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合性教育理念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

来源 :求知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sb3983228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面向的是一个个千差万别的个体,而不同的个体对知识与能力的需求又不尽相同,因此,适合性教育的根本理念就是尊重教育的客观规律和自身逻辑,适合于学生的认知规律、成长规律、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合学生主动发展的要求,兼顾学生的共性和个性的发展,开发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而这恰恰也是新课标开设选修课的初衷。
  高中语文选修课已经开设十余个年头。作为新一轮课改的重大举措,选修课的开设给高中语文课堂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也给高中语文教学提供了一个美好的愿景。现代社会对人才有着多样性需求,选修课正是适应这样的时代背景而开设的,它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摆在了首要位置,把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个性化等作为主要特征。选修课的这些性质特征与适合性教育理念极为相似,本文以适合性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来探讨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策略,抛砖引玉,以待方家指正。
  一、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原则
  1.立足于学生主体性的自主学习
  立足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选修课必须凸显学生自主选择的个性化要求。必修课与选修课是高中语文课程体系中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在于,选修课的核心在于“选”,在于教与学的“选择性”,甚至是学生的“自主选择”,以此来满足学生对学习的不同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生存与发展需求,正如新课标要求,选修课“应该致力于让学生有选择地学习,促进学生有个性地发展”。其次,选修课的教学应该以学生为主体,从课堂的设计、准备到实施、总结各个环节都可以放手让学生参与,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样,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所要学习的内容,又能自觉地参与到整个学习的过程之中,从而在学习实践中去感受、体会、领悟、发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2.着眼于学生差异的分层学习
  从现代教学眼光来说,学生没有“优差”之分,但学生的天赋、追求、兴趣,以及现有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力倾向则千差万别。单一的、统一的知识并不能让所有学生都喜欢并将它学好;无差别、一锅烩的教学模式并不能让每一位学生学有所得,甚至可能完全扼杀学生的求知欲。因此,在选修课中,可以根据学生的差异进行分类学习,分层学习,使得每一位学生都能学有所爱,学有所长,真正激发自己的潜能,发展自己的个性。通过选修课来满足不同学生自我成长的不同需求,使教学从内容、形式、方法都能呈现出多元化追求。
  3.关注于学生全面发展的发展性学习
  选修课的本意是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开放的课程空间,满足不同的发展需求。正如人民教育出版社高中语文选修教材《致同学们的话》中所说: 教科书只是给学生提供一种资源,一个平台,学生利用这个平台和资源来提升自我。因此,选修课的目标应在于满足学生主动参与、潜力开发和多方面发展需求。教师在选修课教学时,应以学定教,以需选教,教为不教。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策略
  1.采取适合的教学组织形式
  选修课的基本教学组织形式当然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但是,综合考量选修课教材的内容与课时之间的关系,显然我们不可能只靠课堂教学来完成。此外,选修课首要考虑的是“学生的不同发展需求”,因此在选修课教学组织时,必须兼顾学生的个性发展,那么就必然存在“青菜萝卜各有所爱”的情况。固定的班级组织形式无法照顾到学生的不同需求。因此,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结合学校校本课程的建设,采取了固定的班级教学与临时走班制相结合的组织形式。对于选修教材中具有普遍需求的内容,比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外人物传记选读”“先秦诸子选读”“文章写作与修改”,进行统一班级教学,统筹整体,落实共性的要求。同时,根据学校的统一部署,在每学期开设若干门校本课程,将相对来说选修人数较少、较为“小众”的选修课纳入校本课程之中,实行临时走读制,比如“外国诗歌散文欣赏”“中外喜剧名作欣赏”“影视名作欣赏”“演讲与辩论”“中国民俗文化”等课程。这样一来,既考虑到大多数人的需求和高考的考察,又兼顾到个性化的要求和兴趣的培养。
  2.选择适合的教学内容
  选修课的核心在于“选”。人教版选修课教材共有“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文化论著研读”“语言文字应用”五个系列十五本教材,内容广泛,涵盖全面。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选择怎样的内容,选课的标准是什么,又由谁来选择,这确实是选修课最难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如果从选修课开设的初衷以及理念而言,学生应该是选修课的主体。选修课毫无疑问应该由学生来选择。但是从选修课教材的编选、学校教学组织的形式、教学资源的配备,尤其是高考的要求来说,又不可能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来进行选择。这就陷入一个理想与现实的两难处境之中。
  从一线教师的教学实际出发,我们不能功利地只考虑高考的要求,但也无法完全按照学生的兴趣进行学习,必须在两者之间找到一个平衡。
  要掌握好这个平衡,可以做好三个结合:
  (1)必修与选修的结合。从教材编写的初衷来说,必修课是基础,选修课是延伸。因此,必修与选修完全可以相互渗透融合,从而收到最好的效果。我们不一定要机械地学完必修之后再学选修,可以在一些点上找到交集,从而改变必修、选修相互独立、相互割裂的状态,让必修与选修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比如,学习必修一《鸿门宴》时,可以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项羽之死》结合起来阅读,由此体会这两个选段所揭示的因果联系;在教学必修三《林黛玉进贾府》时,可以和“中国小说欣赏”中的《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起学习,让学生对《红楼梦》有一个更加全面的了解;必修三文言文单元中有《寡人之于国也》《劝学》等篇目,可以将“先秦诸子选读”中相关内容结合起来进行专题学习,这样可以有效地拓展学习内容,强化学生对这些先秦诸子的哲学思想、散文作品的感性认识与理性思考。至于“文章写作与修改”更是可以穿插在高中各个学段来分解学习。   (2)课内与课外的结合。语文课与其他课程相比更具开放性。语文的课内与课外似乎不容易界定,所以说,“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是有道理的。选修课更是如此。在选择教学内容时,利用教材,精心选择,做好课内资源的整合,并将选修课向课外的纵深拓展。比如在学习“中国小说欣赏”中《情真意切释猜嫌》时,只靠教材选编的个别片段很难真正了解《红楼梦》这部巨著,因此可进行适当的、必要的课外延伸,对《红楼梦》进行一个研究性的学习,这同时也是必修三“名著导读”的要求。课内课外的结合当然不仅仅是知识的结合,更应该是能力的提升。从课内到课外的延伸,通过对知识的分类整理、举一反三,来提高学生概括、归纳、分析的能力。
  (3) 个性发展与高考备考的结合。选修课的目的在于提供给学生一个个性发展的平台。但是,作为高中生,也不能不考虑高考的考试要求。占据高中语文学习一半多学时的选修课,必须在追求个性发展与高考备考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而且从广义的角度来说,现行的选修课的十五本教材都与高考的考试要求息息相关,只不过有些直接,有些间接而已。如果能在选课时有计划地针对地将考点有序地“化整为零”地进行渗透,这样在高三复习备考时就会轻松从容得多。比如在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时,可以将“诗歌之部”的三个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与高考诗歌赏析的三个考点思想情感、形象意境、语言技巧结合起来,将诗歌赏析的考点渗透到这三个单元的教学之中。
  3.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
  选修课内容广泛,教无定法,给一线的语文教师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展示了一个美好的愿景,但有时也让教师感到无所适从,大部分一线的语文教师都是在“摸着石头过河”。就选修课的要求而言,选修课的教学应该有自己的特色,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选修课同质化是非常普遍的问题。选修课的同质化表现在学校与学校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必修与选修之间基本趋同,这显然违背了选修课的基本要求。
  从适合教育的理念和选修课的特质出发,我们应对积极探索适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不同的教学内容与教学对象。总体来说,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应该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采取专题化学习、研究性学习、合作型学习的教学策略。将选修课内容进行分类教学,确定一些专题,让学生自主合作地进行研究性学习。专题学习可以从点切入,也可以从面铺开。“点”指的是具体的一篇作品、一部名著,“面”可以是一册教材、一种文体,或者语文能力的一个方面。这样的学习策略可以打破教材的限制,让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最简约的形式融合,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知识并生成知识,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
  比如,在选修“中国小说欣赏”时,可以先从字词、语句、人物形象、主旨情感、手法技巧等层面来整体把握整册教材的内容。然后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从这五个层面来确定一个不同的专题,进行自主的合作性、研究性的学习。例如,从字词的角度入手,可以“神奇的汉字”为专题,对整册教材中的生字词进行整理归类,探究汉字字音、字形、字义的关系,从而具体把握汉字这种象形文字的特征。从人物形象入手, 可以“鲜活的人物”为专题,鉴赏教材中出现的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曹操、李逵、林黛玉、贾宝玉等,分析这些人物的个性特征,了解这些人物形象生活的社会背景,比较这些人物塑造的不同手法,探究这些人物形象的社会意义以及寄寓的作者的美好理想,最后通过撰写小论文的形式进行总结与考核评价。通过这样的专题研究性学习,不仅加深对小说的理解,更能丰富学生的情感,滋润学生的心灵。
  总之,在适合教育的理念之下,我们可以用适合的形式、适合的内容、适合的手段来进行选修课的教学,使选修课鼓励学生自主发展,使个性成长的目标得到最大化的体现与释放,使选修课展现的美好愿景成为现实,让学生在选修课的学习中得到真正的成长与个性的发展。
  (作者单位:福建省宁化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幼儿教育的小学化现象对幼儿教育事业的健康、良好发展有着严重的消极作用,是不利于幼儿教育目标有效实现以及幼儿健康成长的错误行为.本文对幼儿教育小学化现象的弊端与形成
老师的爱应该是一种博爱,爱你的每一位学生,关心他们的身体,关心他们的生活,关心他们的学习,关心他们的思想。本文分析了教学中如何做到真正爱学生。
摘 要: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的具体情境中抽离出数学问题;要从学生的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要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数学课程标准倡导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在现实的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因此,问题情境的创设是把好课堂教学的第一关,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情境;创设;冲突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与一定
由于农村小学的教学资源不如城市教学资源优越,因此基于农村小学的局限,导致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存在较大的缺陷,为了进一步提高农村小学生的阅读能力,还需实行一些有效的应对措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
小学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其班级管理策略对于班级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直接的影响。当前素质教育和新课改,对小学班主任的班级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摘 要: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对于缩小城乡差别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重要意义。本文从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发展现状出发,试从农村社区化发展的角度分析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存在的问题,提出农村社区化下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农村社区化  进入21世纪,中国在发展道路上的非均衡,即发展失衡,无疑是我国当今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威胁的罪魁祸首。随
在咸宁职教园实训中心方案设计过程中,通过对项目分析.在设计中运用数学逻辑思维,可以快速、高效地解决项目中的复杂问题。
所有与大脑有关的研究进展都是激动人心的,只是有些进展已到了令人既激动又恐惧的境界。  一提到电刺激改变大脑活动,总让人联想起很多“珠玉在前”的案例。譬如杨永信强迫“行为偏差的网瘾患者”接受极其痛苦的电击,其原理是厌恶疗法,一旦触犯戒律,惩罚就让人生不如死,以此形成条件反射。2009年被媒体曝光后,卫生部迅速以“安全性尚不确切”叫停了这种“醒脑疗法” 。  而电痉挛疗法(ECT)目前仍应用于严重抑郁
研究性学习是教育界当前的一大亮点和焦点.在学科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已逐渐成为一种“时尚”.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等特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