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技术在学校课堂上运用的频率也随之提升。小学科学课堂具有抽象性、灵活性、难操作等特点。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应从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取代表性高、应用性强、易操作的科学题材,运用声音、图像、视频等信息技术手段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可观、可想、可操作的真实科学学习氛围。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促进学生自我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关键词:存在问题;科学课堂;信息技术;解决措施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从日常科学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的一门实用性强、操作性高的课程。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为学生选取简单易懂、操作性高、实用性强的科学题目,并运用信息技术将其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一)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热情
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主学习能力低等特点。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授课效率的关键所在。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标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小学科学课堂的实用性有所改善。然而,为了提升课堂知识的溶解量,很多教师仍旧延续了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以“讲”“记”“背”三点式模式开展日常的小学科学课堂讲解,让原本这种充满趣味性、情趣性、活泼性的科学课堂变得呆板无味。这种呆板僵化、“传教式”的授课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反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二)充分调动“眼、口、鼻”,提高课堂效率
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认知水平低下、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眼口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重中之重。小学科学课堂具有课题抽象性高、探索性强、多实践性等特点。在小学科学日常授课过程中,单纯靠教师口头语言的讲解,很难向学生描述科学现象、科学反应、科学奇观,同时小学生由于理解力差、空间想象能力弱,很难通过教师口头的讲解来构建出直观、形象、生动的科学模型。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整合,通过影像、图表、声音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授课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真正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科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小学科学课授课之前,教师应充分研读授课内容,选取代表性强、空间感强、操作性高的授课内容通过电子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板书”授课模式,同时,通过图形、图画、文本、音频、动画等信息技术方式,能使得学生直观地观看科学过程,这为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二、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措施
(一)创造科学情景,将学生“带入”课堂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科学效率的第一步。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讲解”“板书”“背诵”的授课模式,同时,由于学生能够通过图像、声音、视频、表格等形式直观、形象等融入课堂氛围中去,这极大的提升了小学科学课堂的知识溶解量和课堂效率。在形象、生动、可观的科学学习环境中,由于生动形象的动态图像能牢牢地抓住小学生的“眼睛”,让学生随着图像变化、音频转化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大气运动、雨滴形成、彩虹产生原因等自然现象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形移动、沿轨迹运动、绕中心点转动、形状放大缩小等功能,为学生制作简单、易懂的动画模拟课件,从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重现这些抽象的科学现象,从而让学生在“动眼”、“动口”的感官带动下“动脑”。与此同时,教师应将学生积极“带入”科学课堂中来,适时的提出适度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规律的能力的水平。
(二)营造科学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毋容置疑,信息技术在文字、图像和动画展现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信息技术的开放性、融合性和多样性也为小学科学课堂提供了更多、更广、更强的信息资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课件的设计中来,例如让学生观看课件的制作过程,选取操作性强、简单易做的课题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图形去阐述。这种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此外,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趣味性强、操作性高、代表性大的科学课题供学生去学习、实验。比如在讲解速度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画面的慢动作和定格,让学生进行细微的观察,而后让学生根据“雨滴落地”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和建议,让学生用科学思维去分析、思考和表达日常生活现象。此外,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研究科学小题目,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讲解选取这个科学小实验的原因、目的。通过这种“比一比”“猜一猜”“做一做”的科学小活动,不仅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在课下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结束语
将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讲”“背”“记”的“填鸭式”授课模式,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的趣味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观、可想、可操作的学习环境,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过跃华.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途径分析[J].商情,2011(10).
[2]丁爱娟.初中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J].新课标(中学版),2010(11).
[3]胡余斌.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2004(01).
[4]张洁.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管理,2005(11).
作者简介:鲍蓓蕾1984年10月 女 浙江省平阳县 2005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专业 函授本科 现供职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萧江镇第一小学 小学一级 研究方向 小学科学方向。
关键词:存在问题;科学课堂;信息技术;解决措施
小学科学课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质为核心,从日常科学活动中,逐步引导学生形成自我学习的习惯、学习欲望和学习能力的一门实用性强、操作性高的课程。因此,在小学科学课上,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结合班级学生的学习特点、学习习惯和认知能力,为学生选取简单易懂、操作性高、实用性强的科学题目,并运用信息技术将其呈现在大家面前,让学生在动眼、动手、动脑的过程中,逐步提升自身的科学素养。
一、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必要性
(一)提高课堂效率,激发学习热情
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注意力集中时间短、自主学习能力低等特点。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如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其由“让我学”转变为“我要学”是提高小学科学课堂授课效率的关键所在。
近几年来,随着新课标在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和推广,小学科学课堂的实用性有所改善。然而,为了提升课堂知识的溶解量,很多教师仍旧延续了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以“讲”“记”“背”三点式模式开展日常的小学科学课堂讲解,让原本这种充满趣味性、情趣性、活泼性的科学课堂变得呆板无味。这种呆板僵化、“传教式”的授课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小学生的学习热情,反之,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科学思维的培养和发展。
(二)充分调动“眼、口、鼻”,提高课堂效率
众所周知,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认知水平低下、动手能力强等特点,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充分调动小学生的“眼口鼻”是提高其学习效率的重中之重。小学科学课堂具有课题抽象性高、探索性强、多实践性等特点。在小学科学日常授课过程中,单纯靠教师口头语言的讲解,很难向学生描述科学现象、科学反应、科学奇观,同时小学生由于理解力差、空间想象能力弱,很难通过教师口头的讲解来构建出直观、形象、生动的科学模型。因此,将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整合,通过影像、图表、声音等信息技术手段,将授课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从而真正为学生构建一个多层次、全方位、立体化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科学认知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在小学科学课授课之前,教师应充分研读授课内容,选取代表性强、空间感强、操作性高的授课内容通过电子课件的形式呈现在小学生面前,这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板书”授课模式,同时,通过图形、图画、文本、音频、动画等信息技术方式,能使得学生直观地观看科学过程,这为提升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抽象思维创造了良好的平台。
二、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措施
(一)创造科学情景,将学生“带入”课堂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提高科学效率的第一步。而在小学科学课堂上引入信息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讲解”“板书”“背诵”的授课模式,同时,由于学生能够通过图像、声音、视频、表格等形式直观、形象等融入课堂氛围中去,这极大的提升了小学科学课堂的知识溶解量和课堂效率。在形象、生动、可观的科学学习环境中,由于生动形象的动态图像能牢牢地抓住小学生的“眼睛”,让学生随着图像变化、音频转化感受科学的魅力,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例如:在讲解大气运动、雨滴形成、彩虹产生原因等自然现象时,教师可以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的图形移动、沿轨迹运动、绕中心点转动、形状放大缩小等功能,为学生制作简单、易懂的动画模拟课件,从而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来重现这些抽象的科学现象,从而让学生在“动眼”、“动口”的感官带动下“动脑”。与此同时,教师应将学生积极“带入”科学课堂中来,适时的提出适度的科学问题,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逐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科学规律的能力的水平。
(二)营造科学氛围,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毋容置疑,信息技术在文字、图像和动画展现方面有着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优越性。而信息技术的开放性、融合性和多样性也为小学科学课堂提供了更多、更广、更强的信息资源。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适当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课件的设计中来,例如让学生观看课件的制作过程,选取操作性强、简单易做的课题让学生通过简单的图形去阐述。这种让学生参与课堂的教学方式,不仅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此外,在课堂之外,教师可以为学生布置一些趣味性强、操作性高、代表性大的科学课题供学生去学习、实验。比如在讲解速度有关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画面的慢动作和定格,让学生进行细微的观察,而后让学生根据“雨滴落地”这一现象,提出自己的意见、想法和建议,让学生用科学思维去分析、思考和表达日常生活现象。此外,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选取一个研究科学小题目,并在课堂上向其他学生讲解选取这个科学小实验的原因、目的。通过这种“比一比”“猜一猜”“做一做”的科学小活动,不仅能有效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也为学生在课下提高自身的科学素养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三、结束语
将小学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相整合,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讲”“背”“记”的“填鸭式”授课模式,同时也提高了小学科学课堂的趣味性、实践性和操作性。因此,在小学科学课堂上,教师应在充分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积极运用信息技术的图像、声音、视频等手段,为学生构建一个可观、可想、可操作的学习环境,从而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基础上,逐步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过跃华.小学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途径分析[J].商情,2011(10).
[2]丁爱娟.初中科学课与信息技术整合的实践研究[J].新课标(中学版),2010(11).
[3]胡余斌.科学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探索[J].华中师范大学,2004(01).
[4]张洁.信息技术与小学科学课整合的理论与实践探索[J].教育管理,2005(11).
作者简介:鲍蓓蕾1984年10月 女 浙江省平阳县 2005年毕业于温州师范学院初等教育专业 函授本科 现供职于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萧江镇第一小学 小学一级 研究方向 小学科学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