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认知冲突 构建课堂的“学习场”

来源 :辽宁教育·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fch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文言文,如何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引导学生真正走进文本中去学习和体悟,而不仅限于停留在学习的表面,是教师进行文言文教学时首先要考虑的问题。一方面,教师要让学生学得富有趣味,享受文言文的学习快乐;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积极的语言实践表达之中实现语言能力的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成长。王崧舟老师在教学《爱莲说》这一篇文言文时,特别注意制造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在主动思考、探究和对话中构建课堂的“学习场”,带给学生实实在在又生动新颖的文言文学习之旅。以下撷取这一课中的教学片段,与大家一同赏析。
  【片段一】
  师:请把所有写菊花的句子找出来——(指名朗读写菊花的句子)
  晋陶渊明独爱菊。
  菊,花之隐逸者也;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师:我们一起读!(生齐读)
  师:第一句,我们能理解。第二句,读了陶渊明写的那些诗,应该也没有问题。第三句,讲什么?
  生:对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很少听说了。
  师:哪个字的意思是“很少”的意思?
  生:“鲜”字。
  师:“鲜”的读音是第三声。陶渊明之后,爱菊的人越来越少,几乎没有怎么听说了。
  师:好像不是。不信,我们现场做一个调查,台下听课的老师,喜爱菊花的请举一下手。 (很多老师举手)
  师:你们看,菊之爱,陶后大有人在啊。所以,这话写得好像不符合事实。你们怎么看?
  在这篇文言文中,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将菊、牡丹与莲相互比照,表现这三种植物花卉所代表的不同隐喻,从而揭示自己“独爱莲”的品性。在文中,作者写“菊之爱,陶后鲜有闻”,可是,这里王老师却出奇不意地将现场听课老师作为课堂资源,形成“菊之爱,大有人在”的课堂学习冲突,引导学生细读文本,进而发现文中的“菊之爱”,不只是停留在菊的外形之上,而是深入到对菊的品格——隐逸之爱上,这为学生接下来发现爱牡丹、爱莲在象征意义上的不同。文本内容与课堂现场调查结果的冲突,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帮助学生立足文本核心的角度进行内容理解,既弄清楚作者在一篇116字的短文中为何要写三种植物的原因,也为学生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表达主旨打下基础。
  【片段二】
  师:既然周敦颐对莲的观察如此仔细,对莲的描写如此传神,我想,他应该不会忘记,莲除了颜色、 姿态、花茎、香气,还有这些吧——(出示)莲叶:可以入药,有清热解暑的功效;
  师:这是什么?
  生:(齐)莲叶。
  师:可以入药,清热解暑。(出示) 莲蓬:可以入药,有化瘀止血的功效;
  师:这是什么?
  生:(齐)莲蓬。
  师:可以入药,化瘀止血。(出示) 莲藕:可以食用,有健脾开胃的功效。
  师:这是什么?
  生:(齐)莲藕。
  师:你瞧!莲叶、莲蓬、莲藕,多有特点,多有价值!为什么不写写这些呢?
  在这里,王老师列出莲除了在这篇文章中所写到的颜色、姿态、花茎和香气外,还有莲叶、莲蓬、莲藕等同样也各有价值,也值得在文章中加以赞颂,可这一篇文言文为何没有写到这些呢?这也形成一个对文章选材方面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何作此选择?从而发现作者写这些是要表现莲正直的品性,并且更进一步明白写莲,也是在写君子的品性,即莲的不蔓不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香远益清,这些作者所重点表现的莲的特征,与君子的刚正不阿、洁身自好、泰而不骄、通达正直、高洁独立等品格相一致。这样,学生既明白了作者选择材料的内在原因,也打通了莲与君子之间的联系。激起冲突,引导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本的内容,为课堂学习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片段三】
  师:这就是周敦颐笔下的《爱莲说》。我们知道,一个真正的君子,不光要说到,更要——
  生:(齐)做到。
  师:我们来看看周敦颐做到了没有呢。这是周敦颐的故事—— (出示并指名朗读。)
  周敦颐担任江西南安的司理,负责案件审判。他的顶头上司要判一个犯人死刑。周敦颐审理后,认为此人罪不当死。上司非常生气,坚持己见。周敦颐愤然说:“为讨好上司而乱杀人,我坚决不干!”说罢,他交出官印,准备辞官。上司从没见过这样刚正不阿的下级,就重新审案,最终免了犯人的死罪。(据《宋史·周敦颐传》 )
  师:这一年,周敦颐才29岁。这一年,《爱莲说》还没有开始写。但是,你在哪里看到了他的莲之爱?
  由文及人,正如孟子云:“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读《爱莲说》,学生就不能不去了解周敦颐。面对官场浑浊,他没有消极避世,更没有随波逐流,而是旗帜鲜明地做一个正直、高尚的君子,做一个廉洁、进取、受人敬重的好官。这也是历史上真实的周敦颐,可是,如何才能将作者的文字与作者这个人联系在一起呢?
  为了让学生通过《爱莲说》这一篇文章发现作者,王老师首先拓展了一则周敦颐的故事,然后又创设了一个冲突:在周敦颐发生以上故事时,他的《爱莲说》还没写,可你能从故事里看到他的莲之爱吗?通过文章要看到文章背后的“作者”,学生从故事的细节中寻找周敦颐与文章中莲花之间相通的地方,体悟到作者人品与文品的高度统一,对整篇文章的理解就达到了新的高度。
  正是在教学中王老师创设的一个又一个冲突,建构起课堂的“学习场”,不断推进学生对这篇文言文的学习理解,一步步挖掘出文言文背后所蕴含的深意,幫助学生真正读懂了莲与人共通的文化意象,带给了学生一段美妙的学习之旅。这样的课堂别具慧心,值得学习和借鉴。
  (责任编辑:李晶)
其他文献
《上下五千年》是现代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学家林汉达所著,讲述了中国的实史,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为一体的优秀历史读物。历史在大多数学生的印象中是枯燥乏味的,而林汉达先生编写的《上下五千年》却把历史融入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中,用词讲究,述说生动,读来趣味盎然。考虑到《上下五千年》共两册,有372个故事,阅读量较大,笔者将阅读《上下五千年》作为一项寒假作业布置了下去。然而,在新学期的阅读交流会上
期刊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与推进,教师在教学观念上发生了巨大转变,教学时也更多地关注学生,逐渐由传统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新型学习模式。那么,如何在新课改理念的指导下利用个性化问题驱动学生主动、有效、快乐地学美术,是美术教师努力探索并实践的重要方向。   一、设计个性化问题的依据   在实践中笔者发现,“问题学习”是实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有效方式。学生通过由浅入深、不断拓展的“问题
期刊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其中“龙”文化、“月”文化、“竹”文化等已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中。经典主题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在实践、体验、探究中加深对其的理解与认同,创造性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笔者以“竹”文化为例,从感知、探究、传承三个维度阐述小学语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化教学的策略。  一、触摸生活,感知“竹”的特点  对于中华经典主题文化活动化教学,教师可以将生活
期刊
摘要: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内容,教师在教学此类文本时,可以开展各种语文实践活动。通过以“一”带多,融合课文学习和课外阅读;通过搭建平台,融合课堂学习和生活实践;通过打通壁垒,融合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将文化渗透与语言训练有机结合,使学生受到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浸润,提高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统编教材;中华传统节日文化;融合  中华传统节日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抓手之
期刊
2020年是辽宁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化学学科统一命题的起始之年,是取消考试说明、按照《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命题的开局之年。试卷总体目标明确,命题思路清晰,试卷结构合理,功能定位准确。  一、指导思想  试题坚持立德树人的理念和要求,依据《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参照盘锦市现行使用的化学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结合我省化学教学实际进行命制。试题兼顾毕业考试和招
期刊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70年只不過是极其短暂的一瞬,然而,对于我们当代语文教育工作者来说,70年却是一段非常漫长的历史。70年语文课改的历史,就是一部丰富生动的教材。综论语文课改70年,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宏大的命题:语文课改在哪里生成?又是怎样发展?有哪些经验与教训值得总结?这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首先求得阐明的问题。我们可以从70年语文课改发展轨迹中去寻找,从历次语文教学大纲、语文课程标准的发展变化
期刊
摘要:核心素养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它已然成为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和培养目标,其能否有效落地于课堂则关系到国家能否培养全面性人才。在历史学科的五大核心素养中,“时空观念”因体现着历史学科的本质属性而被列在首位,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一课为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可采用“专家会诊”教学模型,以“专家会诊”为主线,设计三个主题:“专家会诊——找病因”“对症下药——开处方”“怎样医
期刊
摘要: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文本解读不够深入的问题,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尝试以问题驱动的方式来解读文本。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文本标题、内容、留白、關键信息和现实价值的解读,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掘文本的教学价值,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实现理解信息、关注内涵、发展思维的整体教学目标,进而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阅读理解能力。   关键词:问题驱动;文本解读;阅读教学   很多教师困惑于学生的阅读能力不强,试题中
期刊
摘要:深度教学强调教与学的相融性和一致性,关注点在于如何通过不断拓展教学思维的广度,提升教学思想的高度,高效培育学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在地理深度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依据学生区域认知素养水平的发展规律设计有深度的教学策略,才能有效践行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目标。以“资源的跨区调配——西气东输”教学为例,教师在实践中应在把握课标的基础上认真钻研教材,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以问题导向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
期刊
摘要:乡土教材是通用教材的必要补充。地理乡土教材的使用,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情感,培养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而且在知识体系上也解决了通用教材对各地情况缺乏针对性的问题。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案例分析、知识补充和重构、探究学习等方式开展教学,把乡土地理知识融入通用教材的知识体系中,帮助学生加深对通用教材的理解。  关键词:通用教材《地理》;乡土教材《滨城大连》;教材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