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与信息化技术的发展,高校档案工作应逐步科技化。从目前我国高校档案工作的现状入手,分析高校档案管理规范化的重要意义,并对高校档案工作在科技、体制、思想意识方面的创新提出了有效措施。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一、知识经济环境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向纵深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作为记载着人类工作过程的档案工作在这样的时代,也面临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不小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就让档案的种类、数量开始急剧增加,档案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方式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也直接导致了新的分级分类标准开始出现和产生。例如,一项国家级的科学奖励成果,其研究报告或论文可能只有十几页或几十页,而形成的档案,从研究方案、方案论证直至其鉴定文件可能达到几十乃至几百份文件。同时,也对档案室的职能产生影响。在传统的档案工作环境下,档案室可能是实体档案的保管仓库,但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档案工作除了需要就档案实体本身实现管理活动之外,更需要通过网络、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传输。因此,档案室必然就不必然是一个个实体档案的保管仓库,更需要赋予其新的功能,例如:输入与存贮档案信息、信息交流、高级检索以及信息的服务等等功能,最终实现档案室的存贮、输入、输出、服务集于一身的信息控制和服务功能。
二、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队伍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偏行政性,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经验并不高,没有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对信息化档案管理更是一竅不通,在知识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更是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要求。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他们认识不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相对缺乏,减慢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管理科技化较低,网络化建设不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完善了相关档案管理系统,将档案管理网络化,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准确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高校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网络化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风险,例如,黑客攻击网络系统,就会导致资料丢失等现象。由于资金问题,许多高校不愿购买安全系数高的档案管理系统,导致网络管理系统建立不够完善。
三、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完善教学管理工作。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工作等一系列的工作内容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基层教学的管理与改革,教育者可以依据档案系统中的教学资料,结合当今教育特点总结出新的教学技巧,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完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在以往的档案记录中,记载了前期的教育管理内容,优势与劣势并存,教育管理者可以借助负面教材纠正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错误,不断完善,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思路与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二)为教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基础性的学生档案记录了学生的详细信息,如家庭情况、德育水平以及学习成绩等等,这些信息为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持;教师档案中记录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内容,对于学校考察教师教学能力也有数据支持。当然教学档案对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借鉴教学档案中的记录,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情况,完善教学方法。
四、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探索
(一)科技创新: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引进专业的网络化管理人才,实现档案管理与网络管理相统一,积极开展档案管理网络化工作,早日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化。为方便利用传输和联网,将一些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文件,以机读目录、光盘、多媒体技术等逐渐取代手工操作的同录、卡片。通过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密集存贮和快速检索功能,同时,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的网上服务,我们应抓住机遇,有计划、分步骤地步人高校校园网、国家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等计算机网络.接待网上的来访者。这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也尼满足知识经济对档案信息需求的必然措施。
(二)体制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档案管理制度。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制度的约束。知识经济环境下,我们应该大力强化档案信息的开发功能,将实体档案管理和信息的开发两个方面放在同一高度。对于档案工作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新形势,要有相关的信息开发办法;,必须打破以上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发挥整体优势,实行资源共享。
(三)思想意识创新:引进专业性较强的人才。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档案工作面临了知识经济的新环境,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要遵循其客观规律,另外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新环境下的新观念。首先要有自我发展的新观念,其次要有资源共享的观念,也还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夏晴.高校档案的系统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卢清富.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
关键词:知识经济;高校;档案管理;工作创新
一、知识经济环境对高校档案工作的影响
随着全球化进程日益向纵深推进,知识经济时代已经悄然来临。作为记载着人类工作过程的档案工作在这样的时代,也面临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不小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也就让档案的种类、数量开始急剧增加,档案的载体形式和记录方式将会发生较大的变化。这也直接导致了新的分级分类标准开始出现和产生。例如,一项国家级的科学奖励成果,其研究报告或论文可能只有十几页或几十页,而形成的档案,从研究方案、方案论证直至其鉴定文件可能达到几十乃至几百份文件。同时,也对档案室的职能产生影响。在传统的档案工作环境下,档案室可能是实体档案的保管仓库,但是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档案工作除了需要就档案实体本身实现管理活动之外,更需要通过网络、计算机等现代科技手段对档案信息进行搜集、整理和传输。因此,档案室必然就不必然是一个个实体档案的保管仓库,更需要赋予其新的功能,例如:输入与存贮档案信息、信息交流、高级检索以及信息的服务等等功能,最终实现档案室的存贮、输入、输出、服务集于一身的信息控制和服务功能。
二、我国高校档案管理的现状
(一)高校档案管理人员素质不高,管理队伍不健全。目前,我国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偏行政性,是一项服务性的工作,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管理经验并不高,没有档案管理专业技能,对信息化档案管理更是一竅不通,在知识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更是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的档案管理要求。由于档案管理人员素质水平不高,他们认识不到档案管理的重要性,职业道德相对缺乏,减慢了档案管理工作的发展。
(二)高校档案管理科技化较低,网络化建设不完善。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大部分高校完善了相关档案管理系统,将档案管理网络化,提高了档案管理的准确性以及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但是,在高校的档案管理过程中,网络化管理也存在着一些风险,例如,黑客攻击网络系统,就会导致资料丢失等现象。由于资金问题,许多高校不愿购买安全系数高的档案管理系统,导致网络管理系统建立不够完善。
三、高校档案管理的重要性
(一)有助于完善教学管理工作。高校教学档案是教学管理工作等一系列的工作内容的基础性工作,有利于基层教学的管理与改革,教育者可以依据档案系统中的教学资料,结合当今教育特点总结出新的教学技巧,不断完善教学方法,有针对性的完善教学内容,从而提升教学水平。在以往的档案记录中,记载了前期的教育管理内容,优势与劣势并存,教育管理者可以借助负面教材纠正教育管理过程中的错误,不断完善,探索出一套适合新形势下的教育思路与方法,最终实现教学目的。
(二)为教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基础性的学生档案记录了学生的详细信息,如家庭情况、德育水平以及学习成绩等等,这些信息为学校全面了解学生的综合情况提供了数据支持;教师档案中记录了教师的教学方法、教学能力等内容,对于学校考察教师教学能力也有数据支持。当然教学档案对教师的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可以借鉴教学档案中的记录,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以及学生情况,完善教学方法。
四、高校档案工作的创新探索
(一)科技创新:实现档案管理网络化。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引进专业的网络化管理人才,实现档案管理与网络管理相统一,积极开展档案管理网络化工作,早日实现高校档案管理工作网络化。为方便利用传输和联网,将一些纸质档案转换为电子文件,以机读目录、光盘、多媒体技术等逐渐取代手工操作的同录、卡片。通过建立档案信息数据库,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密集存贮和快速检索功能,同时,为了更好地为用户提供档案信息的网上服务,我们应抓住机遇,有计划、分步骤地步人高校校园网、国家教育科研网、国际互联网等计算机网络.接待网上的来访者。这是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共享的有效途径,也尼满足知识经济对档案信息需求的必然措施。
(二)体制创新: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档案管理制度。俗话说的好“无规矩不成方圆”,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同样需要制度的约束。知识经济环境下,我们应该大力强化档案信息的开发功能,将实体档案管理和信息的开发两个方面放在同一高度。对于档案工作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所面临的新形势,要有相关的信息开发办法;,必须打破以上部门各自为政的局面,建立一个完整的社会信息系统,发挥整体优势,实行资源共享。
(三)思想意识创新:引进专业性较强的人才。新技术的发展使得档案工作面临了知识经济的新环境,高校的档案管理工作一方面要遵循其客观规律,另外一方面也要与时俱进、解放思想,树立新环境下的新观念。首先要有自我发展的新观念,其次要有资源共享的观念,也还要有开拓创新的意识。
参考文献:
[1] 夏晴.高校档案的系统管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 卢清富.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档案管理工作水平[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