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得以实施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和基础,但它还有另一面,即阻碍欧洲一体化深化和扩大的负效应。而欧洲一体化的精英决策者们往往忽略了后一点,因而使欧洲一体化进程受阻。
文化认同是一体化的基本前提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尽管在对文化认同的内涵认识上还有差别,但几乎所有试图在本地区仿效欧盟实现一体化的各界精英,都在极力挖掘和宣扬本地区的文化认同(主张建立东亚共同体的人也是如此)。
虽然没有明确的权威界定,但欧洲一体化赖以生存的文化认同,似乎可以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希腊—罗马古文明的传承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立的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与理念。欧洲跃向现代文明的第一步始于希腊。希腊人以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和城邦方面的成就,成了欧洲文化的源头和基础。今日的欧洲精英们谈及自己的文化,往往“言必称希腊”。罗马文明中的大部分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虽然不及希腊文明,但罗马文明对后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欧洲的代议制度:公民观念,都可以假定溯到罗马时期。特别是《罗马法》,它不仅是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而且成了欧洲现代法律的基本观念来源。如今,在这一领域中的文化认同,有许多已经演化成了那些想跻身欧盟的国家入盟的具体条件。
二、基督教在欧洲的普世性。虽然欧洲历史上宗教曾多次成为动乱、冲突和战争的肇因,但是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一体化”,却远远早于今天的欧洲一体化。自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以来,基督教不断向外扩张,它不仅遍布欧洲大地,与国家权力体制难解难分,而且成了欧洲人的主要精神支柱和代表文化。它既做过掠夺和奴役的工具,也曾唤醒过弱者对强者的反抗,促进过胜者与败者的和解。“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无论官贵还是平民,无论哪个国家民族,他们都沐浴在同一个基督教文化的氛围中。这种氛围,甚至还规律性地体现在休息日的弥撒和餐桌前的祷告中。欧洲一体化,正是在这种文化认同中产生发展的。
三、欧洲民族语言的同根性。虽然欧洲国家一般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欧洲主流国家的民族语言、一般都属于印欧语系中的诺曼语族(拉丁语族)、日耳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还有凯尔特语族、希腊语族等)。欧洲民族语言的同根性,不只是表现为都用字母来转化成书面语言,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影响与融通。比如,日耳曼语族中的英语在形成过程中,受诺曼语族的拉丁语和法语的影响就很大,至今保留了很多词汇;又如,同属日耳曼语族的荷兰语和佛莱芒语(比利时),在书面语言上完全一致,只是在口语上属于不同的方言。这种同根性在斯拉夫语族的民族语言中就更明显了。何况,在欧洲历史上,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曾出现过民族语言拉丁化的倾向,进入近代,法语也曾一度风靡欧洲上流社会。欧洲民族语言的同根性,大大地便利了欧洲各民族之间的学习与交往。
这些带有明显地缘同一性的文化认同,可称为区域文化认同。正是这种区域文化认同,构成了欧洲一体化的基本前提条件,并维系欧洲一体化继续深化和扩大。但是,文化认同给欧洲一体化带来的效应,不完全是正面的。
文化认同危机在一体化中的负效应
正如文化本身可以划分为不同属性和若干层次一样,文化认同也具有不同属性和若干层次。就文化来说,可以将它分为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甚至酒文化、食文化之类的不同属性;在同一属性的文化中,又可以分成不同的文化层次。比如在同一民族文化中,可以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分,有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分,甚至有富人文化和穷人文化之分。这样,也就有了对不同属性文化和不同层次文化的的认同,随之,也就出现了不同属性文化认同之间,同一层次之间和不同层次之间文化认同的关系问题。
认同的客观前提是存在不同,认同的哲学基础应该是“和而不同”。有不同就有矛盾、冲突和排斥,认同的过程就是既发现共同之处,也发现不同之处,认同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理解,“求同存异”。这是文化认同多层次和两重性的特点。因此,文化认同在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的同时,也蕴含了同一层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的排斥离心力,它会形成文化认同危机,产生负效应,成为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欧洲一体化历史上任何一个挫折,几乎都可以看到文化认同危机的影子。直至今日,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欧洲区域层次上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加强,同层次的其他区域文化也在加强,不同层次上的文化认同也在随之加强,比如与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密切相关的各个民族文化认同。这就必然激化欧洲一体化中的文化认同危机。近年来,欧盟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问题不断,比如欧盟宪法危机,围绕中期预算方案的争执,土耳其入盟谈判的困惑,欧盟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以及马德里、伦敦的恐怖大爆炸和巴黎的骚乱、席卷穆斯林世界的丹麦“漫画事件”,等等,无不可从深层次找到文化认同危机的因子。
欧盟的不断扩大,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明确和加固欧洲文化认同的基础,另一方面,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欧洲文化认同,又面临是否接受和认同不断扩大的伊斯兰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冲击的问题。
再看欧洲区域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危机。虽然欧洲主流国家的民族语言有着同根性,并成为欧洲一体化文化认同的基础,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但是欧洲各国的民族语言毕竟已经成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在强调平等的欧盟内部,自己的民族语言能否成为工作语言,也就成了国家享受平等主权的标志。结果,现有20种工作语言的欧盟,不仅工作效率实在令人不堪评估,而且因语言问题的争执和抗议时有发生,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希拉克,都曾因会议工作语言问题退席抗议过。在欧洲一体化中,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面临竞争,语言文字成为文化竞争的主要内涵,也成了文化竞争的首要工具。语言本应是相互沟通了解的工具,现在却成了争夺和捍卫民族国家利益的矛与盾。这既是不同层次的欧洲区域文化与各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认同危机,也是同一层次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危机。
在欧洲一体化中,目前最典型的文化认同危机,莫过于精英文化认同与大众文化认同之间不同层次的认同危机。所谓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于我们平常所说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层次分明,本来距离就较大。一般来说,文化认同的层次越高,它所含的理性成分越大:文化认同的层次越低,它所含的感性成分就越多。这是文化认同的又一特点。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欧洲的精英政治家们考虑的往往是欧洲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在中东、在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利益,理性成分大一些,所以他们希望扩大深化;而在大多数欧洲公众心目中,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有感性认识的有边界的欧盟,它包含的应该是在地理、历史和经济文化方面相近的国家,感性成分多一些。在就欧盟宪法公民投票前夕,一位正在寻找工作的波兰水暖工的宣传海报,充斥了法国的大街小巷,它反映了广大民众对切身利益的担忧。正是这种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差距,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认同危机,导致法国对欧盟宪法说“不”。
少一份“理想”,多一些“现实”是必要的
欧洲文化认同危机给欧洲一体化带来的负效应是明显的。它说明目前主导欧洲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是较高层次的欧洲精英文化,这个层次上的文化对理想主义的认同多了一些,却脱离了由多数人占有的大众文化的感受,即脱离了现实。
欧洲的政治精英们也在反思。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洲将会更注重“结果”而不是“意识形态”。如果通俗一点说,此话可以理解为,欧盟将更关注普通人更加关注的实际问题;如果抽象一点说,此话可以理解为,欧盟将少一些理想主义,多一些现实主义。也许,在欧盟扩大与深化的问题上,目前多提倡些“欧洲现实主义”还是必要的。
在此谈论文化认同的正负效应,心里想的不只是欧洲。因为区域一体化的兴起和全球化的逼近,文化认同已是民族和国家面前的实际问题。哪些给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带来正效应,哪些已产生或隐藏着认同危机,会给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带来负效应,比如怎样理解区分文化认同与反对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怎样避免文化认同危机建立和谐文化等等,应该作些思考。这才是谈论文化认同的初衷。
文化认同是一体化的基本前提
文化认同是欧洲一体化产生、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条件,这已经成为基本共识。尽管在对文化认同的内涵认识上还有差别,但几乎所有试图在本地区仿效欧盟实现一体化的各界精英,都在极力挖掘和宣扬本地区的文化认同(主张建立东亚共同体的人也是如此)。
虽然没有明确的权威界定,但欧洲一体化赖以生存的文化认同,似乎可以包含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希腊—罗马古文明的传承以及在此基础上发展建立的西方现代民主制度与理念。欧洲跃向现代文明的第一步始于希腊。希腊人以哲学、数学和自然科学领域和城邦方面的成就,成了欧洲文化的源头和基础。今日的欧洲精英们谈及自己的文化,往往“言必称希腊”。罗马文明中的大部分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虽然不及希腊文明,但罗马文明对后来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欧洲的代议制度:公民观念,都可以假定溯到罗马时期。特别是《罗马法》,它不仅是迄今所知的第一部成文法,而且成了欧洲现代法律的基本观念来源。如今,在这一领域中的文化认同,有许多已经演化成了那些想跻身欧盟的国家入盟的具体条件。
二、基督教在欧洲的普世性。虽然欧洲历史上宗教曾多次成为动乱、冲突和战争的肇因,但是以基督教为主的“宗教一体化”,却远远早于今天的欧洲一体化。自公元313年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宣布基督教的合法地位以来,基督教不断向外扩张,它不仅遍布欧洲大地,与国家权力体制难解难分,而且成了欧洲人的主要精神支柱和代表文化。它既做过掠夺和奴役的工具,也曾唤醒过弱者对强者的反抗,促进过胜者与败者的和解。“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无论穷人还是富人,无论官贵还是平民,无论哪个国家民族,他们都沐浴在同一个基督教文化的氛围中。这种氛围,甚至还规律性地体现在休息日的弥撒和餐桌前的祷告中。欧洲一体化,正是在这种文化认同中产生发展的。
三、欧洲民族语言的同根性。虽然欧洲国家一般都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但欧洲主流国家的民族语言、一般都属于印欧语系中的诺曼语族(拉丁语族)、日耳曼语族和斯拉夫语族(还有凯尔特语族、希腊语族等)。欧洲民族语言的同根性,不只是表现为都用字母来转化成书面语言,更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影响与融通。比如,日耳曼语族中的英语在形成过程中,受诺曼语族的拉丁语和法语的影响就很大,至今保留了很多词汇;又如,同属日耳曼语族的荷兰语和佛莱芒语(比利时),在书面语言上完全一致,只是在口语上属于不同的方言。这种同根性在斯拉夫语族的民族语言中就更明显了。何况,在欧洲历史上,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曾出现过民族语言拉丁化的倾向,进入近代,法语也曾一度风靡欧洲上流社会。欧洲民族语言的同根性,大大地便利了欧洲各民族之间的学习与交往。
这些带有明显地缘同一性的文化认同,可称为区域文化认同。正是这种区域文化认同,构成了欧洲一体化的基本前提条件,并维系欧洲一体化继续深化和扩大。但是,文化认同给欧洲一体化带来的效应,不完全是正面的。
文化认同危机在一体化中的负效应
正如文化本身可以划分为不同属性和若干层次一样,文化认同也具有不同属性和若干层次。就文化来说,可以将它分为区域文化、民族文化,甚至酒文化、食文化之类的不同属性;在同一属性的文化中,又可以分成不同的文化层次。比如在同一民族文化中,可以有大众文化和精英文化之分,有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之分,甚至有富人文化和穷人文化之分。这样,也就有了对不同属性文化和不同层次文化的的认同,随之,也就出现了不同属性文化认同之间,同一层次之间和不同层次之间文化认同的关系问题。
认同的客观前提是存在不同,认同的哲学基础应该是“和而不同”。有不同就有矛盾、冲突和排斥,认同的过程就是既发现共同之处,也发现不同之处,认同就是要通过相互了解、理解,“求同存异”。这是文化认同多层次和两重性的特点。因此,文化认同在成为欧洲一体化的基础和前提的同时,也蕴含了同一层次之间、不同层次之间的排斥离心力,它会形成文化认同危机,产生负效应,成为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障碍。
欧洲一体化历史上任何一个挫折,几乎都可以看到文化认同危机的影子。直至今日,随着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欧洲区域层次上的文化认同进一步加强,同层次的其他区域文化也在加强,不同层次上的文化认同也在随之加强,比如与国家主权、民族利益密切相关的各个民族文化认同。这就必然激化欧洲一体化中的文化认同危机。近年来,欧盟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问题不断,比如欧盟宪法危机,围绕中期预算方案的争执,土耳其入盟谈判的困惑,欧盟国家的经济民族主义,以及马德里、伦敦的恐怖大爆炸和巴黎的骚乱、席卷穆斯林世界的丹麦“漫画事件”,等等,无不可从深层次找到文化认同危机的因子。
欧盟的不断扩大,一方面需要不断地明确和加固欧洲文化认同的基础,另一方面,以基督教文化为基础的欧洲文化认同,又面临是否接受和认同不断扩大的伊斯兰文化对欧洲文化的冲击的问题。
再看欧洲区域文化认同与民族文化认同之间的危机。虽然欧洲主流国家的民族语言有着同根性,并成为欧洲一体化文化认同的基础,促进了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但是欧洲各国的民族语言毕竟已经成为不同民族文化的主要标志,在强调平等的欧盟内部,自己的民族语言能否成为工作语言,也就成了国家享受平等主权的标志。结果,现有20种工作语言的欧盟,不仅工作效率实在令人不堪评估,而且因语言问题的争执和抗议时有发生,德国前总理施罗德、法国总统希拉克,都曾因会议工作语言问题退席抗议过。在欧洲一体化中,地区文化和民族文化面临竞争,语言文字成为文化竞争的主要内涵,也成了文化竞争的首要工具。语言本应是相互沟通了解的工具,现在却成了争夺和捍卫民族国家利益的矛与盾。这既是不同层次的欧洲区域文化与各民族国家文化之间的认同危机,也是同一层次的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认同危机。
在欧洲一体化中,目前最典型的文化认同危机,莫过于精英文化认同与大众文化认同之间不同层次的认同危机。所谓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等于我们平常所说的“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层次分明,本来距离就较大。一般来说,文化认同的层次越高,它所含的理性成分越大:文化认同的层次越低,它所含的感性成分就越多。这是文化认同的又一特点。在欧洲一体化问题上,欧洲的精英政治家们考虑的往往是欧洲在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在中东、在高加索地区的战略利益,理性成分大一些,所以他们希望扩大深化;而在大多数欧洲公众心目中,欧洲一体化是一个有感性认识的有边界的欧盟,它包含的应该是在地理、历史和经济文化方面相近的国家,感性成分多一些。在就欧盟宪法公民投票前夕,一位正在寻找工作的波兰水暖工的宣传海报,充斥了法国的大街小巷,它反映了广大民众对切身利益的担忧。正是这种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差距,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认同危机,导致法国对欧盟宪法说“不”。
少一份“理想”,多一些“现实”是必要的
欧洲文化认同危机给欧洲一体化带来的负效应是明显的。它说明目前主导欧洲一体化的指导思想是较高层次的欧洲精英文化,这个层次上的文化对理想主义的认同多了一些,却脱离了由多数人占有的大众文化的感受,即脱离了现实。
欧洲的政治精英们也在反思。欧盟委员会主席巴罗佐表示,欧洲将会更注重“结果”而不是“意识形态”。如果通俗一点说,此话可以理解为,欧盟将更关注普通人更加关注的实际问题;如果抽象一点说,此话可以理解为,欧盟将少一些理想主义,多一些现实主义。也许,在欧盟扩大与深化的问题上,目前多提倡些“欧洲现实主义”还是必要的。
在此谈论文化认同的正负效应,心里想的不只是欧洲。因为区域一体化的兴起和全球化的逼近,文化认同已是民族和国家面前的实际问题。哪些给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带来正效应,哪些已产生或隐藏着认同危机,会给民族和国家的发展带来负效应,比如怎样理解区分文化认同与反对文化霸权和文化侵略,怎样避免文化认同危机建立和谐文化等等,应该作些思考。这才是谈论文化认同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