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或察识,由第一本《第四代诗选》所想到的

来源 :福建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zlzsja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至于能去选择什么——确实是对诗写方向的影响,而这不是概念却是自己要“对外”说出什么的一种再度之说,这说,平常的话即是一个道理,若一时被放大了则是具有一个涵盖化的在理,用比较容易分略的词,如“学问”、“诗学”这样的词等等;就像现在,我们要列举一个“第四代诗歌”来说词(暂时应不是去对某位诗人,来说事)一样,我自身多少会自感到妄称的严慎和迷离之意,因为,直到这里我自己可能的除了自己“写”之外,还要向另一个具有目标性的东西来选择这一“个我之写”表明态度,一下子也就有着自我肌质切块般的分隔行为:一是要靠拢谁就会被谁牵着走,二是被强行命名在固定一个圈子内明摆着有点儿人身自由被剥夺感。我想了想是如何来逾越它,犹似多年前我只身从北方返回南方,独自坐在被固定编号的火车车厢板凳上,随着火车的轰隆隆鸣响向前奔驰,也如同一个说词叠进一个说词将构作为一连串行距分明的可读句式那般。选择以及不做出选择大意也就在这里,痛失,联想,可朗读的一个片段,自身的固定句,融汇以及攫取一枝叶树下的沟壑逾越了它们。
  列举这一个“第四代诗歌”的区别比较应是分明的,这一说,暂且应是分出了一个个不同身份的诗人群中的不同类型。或是说,其中的个别诗人,他一生的诗写旅程也将即是从这一说开始获得开启性作用,有些时,诗写同人的生命一样,一出生就需要命名尔后方才开始其脉动延续,诗的生命存在期即从这个时期到下一个时期延续而获取称呼,要么是称号以达至尊称,这样的话,从这个时期延续到那个时期,便也就凸现了自己作为一个诗人的特殊性时期,如此的特殊性也应是这一个暂且命名当中的群体差异互致积累和影响起来的。
  今天《福建文学》开辟专栏开启“第四代”诗歌命名的探讨,让我想到了十多年前聂作平等编选的一本《第四代诗歌选集》(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十多年来,由前期积累到现在的重新启动,确切有着要来说出什么或重做尝试这一个特殊性诗写阐述的种种可能性。这个重新启动,在这里已不是“命名”的问题了,而是对这一株事物成长起来的追究与质算,前后之间不是两码事,却是同一种事物发展的两个存在问题。十几年之差,从命名开始到重来启动究质,有点儿从一名年轻诗人到巨匠的初见端倪,那么,如此时光飞掠之间的遮蔽以致沉默,也就忽略不计了。记得在那一本《第四代诗歌选集》里,有这些诗人的名字:大解、庞培、曾蒙、伊沙、叶舟、道辉、余怒、杨健、张执浩、叶辉、臧棣、巴音博罗、马永波、哑石、俞心焦、南野等等。(时间推至14年后,民刊《审视》出刊“第四代诗人”专号,增补有朵渔、阳子、江非、叶匡政、阿翔、马启代、白连春、谷禾、陈先发、巫昂、蓝蓝等等一连串诗人的名字。)至今看来,这些诗人的名字,确是像两种前后不同时期的诗性事物,是已凸现出高低远近不同的特殊性。
  所谓的“第四代”在这里并不代表一种纯流派性质,它,仅是同社会当中被提取出来的一个“内结构”中的活动粒分子一样,形态同千年前的但丁的《神曲》相同,一本《第四代诗选》我们赋予了同一个地球存在意识光格的理想因素,仍是同等的重要。纯流派的意义并不是那种风卷残云的不可思议的,它有些时,应是属于我们期候中的那一份简洁和渴望。那么顺应前一时期的思绪下来,这么一本并不单薄的选集则也就促成了这一资源赋予。这也就提醒了自己的诗写取向:诗人并不因为被命名而改写了自己。它,延续下来,进入了期候中的后一个时期,也即是让更多的人能从这一次的示范作用中找寻到种种关及生活思想种种层面的恩泽。要不这样,我们一生中至关重要的被漏掉的或是被遗忘的被打上编码符印的即是形同察识因素的东西。
  单指其特殊的影响性,至于这些诗人自身,也应是从文本上展开来说的,在那时,他们最大的限度或是有贡献重要的东西,并不是由于几个人集中来编选这一本选集,以致命名一下,要是问题如此简单也许就没有前期与后期的区分与判别性。这些诗人,自上世纪九十年代来,我同他们交往甚常,因为我当时主编大型诗丛《诗》,每一卷都以近千行诗的大篇幅编刊其中每一名诗人的作品,他们,可以说,最重要的诗作几乎都由我在那时期编发出来,大量阅读他们的诗作大概我也知道“第四代”的诗作也应是这样写的——如果说“第四代诗歌”命名对他们准确或有意义成立的阐明种种可能性的话。“正如沉默是不可学习的/无论芬芳的清晨或者夜晚/我都是被告知者,是聆听者/如果意外地我是表达者/我带着微笑与宁静出现”(南野《感觉意外》)“我也在慢慢接近诗中的晚年/是否我该把它写得更美/对不可言说的事物保持敬畏/用树叶和雪水烹煮/或者去柯尔庄园细数天鹅”(马永波《词语中的旅行》)“葡萄牙之光。遥远的青山之光/种子在抽屉里发芽,雨水浇灌/蜗牛的菜园,驱散了事物/古老的敌意,让我们和昔日情歌/握手言欢,由此及彼,今生与来世/之间,从来不像我们设想的那样/界限分明。在雨中学会宽恕吧,那伤害/我们的也同样伤害了我们的敌人”(西渡《玛丽娅之雨天书》)。
  对诗人其文本的展开阅读使我重又进入他者未曾对话的陌生和恍惚,使我懂得,诗人那边的语言写作,确实是在这样做,在世上,你和我,和他,都未曾做过的。它,纯属一个独立的景致,近似幻景的另一边,渐渐地呈现身边琐碎的现实生活,变化无常地靠拢过去。如此之间,诗人自身应无卑俗感,毫不焦虑和怨叹,就以此人性和天人合一的诗语言掠取不显露声迹的现实。
  可能的,个别诗人的前后期连接也即有着纯属个人生命存在意义的一个片段一个片段的拼凑之限。前期和后期,也就是等于我能够从这里到那里,之间的近乎磨砺诗写尚使我认识到由经验的材料积压达到释放的相当量,而这,恰恰也就是再一次上升的绝对诗意对另一种事物的找寻感。我实质地意识到,诗写的记忆处,此诗人已转换作彼诗人,诗写的开掘任务,由此也就任由意识提升至欲望,变迁生活的琐碎到诗意事物的触及点,用语言去言说去落实。
  此时我被我的呓语关在颤抖里面
  十足的可怜者
  再也辨不清盲人歌唱的自由
  ——阳子《语言教育》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