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特点,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独特性,以此组织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呵护幼儿生命生长的需要。
幼儿期是人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阶段之一,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希望用他们能掌握的方式来表达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思维。幼儿美术是幼儿通过涂涂画画、剪剪贴贴的自然表现来链接自己与外部世界,达成对话,共生共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孔起英教授所说,在幼儿的世界里,美术活动就像他们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最为原始的、最为本真的、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幼儿生命活动的一种存在方式。
可是,当前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技代艺”的现象突出,过早的“技能”教育,戕害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扼杀了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因此,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特点,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独特性,以此组织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呵护幼儿生命生长的需要。
一、亲近自然,使幼儿插上灵性的翅膀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花草园园长胡华如是说:“儿童是自然之子,自然也是孩子们成长的起点。对于儿童来说,自然不仅是构成教育的元素,更是他们未来获得幸福感的源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孩子们感受着‘天地之气’的变化,也因此拥有了灵性的翅膀。”在幼儿美术活动中,需要建立儿童与自然的联结,让儿童走进自然,与自然对话,在天空、大地、水流、花草中吸取养分,滋养灵性,生发灵动。
首先,美术活动要为幼儿创设返璞归真的美术环境,将本土的自然文化搬到幼儿园,让幼儿一走进幼儿园,就获得心灵归宿。其次,带孩子走进户外,接触广袤的天地。例如,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地处小县城,不远处就是郊外,漫山的翠竹摇曳,山花烂漫,十里稻香,我们创造大量的机会,让幼儿在大自然里奔跑嬉欢,呼吸自然的气息,感受清风拂面,聆听鸟啾鸣涧。春生百芽,夏木阴阴,秋有收获,冬雪皑皑,甚至蓬勃的野花野草,无一不是幼儿美术活动的教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不言,心有大美,这才是美育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感受,使幼儿拥有审美的眼睛
无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都提出了幼儿美术启蒙教育要以幼儿审美为核心。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强调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通过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来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使美术活动成为幼儿自由表达和表现的天地,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表达自我、张扬个性的乐趣,从而提升审美素质,最终促进“审美型”人格的形成——超越物质功利、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创造和情感上的愉悦,达到自我内部、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完整。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奠基工程,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幼儿美术教育为幼儿的人生画上第一笔底色,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审美感受,甚至一生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强调审美在前、表现在后,强调美术教学以审美为重,我们倡导每个幼儿的将来不一定能成为画家、艺术家,但一定是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将生命置身于美丽的世间,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有情趣、有情调地生活。
当然,正确选择欣赏审美的对象材料,体现着教师的大智慧,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自然原则,从幼儿熟悉的、与其生命有共鸣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找寻,如家乡的竹林、秋收的田野、家乡的老房子、民间剪纸(笔者的家乡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第二是经典原则,从人类历史进程中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中找寻,如中国古代的陶器和青铜器、吴冠中的《江南水乡》和《春如线》、徐悲鸿的奔马、黄永玉的十二生肖等;第三是丰富原则,欣赏的对象材料绝不仅仅是一样两样,应该是大量地积累体验,让幼儿在多样化的对比感觉中寻找到能触动自己心扉的艺术感觉。
作家蒋勋曾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让美唤醒我们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让幼儿的生命更加有质量。
三、游戏体验,使幼儿情感得以个性表达
幼儿的学习有其独特性,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美术教育也一样,强调以游戏化美术活动让幼儿可以动手操作多元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和表现情感体验。
例如大班绘画活动“自画像”,在大量欣赏感受名画后,幼儿细致观察自己的五官,了解自己的长相特征的基础上,投放彩色水笔、油画棒、纸描笔、排笔、水粉颜料、毛笔、水墨颜料及宣纸、素描纸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绘画水平及喜好,选择喜欢的材料,用喜欢的方式来创作表现自己感悟最深刻的特征。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幼儿体验到的是绘画的快乐,而不是任务所带来的压力;是情感表达的释放,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带来的压抑。
再如,在區域性美术活动“春天的约会”中,教师投放美术材料超市,让幼儿自己选择绘画或手工来展现自己对美丽春天的感悟,这种表现和表达不是千篇一律的,不是人云亦云的,是富有个性的,是幼儿心灵深处的语言。
四、建立对话,使幼儿构建独立的人格
对于文人来说,一旦得到某种感动和感情,往往不是个人独享,总要化为一种与他人交流的冲动,这就是人文意识中的“交流情节”,对强调师生对话,人与艺术交流和人与自然交流的美育来说尤其重要。幼儿虽小,但却也是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也就是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但传统观念总是在不经意间将幼儿的小生命视为成人的附属,要求其服从和顺从,没有平等,只会产生畸形的教育。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尤其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才能够让幼儿真正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幼儿美术教育亦是如此。
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要改变成人即教师的观念,倡导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相信孩子,信任孩子;其次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见解看法,支持幼儿提出质疑和批判性的对话。例如,欣赏梵高的《自画像》时,有孩子就提出:很不喜欢,因为这个画像看起来很凶;欣赏波洛克的《第18号》时,有幼儿说出反对的声音:我不喜欢这个作品,线条很乱,我看了很不舒服。这是幼儿自己的感受,不能因为其言语不符合教师的教学思路而进行否定。在平等对话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支持和鼓励幼儿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在不同的见解中建立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构建独立完善的人格。
五、和谐融合,使幼儿的生命之泉涌动不息
儿童是完整的个体,儿童发展研究与理论显示:原则上幼儿年龄愈小,课程愈需整合。幼儿不会将他们的想法与兴趣分门别类,他们比较能从一个特别主题的探究过程中,运用到有关科学、语文、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的概念,从而获得知识与理解。著名的美学家滕守尧先生在他提出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中强调综合艺术教育,让各种知识在人的头脑中碰撞、对话和交融,产生智慧,从而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因此,儿童美术教育也不能为美术而美术,将一次次活动割裂开来,让美术与美术之间、美术与其他领域之间和谐融合,产生对话和碰撞。要让幼儿在全面活动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多种发展可能性之人、可持续发展之人,让幼儿的生命之泉涌动不息。
总之,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一定不能将“技”作为核心,要以人为本,提倡“君子不器”,关照儿童内在灵魂和生命的滋养和成长,以丰盈儿童的生活,成就向真、向美、向上的完整人格。
幼儿期是人生命力最为旺盛的阶段之一,对外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并希望用他们能掌握的方式来表达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和思维。幼儿美术是幼儿通过涂涂画画、剪剪贴贴的自然表现来链接自己与外部世界,达成对话,共生共长的一种重要方式,是幼儿园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正如孔起英教授所说,在幼儿的世界里,美术活动就像他们吃饭、睡觉一样,是一种不可缺少的、最为原始的、最为本真的、充分自由的生命活动,是幼儿生命活动的一种存在方式。
可是,当前儿童艺术教育中“以技代艺”的现象突出,过早的“技能”教育,戕害了人的可持续发展,扼杀了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因此,正确认识幼儿美术教育特点,尊重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独特性,以此组织幼儿的美术活动,是呵护幼儿生命生长的需要。
一、亲近自然,使幼儿插上灵性的翅膀
中国传统哲学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花草园园长胡华如是说:“儿童是自然之子,自然也是孩子们成长的起点。对于儿童来说,自然不仅是构成教育的元素,更是他们未来获得幸福感的源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孩子们感受着‘天地之气’的变化,也因此拥有了灵性的翅膀。”在幼儿美术活动中,需要建立儿童与自然的联结,让儿童走进自然,与自然对话,在天空、大地、水流、花草中吸取养分,滋养灵性,生发灵动。
首先,美术活动要为幼儿创设返璞归真的美术环境,将本土的自然文化搬到幼儿园,让幼儿一走进幼儿园,就获得心灵归宿。其次,带孩子走进户外,接触广袤的天地。例如,笔者所在的幼儿园地处小县城,不远处就是郊外,漫山的翠竹摇曳,山花烂漫,十里稻香,我们创造大量的机会,让幼儿在大自然里奔跑嬉欢,呼吸自然的气息,感受清风拂面,聆听鸟啾鸣涧。春生百芽,夏木阴阴,秋有收获,冬雪皑皑,甚至蓬勃的野花野草,无一不是幼儿美术活动的教材。“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不言,心有大美,这才是美育的最高境界。
二、注重感受,使幼儿拥有审美的眼睛
无论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还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都提出了幼儿美术启蒙教育要以幼儿审美为核心。幼儿阶段的美术教育强调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强调通过美术教育的审美功能来促进幼儿的可持续发展,使美术活动成为幼儿自由表达和表现的天地,让幼儿在美术活动中获得表达自我、张扬个性的乐趣,从而提升审美素质,最终促进“审美型”人格的形成——超越物质功利、追求心灵上的自由创造和情感上的愉悦,达到自我内部、自我与社会、自我与自然的和谐完整。幼儿教育是基础教育、奠基工程,为幼儿的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幼儿美术教育为幼儿的人生画上第一笔底色,将影响幼儿一生的审美感受,甚至一生的生活质量。
因此,我们强调审美在前、表现在后,强调美术教学以审美为重,我们倡导每个幼儿的将来不一定能成为画家、艺术家,但一定是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善于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美,将生命置身于美丽的世间,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有情趣、有情调地生活。
当然,正确选择欣赏审美的对象材料,体现着教师的大智慧,要遵循三个原则,第一是自然原则,从幼儿熟悉的、与其生命有共鸣的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找寻,如家乡的竹林、秋收的田野、家乡的老房子、民间剪纸(笔者的家乡是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等;第二是经典原则,从人类历史进程中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中找寻,如中国古代的陶器和青铜器、吴冠中的《江南水乡》和《春如线》、徐悲鸿的奔马、黄永玉的十二生肖等;第三是丰富原则,欣赏的对象材料绝不仅仅是一样两样,应该是大量地积累体验,让幼儿在多样化的对比感觉中寻找到能触动自己心扉的艺术感觉。
作家蒋勋曾说:“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培养他的审美力。”让美唤醒我们对生活和生命的尊重与珍惜,让幼儿的生命更加有质量。
三、游戏体验,使幼儿情感得以个性表达
幼儿的学习有其独特性,众所周知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指南》明确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幼儿美术教育也一样,强调以游戏化美术活动让幼儿可以动手操作多元材料,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和表现情感体验。
例如大班绘画活动“自画像”,在大量欣赏感受名画后,幼儿细致观察自己的五官,了解自己的长相特征的基础上,投放彩色水笔、油画棒、纸描笔、排笔、水粉颜料、毛笔、水墨颜料及宣纸、素描纸等,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想法和绘画水平及喜好,选择喜欢的材料,用喜欢的方式来创作表现自己感悟最深刻的特征。在自由自主的活动中,幼儿体验到的是绘画的快乐,而不是任务所带来的压力;是情感表达的释放,而不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带来的压抑。
再如,在區域性美术活动“春天的约会”中,教师投放美术材料超市,让幼儿自己选择绘画或手工来展现自己对美丽春天的感悟,这种表现和表达不是千篇一律的,不是人云亦云的,是富有个性的,是幼儿心灵深处的语言。
四、建立对话,使幼儿构建独立的人格
对于文人来说,一旦得到某种感动和感情,往往不是个人独享,总要化为一种与他人交流的冲动,这就是人文意识中的“交流情节”,对强调师生对话,人与艺术交流和人与自然交流的美育来说尤其重要。幼儿虽小,但却也是个独立的社会个体,也就是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人”。但传统观念总是在不经意间将幼儿的小生命视为成人的附属,要求其服从和顺从,没有平等,只会产生畸形的教育。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尤其强调师生间的平等对话关系,才能够让幼儿真正具有独立的思想和人格,幼儿美术教育亦是如此。
要建立平等的对话关系,首先要改变成人即教师的观念,倡导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相信孩子,信任孩子;其次要允许孩子有不同的见解看法,支持幼儿提出质疑和批判性的对话。例如,欣赏梵高的《自画像》时,有孩子就提出:很不喜欢,因为这个画像看起来很凶;欣赏波洛克的《第18号》时,有幼儿说出反对的声音:我不喜欢这个作品,线条很乱,我看了很不舒服。这是幼儿自己的感受,不能因为其言语不符合教师的教学思路而进行否定。在平等对话的背景下,教师要善于支持和鼓励幼儿发表自己内心的看法,在不同的见解中建立一种教学相长的和谐关系,让幼儿感受到被尊重,从而构建独立完善的人格。
五、和谐融合,使幼儿的生命之泉涌动不息
儿童是完整的个体,儿童发展研究与理论显示:原则上幼儿年龄愈小,课程愈需整合。幼儿不会将他们的想法与兴趣分门别类,他们比较能从一个特别主题的探究过程中,运用到有关科学、语文、数学或者其他学科的概念,从而获得知识与理解。著名的美学家滕守尧先生在他提出的生态式艺术教育理论中强调综合艺术教育,让各种知识在人的头脑中碰撞、对话和交融,产生智慧,从而变成一个智慧的人。
因此,儿童美术教育也不能为美术而美术,将一次次活动割裂开来,让美术与美术之间、美术与其他领域之间和谐融合,产生对话和碰撞。要让幼儿在全面活动中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有多种发展可能性之人、可持续发展之人,让幼儿的生命之泉涌动不息。
总之,幼儿美术活动的组织,一定不能将“技”作为核心,要以人为本,提倡“君子不器”,关照儿童内在灵魂和生命的滋养和成长,以丰盈儿童的生活,成就向真、向美、向上的完整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