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实现土地优化使用,调价市场经济,土地流转是必不可少的。只有对土地资源进行合理优化配置才能提高农业竞争力。我国农村土地流转制度还处在完善阶段,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方案,仍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能够解决农村土地流转在社会经济建设中遇到的问题,提高农业效益,已经成为了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课题,对农村土地流转进行充分的分析,才能提出促进农村土地流转的破解之策。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经济发展;破解之策
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村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转给农户和经营者的农村土地使用的流转。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就是土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还要激活农村土地的使用率,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农村土地流转就成为了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方正县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城市,在总结其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基础上,对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有很多建议和方法,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农业城市的好的意见,希望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破解之策可以进一步提高方正县的土地利用率,推动农业城市的经济发展。
1、农村土地流转分析
农村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需要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土地流转的方案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政策进行,并根据理论依据与实践活动相互结合。
1.1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依据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依据主要集中体现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中。法律中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据法律规定,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转包、转让、出租、互换或者其他的方式進行流转。承包方需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过发包方同意,才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承包方之间如果资源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还可以从事农业合作生产。依据国家的法律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可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可以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规进行经营权的转让、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1.2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依据
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根据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发展才能存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以承包为基础,结合农村土地制度,解放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部分农户承包土地后造成的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作业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限制,不能够进行科学化的作业,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进程,所以农村土地流转还需要以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基础,来促进行生产力的发展。
1.3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离不开科学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实践,主要体现在农村土地的社会生产和自由流动以及资源优化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落实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选择权和自主性,对增加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和使用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土地流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实践操作需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管理手段。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实现产业化和品牌化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把土地交给具有先进科学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的大企业来经营,可以更系统的进行生产,扩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加快农村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
2、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2.1 解放农民思想,加强土地流转建设
据了解,方正县农民存在不愿意土地流转的思想,农民受到传统观念的舒服,对自家的土地有很强的依赖性,怕土地转让后收益低,回收率不高。害怕自然灾害造成损失,不敢土地流转进行大规模经营。乡村干部害怕土地流转引起矛盾,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由于农民和乡村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这就需要更正农民思想,通过对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知识的讲解,来解放农民思想,只有改变农民自身的想法,才能促进土地大规模、大范围合理流转。
2.2 土地产权不明确,影响资源配置
土地进行出让、转让、股份合作等行为都需要明确产权主体,如果产权不清晰,相关法律邂逅,就会很难进行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土地承包经营需要明确土地产权,才能采取转包、转让、出租或者其他方式流转,需要当事人双方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方式流转。如何解决土地产权不明确的问题,需要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将模糊的产权主体,影响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清晰化,避免因为土地产权不明确问题,阻碍经济发展。
2.3 市场体制不健全
土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村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同时存在,但是土地流转后,承包权和使用权便分开管理,这样就存在使用权管理问题,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土地流转的价格也非常低廉,只是象征性的收取农民极低的费用,为了让企业投资农村土地,流转的时间一般都会非常长,这样也给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带来很多负担,给农村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市场体制还需要健全,让土地流转可以通过综合服务性的中介进行服务,让土地流转的信息更加充分的对外展示,解决供求脱节等问题。
2.4 土地流转形式缺乏引导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体制认识程度不高,很多农民误认为土地是归自己所有的,可以私自出租和乱包。这些都是缺乏法律常识的表现。还有一部分农民缺乏信用约束,不能履行签订的流转合同,在转包期未到的情况下收回流转出去的土地,给转入户带来了损失。这些问题都属于土地流转形式缺乏引导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思想意识,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相关法规,加快推动土地流转,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系统。
结束语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不断的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和推进。只有解决农村自身的土地流转问题,才能打破农民心内中的固有思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不仅仅是土地问题和农业问题,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只有处理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社会的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资源处置方式——基于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13(06):101-105
[2] 刘卫柏,李中. 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分析[J]. 湖南社会科学. 2012(03):136-138
[3] 郭斌,原敏学. 农户转入农地行为的制约因素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01):207-211
[4] 郭晓鸣.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求、困境与发展态势[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04):4-8+17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经济发展;破解之策
农村土地流转指的是农村土地所有权和农村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拥有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使用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转给农户和经营者的农村土地使用的流转。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质就是土地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农村土地使用权需要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同时,还要激活农村土地的使用率,加快推进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农村土地流转就成为了解决农村土地问题的关键。方正县是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城市,在总结其农村土地流转的经验基础上,对规范农村土地流转有很多建议和方法,也吸收了不少其他农业城市的好的意见,希望探讨农村土地流转的问题及破解之策可以进一步提高方正县的土地利用率,推动农业城市的经济发展。
1、农村土地流转分析
农村经济建设步伐的加快,需要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来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土地流转的方案实施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国家的法律政策进行,并根据理论依据与实践活动相互结合。
1.1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依据
农村土地流转的法律依据主要集中体现在《农村土地承包法》、《物权法》等法律中。法律中规定,国家保护承包方依据法律规定,自愿、有偿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通过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依法转包、转让、出租、互换或者其他的方式進行流转。承包方需要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过发包方同意,才可以全部或者部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承包方之间如果资源联合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还可以从事农业合作生产。依据国家的法律规定,通过招标、拍卖、公开协商等方式可承包荒地等农村土地,可以依照农村土地承包法规进行经营权的转让、入股抵押或者其他方式流转。
1.2 农村土地流转的理论依据
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是根据生产关系进行改革,只有适应生产发展才能存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其以承包为基础,结合农村土地制度,解放生产力,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极大的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但是部分农户承包土地后造成的耕地细碎化,对农业机械作业和先进技术的应用有很大的限制,不能够进行科学化的作业,阻碍了农业现代化生产的进程,所以农村土地流转还需要以先进生产技术的推广应用为基础,来促进行生产力的发展。
1.3 农村土地流转的实践依据
理论依据离不开科学实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学实践,主要体现在农村土地的社会生产和自由流动以及资源优化上。推动农村土地流转有利于落实农村家庭承包经营的选择权和自主性,对增加农民对土地的投入和使用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土地流转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保障。实践操作需要引进先进的农业技术、先进管理手段。在实践中不断的总结经验,实现产业化和品牌化经营,才能提高农业生产率。通过农村土地流转,把土地交给具有先进科学农业技术和先进管理的大企业来经营,可以更系统的进行生产,扩大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有利于加快农村建设,加快工业化进程。
2、分析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问题
2.1 解放农民思想,加强土地流转建设
据了解,方正县农民存在不愿意土地流转的思想,农民受到传统观念的舒服,对自家的土地有很强的依赖性,怕土地转让后收益低,回收率不高。害怕自然灾害造成损失,不敢土地流转进行大规模经营。乡村干部害怕土地流转引起矛盾,缺乏工作的主动性。由于农民和乡村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认识程度不够,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的实施。这就需要更正农民思想,通过对农民进行土地流转知识的讲解,来解放农民思想,只有改变农民自身的想法,才能促进土地大规模、大范围合理流转。
2.2 土地产权不明确,影响资源配置
土地进行出让、转让、股份合作等行为都需要明确产权主体,如果产权不清晰,相关法律邂逅,就会很难进行土地承包经营和流转。土地承包经营需要明确土地产权,才能采取转包、转让、出租或者其他方式流转,需要当事人双方签订书面合同,采取转方式流转。如何解决土地产权不明确的问题,需要根据国家法律规定,将模糊的产权主体,影响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清晰化,避免因为土地产权不明确问题,阻碍经济发展。
2.3 市场体制不健全
土地流转还没有形成市场化的土地流转机制。农村土地承包权与使用权同时存在,但是土地流转后,承包权和使用权便分开管理,这样就存在使用权管理问题,目前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土地流转的价格也非常低廉,只是象征性的收取农民极低的费用,为了让企业投资农村土地,流转的时间一般都会非常长,这样也给依靠土地生活的农民带来很多负担,给农村的稳定带来了一定的隐患。市场体制还需要健全,让土地流转可以通过综合服务性的中介进行服务,让土地流转的信息更加充分的对外展示,解决供求脱节等问题。
2.4 土地流转形式缺乏引导
农民对于土地流转的体制认识程度不高,很多农民误认为土地是归自己所有的,可以私自出租和乱包。这些都是缺乏法律常识的表现。还有一部分农民缺乏信用约束,不能履行签订的流转合同,在转包期未到的情况下收回流转出去的土地,给转入户带来了损失。这些问题都属于土地流转形式缺乏引导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提高农民对土地流转的思想意识,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的相关法规,加快推动土地流转,健全农村社会保险系统。
结束语
加快城镇建设步伐,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不断的对农村经济发展方式进行转变和推进。只有解决农村自身的土地流转问题,才能打破农民心内中的固有思想,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解决“三农”问题,促进农村经济建设的发展。农村土地流转不仅仅是土地问题和农业问题,也是我国重要的社会、经济、政治问题。只有处理好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才能保证社会的问题,提高农村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中.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土地资源处置方式——基于湖南省的实证分析[J]. 财经问题研究. 2013(06):101-105
[2] 刘卫柏,李中. 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灰关联度分析[J]. 湖南社会科学. 2012(03):136-138
[3] 郭斌,原敏学. 农户转入农地行为的制约因素研究[J]. 广东农业科学. 2012(01):207-211
[4] 郭晓鸣.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需求、困境与发展态势[J]. 中国农村经济. 2011(04):4-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