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当前,改善师德的着力点很多,而解决教师内卷问题具有迫切性。笔者认为,学习领悟顾明远先生的师德辩证法,对帮助教师牢记教育初心,做好一体化德育,解决教师内卷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内卷”原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或状态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随着社会竞争性、复杂性的增加,“内卷”一词的涵义日益丰富,不仅指事物内部的消耗和恶性竞争,而且还指人们重复、索然无味地做着无意义的事情,封闭在无出路的小环境里,被迫折叠卷起自己,生活空间和发展机会越来越小。
内卷在教育领域体现为,因为外部压力大,师道尊严氛围减弱,家校冲突明显,学校内部环境不和谐,自身教育能力和師德素养相对滞后,一些教师自身也面临着内卷问题的挑战。他们师德意识不彰,面对学生的问题不能旗帜鲜明,而是畏首畏尾,往往被迫折叠卷曲以自保,无法静心育人,教学惰性、职业枯竭明显,教书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教师内卷问题的危害性很大,必须尽快解决。
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师德观是爱的辩证法,是教育实践体验与理性反思、物质与精神、普遍性与特殊性、育人与育己、主观道德与客观道德的统一。强化师德,是教师解决内卷问题的重要策略,这需要教师强化自我修养,涵养教育初心,走向内化之路,实现内在超越。
在“复魅”和“祛魅”的超越中感悟师德辩证法的魅力
“复魅”和“祛魅”是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而著名的相对概念。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中提出了“世界的祛魅”概念,认为在近代社会理性化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知识的进步,人们只要想知道,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则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复魅”概念,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价值、目的、创造性与神性,“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某种目的性,是自然界目标定向、自我维持和自我创造的表现”。人类应该对自然存在的多样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心存敬畏,并在人类自身的行为与自然存在的关联之中,完成对自然的“复魅”。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主要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师德是古今中外倍受关注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常谈常新。简单讲,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规范。若完整表述,师德是教师知识、修养、情感、个性魅力、态度、价值观和教育能力等在言行中的综合表现与自然流露,无处不体现,无时不发生。教师如果失去了师德,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大中小幼教师作为与学生日常交往密切、情感互动深刻、教育负荷大的特殊群体,其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师德神圣而不神秘,充满魅力但不玄虚。要鼓励教师追求师德的崇高境界,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情感、言行来展现师德的独特魅力,使倍受冷落、非议、指责的师德走向“复魅”,恢复自己原有的魅力。同时,要引领教师关注教育实践和师生关系,关注教育细节和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强化师德建设,避免师德的虚幻和神秘,实现师德的“祛魅”。顾明远先生多次提醒广大教师,师德问题不神秘、不繁杂,更不是教师们的精神枷锁。师德真实而生动、友好而亲切,她就在广大教师身边和真实的生活里,应该把师德从神坛上请下来!
师德建设的辩证法——顾明远师德观的哲学意蕴
我国学者从哲学角度思考师德问题的趋势在增强,对师德的哲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对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奈吉尔·塔布斯、奈尔·诺丁斯、布鲁贝克等中外教育家的哲学观、教育思想、师德观进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解读与分析;对师德的价值、内涵、关系、价值体系、建设目标、内容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反思;对师德内涵的伦理哲学建构、师德量化的哲学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基于伦理哲学的构建路径。
然而,虽然师德问题的哲学化探索在逐渐增多,师德的哲学化向度在增强,但这种研究还处在初始状态,研究很薄弱,关注度偏低,高水平成果相对稀少。突出的问题是,哲学视域的师德概念还没有出现,其内涵、内容和本质特征还很模糊。在师德问题如此受到关注的情况下,师德从“形而下之学”升华到“形而上之学”显得日益迫切。师德辩证法是道德哲学的分支,是教育哲学的升华,是指导教师对自己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性、根本性思考和实践的学科,是道德哲学在理性层面建构一套指导师德行为的法则体系,是在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等概念督导下,指导教师应该怎样过正常教育生活的实践指南。
顾明远先生的师德哲学就是他的教育信条。他反复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总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往往在活动中!”他说,爱是教育的前提,要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爱,如何正确地爱学生;给教师的帮助和专业引领也要体现在教育活动和问题分析中。但不少教师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师爱,误把伤害理解为爱。“教师的爱以信任为基础,爱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是一种教育态度,不是简单的能力问题。”可见,爱的情感和理性态度是顾明远先生师德哲学的内涵。
师德辩证法的本质是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家校关系的伦理学
师德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深度关怀,它指导教师正确认识、思考、研究和处理师生等教育关系。在追求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人向善、成才,走向幸福,是师德哲学的终极目标。顾明远先生指出,师德的本质就是敬业爱生,它包括做人和做事,古往今来,这一点永远不变。践行师德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不只是为了维护教师的师德形象,更是要给大中小学生提供行为方面的示范。面对师德问题,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充分肯定大中小学教师和班主任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成绩,以正面的事例引领教师。师德问题要警惕,要重视和解决,但不要过于悲观,对负面问题的剖析要适度,否则,就失去了理性的态度。顾明远先生认为,师德哲学是幸福的哲学,“教师是最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职业,我们要让教师们认识到这一点!一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升到六年级,变化这么大!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把一个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功了,该多么幸福!”
“内卷”原指人类社会在一个发展阶段达到某种确定的形式或状态后,停滞不前或无法转化为另一种高级模式的现象。随着社会竞争性、复杂性的增加,“内卷”一词的涵义日益丰富,不仅指事物内部的消耗和恶性竞争,而且还指人们重复、索然无味地做着无意义的事情,封闭在无出路的小环境里,被迫折叠卷起自己,生活空间和发展机会越来越小。
内卷在教育领域体现为,因为外部压力大,师道尊严氛围减弱,家校冲突明显,学校内部环境不和谐,自身教育能力和師德素养相对滞后,一些教师自身也面临着内卷问题的挑战。他们师德意识不彰,面对学生的问题不能旗帜鲜明,而是畏首畏尾,往往被迫折叠卷曲以自保,无法静心育人,教学惰性、职业枯竭明显,教书育人的效果大打折扣。这种教师内卷问题的危害性很大,必须尽快解决。
教育家顾明远先生桃李满天下,他的师德观是爱的辩证法,是教育实践体验与理性反思、物质与精神、普遍性与特殊性、育人与育己、主观道德与客观道德的统一。强化师德,是教师解决内卷问题的重要策略,这需要教师强化自我修养,涵养教育初心,走向内化之路,实现内在超越。
在“复魅”和“祛魅”的超越中感悟师德辩证法的魅力
“复魅”和“祛魅”是道德哲学中一个重要而著名的相对概念。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中提出了“世界的祛魅”概念,认为在近代社会理性化过程中,由于技术和知识的进步,人们只要想知道,任何时候都能够知道;从原则上说,再也没有什么神秘莫测、无法计算的力量在起作用,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掌握一切。这就意味着“为世界除魅”。美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大卫·雷·格里芬则提出了与之相对应的“复魅”概念,认为自然界中存在着价值、目的、创造性与神性,“世界上所有事物都有某种目的性,是自然界目标定向、自我维持和自我创造的表现”。人类应该对自然存在的多样性、复杂性与自组织性心存敬畏,并在人类自身的行为与自然存在的关联之中,完成对自然的“复魅”。这个时代所独有的理性化和理智化,主要因为世界已被除魅,它的命运便是,那些终极的、最高贵的价值已从公共生活中销声匿迹,它们或者遁入神秘生活的超验领域,或者走进了个人之间直接的私人交往的友爱之中。
师德是古今中外倍受关注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常谈常新。简单讲,师德是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规范。若完整表述,师德是教师知识、修养、情感、个性魅力、态度、价值观和教育能力等在言行中的综合表现与自然流露,无处不体现,无时不发生。教师如果失去了师德,教育就失去了灵魂。大中小幼教师作为与学生日常交往密切、情感互动深刻、教育负荷大的特殊群体,其职业道德问题往往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师德神圣而不神秘,充满魅力但不玄虚。要鼓励教师追求师德的崇高境界,以自己高尚的人格、情感、言行来展现师德的独特魅力,使倍受冷落、非议、指责的师德走向“复魅”,恢复自己原有的魅力。同时,要引领教师关注教育实践和师生关系,关注教育细节和问题,在解决具体问题中强化师德建设,避免师德的虚幻和神秘,实现师德的“祛魅”。顾明远先生多次提醒广大教师,师德问题不神秘、不繁杂,更不是教师们的精神枷锁。师德真实而生动、友好而亲切,她就在广大教师身边和真实的生活里,应该把师德从神坛上请下来!
师德建设的辩证法——顾明远师德观的哲学意蕴
我国学者从哲学角度思考师德问题的趋势在增强,对师德的哲学研究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注重对孔子、庄子、苏格拉底、奈吉尔·塔布斯、奈尔·诺丁斯、布鲁贝克等中外教育家的哲学观、教育思想、师德观进行伦理学或道德哲学的解读与分析;对师德的价值、内涵、关系、价值体系、建设目标、内容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哲学层面的反思;对师德内涵的伦理哲学建构、师德量化的哲学基础等问题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提出了基于伦理哲学的构建路径。
然而,虽然师德问题的哲学化探索在逐渐增多,师德的哲学化向度在增强,但这种研究还处在初始状态,研究很薄弱,关注度偏低,高水平成果相对稀少。突出的问题是,哲学视域的师德概念还没有出现,其内涵、内容和本质特征还很模糊。在师德问题如此受到关注的情况下,师德从“形而下之学”升华到“形而上之学”显得日益迫切。师德辩证法是道德哲学的分支,是教育哲学的升华,是指导教师对自己道德生活进行系统性、根本性思考和实践的学科,是道德哲学在理性层面建构一套指导师德行为的法则体系,是在正确与错误、善与恶等概念督导下,指导教师应该怎样过正常教育生活的实践指南。
顾明远先生的师德哲学就是他的教育信条。他反复强调:“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没有兴趣就没有学习;教师育人总在细微处,学生成长往往在活动中!”他说,爱是教育的前提,要帮助教师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爱,如何正确地爱学生;给教师的帮助和专业引领也要体现在教育活动和问题分析中。但不少教师还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师爱,误把伤害理解为爱。“教师的爱以信任为基础,爱要全面,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尊重学生是一种教育态度,不是简单的能力问题。”可见,爱的情感和理性态度是顾明远先生师德哲学的内涵。
师德辩证法的本质是师生关系、师师关系和家校关系的伦理学
师德体现的是教师对学生命运和国家命运的深度关怀,它指导教师正确认识、思考、研究和处理师生等教育关系。在追求和谐师生关系的过程中,教人向善、成才,走向幸福,是师德哲学的终极目标。顾明远先生指出,师德的本质就是敬业爱生,它包括做人和做事,古往今来,这一点永远不变。践行师德是教师的天职。为人师表,不只是为了维护教师的师德形象,更是要给大中小学生提供行为方面的示范。面对师德问题,要保持积极的态度,充分肯定大中小学教师和班主任在教书育人方面的成绩,以正面的事例引领教师。师德问题要警惕,要重视和解决,但不要过于悲观,对负面问题的剖析要适度,否则,就失去了理性的态度。顾明远先生认为,师德哲学是幸福的哲学,“教师是最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职业,我们要让教师们认识到这一点!一个孩子,从小学一年级升到六年级,变化这么大!教师通过教书育人,把一个有问题的学生教育成功了,该多么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