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清代的赏石文化(1644~1911)(下)

来源 :中华奇石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tli19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间的赏石文化
  民间的赏石文化至清代呈现丰富多彩、繁荣昌盛的景象。文人赏石与皇家赏石交相辉映,形成古典赏石最后的高峰与风采,留下了标新立异的赏石形态。
  (一) 园林赏石
  清代的江南园林,以扬州、苏州最为繁盛。清代中期,苏州园林已成领先之势,其中“留园”奇石,常为人们津津乐道。“留园”原为明代“东园”废址,乾隆五十九年(1794)归吴人刘恕,改名“寒碧庄”。刘恕中年退隐,唯好花石,收集太湖石十二峰置于园内。刘恕在《石林小院说》中写道:“余于石深有取,??虽然石能侈我之观,亦能惕我之心。”将赏石审美与个人修养结合起来。同治十二年(1873),官僚盛康购得该园,更名“留园”。留园有着丰富的石景,其中“冠云峰”为苏州最大的特置峰石,峰高6.5米,确为群峰之冠。相传为北宋“花石纲”遗物,明代疏浚大运河时打捞出水的峰石。“冠云峰”两边又有“瑞云”、“岫云”两峰相配,形成江南园林中著名的奇峰经典。
  “瑞云峰”、“玉玲珑”、“皱云峰”被誉为江南三大名石。
  “瑞云峰”是洞庭西山正宗太湖石,高5米有余,为“透”之典型。乾隆四十四年(1779)由东园(今留园)移至苏州织造府(今苏州十中)内,为江苏省重点保护文物。现在留园的“瑞云峰”是留园主人盛康后补峰石。“玉玲珑”也是太湖石,高3米,为“漏”之典型。现存上海豫园。“皱云峰”是英德石,高260公分,为“皱”之典型,现存杭州江南石苑。
  北京是北方私家园林精华荟萃之地,至清中期尤盛,其中“半亩园”,就是园林置石的典范。“半亩园”始建于康熙年间,是贾胶侯的宅园,为李渔所建,所叠石山为京城之冠。道光年间由官僚麟庆购得,又增奇石甚众。据麟庆撰写《鸿雪因缘图记》载:“园中所存,尚康熙间物。余命崇实(麟庆长子)添觅佳石,购得一虎双笋,颇具形似,终鲜皱、瘦、透之品。乃集旧存灵璧、英德、太湖、锦州诸盆玩,并滇黔硃砂、水银、铜、铅、各矿石,罗列一轩,而嵌窗几。”半亩园中不但有叠山、置石,还辟有奇石陈列轩。
  (二) 文房赏石


  清代文房赏石,仍沿袭明人精巧的风格,但因资源的涸竭,新石种时有补充,赏玩方法多样,传承石更加珍贵。清代徐珂《清稗类钞》记载:“皖之灵璧山产石,色黑黝如墨,扣之,泠然有声,可作乐器,或雕琢双鱼状,悬以紫檀架,置案头,足与端砚、唐碑同供清玩。海内士大夫家每搜之,然佳料不多观,大率不逾尺也。”灵璧石玩赏方法出新。《清稗类钞》记:“颜介子所见之英德砚山,则上有白脉,作‘山高月小’四字,炳然分明。其脉直透石背,尚依稀似字之反面,但模糊散漫,不具点画波磔耳。谛视之,非雕非嵌,亦非渍染,真天成也。”这是罕见的英德文字石。清吴绮说:“英石出韶州府英德县,峰纹耸秀,扣之有金玉声为佳,而其要有三,曰皱漏瘦,皱谓纹理波折,漏谓洞壑玲珑,瘦谓峰峦秀峭,备此三者,方见砚山全德矣。”传统赏石影响犹存。
  清代谢堃《金玉琐碎》说:“在长沙刘子厚家有五座笔山,分五色,黄色者卡什楞也,青色者青精石也,黑色者黑晶也,红色者玛瑙也,白色者羊脂玉也。彩色斑斓,亦堪雅玩。”清代玩石的色彩丰富起来。
  清代广东屈大均《广东新语》记:“岭南产腊石,从化、清远、永安、恩平诸溪间多有之。予尝溯增江而上,直至龙门,一路水清沙白,乍浅乍深。所生腊石,大小方圆,裸砈多在水底,色大黄嫩者如琥珀。其玲珑穿穴者,小菖蒲喜待根其中。以其色黄属土,而肌体脂凝多生气,比英石瘦削崭岩多杀气者有间也。予尝得大小数枚为几席之玩。”《金玉琐碎》中记载:“余在广东见腊石,价与玉等及。”清代腊石为新品种,赏玩和鉴评方法与现在相似,价值不菲。
  清代的赏石著作
  清代虽然没有《云林石谱》、《素园石谱》那样的宏篇钜作,却不乏新颖别致、真知灼见的赏石新篇,赏石理念更加丰富多彩。
  (一) 粱九图的《谈石》
  梁九图为清早期文人,生于广东,钟情腊石。他在《谈石》中说:“凡藏石之家,多喜太湖石、英德石,余则最喜腊石。腊揖逊太湖、英德之钜,而盛以磁盘,位诸琴案,觉风亭水榭,为之改观。??腊石最贵者色,色重纯黄,否则无当也。”梁九图收藏的12枚腊石各具形态,峰峦、瀑布、峭壁、溪涧、悬岩、陂塘等山水景观俱全,欣赏时湖光山色尽在眼前,是人生最大乐趣,其他世俗之事不足道也。
  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讲:腊石一要“色大黄嫩”;二要“玲珑穿穴”;三要“肌体脂腻”。又说:“腊石以黄润如玉而有岩穴峰峦者为贵。”与粱九图说法如出一辙。可见清代鉴石,对黄腊石的形、质、色要求很高。
  梁九图在《谈石》中说:“藏石先贵选石,其石无天然画意的不中选。”这就是我们现在鉴石中所说的意韵。梁九图对养石之水质非常重视。他在《谈石》中说:“浇必用山涧极清之水,如汲井而近城市者,则渐起白斑,唯雨水亦差堪用。”这是养石研究的心得体会。梁九图在谈到赏石陈列时说:“位置失法,无以美观。??檀跌所架,当置之净几明窗,水盘所储贵傍以迴栏曲槛。”台座石与水盘石要与环境搭配得当,才能尽展赏石之美。梁图九的赏石法,确有超越前人之处,自然也有启发来者之功。
  (二) 高兆的《观石录》和毛奇龄的《后观石录》
  寿山石品种繁杂。最早提出寿山石分类法的人,是清代学者高兆和毛奇龄。
  高兆,福建侯官县人。康熙六年(1667)高兆回乡,写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寿山石专著《观石录》。其中提出:“石有水坑、山坑。水坑悬绠下凿,质润姿温;山坑发之山蹊,姿闇然,质微坚,往往有沙隐肤里,手摩挲则见。水坑上品,明泽如脂,衣缨拂之有痕。”这是最早的以坑分类。
  毛奇龄,浙江萧山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他客居福州开元寺,写出继《观石录》之后的第二部寿山石专著《后观石录》。书中进一步提出:“以田坑第一,水坑次之,山坑又次之”的观点。后人将这种分类方法称为“三坑分类法”,为海内外鉴赏收藏家普通认同,成为寿山石划分标准,影响深远。
  (三) 李渔的《闲情偶寄》与赏石
  李渔(1611~1680)号笠翁,生于如皋(南通),为明清之际的奇才。他的《闲情偶寄》是一部生活美学和养生行乐的宝典,其中赏石审美,不乏真知灼见,成传世之作。
  三字。此通于彼,彼通于此,若有道路可行,所谓透也;石上有眼,四面玲珑,所谓漏也;壁立当空,孤峙无依,所谓瘦也。瘦小之山,全要顶宽麓窄,根脚一大,虽有美状,不足观矣。”这里论及为传统赏石之审美。而无其力者,不必定作假山。一卷(石)特立,安置有情,时时坐卧其旁,即可慰泉石膏肓之癖。王子猷劝人种竹,予复劝人立石,有此君不可无此丈。同一不急之务,而好为是谆谆者,以人一生,他病可有,俗不可有。得此二物,便可当医,与施药饵济人,同一婆心之自发也。”李渔劝人赏石,如同治病救人,为免俗的良药。
  (四) 郑板桥的赏石论述
  郑板桥(1693~1765)题画文:“米元章论石,曰瘦、曰皱、曰漏、曰透,可谓尽石之妙矣。东坡又曰:‘石文而丑’。一丑字则石之千态万状皆从此出。彼元章但知好之为好,而不知陋劣中有至好也,东坡胸次,其造化之炉冶乎!燮画此石,丑石也,丑而雄,丑而秀。”板桥这段精彩的题画文,似乎在谈及画石法,又像是对前人鉴石法的总结,亦或是论及文人之特立独行的风骨。不断被后人引用、论及的这段文字,有着丰富的内容和无穷的魅力。
  清代赏石的发展
  清代艺术风尚奢华,追求繁复的装饰、亮丽的色彩。而清代赏石的形态,也深受影响,表现特征为:
  一是新石种不断发现并成为收藏新宠。
  二是石头的质地、色彩的要求越来越重要。
  三是文房传统石更加小巧,传承古石更加珍贵。
  四是赏石雕琢与修治普遍,文房石质艺术品增多。
  五是赏石大多配有底座,结构变得复杂,雕饰愈加繁复。
其他文献
前年五月中旬去了一趟台湾,因为几十年来两岸政体相隔比起地理相隔的距离要大得多,对台湾的好奇心也大于风景名胜的吸引力,于是得到机会便立即动身去了。  事实上台湾的旅游资源相对大陆让人震撼的自然胜景、名山大川与人文古迹,可谓小家碧玉,而对旅游资源的开发保护确比大陆胜出一筹。看点多是没受人为损害的自然生态与环岛海岸线,以及当代政治人物的生活痕迹。最引人注目的文化亮点,是那十多万件的故宫文物。然而,这批文
期刊
虽常常听人提起相对论,而相对论的实际学理为何,对不甚了解科学理论的我来说,超出了理解能力,然而若单纯从字面意思联想,却引起爱石如痴的我将它看成简单的奇石买卖中买家与卖家的相对理论。“奇石相对论”虽说不是一门学理,但通过奇石买卖双方行为的观察,我们或许可从中发现买家与卖家心理层面的交战。奇石交易中的尔虞我诈,虽大多起源于掏钱的买家,他们总是希望以最低的价格购入心仪之物。然而想收钱的卖方也总是想方设法
期刊
问题来了:谁占里?谁占外?租金又该如何分摊?  A和B各自打起了算盘。  A想:靠外面好,面向走道,客流量大;里面靠墙,且左右封闭,外面的石头如果不够吸引,客人根本不会往里走。我要摊多少租金才不至于吃亏,而B又能同意让外面给我呢?  B想:里外其实没多大区别。淘宝的人偏爱往偏僻的地方钻。见光的即是挑剩的,人稀的角落反而更多捡漏的机会。把外面给A,但得让他多出点儿,我也能省些费用。  A提出:外10
期刊
“奇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鲜明地标示了奇石文化的个性,在当代奇石发端之初,成为我们认识奇石艺术,宣传奇石文化的最佳广告语。  时至今日,我们对奇石文化的认知是否需要进一步深入?“奇石是一种发现的艺术”的提法,是否已不适应今天奇石发展的要求?  本刊第1期刊登北京老焦的《奇石是一种表达的艺术》一文,提出全新思路,得到理论界热烈回应。从第二期开始,我们陆续刊登各地理论家的讨论文章,希望对奇石艺术规律的
期刊
满载 而归蓝红格  由杜鹃根演绎为岸上的老树,苍劲依旧,且见证了水乡坞岸斑驳的历史。低垂的树枝为天道酬勤的使者:迎接栉风沐雨辛勤耕作者的归来。“冰山一角”的绿碧玉唯与老树相依,与船呼应,方从水中浮出坞岸的意象。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船已沉淀为一种美学意境。一叶扁舟凸显的审美特征,让作品淡出了春帆远水、秋月钓船、孤蓬落日、野渡舟横的意象,成就了满载而归的审美指向。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水承载了船,留白
期刊
蒙古巴彦淖尔市第三届全国观赏石博览会”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隆重开幕。  后旗是西部最大的石资源产地之一,盛产玛瑙、蛋白玉、碧玉、树化玉、水晶、黄蜡石、风凌石以及各种宝石级的矿物晶体40多种,名石“小鸡出壳”就出自玛瑙湖。此次观赏石博览会便是市、旗两级观赏石协会依托当地良好的资源,联手打造的一届纯牧民戈壁石展。展会风格独特,广受好评。展会同期还举办了大型石展、精品展、玛瑙湖赏石采风探宝、露天宿营
期刊
节开幕式于阿拉善左旗隆重举行。  每年一届的阿拉善奇石文化旅游节,使阿拉善奇石在国内、国际赏石界的影响力快速提升,使阿拉善成为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戈壁石集散地之一。  2011年,阿拉善左旗就开始积极探索奇石宝玉石产业发展的新路子,采取加大从业人员培训以及新市场建设的措施。2013年,该产业由粗放交易型向精深加工型成功转变,阿拉善奇石宝玉石产业走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图1、简易的摊位在展销会上随处
期刊
贵刊寄来的三期《中华奇石》杂志,在仔细阅读之后,我自认为这是当今石界难得合心仪的一本刊物,能感受到贵刊的办刊风格和主旨。以前我曾是《石道》的忠实读者,后来也曾订阅过其他刊物,但越看越乏味,所以也就都舍弃了。  寄来的三期杂志中要数今年第一期为最好,其中《观点》栏目里:永边的《文化的陪嫁丫鬟》,牧人的《当代中国还能出大赏石家吗?》这两篇文章对赏石现状都有着振聋发聩的“敲打”作用。杨靖的《看什么》,焦
期刊
奇石的消费,就是指欣赏石头,收藏石头,享受自然艺术。奇石消费和其它艺术品消费一样,属于文化消费。旧时的文化消费品如琴棋书画、文房四宝;而现代是大量的电视手机、电脑光碟等,它们都是人造的、可以再生产的。而奇石消费与一般的文化消费品截然不同,它把天然性、奇特性和不可复制性提供于市,取悦于人,来满足人们的精神享受。  赏石消费的古今变化  人类的奇石消费史虽然很长(据说五千年前的红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了原
期刊
“在石界,我们不是中流砥柱,玩石路上我们也曾迷茫,我们为了心中所爱不断地努力、学习,并将这一段路走到底。或许,我们的积淀还不够,或许,我们还不够成熟。但对于石头,我们有一颗热爱的心,我们是石界新生代,我为我代言。”   80后:我玩石我快乐  代言人:田捷  喜欢是基础  在与他交谈过后,发现他是典型的八零后,聪明、思维敏捷、勤奋、爱钻研。田捷最早以前在各地做生意,搞电脑配件,在全国跑市场,偶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