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老师在平常物理教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的迁移能力,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形成学生固有的习惯,这样学有所用,用而促学的良性循环就指日可待了。
物理教学物理事例课本探究实验 一天中午,笔者所带的几位九年级学生气喘吁吁地跑到办公室来找我,刚进门就七嘴八舌地说:“老师,太可怕了!爆了,爆了……”“啥爆了,怎么回事?”我边稳定学生的情绪边问详情。
经他们叙说,我了解了事情的大概:原来听说明天学校要停水,几位同学用班上闲置的一个空纯净水桶到水房水龙头上去接水,由于水池底与水龙头之间距离太小不方便放桶,于是他们拿来一条洗衣机上用的塑料折叠接水管,将未取下盖的纯净水桶放在地上,一端通过盖中间口塞进纯净水桶里,一端紧紧地套在水龙头上,然后打开了水龙头,水开始通过塑料管向桶内哗哗的流淌,他们在一旁开始嬉戏。过了一会儿突然“嘭”的一声巨响,由于毫无防备,他们吓了一大跳,他们面面相觑不明原因,关了水龙头赶忙来找我,于是,就有了开头的情景。
听完他们的叙述,我为他们刚才的鲁莽行为感到担心。我本想批评他们刚才的错误,但转念一想,这可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教育课。于是,领他们来到刚才的现场。地上丢着纯净水桶,炸裂开口的桶盖还吊在折叠管上,我让他们把刚才接水的方式进行了复原,让他们回顾刚才接水时的详细情境,是否把折叠塑料水管塞进桶盖时密封比较紧,且塑料水管另一端套紧了水龙头,他们点头称是,其中一位女生怯怯地问“老师,为什么塑料桶也会爆炸呢?”我没有急于回答她。
反问他们“我这样打开水龙头向桶内注水,桶内水量如何变?”
“多了”。
“那么桶内这时只有水么?”
“喔,我明白了!”其中一个反应快的男生大声说道。
我让他给其他人解释一下原因,他兴奋地讲解道:“桶内还有空气,当我们向桶内注水时,水的量增多,占据空间也增大,而我们把水管和塑料桶盖处封的比较严,而相对桶内的空气透过空隙出去的量很少,随着水量的进一步增多,空气体积被持续不断地压缩,压强逐渐增大,到一定程度就……”
没等他讲完,其他同学就若有所悟的说:“最薄弱处被空气胀爆了。”
我问他们:“你们从刚才的事中能学到些什么?”
他们认真地说道:“这个相关的知识点我们在内能的改变中已经学过了,只是我们疏忽了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用到实际活动中,不应该学而不用。”
我给他们强调:“以后应学会科学的做事,马虎不得,否则会遇到危险的!”他们连连低头称是。
我思路一转问他们,“你们刚才除了听到爆炸声外,还有没有看到什么别的现象?”
他们沉默了一下,其中一位女生说“我看到爆炸过后在桶内及出口附近有大量的烟雾。”其中几个也点头说有。
我问:“这是哪来的烟雾?”
他们想了一下,其中有人就说:“老师,这不是烟雾,是水雾。”
其他几个也反应了过来,分析原因是原来膨胀的气体急速冲出时对塑料桶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从水桶中急速出来的气流中的水蒸气出现液化现象而形成水雾。
“那么刚才你们对听到的巨大爆炸声,会解释了吧!”我问道。
“会了,谢谢老师。”
第二天,几位同学把跟前一天遇到的物理事例相关的课本探究实验进行对比整理了出来,交到我手里。详细实验过程我不再赘述,大概有这些:
看着他们从被动的困境中走出来,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联系巩固,我的心上多少有些安慰。
通过这个偶发事例,我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间有多少物理现象和事例我们的学生看到或动手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学过的知识与之联系,不能有意识的作为科学探究进行钻研提高,还是习惯认为知识的学习来自课堂,来自课本,学习与应用没有共存性,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操作随意性比较大。所以,我们老师在平常物理教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的迁移能力,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形成学生固有的习惯,这样学有所用,用而促学的良性循环就指日可待了。
物理教学物理事例课本探究实验 一天中午,笔者所带的几位九年级学生气喘吁吁地跑到办公室来找我,刚进门就七嘴八舌地说:“老师,太可怕了!爆了,爆了……”“啥爆了,怎么回事?”我边稳定学生的情绪边问详情。
经他们叙说,我了解了事情的大概:原来听说明天学校要停水,几位同学用班上闲置的一个空纯净水桶到水房水龙头上去接水,由于水池底与水龙头之间距离太小不方便放桶,于是他们拿来一条洗衣机上用的塑料折叠接水管,将未取下盖的纯净水桶放在地上,一端通过盖中间口塞进纯净水桶里,一端紧紧地套在水龙头上,然后打开了水龙头,水开始通过塑料管向桶内哗哗的流淌,他们在一旁开始嬉戏。过了一会儿突然“嘭”的一声巨响,由于毫无防备,他们吓了一大跳,他们面面相觑不明原因,关了水龙头赶忙来找我,于是,就有了开头的情景。
听完他们的叙述,我为他们刚才的鲁莽行为感到担心。我本想批评他们刚才的错误,但转念一想,这可是一次很好的实践教育课。于是,领他们来到刚才的现场。地上丢着纯净水桶,炸裂开口的桶盖还吊在折叠管上,我让他们把刚才接水的方式进行了复原,让他们回顾刚才接水时的详细情境,是否把折叠塑料水管塞进桶盖时密封比较紧,且塑料水管另一端套紧了水龙头,他们点头称是,其中一位女生怯怯地问“老师,为什么塑料桶也会爆炸呢?”我没有急于回答她。
反问他们“我这样打开水龙头向桶内注水,桶内水量如何变?”
“多了”。
“那么桶内这时只有水么?”
“喔,我明白了!”其中一个反应快的男生大声说道。
我让他给其他人解释一下原因,他兴奋地讲解道:“桶内还有空气,当我们向桶内注水时,水的量增多,占据空间也增大,而我们把水管和塑料桶盖处封的比较严,而相对桶内的空气透过空隙出去的量很少,随着水量的进一步增多,空气体积被持续不断地压缩,压强逐渐增大,到一定程度就……”
没等他讲完,其他同学就若有所悟的说:“最薄弱处被空气胀爆了。”
我问他们:“你们从刚才的事中能学到些什么?”
他们认真地说道:“这个相关的知识点我们在内能的改变中已经学过了,只是我们疏忽了把学到的物理知识用到实际活动中,不应该学而不用。”
我给他们强调:“以后应学会科学的做事,马虎不得,否则会遇到危险的!”他们连连低头称是。
我思路一转问他们,“你们刚才除了听到爆炸声外,还有没有看到什么别的现象?”
他们沉默了一下,其中一位女生说“我看到爆炸过后在桶内及出口附近有大量的烟雾。”其中几个也点头说有。
我问:“这是哪来的烟雾?”
他们想了一下,其中有人就说:“老师,这不是烟雾,是水雾。”
其他几个也反应了过来,分析原因是原来膨胀的气体急速冲出时对塑料桶做功时,内能减少,温度降低,从水桶中急速出来的气流中的水蒸气出现液化现象而形成水雾。
“那么刚才你们对听到的巨大爆炸声,会解释了吧!”我问道。
“会了,谢谢老师。”
第二天,几位同学把跟前一天遇到的物理事例相关的课本探究实验进行对比整理了出来,交到我手里。详细实验过程我不再赘述,大概有这些:
看着他们从被动的困境中走出来,且能把所学的知识加以联系巩固,我的心上多少有些安慰。
通过这个偶发事例,我想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举手投足间有多少物理现象和事例我们的学生看到或动手操作过程中遇到了,可学生不能很好地把学过的知识与之联系,不能有意识的作为科学探究进行钻研提高,还是习惯认为知识的学习来自课堂,来自课本,学习与应用没有共存性,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操作随意性比较大。所以,我们老师在平常物理教育教学中应该有意识地加强培养学生对所学到的知识在实际操作应用中的迁移能力,持之以恒,久而久之,形成学生固有的习惯,这样学有所用,用而促学的良性循环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