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浙江省高职院校现有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了院校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并对此提出建议,为高职院校破解校企合作難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从速度向质量转变,这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对接市场发展需求,实现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已成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
一、校企合作现状及意义
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教育部将新增国家级示范院校100所,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条件,其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点。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主要动力因素。校企合作的实施有利于引进企业行业设备,加强校内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达到“双师型”素养,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有利于师生双方深入企业实践认知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转化,推动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解决学生“顶岗实习脱轨”、“岗位专业不对口”、“就业难”等难题。
对浙江省的10所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调研,省内高等职业院校均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特色和优势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①订单模式,该模式对接企业岗位设置和人才技术技能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学院成立“订单班”办学模式为主;②校—企或政—企联动模式,该模式主要借助企业的设备优势或政府政策的支撑在学校成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真实场景布置“职场”氛围,由企业专家和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将企业技术生产要求融入实训教学体系,校企双方在“定岗实习”,“教学实践”,“学生就业”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③校—企服务模式,该模式的实质是高校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及技能等级鉴定、学历学位进修及企业创新项目申报等服务,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挥了高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
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浙江省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普遍存在合作层次较浅、合作机制不灵活、双方主体意识不明确等问题。校企合作模式依据驱动力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政府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校企合作模式。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过度依赖于政府驱动,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一方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引导;而部分职业院校完全由市场驱动,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压榨学生的剩余价值,缺乏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校企合作模式的主体还是以学校为主,企业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只停留在签定合作办学协议的层面,协议的内容存在较多不规范的合作条例,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规范,且缺乏真实性和深入性的合作。
三、校企合作的解决路径分析
从校企合作诸影响要素的互动关系中找出内因探求建立新机制,是目前校企合作打开新局面的关键。
政府、学校、企业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具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发挥着各自的主体作用,但它们也密切关联,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政府应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校企合作流程,保障合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并提供政策扶持和物质激励,从内到外全面推动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是提高校企合作工作运行效率,实现校企合作计划目标的必要条件。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制定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大多只停留在表面,企业参与度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双方意愿建立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如校企合作理事会,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指定不同层面的责任人负责校企合作中的相关事务,并定期召开理事会解决校企合作运行中遇到的难题。
运行监督机制是促使校企合作双方实现效益共赢和提升校企合作深度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如监察委员会或督察组,并通过监督体系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经费预算、材料采购、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随时掌握项目的动态,从而保证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对浙江省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为着力点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示范院校的建设——示范院校如何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2,(03):1.
[2]杨理连,邢清华.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4):15-17.
[3]王美萍,张丽娟.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0):73-74.
作者简介:
张志刚(1963—),男,浙江绍兴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5年度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编号:GX1526)。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存在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从速度向质量转变,这对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提出了更高要求。如何深化校企合作对接市场发展需求,实现产学研结合的职业教育,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已成为高职教育创新发展的关键。
一、校企合作现状及意义
根据《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精神,教育部将新增国家级示范院校100所,提升高职院校的办学质量和教学条件,其中校企合作模式的创新是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建设的重点。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推动高等职业教育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主要动力因素。校企合作的实施有利于引进企业行业设备,加强校内生产性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有利于提升校内专业教师的实践操作水平,达到“双师型”素养,建设专兼结合专业教学团队;有利于师生双方深入企业实践认知从而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转化,推动学校课堂教学内容的设计创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有利于提升学生综合能力,解决学生“顶岗实习脱轨”、“岗位专业不对口”、“就业难”等难题。
对浙江省的10所高职院校进行专业调研,省内高等职业院校均结合自身专业发展特色和优势制定并实施了相应的校企合作模式,主要有:①订单模式,该模式对接企业岗位设置和人才技术技能需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主要以学院成立“订单班”办学模式为主;②校—企或政—企联动模式,该模式主要借助企业的设备优势或政府政策的支撑在学校成立生产性实训基地,以真实场景布置“职场”氛围,由企业专家和教学团队共同完成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将企业技术生产要求融入实训教学体系,校企双方在“定岗实习”,“教学实践”,“学生就业”等方面实现资源共享;③校—企服务模式,该模式的实质是高校为企业员工提供技术培训及技能等级鉴定、学历学位进修及企业创新项目申报等服务,提升教师的实践操作能力,发挥了高校实训基地服务地方经济的职能。
二、校企合作存在问题分析
浙江省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和实践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普遍存在合作层次较浅、合作机制不灵活、双方主体意识不明确等问题。校企合作模式依据驱动力来源的不同可分为政府驱动型和市场驱动型校企合作模式。当前,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过度依赖于政府驱动,校企双方尤其是企业一方缺乏合作的内在动力,而政府缺乏有力的监督与引导;而部分职业院校完全由市场驱动,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压榨学生的剩余价值,缺乏长久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培养战略。校企合作模式的主体还是以学校为主,企业的积极性不高,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大多只停留在签定合作办学协议的层面,协议的内容存在较多不规范的合作条例,校企双方的责任和义务没有明确的定义和规范,且缺乏真实性和深入性的合作。
三、校企合作的解决路径分析
从校企合作诸影响要素的互动关系中找出内因探求建立新机制,是目前校企合作打开新局面的关键。
政府、学校、企业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中具有不同的权利和义务,发挥着各自的主体作用,但它们也密切关联,相辅相成构成一个整体。因此,政府应在校企合作中发挥引导和监督的作用,以法律的形式规范校企合作流程,保障合作主体的权利和义务,并提供政策扶持和物质激励,从内到外全面推动校企合作的健康发展。
校企合作管理制度是提高校企合作工作运行效率,实现校企合作计划目标的必要条件。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制定的校企合作管理制度大多只停留在表面,企业参与度不高。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双方意愿建立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如校企合作理事会,并制定行之有效的管理制度,指定不同层面的责任人负责校企合作中的相关事务,并定期召开理事会解决校企合作运行中遇到的难题。
运行监督机制是促使校企合作双方实现效益共赢和提升校企合作深度的关键。因此,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情况成立专门的监督机构,如监察委员会或督察组,并通过监督体系对校企合作项目的经费预算、材料采购、科研攻关、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执行效果进行评估,随时掌握项目的动态,从而保证了校企合作的可持续发展。
四、结语
校企合作是实现高等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在对浙江省内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专业调研的基础上,以政府、学校、企业三方面为着力点提出几点切实可行的建议,为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模式探索提供借鉴。
参考文献:
[1]杨黎明.关于示范院校的建设——示范院校如何引领职业教育的发展[J].职教论坛,2012,(03):1.
[2]杨理连,邢清华.高职教育深度校企合作机制创新的再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3,(24):15-17.
[3]王美萍,张丽娟.高职教育“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路径[J].教育与职业,2014,(20):73-74.
作者简介:
张志刚(1963—),男,浙江绍兴人,教授,硕士,主要从事高等职业教育研究。
基金项目: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2015年度职业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编号:GX1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