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同学们好,国学讲堂如期与大家见面啦!本期我们来看一个关于绘画的故事,这个故事会带给我们什么樣的启迪呢?一起来读一读原文吧!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 祠(cí):祭祀。古时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 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 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且:准备。
5. 固:本来,原来。
6. 亡:丢失,失去。
《战国策·齐策二》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国有一家人祭祀完祖先后,给帮忙办事的人赏了一壶酒。但是来帮忙的人太多,一壶酒不够分。这时有人提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就可以喝酒。众人表示同意,于是纷纷在地上画了起来。有一个人最先完成了,他端起酒壶,正要痛饮一番时,看到其他人还在画,心里不免很得意,说:“你们太慢了,我不仅画完了蛇,还有时间给它画上脚呢!”于是他左手持壶,右手继续给蛇画起了脚。就在此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劈手夺过他手里的酒壶,说道:“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你这画的不是蛇,第一个画好蛇的人是我!”说罢仰头喝起了酒。而给蛇画脚的那个人,就这么失去了到手的美酒。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画蛇添足”的出处。蛇是没有脚的,但画蛇的人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故意给蛇画上了脚,结果画成了不伦不类的怪物,也害自己弄丢了到手的美酒。所以我们在做事时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不要为了彰显自己的本事而故意搞一些小动作,那样只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反而影响原定目标的实现。
读完了“画蛇添足”,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画龙”的故事。同样是作画,同样是添上一笔,不同的出发点却有不同的结局。这个故事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一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áo),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大家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看,就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龙,只肯为另外两条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后,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儿,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再看看墙上,只剩下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说话或写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
为什么同样是在画上添上一笔,“画蛇添足”成为人们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画龙点睛”却能流芳百世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添的这一笔是否能为画本身带来更好的效果。蛇本来就没有脚,给它画上脚的行为就显得多余且愚蠢;而龙是有眼睛的,给它点上眼睛就立马能以假乱真、活灵活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哪些事物是“蛇”,哪些事物是“龙”呢?哪些事情需要我们适时收手、点到为止,又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做到尽善尽美、滴水不漏呢?
这就需要对事物的本质和特性有着清晰的了解,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把握,这些都是通往成功的必修课。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1. 祠(cí):祭祀。古时贵族一年四季都要祭祀祖宗,每个季度祭祀都有专门的称呼,春天祭祀叫“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
2. 舍人:门客,手下办事的人。
3. 卮(zhī):古代的一种盛酒器,类似壶。
4. 引酒且饮之: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引:拿,举。且:准备。
5. 固:本来,原来。
6. 亡:丢失,失去。
《战国策·齐策二》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楚国有一家人祭祀完祖先后,给帮忙办事的人赏了一壶酒。但是来帮忙的人太多,一壶酒不够分。这时有人提议:每个人在地上画一条蛇,先画成的就可以喝酒。众人表示同意,于是纷纷在地上画了起来。有一个人最先完成了,他端起酒壶,正要痛饮一番时,看到其他人还在画,心里不免很得意,说:“你们太慢了,我不仅画完了蛇,还有时间给它画上脚呢!”于是他左手持壶,右手继续给蛇画起了脚。就在此时,另一个人也画好了,劈手夺过他手里的酒壶,说道:“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上脚呢?你这画的不是蛇,第一个画好蛇的人是我!”说罢仰头喝起了酒。而给蛇画脚的那个人,就这么失去了到手的美酒。
这个故事就是成语“画蛇添足”的出处。蛇是没有脚的,但画蛇的人为了炫耀自己的技术,故意给蛇画上了脚,结果画成了不伦不类的怪物,也害自己弄丢了到手的美酒。所以我们在做事时一定要注意适可而止,不要为了彰显自己的本事而故意搞一些小动作,那样只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反而影响原定目标的实现。
读完了“画蛇添足”,下面我们再来看一个“画龙”的故事。同样是作画,同样是添上一笔,不同的出发点却有不同的结局。这个故事又会给我们什么样的启发呢?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一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yáo),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大家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 当人们走近一看,就发现美中不足的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的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 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龙,只肯为另外两条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 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后,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儿,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再看看墙上,只剩下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个成语,比喻说话或写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这样的话被称为“点睛之笔”。
为什么同样是在画上添上一笔,“画蛇添足”成为人们引以为戒的反面教材,“画龙点睛”却能流芳百世呢?其实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添的这一笔是否能为画本身带来更好的效果。蛇本来就没有脚,给它画上脚的行为就显得多余且愚蠢;而龙是有眼睛的,给它点上眼睛就立马能以假乱真、活灵活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学习中,哪些事物是“蛇”,哪些事物是“龙”呢?哪些事情需要我们适时收手、点到为止,又有哪些事情需要我们做到尽善尽美、滴水不漏呢?
这就需要对事物的本质和特性有着清晰的了解,同时对自己的能力也有一定的把握,这些都是通往成功的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