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谁来供应中国?
——能源会否扼住经济发展咽喉
“中国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曾培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4年年会上如是说:“节能冰箱每两天可节省出一杯绿茶,同时也为地球增添一片清新。”这是出现在北京地铁列车中的一则广告:“售货员,这空调是节能环保型的吗?”
近年来,当“油荒”、“电荒”甚至“煤荒”等能源短缺信号频频闪现的时候,从高层领导到普通百姓都开始极为关注能源问题,节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4年年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发表了被媒体评价为“极其精彩的演讲”。他说:“我国还没有完全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平均每增加1亿元GDP就需要高达5亿元的投资。”
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建立在能源高消耗基础之上的高增长。据马凯介绍,去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的4%,投入产出比例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都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带来了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经济运行绷得过紧等问题。
马凯在演讲中运用了一个颇带感情色彩的排比句式:“粗放的经济增长是低效益的增长,使人们得不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粗放的经济增长是高消耗的增长,必然会过度索取自然,带来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减少;粗放的经济增长是高排放和高污染的增长,必然会给人民的健康带来损害。”
上自专家学者下到普通百姓节能意识深入人心
中国响起一个越来越强的声音:节约资源应成为基本国策。
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1997年12月,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旨在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京都议定书》。1998年5月29日,中国成为第37个签约国,加紧了对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和落实。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然而,我国资源禀赋的“本”并不“强”。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警告说,“如果不转变这种竭林而耕、竭泽而渔、竭矿而采,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无论从近期看,还是从长远看;无论从国内资源看,还是从地球资源看;无论从当代人的发展看,还是从后代人的发展看,都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岳鹿群等众多专家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给出的答案是:节约资源,提高能效,加强环保,造福子孙。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国家能源战略和政策》甚至提出“为确立节能的重要战略地位,建议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此提议得到全国人大代表的赞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陈虹、黄鸣等30多位代表撰写议案,主张把节约资源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一起列为“基本国策”。
“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不仅是国家最高智囊机构及众多专家学者的权威建议,也得到大多数民众的认同。”中国能源网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能源网的调查表明,高达91.9%的网民赞成把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
尽管现在相当多的民众节能意识逐渐提高,但他们对于相关节能知识的了解仍较欠缺,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浪费”造成的损失仍很巨大。据节能产品认证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家庭平均每天的待机能耗为0.36千瓦时,相当于使用一盏15瓦至30瓦的长明灯。一年下来,每户人家的待机耗电量为131.4千瓦时。
“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早晨把一切变得美好。”
中国要建立节能型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路要走。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合理使用和节约能源,以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必须面对的课题。
据调查,工业耗能、建筑用能和交通用能是我国3个最大的用能部门。在上海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抓好质量管理,严格成本核算,降低物耗和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缩短传统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制定建筑节能标准,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和高新机动车辆技术政策,以加强建筑、交通节能。
专家们建议,在注重各行业用能改革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利用新能源为目标的能源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力求合理高效用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可再生资源,提高优质能源比例。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现节能与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我国能源体系的巨大缺陷就是法律法规不配套,当务之急是要完善节能法并加快制定《节能法》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用能行为,为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在实施一系列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过程中,政府更要发挥宣传主导作用,加强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经济激励政策、制定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编制长期节能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计划。同时,还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用能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光荣,浪费能源耻辱,全民共建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良好氛围。
“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早晨把一切变得美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指出,“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树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并且在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新的政策和发展前景作乐观的预期。”
——能源会否扼住经济发展咽喉
“中国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曾培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4年年会上如是说:“节能冰箱每两天可节省出一杯绿茶,同时也为地球增添一片清新。”这是出现在北京地铁列车中的一则广告:“售货员,这空调是节能环保型的吗?”
近年来,当“油荒”、“电荒”甚至“煤荒”等能源短缺信号频频闪现的时候,从高层领导到普通百姓都开始极为关注能源问题,节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在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题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04年年会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马凯发表了被媒体评价为“极其精彩的演讲”。他说:“我国还没有完全改变‘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难循环、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建国50多年来,我国的GDP增长了10多倍,矿产资源消耗却增长了40多倍。平均每增加1亿元GDP就需要高达5亿元的投资。”
特别是近两年来,中国经济的高增长是建立在能源高消耗基础之上的高增长。据马凯介绍,去年我国消耗的各类国内资源和进口资源约合50亿吨,而创造的GDP仅相当于世界的4%,投入产出比例明显低于国际平均水平。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我国单位GDP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水平都大大高于发达国家。由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付出的资源环境代价过大,加剧了能源、资源短缺的压力,带来了煤电油运全面紧张,经济运行绷得过紧等问题。
马凯在演讲中运用了一个颇带感情色彩的排比句式:“粗放的经济增长是低效益的增长,使人们得不到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收入增长;粗放的经济增长是高消耗的增长,必然会过度索取自然,带来生态退化和自然灾害增多,导致社会财富减少;粗放的经济增长是高排放和高污染的增长,必然会给人民的健康带来损害。”
上自专家学者下到普通百姓节能意识深入人心
中国响起一个越来越强的声音:节约资源应成为基本国策。
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是一个全球性课题,世界许多国家都极为重视。1997年12月,160个国家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上,通过了旨在限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京都议定书》。1998年5月29日,中国成为第37个签约国,加紧了对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探讨和落实。
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古代著名思想家荀子就提出:“强本而节用,则天不能贫”。然而,我国资源禀赋的“本”并不“强”。国家发改委主任马凯警告说,“如果不转变这种竭林而耕、竭泽而渔、竭矿而采,不顾自然、不计代价、不问未来的经济增长方式,无论从近期看,还是从长远看;无论从国内资源看,还是从地球资源看;无论从当代人的发展看,还是从后代人的发展看,都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
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中国节能协会副理事长岳鹿群等众多专家接受《经济参考报》记者采访时给出的答案是:节约资源,提高能效,加强环保,造福子孙。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完成的《中国国家能源战略和政策》甚至提出“为确立节能的重要战略地位,建议将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此提议得到全国人大代表的赞同,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陈虹、黄鸣等30多位代表撰写议案,主张把节约资源和计划生育、环境保护一起列为“基本国策”。
“把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不仅是国家最高智囊机构及众多专家学者的权威建议,也得到大多数民众的认同。”中国能源网负责人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能源网的调查表明,高达91.9%的网民赞成把节约资源提升到基本国策的高度。
尽管现在相当多的民众节能意识逐渐提高,但他们对于相关节能知识的了解仍较欠缺,日常生活中的“无意识浪费”造成的损失仍很巨大。据节能产品认证中心的调查显示,我国城市家庭平均每天的待机能耗为0.36千瓦时,相当于使用一盏15瓦至30瓦的长明灯。一年下来,每户人家的待机耗电量为131.4千瓦时。
“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早晨把一切变得美好。”
中国要建立节能型社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还有许多路要走。在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中,如何合理使用和节约能源,以保障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世界必须面对的课题。
据调查,工业耗能、建筑用能和交通用能是我国3个最大的用能部门。在上海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研讨会上,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建议:一方面,要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切实把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作为发展经济的主线,抓好质量管理,严格成本核算,降低物耗和能耗,控制污染物排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降低工业化过程中的资源消耗,缩短传统工业化进程。另一方面,要制定建筑节能标准,建设快速交通系统和高新机动车辆技术政策,以加强建筑、交通节能。
专家们建议,在注重各行业用能改革的同时,还应积极开展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开发利用新能源为目标的能源科学技术的研究和推广。坚持节约与开发并重,力求合理高效用能。在今后的一段时间里,逐步降低煤炭消费比例,加速发展天然气,依靠国内外资源满足国内市场对石油的基本需求,积极发展水电、核电和先进可再生资源,提高优质能源比例。
健全的法律法规是实现节能与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石。我国能源体系的巨大缺陷就是法律法规不配套,当务之急是要完善节能法并加快制定《节能法》配套法规和实施细则,引导和规范全社会用能行为,为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提供法律保障。
在实施一系列节能与可持续发展措施的过程中,政府更要发挥宣传主导作用,加强节能与可持续发展管理体系的建设,建立和完善相关经济激励政策、制定终端用能设备能效标准,编制长期节能与可持续发展规划和计划。同时,还要建立科学高效的用能机制,加大宣传力度,在全社会形成“节约能源光荣,浪费能源耻辱,全民共建可持续发展之路”的良好氛围。
“我们不可能在一个早晨把一切变得美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梦奎指出,“可持续发展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重要的是,我们已经树立了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理念,并且在朝着这个方向积极努力。我们有理由对中国新的政策和发展前景作乐观的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