馈订正,即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作业后,师生对答案,教师当堂点评,缩短了错误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停留时间,有效的把错误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针对性面批辅导,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面批辅导,并在教师帮助下及时纠正过来。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2236-1879(2017)07-0105-01
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量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实现教学目标和学生的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效性的唯一指标,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没有进步,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即为无效教学。
如何在初中数学课堂实现教学的有效性呢?下面我谈谈个人的一些看法。
1重视导入的有效性
课堂导入是指在讲解新知或数学教学活动开始之时,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一种方式。有效的导入能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化解学习内容的难度,实现由旧知向新知的自然过渡,从而达到优化数学教学的目的。例如“巧设悬念法”就是一种有效的导入法。巧设问题留下悬念,能够引起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使学生产生刨根问底的急切心情,在探究的心理状态下接受教师发出的信息。上课伊始,可根据所教内容的性质及教学目标,把所要讲授的问题设为悬念,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教学目标上来。例如在教学初一数学“用字母表示数”一课,我先组织猜年龄的游戏:“同学们,老师能猜中你们中每一个人的年龄。”学生们异口同声地说:“我不信!”“那就试试看,只要你们把自己的年龄除以2再减去4,把计算后的结果告诉我,老师就能猜出你们的年龄是多少。”一位同学很快说出一个数字3,(教学论文www.3edu.net)我马上猜出这位同学的年龄是14岁,这位同学马上说:“老师猜得对!”另一位学生报上一个数字2.5,我脱而出:“是13岁!”这时同学们议论开了,“老师是怎么猜出来的呢?”接着让同学们相互试着猜,很快他们找到了“诀窍”。
2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数学教学的本质是数学思维的教学,而思维由问题开始。因此,提问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有效的提问可以引起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可是,现在有的课堂提问存在重形式轻思维本质、重结论轻思维过程、以优生的思维代替全班学生的思维等现象,使课堂提问的效果大打折扣。要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就要充分考虑教材内容、学生认知规律及教与学的关系等因素,有针对性、层次性、趣味性地提出问题。
2.1层次性原则。
提问的层次性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的,对某个问题的解决设计一些“子问题”作铺垫来降低思维难度,这就是问题设计的层次性。问题设计有层次性,其基本要点是把需要解决的问题分析成一系列子问题,通过解决子问题逐步消除初始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异,最终取得原问题的解决。例如,对“怎样分一条已知线段成2:3:4”这个问题可设计下列子问题:(1)这个问题主要涉及哪个知识点?(2)对题目给出的比例,你能联想到什么?(3)怎样利用平行线等分线段定理作图?(4)若把问题改成把线段分成3:5:7,又该如何作图?(5)反思这个问题的作图过程,你有什么体会?
2.2趣味性原则。
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是兴趣,因此如果教师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有了学习的原动力。所以,教师必须从教材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引人入胜、步步深入地提出富有趣味性、启发性的问题,用科学的、艺术的、生动的语言促使学生积极思维。为此,教师要吃透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的趣味性因素。例如,在讲“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将定理的引人作如下改编:“小明绕一个三角形花坛的外围走一圈,到每一个拐弯的地方行走方向都转了一个角度(∠1、∠2、∠3),那么回到原来位置时,一共转了几度呢?你想知道三角形的外角和吗?”这个问题来自生活,问题情境学生熟悉,容易引发学生的兴趣。
3增强练习的“有效性”
数学练习是一种有目的、有指导、有组织的学习活动,是学生掌握知识、形式技能、发展智力的基本途径。因而精心设计练习,提高练习的效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教师在设计练习时,特别要注意:
3.1关注课堂练习的基础性,适量性,层次性。
在设计课堂练习中教师必须考虑到练习的难度和层次性,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由易到难进行安排,达到让学生体验成功感,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的目的。课堂练习要力求做到练习量少,重复性少,层次性强。例如:在教学“用字母表示数”时,设计如下问题:先叫学生用自备的火柴搭建正方形:(1)搭一个正方形需要4根火柴,搭2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2)搭三个正方形需要几根火柴?(3)搭10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搭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呢?你是怎样想到的?(4)如果用N表示所搭正方形的个数,那么搭N个这样的正方形需要多少根火柴?学生在这一活动中经历了一个有价值的探索过程,如何由若干个特例归纳出其中所蕴含的一般规律,由易到难,容易让每个孩子都体会到一定的成功感,还通过经历应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3.2关注课堂练习的多样性、挑战性、趣味性。
课堂练习的设计如果不具有多样性、挑战性和趣味性,学生很难保持持久的兴趣,因此,设计课堂练习不仅在题型上力求多样性,填空、选择、解答、证明分别运用,而且应注重实践性、创造性,同时要将平淡乏味的数学问题置于有趣的问题情境之中,让学生在愉快而富有挑战的情况下完成知识的构建。例如:在学习到概率的时候,就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
(1)试着计算我们国家发行的体育彩票中奖的概率;(2)七位数的彩票中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的概率分别是多少?
3.3关注课堂练习的差异性。
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同一水平的练习很难达到同一效果,同一问题对于数学困难生较难,而对于优秀学生则可能索然无味,因此,优质课堂练习的设计应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而具有差异性。例如:《勾股定理》<第一课时>设计的课堂练习;
(1)熟记勾股定理,并对照图形默写两遍;
(2)求下列直角三角形中的未知边;
(3)矩形的周长为34,长为12,求矩形的对角线长;
(4)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长分别为3和4、则斜边上的高为多少?
要求:A层次同学要完成全部题;B层次同学要完成①②③题;C层次同学只要完成①②题。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注重学生个体差异,设计课堂练习时要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从基础到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与热情,真正体现因材施教。
3.4关注课堂练习的及时反馈。
(1)集体反馈订正,即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作业后,师生对答案,教师当堂点评,缩短了错误信息在学生头脑中的停留时间,有效的把错误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
(2)针对性面批辅导,教师在巡视中,发现个别学生存在的错误,及时给予面批辅导,并在教师帮助下及时纠正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