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鹅出血性败血综合征由正粘病毒和其他病原混合感染而引发,主要发生于饲养管理水平低和养殖环境卫生差的养殖场.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病鹅表现全身症状和神经症状,头部肿大,组织器官出血,生长发育不良.预防本病必须加强鹅场的卫生管理,做好环境消毒工作,科学使用药物,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本病目前没有特效药能够治疗,康复鹅血清注射后可降低病死率,发病早期可通过对症用药的方法来治疗,从而降低养殖损失.
【机 构】
:
山东省海阳市二十里店镇畜牧兽医站,山东海阳265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鹅出血性败血综合征由正粘病毒和其他病原混合感染而引发,主要发生于饲养管理水平低和养殖环境卫生差的养殖场.应激对本病的发生有促进作用,病鹅表现全身症状和神经症状,头部肿大,组织器官出血,生长发育不良.预防本病必须加强鹅场的卫生管理,做好环境消毒工作,科学使用药物,不断提升管理水平.本病目前没有特效药能够治疗,康复鹅血清注射后可降低病死率,发病早期可通过对症用药的方法来治疗,从而降低养殖损失.
其他文献
新生仔猪低血糖症主要发生于7日龄内的仔猪,尤其以2~4日龄发生率最高,患病仔猪往往表现精神不振、食欲下降、不愿吸吮母乳、被毛杂乱无光、站立不稳、步态摇晃、肌肉震颤、远离猪群独自趴卧在草垫中,随着病情的加重,体温开始下降到36~37℃.引发该病的原因有:新生仔猪自身因素、外界温度低、母猪泌乳量不足、新生仔猪消化功能障碍和饲养管理不当.仔猪发生低血糖症时,可以通过加强母猪饲养管理、改善母猪临产前后管理、新生仔猪尽早喂奶、注意冬季仔猪的保暖等措施来预防.
对不同年龄、地区、饲养模式下健康猪群携带的猪链球菌进行分离鉴定,对其耐药性进行调查和分析.调查结果显示:猪链球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在5周龄分离菌株就已经全面体现,除始终对猪链球菌保持敏感的万古霉素和亚胺培南(包括3株处于中介值敏感的菌株)外,在5周龄分离得到的菌株中,对剩余26种抗生素均能检测到对其具有耐药性的菌株.20周龄猪群分离得到的猪链球菌对先锋霉素、头孢吡肟、氟苯尼考、环丙沙星耐药性比5周龄猪群分离到的猪链球菌耐药性高.地域整体对猪链球菌耐药性的影响不显著,区别仅体现在个别种类抗生素上.
随机采集山东省民生养殖有限公司不同阶段猪只的血清样品共75份,其中母猪(4胎以上、1~4胎、后备)31份,公猪10份,商品猪(2、4、6、8、10、16、20周龄)34份,检测猪瘟抗体,了解抗体免疫水平、感染状态和流行情况,发现疾病风险.调查结果显示:种公猪群、经产母猪群与20周龄商品猪群抗体水平较高,说明取得了较理想的保护效果;但后备母猪群抗体水平明显低于农业农村部规定的免疫合格标准,建议加强免疫1次.
猪衣原体病作为一种多症状接触性传染病,主要由衣原体引起,对仔猪和母猪的危害较为严重.本病的主要传染源是病猪和带毒猪,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多发于秋冬季节,往往呈慢性经过.确诊本病后要及时隔离病猪,猪场应采取自繁自养、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慎重引种,避免衣原体病传入本场.在做好猪衣原体病流行病学调查的基础上,对猪衣原体进行有针对性地分离并研制疫苗,能更好地防控猪衣原体病的发生和流行.
冬痢是奶牛冬季常见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发病时间多在11月下旬到第2年3月底,集中表现在春节期间.其发病率极高,虽然死亡率低,但是却导致奶量在短期内下降30%~70%,严重影响养殖者的经济收益.对于该病饲养人员应加强防范,及早诊疗,控制传染源和传播途径,防止场内发生大规模感染的情况.
牛蓝舌病是养牛业中比较常见的一种非接触性、急性、热性传染病,患病牛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食欲不振、消瘦、口鼻黏膜红肿溃疡发生炎症,严重时会造成死亡,给养殖户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针对牛蓝舌病市场上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兽医临床上主要采取的是对症疗法进行治疗.牛蓝舌病的预防原则是“防大于治”,养殖户要根据自身养殖场的状况,制定科学合理的饲养管理方案,切断中间宿主的传播和扩散途径.对于检测结果阳性的牛,要坚决进行扑杀,并进行无害化处理.
牛皱胃阻塞是由于接纳过多或排空不畅所造成的牛皱胃内食(异)物停滞、胃壁扩张和体积增大的一种常见多发病,尤其多见于舍饲肉牛和乳牛.病初食欲、反刍减退,排粪迟滞,腹部外观无明显异常.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牛食欲废绝,鼻镜干燥,有排粪姿势,但无粪便或量少、糊状、褐色、恶臭,混杂黏液.治疗方法:曲蘖散打成粉状,开水冲调或水煎,候温加菜籽油60~100 g,同调灌服,1付/d,酌情连服2~4 d;10%氯化钠溶液300~500 mL,5%葡萄糖生理盐水2~4 L,10%氯化钾溶液20~50 mL,20%安钠加注射液10
传染性胸膜肺炎是牛养殖过程中常见的高度传染性疾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病原可通过呼吸道、消化道以及生殖道等多种途径传播,此病感染初期无明显症状,大多数患牛开始发病时会出现体温升高、轻微咳嗽,继而出现食欲下降、反刍能力减弱等情况.预防该病的主要措施有:提高管理水平、加强场内卫生管理、确保养殖环境舒适和药物治疗.
通常从雏鸭出壳后到第6周龄属于育雏阶段,此时雏鸭被覆绒毛,对体表产生的保温能力较差,再加上体温调节能力不完善以及采食量较少等,需要较高的外界温度来维持正常体温和生长发育.本文从育雏前准备、提高鸭苗质量、温度适宜、湿度合理、饮水管理、饲喂管理、及早分群、合理的养殖密度与良好的通风和做好疾病防控工作等9个方面介绍了提高雏鸭成活率的方法,以期增加养殖农户的经济收益.
犊牛新蛔虫病是一种常见的寄生虫病,该病主要发生于1~6月龄的犊牛.患病牛主要表现为食欲下降、精神不振、腹泻、贫血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犊牛死亡,严重影响我国养牛业经济效益.为降低犊牛新蛔虫病的发病率,饲养人员需做好环境管理工作,及时清除舍内污染物,切断寄生虫传播途径.另外,做好预防性驱虫工作,降低母牛、犊牛以及胚胎的感染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