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代数学教学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来源 :语数外学习·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sq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教材在课程设计上较原来的教材进步了许多。作为数学教师,应深入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摒弃传统的教育理念,明确新课改与新教法的要求,处理好有关的教学问题。
   一、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课前预习,课后复习的习惯。要求学生每天做到课前预习,家长监督。课后复习要求做到“一日一小结,一周一总结,一章一报告”。
   (2)课堂上动起来的习惯。课堂上要求学生必须做到“四动”:动手、动脑、动口、动眼。另外我还常对学生说“学数学,不仅会做题,还要会讲题”。如可以让学生当“小老师”。
   (3)正确使用数学语言的习惯。在课堂上要训练学生正确地表达数学知识,注意三种语言: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二、重视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正确处理好多媒体与常规方法之间的关系。
   课改要用到多媒体,这是勿庸置疑的。但是用了多媒体,并不代表改革了。课改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挖掘课堂潜能。因此对于多媒体的应用,应该精心安排设计,不能为了“用”而用,要让多媒体真正起到应有的作用。有的老师通常只是简单地把书上的例题通过幻灯片或其它的形式演示出来,让学生上网查资料,表面看来是用了多媒体,也节省了板书的时间,但是作用不大。其实书上的例题,学生的阅读课本完全可以。所以,多媒体应与课程有机地整合在一起,要让多媒体为教学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处理好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之间的关系。
   讲,是教师传授知识的主要途径;而听,则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渠道,一堂生动的课,离不开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
   但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课堂上,教师在上面讲得津津有味,而学生在下面听得昏昏欲睡。面对这种情况,有的教师一味地怪学生注意力不集中,其实,教师应该从自身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新课改要求我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创设不同的情境,充分发挥师生的双边互动作用,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走进”知识,让学生开动大脑,启动思维,一起动脑想,一起动手做。这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能被充分调动起来,不会再充当观众的角色,当然也不会听得迷迷糊糊了。
   四、注重数学文化,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充分享有自由。这样做,表面看来,课堂气氛确实很活跃,学生有了发挥的空间,个性也得到了张扬。但时间一长,便会使课堂处于无组织、放任自流的状态。自制力差的学生,在这种课堂氛围下,会变得毫无主动性,甚至失去学习的目标;稍有自制力的学生,也会变得缺乏自制力。
   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需要教师精心地去组织、去营造,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创设各种情境。在课堂上,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娴熟的教学技巧,带领学生一起步入课堂,一起去体会、去感悟、去领略、去质疑、去分析、去求解,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这样才能营造我们所需要的课堂气氛。
   五、加强训练,巩固双基,力求精讲多练而不是搞题海战术。
   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们提倡精讲多练。但是有的老师把精讲多练简单地理解为题海战术。我们这里所謂的“练”,是指有目的的练,针对性的练、分层次的练、是在精讲的基础上练。我们要以练来巩固,以练来补充讲的不足。所以精心选择练习的题目,应选对我们所讲的内容起巩固与提高、延伸和拓展作用的题目,应该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不能随便找一大堆题目,丢给学生练习了事,更不能让学生沉溺于题海无法脱身,穷于应付各类习题,以致失去训练的真正意义。
   六、注重教学信息的反馈,既重过程也重结果。
   进入课改后,有相当一部分人认为不能再重分数,而要重过程,这一说法不太全面。是重过程还是重结果,只是考查的内容和方法的侧重点有所区别。新的考查要求以考查能力为主,也就是考试的内容和方式,要向能力型题、实践题、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题型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要不断地拓展学生的视野,使之形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的能力。并且要注意信息反馈,及时了解自己教学的效果,以待改进。可见,新课改对教学过程和结果都有了更高的要求。
   总之,顺应教育形势的发展,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正确处理教学中出现的相关问题,灵活运用数学教学技巧,是提高数学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如何在教学中掌握和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是教师的今后努力的方向,也是必须要具备的基本素质。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