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汉代百戏内容丰富。舞蹈与杂技等各种表演艺术形式长期处于同台共演、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状态中。杂技对舞蹈的表演技巧、表演形式、表演风格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关键词:汉代;百戏;杂技;舞蹈;关系
汉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疆域拓展,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强,外交往活动频繁。各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创造了百戏繁盛的文化艺术发展盛况。
一、汉代百戲发展盛况空前
汉代表演艺术有“雅乐”和“散乐”之分。散乐又称俗乐,是民间的歌舞,与民间风俗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大多生动活泼。散乐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所以又称“百戏”,是杂技、竞技、武术、舞蹈、音乐和游戏娱乐项目的总称。
首先,汉代百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文献资料和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都可以看到百戏演出的场面。汉代百戏的主要内容有:找鼎、寻橦、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及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这些节目在张衡的《西京赋》里有详细的描写和叙述:“临迥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冲狭蔫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华岳峨峨,冈峦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复陆重阁,转石成雷。礔砺激而增响,磅礚象乎天威。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欻从背见。熊虎升而拿攫,猿狖超而高援。怪兽陆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海鳞变而成龙,状婉婉以蝹蝹。舍利飏飏,化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蟾蜍与龟,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侲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挂,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橦末之技,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这段描写铺陈了当时百戏表演的十余种节目,各种表演形式揉合在一起,中间还穿插着景色的变化和音响效果,构成了一副完整的、富有层次的百戏大串演。
其次,汉代百戏演出规模庞大。汉乐府队伍庞大,最多时曾达800多人,这其中有六分之一强的“师学”(即学徒),这样大规模培养乐舞学徒,是为了适应当时对乐舞人员的大量需要,也是因为专业技巧的提高,需要专门训练。这种制度对舞蹈技巧的传承和积累,传统舞蹈节目的保留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汉代百戏中杂技类节目较多的是在广场演出,声势规模都很浩大。从汉代保留下来的大量石刻看,百戏在室内演出者不多,绝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这是因为古代“以巨为美,以众为观”,角抵百戏规模巨大,人数众多,兼有驰马、高竿节目,利用广场表演最为适宜。
再次,与西域文化逐渐交融。汉代中外各族乐舞的交流,比较突出的成就是西域乐舞的传入。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各族的乐舞节目有的经由官方,有的从民间陆续传至中原地区,一些优秀节目很快被中原艺人吸收,融入中国舞蹈杂技的传统节目之中,使表演更加精彩丰满。山东济宁古亢父城汉画像石上有一幅乐舞杂技图,表演的舞轮、跳丸、跳剑、投掷、鼓舞等技艺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可见,西域乐舞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原汉族地区的传统乐舞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汉代百戏繁盛对传统舞蹈的影响
从汉代百戏表演盛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西汉时期开始舞蹈与杂技等各种表演艺术形式长期处于同台共演、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状态中。这种揉合也使杂技在舞蹈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首先,对表演技巧的影响。舞蹈的美感主要来自于对人的情感的抒发和对人的形体姿态的展示,舞蹈表演更注重与音乐配合的韵律感,也注重服饰与舞蹈内容的统一,从内容到形式都给观众以优美的艺术熏陶和感染;而杂技更注重的是技巧和功能的展示,其艺术特征具有惊险、高难、精巧、魔幻等审美特征。二者虽然都具有审美效果,但是它们所要达到的审美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舞蹈借鉴杂技中身体技巧的展示,目的是以技巧显示人体的自然之美,这种展示是必须为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服务的,同时还必须与音乐、服装、舞台背景等多种艺术元素相配合,注重的是一种整体的协调与美感。为了使舞蹈表演具有更好的舞台效果,许多杂技中的特技动作,如折腰、倒立、旋转、腾跳、翻滚等难度较高的技巧,都被借鉴到舞蹈中来并发展成舞蹈的语言,提高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增强了舞蹈艺术的抒情手段,扩大了身体动作的表现力,使舞蹈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其次,对表演形式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舞蹈与杂技在“舞”与“杂”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上也不断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很多传统舞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杂技的影子。舞蹈常常会借助杂技的丰富性增添自身的表现力和表演效果。例如,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巾舞》,就是借助“巾”来进行表演。当时的“巾”很像现在《长绸舞》中所用的长绸。舞蹈中,利用飘逸的长绸带、盘、鼓、刀、剑等道具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和观赏性,这就融合了杂技中对人体和物体功能的利用,来提升舞蹈的表现力,并且对之后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对表演风格的影响。舞蹈作为形体艺术,往往十分重视动作的连贯性以及形体变化与音乐节奏的配合,而杂技则追求技艺奇、难、巧的表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则会产生富于变化的多种艺术风格。由于借助道具的不同,在表演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例如,《巾舞》、《七盘舞》之类以长袖、长绸为道具,其风格便倾向于细致柔美;手执武器的《剑舞》、《刀舞》等其风格则属于刚劲雄浑;手执乐器的《铎舞》、《革卑舞》等则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再加上当时的歌舞节目常常和百戏同台演出,歌舞、杂技、幻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结合,共同营造出繁复多变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汉代“百戏”对舞蹈的影响分析,使我们能够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把握舞蹈与杂技的关系演变,汉代杂技艺术以其多样的表演形式、表演道具、表演技巧、生活气息带给舞蹈更加多彩的表现形式,更加高超的表演技巧,并使其更具民族特色。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作为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来说,都不能排斥这种融合,应探究舞蹈发展和创作的时代特征,为当代舞蹈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借鉴和依据。
作者简介:
李蕙彤(1988.06~),女,,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大连杂技团演员。
关键词:汉代;百戏;杂技;舞蹈;关系
汉代,国家统一,经济繁荣,社会稳定,疆域拓展,民族之间的交流融合进一步加强,外交往活动频繁。各种艺术形式相互融合、共同发展,创造了百戏繁盛的文化艺术发展盛况。
一、汉代百戲发展盛况空前
汉代表演艺术有“雅乐”和“散乐”之分。散乐又称俗乐,是民间的歌舞,与民间风俗和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大多生动活泼。散乐的形式和内容丰富多样,所以又称“百戏”,是杂技、竞技、武术、舞蹈、音乐和游戏娱乐项目的总称。
首先,汉代百戏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在文献资料和出土的汉代画像石中都可以看到百戏演出的场面。汉代百戏的主要内容有:找鼎、寻橦、吞刀、吐火等各种杂技幻术,装扮人物的乐舞,装扮动物的“鱼龙曼延”及带有简单故事的“东海黄公”等。这些节目在张衡的《西京赋》里有详细的描写和叙述:“临迥望之广场,程角觝之妙戏。乌获扛鼎,都卢寻橦。冲狭蔫濯,胸突铦锋。跳丸剑之挥霍,走索上而相逢。华岳峨峨,冈峦参差。神木灵草,朱实离离。总会仙倡,戏豹舞罴。白虎鼓瑟,苍龙吹篪。女娥坐而长歌,声清畅而蜲蛇。洪涯立而指麾,被毛羽之襳襹。度曲未终,云起雪飞。初若飘飘,后遂霏霏。复陆重阁,转石成雷。礔砺激而增响,磅礚象乎天威。巨兽百寻,是为曼延。神山崔巍,欻从背见。熊虎升而拿攫,猿狖超而高援。怪兽陆梁,大雀踆踆。白象行孕,垂鼻辚囷。海鳞变而成龙,状婉婉以蝹蝹。舍利飏飏,化为仙车,骊驾四鹿,芝盖九葩。蟾蜍与龟,水人弄蛇。奇幻倏忽,易貌分形。吞刀吐火,云雾杳冥。画地成川,流渭通泾。东海黄公,赤刀粤祝。冀厌白虎,卒不能救。挟邪作蛊,于是不售。尔乃建戏车,树修旃。侲僮程材,上下翩翻。突倒投而跟挂,譬陨绝而复联。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橦末之技,态不可弥。弯弓射乎西羌,又顾发乎鲜卑……”这段描写铺陈了当时百戏表演的十余种节目,各种表演形式揉合在一起,中间还穿插着景色的变化和音响效果,构成了一副完整的、富有层次的百戏大串演。
其次,汉代百戏演出规模庞大。汉乐府队伍庞大,最多时曾达800多人,这其中有六分之一强的“师学”(即学徒),这样大规模培养乐舞学徒,是为了适应当时对乐舞人员的大量需要,也是因为专业技巧的提高,需要专门训练。这种制度对舞蹈技巧的传承和积累,传统舞蹈节目的保留和发展,起着积极作用。汉代百戏中杂技类节目较多的是在广场演出,声势规模都很浩大。从汉代保留下来的大量石刻看,百戏在室内演出者不多,绝大多数是在室外进行,这是因为古代“以巨为美,以众为观”,角抵百戏规模巨大,人数众多,兼有驰马、高竿节目,利用广场表演最为适宜。
再次,与西域文化逐渐交融。汉代中外各族乐舞的交流,比较突出的成就是西域乐舞的传入。随着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畅通,西域各族的乐舞节目有的经由官方,有的从民间陆续传至中原地区,一些优秀节目很快被中原艺人吸收,融入中国舞蹈杂技的传统节目之中,使表演更加精彩丰满。山东济宁古亢父城汉画像石上有一幅乐舞杂技图,表演的舞轮、跳丸、跳剑、投掷、鼓舞等技艺都是他们的拿手好戏。可见,西域乐舞文化的传入对于中原汉族地区的传统乐舞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汉代百戏繁盛对传统舞蹈的影响
从汉代百戏表演盛况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西汉时期开始舞蹈与杂技等各种表演艺术形式长期处于同台共演、相互借鉴、相互融合的状态中。这种揉合也使杂技在舞蹈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首先,对表演技巧的影响。舞蹈的美感主要来自于对人的情感的抒发和对人的形体姿态的展示,舞蹈表演更注重与音乐配合的韵律感,也注重服饰与舞蹈内容的统一,从内容到形式都给观众以优美的艺术熏陶和感染;而杂技更注重的是技巧和功能的展示,其艺术特征具有惊险、高难、精巧、魔幻等审美特征。二者虽然都具有审美效果,但是它们所要达到的审美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舞蹈借鉴杂技中身体技巧的展示,目的是以技巧显示人体的自然之美,这种展示是必须为舞蹈所要表达的情感内涵服务的,同时还必须与音乐、服装、舞台背景等多种艺术元素相配合,注重的是一种整体的协调与美感。为了使舞蹈表演具有更好的舞台效果,许多杂技中的特技动作,如折腰、倒立、旋转、腾跳、翻滚等难度较高的技巧,都被借鉴到舞蹈中来并发展成舞蹈的语言,提高了舞蹈动作的表现力,增强了舞蹈艺术的抒情手段,扩大了身体动作的表现力,使舞蹈技巧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其次,对表演形式的影响。在中国古代,舞蹈与杂技在“舞”与“杂”各具特色的艺术形式上也不断相互借鉴、吸收、融合。很多传统舞蹈中我们都可以看到杂技的影子。舞蹈常常会借助杂技的丰富性增添自身的表现力和表演效果。例如,汉代著名的杂舞之一——《巾舞》,就是借助“巾”来进行表演。当时的“巾”很像现在《长绸舞》中所用的长绸。舞蹈中,利用飘逸的长绸带、盘、鼓、刀、剑等道具来增加舞蹈的表现力和观赏性,这就融合了杂技中对人体和物体功能的利用,来提升舞蹈的表现力,并且对之后中国传统舞蹈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最后,对表演风格的影响。舞蹈作为形体艺术,往往十分重视动作的连贯性以及形体变化与音乐节奏的配合,而杂技则追求技艺奇、难、巧的表现,二者的有机结合则会产生富于变化的多种艺术风格。由于借助道具的不同,在表演上也就呈现出不同的风格特征。例如,《巾舞》、《七盘舞》之类以长袖、长绸为道具,其风格便倾向于细致柔美;手执武器的《剑舞》、《刀舞》等其风格则属于刚劲雄浑;手执乐器的《铎舞》、《革卑舞》等则充满了节奏感和韵律感。再加上当时的歌舞节目常常和百戏同台演出,歌舞、杂技、幻术等不同的艺术形式相互结合,共同营造出繁复多变的艺术风格。
通过对汉代“百戏”对舞蹈的影响分析,使我们能够在历史发展的脉络中把握舞蹈与杂技的关系演变,汉代杂技艺术以其多样的表演形式、表演道具、表演技巧、生活气息带给舞蹈更加多彩的表现形式,更加高超的表演技巧,并使其更具民族特色。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作为舞蹈创作者和表演者来说,都不能排斥这种融合,应探究舞蹈发展和创作的时代特征,为当代舞蹈的发展和创新提供借鉴和依据。
作者简介:
李蕙彤(1988.06~),女,,北京舞蹈学院毕业,大连杂技团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