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前,大多数中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由于家庭和社会的原因,中学生普遍都存在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易激怒,失败承受能力低,不爱学习,甚至厌学,与人交往以自我为中心,早熟等现象,为了使下一代更健康地成长,教师和家长应重视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注重学生素质的培养。
一、首先,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家庭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家庭中素质教育的特征以及如何进行实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对社会上种类繁多并日趋白热化的“状元热”、“家教热”、“补课热”、“培训班”等家长是积极的支持者。表现出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盲目和无奈。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是许多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凭着自己良好的愿望,根据他们孩童时代的感受或眼下大家所热衷的“教育模式”,一厢情愿而自以为是地指导孩子做这干哪,不了解社会压力和家庭背景变化对孩子个性产生的影响,不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而陷入家庭教育的的误区。许多家长重学习轻个性;重学习结果,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忽视孩子的德育。家长们把学习成绩作为对子女要求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等则很少关注,使得孩子无从得到心理调适的方法,只好将矛盾、苦恼及困惑压抑在心里,受其煎熬,以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在班上的名次,轻视对学习活动的指导。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不断的灌输。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使得孩子所具备的创新潜能未能得以充分挖掘。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要有礼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诚信、友爱、尊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基于上述原因,家庭教育方面应注意以下两点的培养: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可以使孩子自觉地、主动地寻求获取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那么作为家长应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独立完成作业。定期、定量、定事设置练习,布置作业等都是在养成教育方面经常运用的具体措施。在此过程中,要让孩子懂得良好行为的养成来自于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感情,来自于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来自于自我忍耐、自我调节。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逐步强化了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了自我能力,加速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是一种艰苦的事,即使是聪明孩子,想不费力气便取得好成绩,那也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太阳”,缺乏艰苦和独立生活的锻炼。家长平时应注重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该让孩子做的事一定要让他做,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正是磨炼其意志的绝好机会。家长应抓住机会,鼓励孩子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无论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艰难曲折,他都能经受得住考验。
(二)培养孩子快乐、乐观的性格
快乐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善待生命的精神境界。人都期望、追求快乐,愿一生与快乐为伴,性格快乐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遭遇挫折时,就不会灰心丧气,而始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快乐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怎样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营造一片恬静的绿洲?性格快乐,就能让孩子换个角度面对生活,自觉避开沮丧消极情绪的困扰,机敏地实现情绪上“多云到晴”的转换。快乐使人精神振奋。才能与睿智得以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孩子的性格最具有可塑性,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期。
二、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
(一)应该为学习中学生开设心理知识课
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优化心理环境
营造宽松的学校氛围,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开展公平的竞争。
(三)优化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是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产生偏异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老师要(1)学会倾听;(2)巧设情境,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3)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
一、首先,家庭教育不可忽视
家庭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孩子学习能力的培养、性格的塑造、道德品质的形成等方面,家庭中的素质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家庭中素质教育的特征以及如何进行实践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意义。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对子女的教育倾注了全部的热情和智慧,对社会上种类繁多并日趋白热化的“状元热”、“家教热”、“补课热”、“培训班”等家长是积极的支持者。表现出为人父母者望子成龙的殷切期望,同时也反映了人们面对激烈竞争的社会在子女教育问题上的盲目和无奈。升入一流的学校,拿到更高的文凭,是许多家庭教育共同的追求与目标。
教育孩子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许多家长由于自身素质的影响,凭着自己良好的愿望,根据他们孩童时代的感受或眼下大家所热衷的“教育模式”,一厢情愿而自以为是地指导孩子做这干哪,不了解社会压力和家庭背景变化对孩子个性产生的影响,不遵循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因势利导,而陷入家庭教育的的误区。许多家长重学习轻个性;重学习结果,忽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忽视孩子的德育。家长们把学习成绩作为对子女要求的唯一标准。对孩子的心理、情感、个性等则很少关注,使得孩子无从得到心理调适的方法,只好将矛盾、苦恼及困惑压抑在心里,受其煎熬,以至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严重的已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许多家长注重的是孩子的学习分数,在班上的名次,轻视对学习活动的指导。认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没有快乐可言,要使其努力学习必须不断施加压力,不断的灌输。这一教育理念导致普遍的教育高压,导致对孩子心理需要的普遍忽视,学习过程成了一个“苦其心智”的过程,使得孩子所具备的创新潜能未能得以充分挖掘。在道德教育上,多数家长主要是教育孩子对父母要有孝心,对人要有礼貌,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为人做事做到“不吃亏”,局限于对孩子的保护性上。而在诚信、友爱、尊重、责任心等方面的教育严重不足。以至于一些孩子对是非混淆不清,对人,对事缺乏责任感。基于上述原因,家庭教育方面应注意以下两点的培养:
(一)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孩子的坚强意志
良好的学习习惯指的是在学习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它可以使孩子自觉地、主动地寻求获取知识,同时,还有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和综合能力的全面培养。那么作为家长应让孩子学会独立思考、独立阅读、独立完成作业。定期、定量、定事设置练习,布置作业等都是在养成教育方面经常运用的具体措施。在此过程中,要让孩子懂得良好行为的养成来自于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感情,来自于勤奋刻苦、持之以恒、来自于自我忍耐、自我调节。在这样的引导下,孩子逐步强化了自我教育的意识,提高了自我能力,加速了良好习惯的养成。学习是一种艰苦的事,即使是聪明孩子,想不费力气便取得好成绩,那也是不可能的。何况现在大多是独生子女,从小就是家中的“小太阳”,缺乏艰苦和独立生活的锻炼。家长平时应注重锻炼孩子的坚强意志,该让孩子做的事一定要让他做,孩子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正是磨炼其意志的绝好机会。家长应抓住机会,鼓励孩子顽强拼搏,用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如果孩子从小就培养成一种良好的意志品质,那么,无论今后在学习、工作、生活上遇到什么艰难曲折,他都能经受得住考验。
(二)培养孩子快乐、乐观的性格
快乐是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是一种善待生命的精神境界。人都期望、追求快乐,愿一生与快乐为伴,性格快乐就会热爱生活、热爱学习。遭遇挫折时,就不会灰心丧气,而始终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快乐是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怎样在孩子的心灵深处营造一片恬静的绿洲?性格快乐,就能让孩子换个角度面对生活,自觉避开沮丧消极情绪的困扰,机敏地实现情绪上“多云到晴”的转换。快乐使人精神振奋。才能与睿智得以充分发挥,最大限度地实现目标。孩子的性格最具有可塑性,是“塑造”性格的关键期。
二、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
(一)应该为学习中学生开设心理知识课
心理学知识对学习大有益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自身的认识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中学生学习了心理学的知识以后,能按心理学规律去学习,学习成绩就会有较大的提高。比如:学习了记忆的规律,就可以解决上课不专心,开小差的问题;学习了思维规律,就可以解决记不住,记不牢以及死记硬背的问题;学习了有意注意的规律就可以使思维开阔、更敏锐、更富有创造性,还可以调节考前情绪,消除紧张,轻松上考场。心理学知识还可以解答中学生在思想上和生活上的一些疑难问题,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达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完善。
(二)优化心理环境
营造宽松的学校氛围,建立友好的交往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和同学之间的关系,开展公平的竞争。
(三)优化心理疏导
所谓心理疏导,是有计划地协助学生发展健全的个性,防止产生偏异心理的一种教育过程。心理疏导的目标是指导学生形成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使其健康发展,老师要(1)学会倾听;(2)巧设情境,在教育中,可巧妙地创设情境,如设置难题、制造挫折等,使学生在达到目标的过程中,既不是望而生畏、束手无策,也不是一帆风顺、轻而易举,而是需付出一定的努力,克服一定的困难后才能取得,以增强自己的心理承受能力,懂得如何迎接困难的挑战,以适应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3)注重心理辅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发展的重要年龄阶段。要从未成熟儿童期向逐渐成熟化的青春期交替转换过程中,会产生种种矛盾的心理,因此,很需要心理辅导老师,帮助他们顺利安全渡过青春发育期,并把这一时期转化为学习的“最佳期”,人生的“黄金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