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上课专心听讲,勤记笔记,课后认真完成作业,再加上不断地复习,就能使学习成绩有所提高。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完全对的。叶圣陶先生曾说:“练习阅读的重要阶段是预习。”可见预习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也就是说,老师在上课之前,学生先得自己学一下课文,在预习中运用已经获得的知识以及已掌握的方法主动解决自己能解决的问题,然后再把不懂的记下来,等到上课时跟老师和同学一起交流、讨论。这样,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而且对提升小学语文课堂的质量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于预习,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一、预习有什么益处
(一)巩固已学的知识,消除听课中的“拦路虎”
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学习新知识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旧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查遗补漏,让遗忘的知识不再成为听课中的“拦路虎”,对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预习时,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在预习过程中自己弄懂、掌握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预习过程中形成的不恰当的理解,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后可以得到纠正。对于预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在课堂上经老师深刻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轻松自如,印象也会深刻很多。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堂上,很多学生只能充当老师的“录音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对老师的依赖性,学习缺乏主动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没有大致的了解,所以上课时只能让老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预习就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之一。在充分预习之后,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课时能沿着老师的思路创造性地思考,从过去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听课,上课时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听课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经过长期的坚持,在课堂上体验到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为语文学习提供帮手
从蜜蜂采花酿蜜中我们知道:只有采过许多花,蜜蜂才能酿出蜜来。语文的学习同样如此,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只有不断地收集资料,增加阅读量,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终生有益。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其实古代的大教育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就告诉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由源头活水来。”学生在预习中慢慢地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也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帮手。学生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
综上所述,课前充分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二、怎样才能做好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工作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平时,许多学生一听说要预习,就把课文看一遍了事,他们认为这就是预习。试问,这算不算预习呢?我想,这仅仅是预习的一个步骤,还远远不够。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算充分的预习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要素。
1.读一读
预习时,教师得要求学生多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字、词、句,特别是多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如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边音等);然后把生字带到句子中去读,通过反复朗读来记住生字的字音;最后再读一遍课文,做到读通顺、读准确,了解课文的大意。
2.查一查
凡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和词语都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了解它们的意思,告诉学生理解生字词时,有的可以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有的可以借助图画理解,但更多的还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词典去理解。学生在与字典、词典对话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词汇量,还养成了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让字典成为他们“无声的老师”。
在预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能解决的自己先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发挥工具书和网络的作用,通过这些途径解决自己的疑惑。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即使以后没有老师教,自己也学会学习了。这样学的知识更牢,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3.划一划
当然在预习时还有一些问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还不能解决的,这时候老师要告诉学生把有困惑的地方划下来,做上记号,等到课堂上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新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4.记一记
我所说的“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记忆生字,二是做好笔记。
(1)记忆生字。记住生字的字形,是学习生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来记生字的字形。让学生比一比生字与学过的熟字之间的异同,抓住它们的不同点去识记。
(2)做好笔记。在前面读课文、查资料、划疑难问题的环节中,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在读书时的重要性。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在书上做标记、眉批等,还让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在本上专设“新词栏”、“重难点”等,为更好地听课做充足的准备。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预习工作的推动力
学生的预习工作是否能循序渐进的开展,有一点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基本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不断夯实基础,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同时,基础知识在预习中易掌握,学生理解起来不费力,接受速度快,也容易得到老师的肯定,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把自己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同交流。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问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把握提问的方向,避免低水平的提问,明白提问时应提一些难点和重点性的问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后,在独立预习时就会从自己需要的角度出发,饶有兴趣地去观察、比较、分析与综合,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中不断推动课前预习,学生的阅读质量会有深层次的提高。
预习课文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前奏曲”,这一段“前奏曲”如果演奏得深刻、响亮、深入人心,那么后面的“进行曲”将会更引人入胜。我们要重视预习工作,让预习做默默无闻的奠基石。充分预习,一定会给教学质量的提升助一臂之力。
(责编 莫彩凤)
关于预习,笔者作了一些思考。
一、预习有什么益处
(一)巩固已学的知识,消除听课中的“拦路虎”
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学习新知识必须建立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通过预习,学生可以发现自己在旧知识上的薄弱环节,查遗补漏,让遗忘的知识不再成为听课中的“拦路虎”,对顺利地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有很大的帮助。预习时,学生可以独立思考问题,在预习过程中自己弄懂、掌握的知识也不容易忘记。预习过程中形成的不恰当的理解,在课堂上听老师讲解后可以得到纠正。对于预习中没有弄懂的问题,在课堂上经老师深刻的讲解,学生理解起来也轻松自如,印象也会深刻很多。
(二)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课堂上,很多学生只能充当老师的“录音机”,老师说什么就是什么,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对老师的依赖性,学习缺乏主动性。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教学,我发现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教师没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因为学生对课堂内容没有大致的了解,所以上课时只能让老师牵着自己的鼻子走。要想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预习就是一种较好的途径之一。在充分预习之后,学生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上课时能沿着老师的思路创造性地思考,从过去的被动听课转变为主动听课,上课时态度积极,注意力集中,听课效率得到了大大的提高。经过长期的坚持,在课堂上体验到一次次成功的喜悦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的能力,为语文学习提供帮手
从蜜蜂采花酿蜜中我们知道:只有采过许多花,蜜蜂才能酿出蜜来。语文的学习同样如此,学生在预习过程中可以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只有不断地收集资料,增加阅读量,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的学习终生有益。收集资料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增强记忆,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便利。其实古代的大教育家朱熹在《观书有感》中就告诉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由源头活水来。”学生在预习中慢慢地养成勤于收集资料的好习惯,也为语文的学习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帮手。学生知道语文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都可以学习语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大语文”观念。
综上所述,课前充分预习对提高课堂效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二、怎样才能做好语文学科的课前预习工作
(一)教给学生正确的预习方法
平时,许多学生一听说要预习,就把课文看一遍了事,他们认为这就是预习。试问,这算不算预习呢?我想,这仅仅是预习的一个步骤,还远远不够。那么到底怎样才能算充分的预习呢?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点要素。
1.读一读
预习时,教师得要求学生多读课文。首先让学生借助拼音反复读字、词、句,特别是多读容易读错的字音(如平舌音、翘舌音、前鼻音、后鼻音、边音等);然后把生字带到句子中去读,通过反复朗读来记住生字的字音;最后再读一遍课文,做到读通顺、读准确,了解课文的大意。
2.查一查
凡是要求学生掌握的生字和词语都要求学生在预习时了解它们的意思,告诉学生理解生字词时,有的可以结合课文的具体语境理解,有的可以借助图画理解,但更多的还要求学生借助字典、词典去理解。学生在与字典、词典对话的过程中,不仅丰富了词汇量,还养成了勤查字典的好习惯,让字典成为他们“无声的老师”。
在预习过程中,对课文内容有不理解的地方,学生能解决的自己先解决,在解决问题时发挥工具书和网络的作用,通过这些途径解决自己的疑惑。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这种能力,即使以后没有老师教,自己也学会学习了。这样学的知识更牢,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3.划一划
当然在预习时还有一些问题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还不能解决的,这时候老师要告诉学生把有困惑的地方划下来,做上记号,等到课堂上跟老师、同学一起学习讨论。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在不断探索中获得新知,最大限度地发挥了合作学习的作用。
4.记一记
我所说的“记”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记忆生字,二是做好笔记。
(1)记忆生字。记住生字的字形,是学习生字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除了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比较来记生字的字形。让学生比一比生字与学过的熟字之间的异同,抓住它们的不同点去识记。
(2)做好笔记。在前面读课文、查资料、划疑难问题的环节中,教师一定要要求学生做好笔记。古人有“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说法,强调的就是动笔在读书时的重要性。我要求学生在预习时在书上做标记、眉批等,还让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在本上专设“新词栏”、“重难点”等,为更好地听课做充足的准备。
(二)让课堂成为学生预习工作的推动力
学生的预习工作是否能循序渐进的开展,有一点非常关键的因素是教师在课堂上是否检查学生预习的情况。
在课堂上,教师要重视对学生基本知识掌握程度的检查。基本知识是学生学习的基础,只有不断夯实基础,学生才能在语文学习中不断进步。同时,基础知识在预习中易掌握,学生理解起来不费力,接受速度快,也容易得到老师的肯定,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着相当大的作用。
在课堂上,教师要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把自己有疑惑的地方提出来,与同学、老师共同交流。课堂中,在教师的引导下提问有利于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把握提问的方向,避免低水平的提问,明白提问时应提一些难点和重点性的问题。学生掌握了一定的预习方法后,在独立预习时就会从自己需要的角度出发,饶有兴趣地去观察、比较、分析与综合,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问题。这样在课堂中不断推动课前预习,学生的阅读质量会有深层次的提高。
预习课文是学习一篇课文的“前奏曲”,这一段“前奏曲”如果演奏得深刻、响亮、深入人心,那么后面的“进行曲”将会更引人入胜。我们要重视预习工作,让预习做默默无闻的奠基石。充分预习,一定会给教学质量的提升助一臂之力。
(责编 莫彩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