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位著名的学者曾将《中国大百科全书》比喻为“没有围墙的大学”,我们认为《烹调知识》可称得上正在茁壮成长中的没有围墙的“烹饪艺术学院”。
回顾《烹调知识》创刊21年来,所走过的艰辛的创业历程,特别是从2002年下半年起,历经新老交替,由普通开本改为国际开本,自2003年起到2004年底,无论是刊物封面装帧设计、栏目的开辟、文稿的新思路、策划的新颖大胆,还是编校、发行的严肃认真,都紧密地追随着改革开放与21世纪新时代的步伐,将《烹调知识》办得如此有声有色,这显然是与编者、作者辛勤耕耘、广大读者的青睐分不开的。从2005年初春起,《烹调知识》加强了编者的阵容。仅从第1、2期推出新颖风貌来看,封面设计是独具匠心的,给广大读者一种新的喜悦,有独创一招的感受。我们有些大学里教书的友人、学者及同僚们见到后无不夸赞编者立意创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宫廷深院,流传到民间,经过无数高手、名家不断总结与创新,终于在中国烹调史上形成了系列的具有种种特色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这是前人的智慧与创新的结晶。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国各地纷纷推出讲究营养价值、具有传统技艺、富有色香味形器等的诗情画意的大众美食佳肴,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与口福上的艺术享受。通过学者、名家、名厨及烹调爱好者等作者群,运用生花妙笔在《烹调知识》这块园地尽情地驰骋,向全国广大读者公开传播烹调知识,从而让大家了解与熟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当代创新烹调技艺知识精华的科学内涵。《烹调知识》众多栏目所展现出形形色色烹调技艺与所选高质量的文稿,不愧有“饮食向导、厨房顾问、主妇良师、烹饪必读”的优秀刊物之誉。因为《烹调知识》恰巧是肩负起“没有围墙的烹饪艺术学院”职责的刊物,她以无声教授的身份出现,来满足广大读者在中国饮食文化领域中求知的兴趣,包罗万象,多彩多姿,其烹调知识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泛、时代气息之浓郁,情文并茂,百花争艳,实堪称烹饪刊物中的佼佼者。
2005年初推出的新颖别致的《烹调知识》显然比2003、2004年又跨上一个台阶。它所展示出的“烹调春天”,使读者从“卷首语”到“食客杂谈”等20多个栏目中看到了五彩缤纷、满园春色的景象,那琳琅满目的色香味器俱佳的种种名肴,那些精彩令人叹绝的烹调技艺,那篇篇富有文采、读来娓娓动听、令人着迷的美食趣话,让广大读者从中熟悉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精华的丰富知识性、科学性、技艺性,认识到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创新的必要性,从而使五彩缤纷的烹调知识精华更加广泛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立足于国内外烹调领域经济市场,繁荣发展中华饮食文化事业,造福于国人。应该指出懂得与掌握烹调艺术是人生一大艺术享受。
我们虽然与《烹调知识》只交往了4个寒暑,但是对它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4点:
1.综观当今社会上林林总总的刊物数以千计,但当你打开它时,发现错别字比比皆是,然而《烹调知识》却在编校过程中严格把关,很少出差错。我是长期从事办公室主任工作的,起草文稿中文字潦草惯了,我们那篇《酒色财气巧入诗》中,文字不长,竞因我文稿中字迹潦草之故,造成6个错字。我写了封信向编者、读者道歉,要求更正。不料原信照登,使读者一目了然,代为更正。这点使我们感动,近10年来我们还是头次遇到编者对读者如此负责的。
2.热情对待作者。毋庸讳言,由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不少人纷纷拜倒”赵公元帅”的脚下,“金钱主宰一切”的狂浪席卷了每个领域,从事创办报刊杂志的编辑人员当然亦受到一定影响。而《烹调知识》的编者则不然,我们认为以“大家风范”四字来誉称编者并不过分。坦率地说在全国报刊杂志稿酬普遍存在偏低的情况下,《烹调知识》的稿酬采取了中上,属于作者可以接受范围。在《烹调知识》上采用稿件,属于向广大读者传播烹调知识文化与技艺,给读者提供艺术享受与技艺借鉴,其功不可没。但它与推销、传授、出售烹调技艺绝活,那种“卖方与买方”有“本质”上的区别。据笔者从新闻出版局的友人处获知,作为刊物,采用稿件只能按《著作法》规定范围内支付相应稿酬,作为从事专业写作或自由撰稿者都应理解。应肯定一点《烹调知识》的编者是做了不少工作的,诸如寄采稿通知、样刊及稿酬都是比较及时,相比之下《烹调知识》做得较好。
3.《烹调知识》在选稿上大胆,敢于冲破禁区。拙作《冲破禁区话河豚》(见2003年第4期)发表后,深受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及大学教授、美食家、名厨们的赞赏。认为编者立足创新,敢字当头,选稿颇有“胆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影响。另外关于开辟“食话食说”或“美食趣话”等涉及传统饮食文化的栏目,有助于广大读者、名厨及食品商家理清思维,知道传统饮食文化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商家经营。如拙作《为夺帝位立下奇功的荆楚名肴——蟠龙菜传奇小史》(见2003年第8期)发表后,最近某专门从事生产“湖北钟祥特产”蟠龙菜的厂家见到此文,一对照,发现该厂生产蟠龙菜包装上“简介”(即广告词),谬误百出,落人笑柄。因此厂方决定收回投放市场上蟠龙菜产品,要修改“简介”(广告词),由此可见《烹调知识》这刊物的艺术魅力。其实这种例子还有,只是我们没有留心去发掘罢了。我们觉得这些栏目深受读者欢迎,“妙”在让读者在娓娓动听、饶有情趣的传统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烹调知识,这岂不是一箭双雕么!
4.“编读热线”的开辟,善于真诚地听取读者意见。从当前能见到的刊物中,唯《烹调知识》“独此一家”。从编辑部的《编读互动是办好刊物不竭的源泉》一文,到《优秀作者名单》的产生与公布(见2005年第2期),可见编者是以诚相见,用心之良苦。我们觉得《烹调知识》评选2003年~2004年优秀作者,虽然是“迟到的奖励”,但毕竟是奖励,是对作者成绩的肯定、鼓励与鞭策。古人云:“礼轻情意重”,是值得赞扬与肯定的。一个有知名度的优秀刊物,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有实力的作者群,才能保证其稿源永不枯竭,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编者与作者的友谊联系(诸如:“编读热线”、只言片语来信交往、电话联系等);另一方面坚持对优秀作者评选与奖励,仍应强调以荣誉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亦可视其采用稿件质量与数量分别将优秀作者评为一、二、三等奖,对其中特别优质文稿亦可评为优秀奖,鼓励作者多写优质文稿,提高刊物文化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巩固与发展作者群。愿编者、作者、读者同心协力,使《烹调知识》更上一层楼。
我们作为高级文秘工作者与半个“美食家”,虽然与《烹调知识》仅接触了4个寒暑,但大有“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之感,我们一家人及我们的朋友、同僚们都很喜爱《烹调知识》,争阅《烹调知识》,借鉴其中烹调技艺,从中受益匪浅。为此特撰此文,以表示对编者的真挚的谢意。祝愿《烹调知识》这所正在茁壮成长的中的“没有围墙的烹饪艺术学院”事业繁荣与发展,为更多读者所熟悉、所钟爱;让更多的学者、名家、美食家、名厨及烹调爱好者幸运地投身于没有围墙的“烹饪艺术学院”,从中尽情品味、享受五彩缤纷的烹调艺术。
回顾《烹调知识》创刊21年来,所走过的艰辛的创业历程,特别是从2002年下半年起,历经新老交替,由普通开本改为国际开本,自2003年起到2004年底,无论是刊物封面装帧设计、栏目的开辟、文稿的新思路、策划的新颖大胆,还是编校、发行的严肃认真,都紧密地追随着改革开放与21世纪新时代的步伐,将《烹调知识》办得如此有声有色,这显然是与编者、作者辛勤耕耘、广大读者的青睐分不开的。从2005年初春起,《烹调知识》加强了编者的阵容。仅从第1、2期推出新颖风貌来看,封面设计是独具匠心的,给广大读者一种新的喜悦,有独创一招的感受。我们有些大学里教书的友人、学者及同僚们见到后无不夸赞编者立意创新。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具有数千年的悠久历史,从宫廷深院,流传到民间,经过无数高手、名家不断总结与创新,终于在中国烹调史上形成了系列的具有种种特色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这是前人的智慧与创新的结晶。特别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全国各地纷纷推出讲究营养价值、具有传统技艺、富有色香味形器等的诗情画意的大众美食佳肴,给人们带来了精神上与口福上的艺术享受。通过学者、名家、名厨及烹调爱好者等作者群,运用生花妙笔在《烹调知识》这块园地尽情地驰骋,向全国广大读者公开传播烹调知识,从而让大家了解与熟悉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当代创新烹调技艺知识精华的科学内涵。《烹调知识》众多栏目所展现出形形色色烹调技艺与所选高质量的文稿,不愧有“饮食向导、厨房顾问、主妇良师、烹饪必读”的优秀刊物之誉。因为《烹调知识》恰巧是肩负起“没有围墙的烹饪艺术学院”职责的刊物,她以无声教授的身份出现,来满足广大读者在中国饮食文化领域中求知的兴趣,包罗万象,多彩多姿,其烹调知识之丰富、涉及面之广泛、时代气息之浓郁,情文并茂,百花争艳,实堪称烹饪刊物中的佼佼者。
2005年初推出的新颖别致的《烹调知识》显然比2003、2004年又跨上一个台阶。它所展示出的“烹调春天”,使读者从“卷首语”到“食客杂谈”等20多个栏目中看到了五彩缤纷、满园春色的景象,那琳琅满目的色香味器俱佳的种种名肴,那些精彩令人叹绝的烹调技艺,那篇篇富有文采、读来娓娓动听、令人着迷的美食趣话,让广大读者从中熟悉了解中国饮食文化精华的丰富知识性、科学性、技艺性,认识到对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继承、发扬与创新的必要性,从而使五彩缤纷的烹调知识精华更加广泛地服务于现代社会,立足于国内外烹调领域经济市场,繁荣发展中华饮食文化事业,造福于国人。应该指出懂得与掌握烹调艺术是人生一大艺术享受。
我们虽然与《烹调知识》只交往了4个寒暑,但是对它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4点:
1.综观当今社会上林林总总的刊物数以千计,但当你打开它时,发现错别字比比皆是,然而《烹调知识》却在编校过程中严格把关,很少出差错。我是长期从事办公室主任工作的,起草文稿中文字潦草惯了,我们那篇《酒色财气巧入诗》中,文字不长,竞因我文稿中字迹潦草之故,造成6个错字。我写了封信向编者、读者道歉,要求更正。不料原信照登,使读者一目了然,代为更正。这点使我们感动,近10年来我们还是头次遇到编者对读者如此负责的。
2.热情对待作者。毋庸讳言,由于进入市场经济时代,不少人纷纷拜倒”赵公元帅”的脚下,“金钱主宰一切”的狂浪席卷了每个领域,从事创办报刊杂志的编辑人员当然亦受到一定影响。而《烹调知识》的编者则不然,我们认为以“大家风范”四字来誉称编者并不过分。坦率地说在全国报刊杂志稿酬普遍存在偏低的情况下,《烹调知识》的稿酬采取了中上,属于作者可以接受范围。在《烹调知识》上采用稿件,属于向广大读者传播烹调知识文化与技艺,给读者提供艺术享受与技艺借鉴,其功不可没。但它与推销、传授、出售烹调技艺绝活,那种“卖方与买方”有“本质”上的区别。据笔者从新闻出版局的友人处获知,作为刊物,采用稿件只能按《著作法》规定范围内支付相应稿酬,作为从事专业写作或自由撰稿者都应理解。应肯定一点《烹调知识》的编者是做了不少工作的,诸如寄采稿通知、样刊及稿酬都是比较及时,相比之下《烹调知识》做得较好。
3.《烹调知识》在选稿上大胆,敢于冲破禁区。拙作《冲破禁区话河豚》(见2003年第4期)发表后,深受中科院武汉水生物研究所的专家及大学教授、美食家、名厨们的赞赏。认为编者立足创新,敢字当头,选稿颇有“胆识”,在社会上产生了强烈影响。另外关于开辟“食话食说”或“美食趣话”等涉及传统饮食文化的栏目,有助于广大读者、名厨及食品商家理清思维,知道传统饮食文化的来龙去脉,有助于商家经营。如拙作《为夺帝位立下奇功的荆楚名肴——蟠龙菜传奇小史》(见2003年第8期)发表后,最近某专门从事生产“湖北钟祥特产”蟠龙菜的厂家见到此文,一对照,发现该厂生产蟠龙菜包装上“简介”(即广告词),谬误百出,落人笑柄。因此厂方决定收回投放市场上蟠龙菜产品,要修改“简介”(广告词),由此可见《烹调知识》这刊物的艺术魅力。其实这种例子还有,只是我们没有留心去发掘罢了。我们觉得这些栏目深受读者欢迎,“妙”在让读者在娓娓动听、饶有情趣的传统饮食文化与烹调技艺中受到熏陶,潜移默化地掌握了烹调知识,这岂不是一箭双雕么!
4.“编读热线”的开辟,善于真诚地听取读者意见。从当前能见到的刊物中,唯《烹调知识》“独此一家”。从编辑部的《编读互动是办好刊物不竭的源泉》一文,到《优秀作者名单》的产生与公布(见2005年第2期),可见编者是以诚相见,用心之良苦。我们觉得《烹调知识》评选2003年~2004年优秀作者,虽然是“迟到的奖励”,但毕竟是奖励,是对作者成绩的肯定、鼓励与鞭策。古人云:“礼轻情意重”,是值得赞扬与肯定的。一个有知名度的优秀刊物,必须拥有相当数量的、有实力的作者群,才能保证其稿源永不枯竭,这就需要:一方面加强编者与作者的友谊联系(诸如:“编读热线”、只言片语来信交往、电话联系等);另一方面坚持对优秀作者评选与奖励,仍应强调以荣誉为主,物质奖励为辅,亦可视其采用稿件质量与数量分别将优秀作者评为一、二、三等奖,对其中特别优质文稿亦可评为优秀奖,鼓励作者多写优质文稿,提高刊物文化素质,这些都有利于巩固与发展作者群。愿编者、作者、读者同心协力,使《烹调知识》更上一层楼。
我们作为高级文秘工作者与半个“美食家”,虽然与《烹调知识》仅接触了4个寒暑,但大有“一见钟情”、“相见恨晚”之感,我们一家人及我们的朋友、同僚们都很喜爱《烹调知识》,争阅《烹调知识》,借鉴其中烹调技艺,从中受益匪浅。为此特撰此文,以表示对编者的真挚的谢意。祝愿《烹调知识》这所正在茁壮成长的中的“没有围墙的烹饪艺术学院”事业繁荣与发展,为更多读者所熟悉、所钟爱;让更多的学者、名家、美食家、名厨及烹调爱好者幸运地投身于没有围墙的“烹饪艺术学院”,从中尽情品味、享受五彩缤纷的烹调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