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近年来,我国一方面是经济的飞速发展,另一方面则是文化的缺失、各种问题迎面扑来。而事实上中国传统文化本身蕴藏着高深的智慧和学问。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要充分利用的这一优势资源,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加强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增强军校学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军校学员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这是军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
【关键词】传统文化;军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5000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走向世界。在新的历史时期,军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创新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传统文化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内容的完整性、永久的传承性和影响的双重性。它是被国内外华人普遍接受和信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人们鉴别真善美、分辨是与非的衡量标准。因此,把中华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做好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军校学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国家软实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文化全球化”也不期而至,各色各类的外来文化以异常迅猛的态势蜂拥而至,这对我国军事教育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它使我国军事教育加速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植入”,它也使一部分军校学员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激励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心理,培养他们分辨良莠的能力,必须强化的传统文化课。如果我们轻易地放弃了这一思想阵地,必将带来民族文化消解的严重后果,其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也将日趋涣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得到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传统文化基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民族自立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发展的方向。只有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文化为补充,才能真正繁荣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军校学员是我国国防未来的中坚力量,在军校学员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军校学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才能保证我国和我军在世界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今天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这笔财富对我们来说更是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
(二)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中国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我们只有加强对军校学员的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对优良传统的继承,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性。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事业的接班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从中国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丰富和发展马克主义原有理论。只有这样,军校培养的各类人才才能既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要求,又能够弘扬民族精神、代表先进文化和生产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有利于提高军校学员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中,始终注重政治素质的培养,重点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学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军校教育目标中的“德”不仅仅体现在对政治素质的要求上,同时也是对军校学员人文修养、社会公德与美德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的诉求。当前部分军校学员心灵脆弱、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等倾向越来越突出。培养军校学员健全的人格,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也是当今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传统文化人格和人格教育理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推崇仁爱理念、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理念、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等,对我们当今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启迪。培养军校学员健全的人格,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和新的社会现实相融合。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尽其所能让二者融合,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
二、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长期以来,西方文化给我们以一种强势的感觉,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来自欧美文化影响的影子,这种变化很快波及到政治层面,我国领导层提出“反对全盘西化”的口号,这是一种守势姿态,传递了一个明显信息: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国本土文化有沦陷的危险,暂时处于弱势。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面对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中华文化“损有余而补不足”,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蕴含了极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庄子等重新焕发夺目的光辉,西方的哲学家们突然发现,他们困惑已久的问题已经被几千年前的中国人解决了。而目前部分军校学员缺乏传统文化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却心存偏见,对外来文化表现出过度的崇拜。他们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熏陶,更多的是深受“我有我个性”和“我行我素”的西方文化影响,这是中国军校学员思想教育面临的严重困惑。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只有当军校学员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了解,才能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才能增强军校学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客观地讲,自建国以来,各类学校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均给予高度的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内容的选择上,过分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而忽视和排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往往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去批判中国传统哲学,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之间出现了断层。当今军校学员绝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于革命历史、传统文和民族精神的意识和感悟较浅。在我们的教育中,缺少了对学员的传统文化概念和重要性的教育,这极有可能致学员不懂得什么才是我们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导致许多对于历史与文化并不十分了解的军校学员产生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误解和扭曲。再加上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导致学员思想问题愈发严重,突出地表现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以及个人心理素质脆弱等。因此,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大力弘扬积极的传统文化,明晰传统文化的界定范围,端正学员对“传统文化”概念的认识。事实证明,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根基,现代化的大厦是建立不起来的;没有传统文化的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牢固的。
三、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易于被学员所接受
中华文化经历几千载的发展和变迁并融入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哲学智慧,是各朝、各代、各种文化思想碰撞同化的产物,更是在中国人民经济、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种思想。传统文化是来源于民、来源于实践,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易于被学员所接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和发现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点,发扬中华文化对军校学员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价值,用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结合实际地对军校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民族意识。
(二)传统文化是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承袭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创造活动,优秀传统文化则是这种历史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制约着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前提。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上进行。[1]当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军校学员认同和接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这就要求军校学员首先认同马克思主义。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就必须将其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与中国传统相融合。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从西方传入的思想,如果不能很好地与中国传统相融合,势必被看作是纯粹从西方输入和强加的“异己”者,因而不太容易被军校学员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当西方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今天,运用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引导军校学员正确理解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避免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少走弯路,积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上看,传统文化有其时代性,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同时还包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社会所继承。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站在现代生活的文化基点和历史条件的基础之上,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继承。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决不是简单复制已有的传统,它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创新必须站在历史文化的巨人肩上,从这个意义讲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之源。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文化基点上,在现代社会生活实践中,根据变化了情况,创造出我们传统中所没有的、崭新的东西,并流传下去成为新的传统,从而丰富了传统内容。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都充分认识到,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2]部分学校还把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很多教师都认为通识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爱国爱民的思想和道德立身的思想;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做到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密不可分,这对把学员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来讲大有裨益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有效的。
(四)传统文化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十分强调爱国爱民和个人伦理修养,这与现代社会、经济、军事的发展并不矛盾。相反,它可以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把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今天我们学校教育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乃至社会整体的道德式微,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回归到传统价值的教育中,并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和渗透到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有效、更有助于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华传统文化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简要分析以下五个方面。
1.发扬中华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培养军校学员天下为公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资源。如道家老子提出的“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的思想;汉代的贾谊提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宋代的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慨然而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的“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的思想;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岳飞精忠报国;清代的谭嗣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都闪烁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国忧民、为国忘家、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思想和精神,像一条鲜明的红线,贯穿了我们祖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革命精神教育,有利于激发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学员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2.发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培养军校学员的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和谐问题很早就受到众多先哲的关注,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比如,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讲“知和曰常”,墨家提倡“非攻”、“兼爱”,法家主张制定和实施法律以维护社会稳定等。这些思想虽然带有历史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固然要发挥今天人们的聪明才智,但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追求和谐,崇尚和美。
3.发扬中华民族“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培养军校学员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主张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必要时“舍生取义”,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的名节、节操,认为它是一个人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能否得到保持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重视气节和人格的体现。千百年来,这种坚守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挖掘这一资源,对学员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尊自立的现代人格提供了有力保证。
4.发扬中华民族“慎独”“内省”自律精神,培养军校学员的律己修身的人格修养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强调律己修身。《礼记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就是把修身看作根本。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为治国平天下打基础。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它体现的是一种自主自觉的道德要求,这正是优秀品德形成的内在动力。对军校学员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充分唤醒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把“你应如何”的外在要求,变成“我要如何”的内在律令,将会极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修身教育在军校德育教育中的实施,将会促使军校学员的德育教育变得事半功倍。[3]
5.发扬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发军校学员开拓创新,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等故事其核心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不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的精神。新时期军校学员要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使其成为自我道德修养的首要品质,以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荣,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创造,积极创新。有了这种精神,当代军校学员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去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
总之,在全世界掀起中华文化热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加强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增强军校学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军校学员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军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和推动这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洪政,关海霞,刘东辉.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79-80.
[2]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6-59.
[3]宋瑞斌.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80-182.
作者简介:王林(1976—),男,湖北宜昌人,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已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
【关键词】传统文化;军校;思想政治教育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中共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强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教育。5000年灿烂瑰丽的中华文明和当代中国融合中西、独具风格的文化魅力,蓬勃向上的民族精神,让中国闪亮走向世界。在新的历史时期,军校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创新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一、传统文化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意义
中华传统文化是指中国历史上以个体农业经济为基础,以宗法家庭为背景,以儒家伦理道德为核心的社会文化体系。它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内容的完整性、永久的传承性和影响的双重性。它是被国内外华人普遍接受和信仰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是人们鉴别真善美、分辨是与非的衡量标准。因此,把中华传统文化引入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充分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在做好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有着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军校学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国家软实力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化,“文化全球化”也不期而至,各色各类的外来文化以异常迅猛的态势蜂拥而至,这对我国军事教育来讲,既是机遇又是挑战。一方面它使我国军事教育加速走向国际化和现代化;另一方面,随着西方文化的“植入”,它也使一部分军校学员的精神境界、精神生活、思想道德发生了新的变化。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如何激励起他们深厚的民族感情和爱国心理,培养他们分辨良莠的能力,必须强化的传统文化课。如果我们轻易地放弃了这一思想阵地,必将带来民族文化消解的严重后果,其几千年来形成的中华民族的内在凝聚力也将日趋涣散。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要得到发展,都离不开自身的传统文化基础。传统文化有强大的民族凝聚力,是民族自立的精神支柱,一个民族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发展的方向。只有始终保持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外来健康文化为补充,才能真正繁荣中国特色的传统文化,增强中华文化的魅力和生命力。军校学员是我国国防未来的中坚力量,在军校学员中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增强军校学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自觉抵制外来不良文化的影响,才能保证我国和我军在世界全球化大潮中立于不败之地。特别是今天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国家软实力的过程中,这笔财富对我们来说更是有着不可取代的积极意义。
(二)有利于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中国化和民族精神的弘扬
我们只有加强对军校学员的传统文化教育,才能真正实现对优良传统的继承,才能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国家性。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事业的接班人,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华民族的特点相结合,从中国政治经济的实际情况出发,丰富和发展马克主义原有理论。只有这样,军校培养的各类人才才能既符合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政治要求,又能够弘扬民族精神、代表先进文化和生产力,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有利于提高军校学员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
在我军的思想政治教育历史中,始终注重政治素质的培养,重点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教育和武装学员,凸显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性特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军校教育目标中的“德”不仅仅体现在对政治素质的要求上,同时也是对军校学员人文修养、社会公德与美德以及人生观与价值观培育的诉求。当前部分军校学员心灵脆弱、诚信缺失、自私自利等倾向越来越突出。培养军校学员健全的人格,这是全面推进我国现代化事业的必然选择,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也是当今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传统文化人格和人格教育理论就是尊重人的价值,推崇仁爱理念、为民族为国家的整体主义理念、重视修养实践、崇尚理想人格等,对我们当今的人格教育有很大启迪。培养军校学员健全的人格,取决于我们在多大程度上使传统文化和新的社会现实相融合。军校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只有尽其所能让二者融合,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使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
二、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传统文化的缺失
长期以来,西方文化给我们以一种强势的感觉,我们的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都能看到来自欧美文化影响的影子,这种变化很快波及到政治层面,我国领导层提出“反对全盘西化”的口号,这是一种守势姿态,传递了一个明显信息:面对强势的西方文化,中国本土文化有沦陷的危险,暂时处于弱势。但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面对西方文化咄咄逼人的进攻态势,中华文化“损有余而补不足”,几千年的文化积淀蕴含了极强的包容性,中华文明的代表人物老子、孔子、庄子等重新焕发夺目的光辉,西方的哲学家们突然发现,他们困惑已久的问题已经被几千年前的中国人解决了。而目前部分军校学员缺乏传统文化知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却心存偏见,对外来文化表现出过度的崇拜。他们已经远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的熏陶,更多的是深受“我有我个性”和“我行我素”的西方文化影响,这是中国军校学员思想教育面临的严重困惑。知之深,才能爱之切。只有当军校学员对我们优秀的民族文化有了深刻了解,才能认识中华民族的伟大和民族精神的崇高,才能增强军校学员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客观地讲,自建国以来,各类学校对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均给予高度的重视。然而,由于种种因素的影响,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在内容的选择上,过分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而忽视和排除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往往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去批判中国传统哲学,致使思想政治教育与中国传统教育之间出现了断层。当今军校学员绝大部分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对于革命历史、传统文和民族精神的意识和感悟较浅。在我们的教育中,缺少了对学员的传统文化概念和重要性的教育,这极有可能致学员不懂得什么才是我们提倡的、真正意义上的传统文化,导致许多对于历史与文化并不十分了解的军校学员产生对传统文化这一概念的误解和扭曲。再加上文化全球化和多元化,导致学员思想问题愈发严重,突出地表现为: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社会责任感不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差、艰苦奋斗精神不足以及个人心理素质脆弱等。因此,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大力弘扬积极的传统文化,明晰传统文化的界定范围,端正学员对“传统文化”概念的认识。事实证明,没有传统文化作为根基,现代化的大厦是建立不起来的;没有传统文化的教育,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不牢固的。
三、在军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一)传统文化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易于被学员所接受
中华文化经历几千载的发展和变迁并融入各个历史时期,中国人民的伟大哲学智慧,是各朝、各代、各种文化思想碰撞同化的产物,更是在中国人民经济、政治生活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归纳出来的一种思想。传统文化是来源于民、来源于实践,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易于被学员所接受。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学习和发现中华文化中的哲学智慧,发掘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生活实践的结合点,发扬中华文化对军校学员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价值,用中国传统文化,理论结合实际地对军校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和民族意识。
(二)传统文化是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基础
承袭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已经深深地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的思想行为和日常生活的强大力量。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文化背景,成为中国国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在中国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创造活动,优秀传统文化则是这种历史条件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优秀传统文化制约着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成为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前提。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只能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上进行。[1]当前,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要让军校学员认同和接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这就要求军校学员首先认同马克思主义。而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就必须将其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与中国传统相融合。马克思主义毕竟是从西方传入的思想,如果不能很好地与中国传统相融合,势必被看作是纯粹从西方输入和强加的“异己”者,因而不太容易被军校学员理解和认同。尤其是当西方进入“后现代社会”的今天,运用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引导军校学员正确理解西方现代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避免我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少走弯路,积极推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军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和创新
从传统文化的本质属性上看,传统文化有其时代性,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条件,同时还包含着具有普遍意义的内容为社会所继承。军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是站在现代生活的文化基点和历史条件的基础之上,是对传统文化的精华思想继承。同时思想政治教育是与时俱进的不断创新的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决不是简单复制已有的传统,它是一种不断创新的文化,这种文化创新必须站在历史文化的巨人肩上,从这个意义讲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是思想政治教育生命之源。军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历史文化基点上,在现代社会生活实践中,根据变化了情况,创造出我们传统中所没有的、崭新的东西,并流传下去成为新的传统,从而丰富了传统内容。近年来,许多地方高校都充分认识到,必须把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当代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2]部分学校还把传统文化作为学校开展通识教育的一部分,很多教师都认为通识教育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爱国爱民的思想和道德立身的思想;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可以做到和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密不可分,这对把学员培养成一个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来讲大有裨益而且,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更有效的。
(四)传统文化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延续几千年的中华文化十分强调爱国爱民和个人伦理修养,这与现代社会、经济、军事的发展并不矛盾。相反,它可以推进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因此,把中国传统文化排斥在思想政治教育之外,是完全没有道理的。今天我们学校教育暴露出的种种问题,乃至社会整体的道德式微,已经为我们敲响了警钟。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就必须回归到传统价值的教育中,并把着眼点放在如何把传统文化融入和渗透到学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只有这样,我们的教育才更有效、更有助于许多社会问题的解决。中华传统文化本身蕴藏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我们简要分析以下五个方面。
1.发扬中华民族“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意识,培养军校学员天下为公和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操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丰富的爱国主义传统资源。如道家老子提出的“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的思想;汉代的贾谊提出“国耳忘家,公耳忘私”;宋代的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范仲淹更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慨然而叹“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务派的“治国以富强为本,而求强以致富为先”的思想;顾炎武的“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的思想;岳飞精忠报国;清代的谭嗣同大义凛然,视死如归:“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都闪烁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忧国忧民、为国忘家、抗敌御侮、保家卫国的爱国思想和精神,像一条鲜明的红线,贯穿了我们祖国数千年的文明史。因此,加强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革命精神教育,有利于激发学员的爱国主义情感,有助于学员树立崇高的人生理想,激发其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
2.发扬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培养军校学员的环保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
和谐问题很早就受到众多先哲的关注,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和要义。比如,儒家提出“礼之用,和为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道家讲“知和曰常”,墨家提倡“非攻”、“兼爱”,法家主张制定和实施法律以维护社会稳定等。这些思想虽然带有历史的烙印,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体现了中华民族热爱和平、追求和谐的精神。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面临着许多矛盾和问题。解决这些矛盾和问题,固然要发挥今天人们的聪明才智,但也可以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智慧。追求和谐,崇尚和美。
3.发扬中华民族“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培养军校学员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
中国传统文化鄙视只顾一己利益的行为,主张“见利思义”,“义然后取”,“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获取个人利益时,主张要考虑是否符合“取之有道”的原则,先义后利,义以为上,必要时“舍生取义”,不能为了物质利益而牺牲自己的道德人格。中华民族历来重视人的名节、节操,认为它是一个人独立的人格和尊严能否得到保持的关键所在。孔子主张“杀身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孟子强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都是重视气节和人格的体现。千百年来,这种坚守气节、“士可杀不可辱”的浩然正气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铸造了中华民族的脊梁。挖掘这一资源,对学员树立科学的人生价值观,培养自尊自立的现代人格提供了有力保证。
4.发扬中华民族“慎独”“内省”自律精神,培养军校学员的律己修身的人格修养
中国人重视人格修养,强调律己修身。《礼记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就是说从天子到普通民众,一心所要行的,就是把修身看作根本。修身的目的在于自我完善,为治国平天下打基础。在中国伦理思想史上,形成了一整套富有特色的修养方法,如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养气等等,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日三省吾身”,它体现的是一种自主自觉的道德要求,这正是优秀品德形成的内在动力。对军校学员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充分唤醒和激发他们的主体意识,把“你应如何”的外在要求,变成“我要如何”的内在律令,将会极大地提高德育教育的实效性。修身教育在军校德育教育中的实施,将会促使军校学员的德育教育变得事半功倍。[3]
5.发扬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激发军校学员开拓创新,保持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和“夸父追日”等故事其核心就是“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奋斗不息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反映了传统文化中积极进取的精神。新时期军校学员要继承并发扬这种精神,使其成为自我道德修养的首要品质,以崇尚科学、辛勤劳动、艰苦奋斗为荣,勇于面对困难,善于创造,积极创新。有了这种精神,当代军校学员才能在前进的道路上百折不挠,去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的明天。
总之,在全世界掀起中华文化热的情况下,充分利用我们的优势资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在现实的基础上积极探索研究、充分挖掘传统文化价值内涵,用传统文化的精华来加强军校学员思想政治教育,这是增强军校学员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提高国家软实力,弘扬民族精神,提高军校学员的道德修养,培养健全的人格的必然要求,是新世纪新阶段军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来关注和推动这项事业的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洪政,关海霞,刘东辉.论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优秀传统文化[J].哈尔滨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4):79-80.
[2]张祥浩,石开斌.中国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56-59.
[3]宋瑞斌.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6):180-182.
作者简介:王林(1976—),男,湖北宜昌人,武汉军械士官学校基础部政治理论教研室主任,讲师,硕士,已发表论文20多篇,主要研究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