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社交媒体在大学生群体中的普遍使用,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广泛影响。本文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通过该校实际情况调查分析社交媒体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提出高校可以通过构筑社交媒体平台、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等措施,充分利用社交媒体的资源和优势,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水平。
关键词:社交媒体;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农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H150219); 2016年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5.05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目前已成为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应用。CNNIC的调查显示,包括即时通信、微博论坛等交流沟通类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率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作为大学生最受青睐的网络交流方式,社交媒体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又复杂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该校作为典型的农业院校,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
1社交媒体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其带来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安东尼·梅菲尔德认为,社交媒体是具有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社区性和连通性的在线媒体,能够给用户提供广阔的分享平台和空间。安德烈·开普勒认为社交媒体是以Web2.0为技术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络应用,用户是该空间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1]社交媒体是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和相互沟通的互联网应用程序,类型主要包括博客、图片分享、视频分享、论坛、社交网站和网络社区等,具体如微信、微博、百度贴吧、QQ空间等等。通过社交媒体,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朋友的动态,还可以获得新闻资讯、学习新知识、休闲娱乐等其他方面的服务内容。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在媒体方面的属性愈发凸显,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这种以互联网、移动通讯和智能手机为基础的社交应用,让信息沟通变得即时、直观、便捷和广泛,让信息传播更加多元、丰富和个性,呈现出以下传播特点。
1.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主体非常多元化,主要有作为一般传播者和受众的普通用户,他们往往具有平民化、草根化的特点,其自身既可以创作内容,又可以传播内容,同时也是内容传播的受众。除此之外,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主体还有名人、机构、传统媒体等特殊的传播者与受众,此类特殊的用户更偏重于传播者的身份,当其作为受众时,则更多地是希望从普通社交媒体用户那里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与互动。
1.2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碎片化
社交媒体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其信息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内容形式,以视频、广播、日志、转帖、状态、装饰空间、游戏等推送方式呈现,作用于用户的多种感官,灵活生动,吸引力强,往往能够对用户产生较大的粘性。推送的内容普遍比较简短,以微内容为主,冲击力较强,适应于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手机传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的需求,用户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观赏,使社交媒体渗透进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1.3传播方式的交互化、多级化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交互化和多级化,社交媒体的传播主体与客体互为传播者和受众,沟通渠道便捷,用户参与性较强,可以进行及时的、多种形式的互动及分享,使用户能够更加深入的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增加用户粘性的同时,给予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内容由用户生产,在小范围的传播中有明确指向,在大范围传播中呈网状发散,传播后受众的反馈比较迅速并且明显。用户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分享功能对传播内容进行分享,产生扩散式的多级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形成较强的传播效果。
2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2.1.1搭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教育手段比较单一。进入网络时代后,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功能逐渐丰富,其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选择。目前,吉林农业大学运行的校级微信公众号就近20个,内容涉及新闻资讯、校园活动、师生动态、就业信息、作品展示等等,共享资源丰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利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超过2/3的学生都认为校园微信这一信息发布形式很好,会经常关注。社交媒体使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针对性强,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
2.1.2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容量巨大,资源丰富,而且伴随新媒体交互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形态更加多元,常规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元素均加以综合利用,交织成丰富多彩的信息形象冲击着大学生的多种体验。社交媒体对这種信息组合的推送方式不断创新、花样翻新,更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使用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供了天然的载体。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调查显示有超过三成的大学生认为本校校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很高,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学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利用社交媒体多种形态的信息表现形式,生动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乐于接受。
2.1.3增强了教育者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社交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交流功能,信息传播的主体与受众在社交媒体中的地位较为平等,并且沟通互动渠道畅通、成本低廉,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对话和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情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具体需求。在吉林农业大学目前运行的校级微信公众号中,几乎都带有自助服务的互动功能,有近七成的同学会转发分享校级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其中有40.2%的人是想传播给更多的人阅读,也有16.38%的原因是想自己保存,方便以后阅读。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以往的教师单向传输变成师生双向互动,更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和情感的共鸣,实现更加有效的沟通,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2.2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2.1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双刃剑,在其传播的海量信息中,不仅有丰富的有益资源,同时也裹挟了各种虚假信息、垃圾信息、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由于社交媒体以大量用户生成内容为主,传播范围更有针对性,这使不良信息传播更加隐蔽,更容易操控,产生的危害也更大,极易对那些喜欢新鲜、刺激而认知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危害其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其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不良信息的泛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2.2.2沉溺其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社交媒体营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其中,形成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进而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出现在大学校园甚至课堂上,这种对社交媒体的过度投入和沉迷,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人际交往,甚至干扰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2.2.3社交媒体的应用对教育者的挑战 社交媒体伴随网络技术、智能终端而不断发展,更新速度快,尤其是一些新的应用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大学生用户使用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使用压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较熟悉,对快速发展的社交媒体并不能熟练掌握,存在对社交媒体运行机制、传播模式不了解、对其中的话语表达不适应、对社交媒体的运用不熟练等问题,影响了社交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使其难以发挥更大的功效。
3利用社交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交媒体平台
面对大学生普遍使用社交媒体的实际,高校要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窗口和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开通社交媒体账号与学生互动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进而更好地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3.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社交媒体灵活多样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为信息内容的表现提供了多种形式。但目前高校的相关教育内容仍多以传统的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在吉林农业大学运行的校级微信公众号中,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吉农艺术团、吉林农大乐影客三个校级微信公众号使用了除文字加图片以外的视频推送形式。相比于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更吸引年轻人,也可以让内容更加立体和多元。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多种表现形式巧妙结合,利用文章、热点新闻、观点讨论、比赛活动等契机进行推送,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
和学生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社交媒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弱,尤其是年长的教师基本很少使用社交媒体。针对这种情况,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对社交媒体平台的重视。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社交媒体的特性、功能及傳播优势。学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解决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68.
[2]谢婉若,邹姝玉. 2010-2013年社交媒体研究热点解析[J].新闻知识,2014,(04):3.
[3]何明升,白淑英,等.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娇,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任爽,记者,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
关键词:社交媒体;吉林农业大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校
基金项目:本文系吉林农业大学党建与思想政治教育课题;2015年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项目编号GH150219); 2016年长春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成果。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5.053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以微博、微信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崛起,目前已成为我国网民使用最多的互联网应用。CNNIC的调查显示,包括即时通信、微博论坛等交流沟通类应用在青少年群体中的使用率均高于网民总体水平。作为大学生最受青睐的网络交流方式,社交媒体对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都产生了深刻而又复杂的影响,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机遇和挑战。该校作为典型的农业院校,在社交媒体的影响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迎来了机遇和挑战。
1社交媒体的基本内涵和特点
移动互联网时代,以微信、微博、QQ等为代表的社交媒体迅速崛起,其带来的影响引发广泛关注。安东尼·梅菲尔德认为,社交媒体是具有参与性、公开性、交流性、对话性、社区性和连通性的在线媒体,能够给用户提供广阔的分享平台和空间。安德烈·开普勒认为社交媒体是以Web2.0为技术基础建立起来的网络应用,用户是该空间内容的创造者和传播者。[1]社交媒体是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和相互沟通的互联网应用程序,类型主要包括博客、图片分享、视频分享、论坛、社交网站和网络社区等,具体如微信、微博、百度贴吧、QQ空间等等。通过社交媒体,人们不仅可以随时随地了解朋友的动态,还可以获得新闻资讯、学习新知识、休闲娱乐等其他方面的服务内容。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在媒体方面的属性愈发凸显,已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重要来源。这种以互联网、移动通讯和智能手机为基础的社交应用,让信息沟通变得即时、直观、便捷和广泛,让信息传播更加多元、丰富和个性,呈现出以下传播特点。
1.1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主体非常多元化,主要有作为一般传播者和受众的普通用户,他们往往具有平民化、草根化的特点,其自身既可以创作内容,又可以传播内容,同时也是内容传播的受众。除此之外,社交媒体中的传播主体还有名人、机构、传统媒体等特殊的传播者与受众,此类特殊的用户更偏重于传播者的身份,当其作为受众时,则更多地是希望从普通社交媒体用户那里得到及时的信息反馈与互动。
1.2内容形式的多媒体化、碎片化
社交媒体依托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其信息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包括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内容形式,以视频、广播、日志、转帖、状态、装饰空间、游戏等推送方式呈现,作用于用户的多种感官,灵活生动,吸引力强,往往能够对用户产生较大的粘性。推送的内容普遍比较简短,以微内容为主,冲击力较强,适应于以移动互联网为载体的手机传播,尤其是年轻大学生的需求,用户可以利用碎片时间进行阅读观赏,使社交媒体渗透进大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
1.3传播方式的交互化、多级化
社交媒体与传统媒体的主要区别在于传播方式的交互化和多级化,社交媒体的传播主体与客体互为传播者和受众,沟通渠道便捷,用户参与性较强,可以进行及时的、多种形式的互动及分享,使用户能够更加深入的参与到传播过程中。增加用户粘性的同时,给予用户更好的使用体验。在整个传播过程中,社交媒体内容由用户生产,在小范围的传播中有明确指向,在大范围传播中呈网状发散,传播后受众的反馈比较迅速并且明显。用户可以利用社交媒体的分享功能对传播内容进行分享,产生扩散式的多级传播,可以在短时间内产生较大的影响,形成较强的传播效果。
2社交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2.1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机遇
2.1.1搭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平台 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般以课堂讲授为主,教育手段比较单一。进入网络时代后,随着社交媒体的迅速发展,功能逐渐丰富,其在大学生中的影响也逐渐扩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选择。目前,吉林农业大学运行的校级微信公众号就近20个,内容涉及新闻资讯、校园活动、师生动态、就业信息、作品展示等等,共享资源丰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利于开展多种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超过2/3的学生都认为校园微信这一信息发布形式很好,会经常关注。社交媒体使信息传播速度快、覆盖范围广、针对性强,使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延伸到学生学习、生活的各个角落,为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方便。
2.1.2创新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形式 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容量巨大,资源丰富,而且伴随新媒体交互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上的信息形态更加多元,常规的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元素均加以综合利用,交织成丰富多彩的信息形象冲击着大学生的多种体验。社交媒体对这種信息组合的推送方式不断创新、花样翻新,更能适应当代大学生的使用需求,为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提供了天然的载体。以吉林农业大学为例,调查显示有超过三成的大学生认为本校校级微信公众号的影响力很高,通过微信公众号了解学校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校利用社交媒体多种形态的信息表现形式,生动地表达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直接作用于学生的多种感官,使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更加乐于接受。
2.1.3增强了教育者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社交媒体具有较强的互动交流功能,信息传播的主体与受众在社交媒体中的地位较为平等,并且沟通互动渠道畅通、成本低廉,大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参与对话和交流。一方面有利于实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双向交流和情感互动,另一方面可以更加及时的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具体需求。在吉林农业大学目前运行的校级微信公众号中,几乎都带有自助服务的互动功能,有近七成的同学会转发分享校级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其中有40.2%的人是想传播给更多的人阅读,也有16.38%的原因是想自己保存,方便以后阅读。利用社交媒体平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以往的教师单向传输变成师生双向互动,更容易产生思想的火花和情感的共鸣,实现更加有效的沟通,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达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2.2社交媒体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的挑战
2.2.1不良信息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交媒体是信息传播的双刃剑,在其传播的海量信息中,不仅有丰富的有益资源,同时也裹挟了各种虚假信息、垃圾信息、低俗、暴力、色情等不良信息。由于社交媒体以大量用户生成内容为主,传播范围更有针对性,这使不良信息传播更加隐蔽,更容易操控,产生的危害也更大,极易对那些喜欢新鲜、刺激而认知辨别能力较差的大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危害其身心健康,甚至导致其价值偏离和行为失范。不良信息的泛滥,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极大的挑战,如何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引导成为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课题。
2.2.2沉溺其中带来的负面影响 在社交媒体营造的丰富多彩的世界中,大学生很容易被吸引其中,形成对社交媒体的过度依赖,进而对他们的学习和生活带来负面影响。越来越多的“低头族”出现在大学校园甚至课堂上,这种对社交媒体的过度投入和沉迷,已经影响到大学生现实生活中真正的人际交往,甚至干扰到其正常的学习和生活,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校的培养产生不良影响。
2.2.3社交媒体的应用对教育者的挑战 社交媒体伴随网络技术、智能终端而不断发展,更新速度快,尤其是一些新的应用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吸引大学生用户使用的同时也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带来了使用压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般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比较熟悉,对快速发展的社交媒体并不能熟练掌握,存在对社交媒体运行机制、传播模式不了解、对其中的话语表达不适应、对社交媒体的运用不熟练等问题,影响了社交媒体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使其难以发挥更大的功效。
3利用社交媒体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3.1构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交媒体平台
面对大学生普遍使用社交媒体的实际,高校要积极创新,充分利用社交媒体,使其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窗口和新载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应建立专门的社交媒体账号,定期发布益于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内容。专业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可以开通社交媒体账号与学生互动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进而更好地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开展思想教育工作。
3.2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表现形式
社交媒体灵活多样的功能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选择,为信息内容的表现提供了多种形式。但目前高校的相关教育内容仍多以传统的文字、图片等形式呈现,形式较为单一。在吉林农业大学运行的校级微信公众号中,只有吉林农业大学官方微信、吉农艺术团、吉林农大乐影客三个校级微信公众号使用了除文字加图片以外的视频推送形式。相比于简单的文字和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更吸引年轻人,也可以让内容更加立体和多元。选择合适的内容与多种表现形式巧妙结合,利用文章、热点新闻、观点讨论、比赛活动等契机进行推送,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3.3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媒介素养
和学生相比,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者对社交媒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较弱,尤其是年长的教师基本很少使用社交媒体。针对这种情况,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干部和教师在思想认识上,要提高对社交媒体平台的重视。积极学习相关知识,了解社交媒体的特性、功能及傳播优势。学会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新媒体技术结合起来,解决新媒体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参考文献
[1]曹博林.社交媒体:概念、发展历程、特征与未来——兼谈当下对社交媒体认识的模糊之处[J].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3):68.
[2]谢婉若,邹姝玉. 2010-2013年社交媒体研究热点解析[J].新闻知识,2014,(04):3.
[3]何明升,白淑英,等.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李娇,讲师,研究方向:教育技术;任爽,记者,研究方向:新媒体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