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的赏石文化
民间的赏石文化至清代呈现丰富多彩、繁荣昌盛的景象。文人赏石与皇家赏石交相辉映,形成古典赏石最后的高峰与风采,留下了标新立异的赏石形态。
(一) 园林赏石
清代的江南园林,以扬州、苏州最为繁盛。清代中期,苏州园林已成领先之势,其中“留园”奇石,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留园”原为明代“东园”废址,乾隆五十九年(1794)归吴人刘恕,改名“寒碧庄”。刘恕中年退隐,唯好花石,收集太湖石十二峰置于园内。刘恕在《石林小院说》中写道:“余于石深有取,??虽然石能侈我之观,亦能惕我之心。”将赏石审美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同治十二年(1873),官僚盛康购得该园,更名“留园”。留园有着丰富的石景,其中“冠云峰”为苏州最大的特置峰石,峰高6.5米,确为群峰之冠。相传为北宋“花石纲”遗物,明代疏浚大运河时打捞出水的峰石。“冠云峰”两边又有“瑞云”、“岫云”两峰相配,形成江南园林中著名的奇峰经典。
“瑞云峰”、“玉玲珑”、“皱云峰”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
“瑞云峰”是洞庭西山正宗太湖石,高5米有余,为“透”之典型。乾隆四十四年(1779)由东园(今留园)移至苏州织造府(今苏州十中)内,为江苏省重点保护文物。现在留园的“瑞云峰”是留园主人盛康后补峰石。“玉玲珑”也是太湖石,高3米,为“漏”之典型。现存上海豫园。“皱云峰”是英德石,高260公分,为“皱”之典型,现存杭州江南石苑。
北京是北方私家园林精华荟萃之地,至清中期尤盛,其中“半亩园”,就是园林置石的典范。“半亩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是贾胶侯的宅园,为李渔所建,所叠石山为京城之冠。道光年间由官僚麟庆购得,又增奇石甚众。据麟庆撰写《鸿雪因缘图记》载:“园中所存,尚康熙间物。余命崇实(麟庆长子)添觅佳石,购得一虎双笋,颇具形似,终鲜皱、瘦、透之品。乃集旧存灵璧、英德、太湖、锦州诸盆玩,并滇黔硃砂、水银、铜、铅、各矿石,罗列一轩,而嵌窗几。”半亩园中不但有叠山、置石,还辟有奇石陈列轩。
(二) 文房赏石
清代文房赏石,仍沿袭明人精巧的风格,但因资源的涸竭,新石种时有补充,赏玩方法多样,传承石更加珍贵。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皖之灵璧山产石,色黑黝如墨,扣之,泠然有声,可作乐器,或雕琢双鱼状,悬以紫檀架,置案头,足与端砚、唐碑同供清玩。海内士大夫家每搜之,然佳料不多观,大率不逾尺也。”灵璧石玩赏方法出新。《清稗类钞》记:“颜介子所见之英德砚山,则上有白脉,作‘山高月小’四字,炳然分明。其脉直透石背,尚依稀似字之反面,但模糊散漫,不具点画波磔耳。谛视之,非雕非嵌,亦非渍染,真天成也。”这是罕见的英德文字石。清吴绮说:“英石出韶州府英德县,峰纹耸秀,扣之有金玉声为佳,而其要有三,曰皱漏瘦,皱谓纹理波折,漏谓洞壑玲珑,瘦谓峰峦秀峭,备此三者,方见砚山全德矣。”传统赏石影响犹存。
清代谢堃《金玉琐碎》说:“在长沙刘子厚家有五座笔山,分五色,黄色者卡什楞也,青色者青精石也,黑色者黑晶也,红色者玛瑙也,白色者羊脂玉也。彩色斑斓,亦堪雅玩。”清代玩石的色彩丰富起来。
清代广东屈大均《广东新语》记:“岭南产腊石,从化、清远、永安、恩平诸溪间多有之。予尝溯增江而上,直至龙门,一路水清沙白,乍浅乍深。所生腊石,大小方圆,裸砈多在水底,色大黄嫩者如琥珀。其玲珑穿穴者,小菖蒲喜待根其中。以其色黄属土,而肌体脂凝多生气,比英石瘦削崭岩多杀气者有间也。予尝得大小数枚为几席之玩。”《金玉琐碎》中记载:“余在广东见腊石,价与玉等及。”清代腊石为新品种,赏玩和鉴评方法与现在相似,价值不菲。
清代的赏石著作
清代虽然没有《云林石谱》、《素园石谱》那样的宏篇钜作,却不乏新颖别致、真知灼见的赏石新篇,赏石理念更加丰富多彩。
(一) 粱九图的《谈石》
梁九图为清早期文人,生于广东,钟情腊石。他在《谈石》中说:“凡藏石之家,多喜太湖石、英德石,余则最喜腊石。腊揖逊太湖、英德之钜,而盛以磁盘,位诸琴案,觉风亭水榭,为之改观。??腊石最贵者色,色重纯黄,否则无当也。”梁九图收藏的12枚腊石各具形态,峰峦、瀑布、峭壁、溪涧、悬岩、陂塘等山水景观俱全,欣赏时湖光山色尽在眼前,是人生最大乐趣,其他世俗之事不足道也。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讲:腊石一要“色大黄嫩”;二要“玲珑穿穴”;三要“肌体脂腻”。又说:“腊石以黄润如玉而有岩穴峰峦者为贵。”与粱九图说法如出一辙。可见清代鉴石,对黄腊石的形、质、色要求很高。
梁九图在《谈石》中说:“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的不中选。”这就是我们现在鉴石中所说的意韵。梁九图对养石之水质非常重视。他在《谈石》中说:“浇必用山涧极清之水,如汲井而近城市者,则渐起白斑,唯雨水亦差堪用。”这是养石研究的心得体会。梁九图在谈到赏石陈列时说:“位置失法,无以美观。??檀跌所架,当置之净几明窗,水盘所储贵傍以迴栏曲槛。”台座石与水盘石要与环境搭配得当,才能尽展赏石之美。梁图九的赏石法,确有超越前人之处,自然也有启发来者之功。
(二) 高兆的《观石录》和毛奇龄的《后观石录》
寿山石品种繁杂。最早提出寿山石分类法的人,是清代学者高兆和毛奇龄。
高兆,福建侯官县人。康熙六年(1667)高兆回乡,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寿山石专著《观石录》。其中提出:“石有水坑、山坑。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山坑发之山蹊,姿闇然,质微坚,往往有沙隐肤里,手摩挲则见。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这是最早的以坑分类。
毛奇龄,浙江萧山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他客居福州开元寺,写出继《观石录》之后的第二部寿山石专著《后观石录》。书中进一步提出:“以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观点。后人将这种分类方法称为“三坑分类法”,为海内外鉴赏收藏家普通认同,成为寿山石划分标准,影响深远。
(三) 李渔的《闲情偶寄》与赏石
李渔(1611~1680)号笠翁,生于如皋(南通),为明清之际的奇才。他的《闲情偶寄》是一部生活美学和养生行乐的宝典,其中赏石审美,不乏真知灼见,成传世之作。
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依,所谓瘦也。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这里论及为传统赏石之审美。而无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一卷(石)特立,安置有情,时时坐卧其旁,即可慰泉石膏肓之癖。王子猷劝人种竹,予复劝人立石,有此君不可无此丈。同一不急之务,而好为是谆谆者,以人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得此二物,便可当医,与施药饵济人,同一婆心之自发也。”李渔劝人赏石,如同治病救人,为免俗的良药。
(四) 郑板桥的赏石论述
郑板桥(1693~1765)题画文:“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板桥这段精彩的题画文,似乎在谈及画石法,又像是对前人鉴石法的总结,亦或是论及文人之特立独行的风骨。不断被后人引用、论及的这段文字,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无穷的魅力。
清代赏石的发展
清代艺术风尚奢华,追求繁复的装饰、亮丽的色彩。而清代赏石的形态,也深受影响,表现特征为:
一是新石种不断发现并成为收藏新宠。
二是石头的质地、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重要。
三是文房传统石更加小巧,传承古石更加珍贵。
四是赏石雕琢与修治普遍,文房石质艺术品增多。
五是赏石大多配有底座,结构变得复杂,雕饰愈加繁复。
民间的赏石文化至清代呈现丰富多彩、繁荣昌盛的景象。文人赏石与皇家赏石交相辉映,形成古典赏石最后的高峰与风采,留下了标新立异的赏石形态。
(一) 园林赏石
清代的江南园林,以扬州、苏州最为繁盛。清代中期,苏州园林已成领先之势,其中“留园”奇石,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留园”原为明代“东园”废址,乾隆五十九年(1794)归吴人刘恕,改名“寒碧庄”。刘恕中年退隐,唯好花石,收集太湖石十二峰置于园内。刘恕在《石林小院说》中写道:“余于石深有取,??虽然石能侈我之观,亦能惕我之心。”将赏石审美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同治十二年(1873),官僚盛康购得该园,更名“留园”。留园有着丰富的石景,其中“冠云峰”为苏州最大的特置峰石,峰高6.5米,确为群峰之冠。相传为北宋“花石纲”遗物,明代疏浚大运河时打捞出水的峰石。“冠云峰”两边又有“瑞云”、“岫云”两峰相配,形成江南园林中著名的奇峰经典。
“瑞云峰”、“玉玲珑”、“皱云峰”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
“瑞云峰”是洞庭西山正宗太湖石,高5米有余,为“透”之典型。乾隆四十四年(1779)由东园(今留园)移至苏州织造府(今苏州十中)内,为江苏省重点保护文物。现在留园的“瑞云峰”是留园主人盛康后补峰石。“玉玲珑”也是太湖石,高3米,为“漏”之典型。现存上海豫园。“皱云峰”是英德石,高260公分,为“皱”之典型,现存杭州江南石苑。
北京是北方私家园林精华荟萃之地,至清中期尤盛,其中“半亩园”,就是园林置石的典范。“半亩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是贾胶侯的宅园,为李渔所建,所叠石山为京城之冠。道光年间由官僚麟庆购得,又增奇石甚众。据麟庆撰写《鸿雪因缘图记》载:“园中所存,尚康熙间物。余命崇实(麟庆长子)添觅佳石,购得一虎双笋,颇具形似,终鲜皱、瘦、透之品。乃集旧存灵璧、英德、太湖、锦州诸盆玩,并滇黔硃砂、水银、铜、铅、各矿石,罗列一轩,而嵌窗几。”半亩园中不但有叠山、置石,还辟有奇石陈列轩。
(二) 文房赏石
清代文房赏石,仍沿袭明人精巧的风格,但因资源的涸竭,新石种时有补充,赏玩方法多样,传承石更加珍贵。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皖之灵璧山产石,色黑黝如墨,扣之,泠然有声,可作乐器,或雕琢双鱼状,悬以紫檀架,置案头,足与端砚、唐碑同供清玩。海内士大夫家每搜之,然佳料不多观,大率不逾尺也。”灵璧石玩赏方法出新。《清稗类钞》记:“颜介子所见之英德砚山,则上有白脉,作‘山高月小’四字,炳然分明。其脉直透石背,尚依稀似字之反面,但模糊散漫,不具点画波磔耳。谛视之,非雕非嵌,亦非渍染,真天成也。”这是罕见的英德文字石。清吴绮说:“英石出韶州府英德县,峰纹耸秀,扣之有金玉声为佳,而其要有三,曰皱漏瘦,皱谓纹理波折,漏谓洞壑玲珑,瘦谓峰峦秀峭,备此三者,方见砚山全德矣。”传统赏石影响犹存。
清代谢堃《金玉琐碎》说:“在长沙刘子厚家有五座笔山,分五色,黄色者卡什楞也,青色者青精石也,黑色者黑晶也,红色者玛瑙也,白色者羊脂玉也。彩色斑斓,亦堪雅玩。”清代玩石的色彩丰富起来。
清代广东屈大均《广东新语》记:“岭南产腊石,从化、清远、永安、恩平诸溪间多有之。予尝溯增江而上,直至龙门,一路水清沙白,乍浅乍深。所生腊石,大小方圆,裸砈多在水底,色大黄嫩者如琥珀。其玲珑穿穴者,小菖蒲喜待根其中。以其色黄属土,而肌体脂凝多生气,比英石瘦削崭岩多杀气者有间也。予尝得大小数枚为几席之玩。”《金玉琐碎》中记载:“余在广东见腊石,价与玉等及。”清代腊石为新品种,赏玩和鉴评方法与现在相似,价值不菲。
清代的赏石著作
清代虽然没有《云林石谱》、《素园石谱》那样的宏篇钜作,却不乏新颖别致、真知灼见的赏石新篇,赏石理念更加丰富多彩。
(一) 粱九图的《谈石》
梁九图为清早期文人,生于广东,钟情腊石。他在《谈石》中说:“凡藏石之家,多喜太湖石、英德石,余则最喜腊石。腊揖逊太湖、英德之钜,而盛以磁盘,位诸琴案,觉风亭水榭,为之改观。??腊石最贵者色,色重纯黄,否则无当也。”梁九图收藏的12枚腊石各具形态,峰峦、瀑布、峭壁、溪涧、悬岩、陂塘等山水景观俱全,欣赏时湖光山色尽在眼前,是人生最大乐趣,其他世俗之事不足道也。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讲:腊石一要“色大黄嫩”;二要“玲珑穿穴”;三要“肌体脂腻”。又说:“腊石以黄润如玉而有岩穴峰峦者为贵。”与粱九图说法如出一辙。可见清代鉴石,对黄腊石的形、质、色要求很高。
梁九图在《谈石》中说:“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的不中选。”这就是我们现在鉴石中所说的意韵。梁九图对养石之水质非常重视。他在《谈石》中说:“浇必用山涧极清之水,如汲井而近城市者,则渐起白斑,唯雨水亦差堪用。”这是养石研究的心得体会。梁九图在谈到赏石陈列时说:“位置失法,无以美观。??檀跌所架,当置之净几明窗,水盘所储贵傍以迴栏曲槛。”台座石与水盘石要与环境搭配得当,才能尽展赏石之美。梁图九的赏石法,确有超越前人之处,自然也有启发来者之功。
(二) 高兆的《观石录》和毛奇龄的《后观石录》
寿山石品种繁杂。最早提出寿山石分类法的人,是清代学者高兆和毛奇龄。
高兆,福建侯官县人。康熙六年(1667)高兆回乡,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寿山石专著《观石录》。其中提出:“石有水坑、山坑。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山坑发之山蹊,姿闇然,质微坚,往往有沙隐肤里,手摩挲则见。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这是最早的以坑分类。
毛奇龄,浙江萧山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他客居福州开元寺,写出继《观石录》之后的第二部寿山石专著《后观石录》。书中进一步提出:“以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观点。后人将这种分类方法称为“三坑分类法”,为海内外鉴赏收藏家普通认同,成为寿山石划分标准,影响深远。
(三) 李渔的《闲情偶寄》与赏石
李渔(1611~1680)号笠翁,生于如皋(南通),为明清之际的奇才。他的《闲情偶寄》是一部生活美学和养生行乐的宝典,其中赏石审美,不乏真知灼见,成传世之作。
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依,所谓瘦也。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这里论及为传统赏石之审美。而无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一卷(石)特立,安置有情,时时坐卧其旁,即可慰泉石膏肓之癖。王子猷劝人种竹,予复劝人立石,有此君不可无此丈。同一不急之务,而好为是谆谆者,以人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得此二物,便可当医,与施药饵济人,同一婆心之自发也。”李渔劝人赏石,如同治病救人,为免俗的良药。
(四) 郑板桥的赏石论述
郑板桥(1693~1765)题画文:“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板桥这段精彩的题画文,似乎在谈及画石法,又像是对前人鉴石法的总结,亦或是论及文人之特立独行的风骨。不断被后人引用、论及的这段文字,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无穷的魅力。
清代赏石的发展
清代艺术风尚奢华,追求繁复的装饰、亮丽的色彩。而清代赏石的形态,也深受影响,表现特征为:
一是新石种不断发现并成为收藏新宠。
二是石头的质地、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重要。
三是文房传统石更加小巧,传承古石更加珍贵。
四是赏石雕琢与修治普遍,文房石质艺术品增多。
五是赏石大多配有底座,结构变得复杂,雕饰愈加繁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