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秀庵听雨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jyel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舟山码头等船的时候,天就阴起来了。到了普陀山,反而见晴。我和周老师想着就在酒店附近走走,也就没有带伞。八月份的普陀,游人如织,我们习惯性地逆着人流走,见路就拐,既无目的,便没有匆匆,只想碰到个静谧的所在,欣赏水秀与山青。
  我们是在一处废弃寺庙改造成的小饭店找到上山的小路的,这小路并不起眼,是老石板搭成,走上几步便是个拐弯,山路才渐渐显露出来。我们顺着路往上走,右手边是茂盛的草木,左手便是几块参差的田亩,整齐地种着菜蔬,蝉声在耳,满目青翠。
  隐秀庵就是在这样不经意间出现在我们面前。
  由于是上山的路,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抹明黄。想必是有了年头,这明黄的基调里调和了岁月的沉淀,淡了光华却隐着宁静与厚重,那是寺院的外墙。
  随着脚步的移近,山路渐渐开阔,整座寺院呈现在面前,这才看清匾额,上书“隐秀庵”。庵旁是竹林,我们走近山门的时候恰有风来,竹叶送来的清凉透过衣衫,给人染上了一丝超然与飒气。我冲着周老师点了点头,然后迈过了古朴的门槛。
  与普陀山的其他寺庙相比,这处山上的小庵就显得安静得多,没有如潮的人群,只有几名义工安静地擦拭着桌案。佛像庄严肃穆,着咖色坎肩的义工慢慢地做着手上的工作,仿若慢进了时间里。我们也慢下脚步,参观着院内的碑刻与花草,一点点感受时光的流动,狂心顿歇,竟有那么几个瞬间,似乎摸到了禅的轨迹,又了无所得。手机忽然震动,我匆匆走到寺外。
  是旅游公司在沟通那张订错的票,这时候才想起为什么能有如此空闲的时间以供“虚度”。
  按照之前的打算,我们只在普陀呆上一天,参观完几处著名景点便回到舟山做旅游城市农业调研。可通过旅游公司订的酒店竟是三天全在普陀景点内。旅游旺季,退掉容易,更换难,如果不换,就得每天重买一张景区票。几番考量也只得认了,我们只好将三整天的时间全部交给普陀,否则此时的我们也只能跟着游人的大潮去“打卡”以证到此一游。
  电话讲的人心烦乱,我在抱怨,旅游公司在塞责,电话越讲越长,当胳膊上感受到凉意,才发觉细密的雨已经斜斜地织下来。赶紧重新退回大门,直接挂断了手机。
  再找到周老师的时候,他正坐在游廊内发呆。顺着他的眼光望过去,是一缸沐在雨帘的荷。荷叶亭亭,两朵含着苞的荷一高一矮在风雨中轻轻摇摆。雨落在荷叶上却并不能打湿分毫,由着那肉眼难见的细细绒毛分作两路,一路滴下,一路汇聚在荷叶之心,微微颤动犹如甘露。
  “这是留人的雨。”周老师缓缓说道。
  我在他身边坐下,感受着习习的风,不由自主地长长松了口气。放松了肩挺直了背,慢慢展开习惯性蹙起的眉。
  几乎就是片刻,便听到了雨的旋律。稀疏处如轻弦慢抹,细密处似快弦紧拨,正对着的殿宇里梵呗隐隐,远处偶有钟声传来。我们就坐在这檐下听雨,仿若融入自然的和声。
  时间应是停摆了罢,脑海里那么的空,心里又莫名地充盈。胸膛的起伏和一呼一吸的声音都如此清晰,我们就这样静静地吐纳着过去,抛掷了未来,在这雨落的当下找到了自己。
  抬起眼,看到回廊两方的匾额,一曰“觉受”,一提“澄怀”。不知经历了多少日月的往來,不知坐忘了几度春秋的轮转,这拙稚笔法写就的禅语就这样遥遥对望,等待着某个过客的驻足思悟。或是因缘际会,恰好这雨把我这俗人留在了这里。
  该是有多长时间没有对世界,对生活,对自己的心葆有一份“觉受”了啊。我们行色匆匆地开始一天,满身疲惫地回到称之为“家”的方寸,周而复始。大目标套着小目标,追逐着的灯塔遥遥矗立,我们跑的太快,几乎忘记了为什么而出发,我们忽视了生活本身就是意义,忘记了去拥抱世界,充盈情感与精神。我们精致地做着都市人,所有计划都详尽地无可指摘,任何权益都难以抛弃,转过头来,却抱怨那自设的压力,质疑活着的意义。我们脆弱到无法承受偏差和脱轨,从未给自己一个慢下来的理由。幸好,遇上这订错的票,留人的雨。
  就这样听雨,就这样感觉当下,让那些缠缚在心头的琐事纷纷散却,只剩血肉与精神。
  “斜风细雨不须归。”我轻轻呢喃着诗句,闭上眼睛全然忘情,单是听雨。
  恍然发觉,这“觉受”之后有谁能不步入“澄怀”的境界呢?觉受在于向内深耕情感与认知,而澄怀则是由内而外的敞开,去直面人事。当我们澄清烦乱心绪,放下挂碍与我执,以一片赤子之心去洞解世智尘劳压盖着的闪光本性,便能体察那大气象的入世之道,那是存身之本,是善亦是喜。
  荷叶颤颤,雨声潺潺,我们就这样安然闲坐,不觉光阴过隙。
  云收雨霁,我们踏出隐秀庵往山下走,石板湿漉漉旁有青苔出。蓦然回首,想再看一眼那古朴的庙宇,却发现山门处有几个娟秀的字,书曰“隐秀讲院”。原来,这半山之庵原是讲学之处。不禁含笑,可不就是吗?那一个下午的听雨,不恰是听心,不正是听禅吗?
其他文献
一、文体的尴尬   散文在我国可谓历史悠久、积累丰厚。它不仅是我国文学的正宗,是最大的一笔文化遗产,而且是中華民族情感的凝聚,中华文化精神的寄托和中华民族智慧的浓缩。散文在古代成就辉煌,“五四”以后,散文同样取得不俗的成绩。新文学的第一个十年,“散文小品的成功,几乎在小说戏曲和诗歌之上”(鲁迅语)。20世纪的最后十年,散文则力压小说和诗歌创作,几乎成了一种“时代的文体”。这些都是文学史不争的事实。
期刊
陕西小吃里有一种圆形的饼子,表面坑坑洼洼,凹凸不平,质地酥脆,表面色泽洁白中杂以金黄,外地朋友觉得很稀奇,本地民众见惯不怪,那就是吃了一辈子的“石子饼”么。  “石子饼”是陕西关中地区一种别具风味的食品。因为制作时是把饼胚放在烧热了的石子上面烙制的,故而得名。“石子饼”又称石子馍、干渣馍等。由于它历史久远,几乎与人类学会用火烹制熟食同步,所以应算作食品中的“活化石”。  石子饼制作并不复杂:面粉加
期刊
一  在一般印象中,教师的生活虽然辛劳却充满阳光,因为永远有那么多青春的笑脸呼喊你,那么多成功的毕业生感谢你。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把培养人才、塑造未来的希望寄托给教师,因此,这无疑是人世间最光明的职业。  但是,教师也有黑夜。  多少次长吁短叹、辗转反侧,为了课堂、教材、成绩,那还算是轻的。更伤心的噩梦,是学生专业的堕落,品行的沦丧,甚至,是他们身体的危殆,生命的殒灭。  家人遇到麻烦已经使我们寝食难
期刊
唐 周昉 簪花仕女图  我们对唐代女性的风貌大体有这样的印象:体态丰腴,珠圆玉润,云髻高耸,娥眉晕染,衣着华丽,低胸长裙,薄纱轻绕,端庄高贵。没错,这就是大唐,尤其是天宝以后唐代贵族妇女的典型形象。而这些具象的认知很大程度上来自于唐代绘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以至于把唐代描绘贵妇生活为主题的绘画品类称作“精工仕女画”。这其中最著名的画家就是周昉。  周昉,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字仲朗,又字景玄,生卒
期刊
《雨》  春夏,读黄锦树的《雨》。瞬间,闷热难耐的南宁,就长驱直入南洋的雨林了。真所谓,腐草为萤,土润溽暑,大雨时行,那种无雨却湿人的溽热潮湿和神秘幻魅,那种“无边无际连绵的季风雨,水獭也许会再度化身为鲸”。黄锦树似乎在为此刻南宁电闪雷鸣的台风雨肖像,读着读着,有种穿心而过的力量,任由“大雷小雷在云里奔逐”,一页页翻阅,心底不时涌出无数的歌。  19岁以前生长在马来西亚的胶林里,这于华裔作家黄锦树
期刊
我不是秦腔戏迷,甚至在年轻时,都谈不上对秦腔有多少好感。那时候一听到那些演唱者,仅为一两句台词,就要在木刀杀公鸡般的二胡的咯吱声中,像拽拉裹脚布那样哼叽个没完没了,难免心生厌烦,觉得那些搔首弄姿唱戏的和仰着脖子看戏的,个个无聊透顶。  然而伴随年岁的增长,曾对西洋音乐和歌剧无比倾心的我,朝三暮四的目光在收缩,乱飞乱撞的野心在回归,这才开始留意起身旁老古董般的秦腔来。秦腔衍生于八百里秦川,既为秦人所
期刊
一   在北极旅行,不碰见工业开发景象很难。许许多多的后勤保障线、交通线和通信线路经过这一地区。我在几年之内经过普拉德霍贝四五次,并参观了加拿大群岛的铅锌矿,巴芬岛斯特拉斯科纳湾的纳尼西维克矿,以及小康沃利斯岛的北极星矿。一年冬天,我还参观了梅尔维尔岛雷波因特附近泛北极石油公司的设施,及其在马更些王岛和洛希岛附近位于海冰上的钻井架。   我为何去上述那些地方参观,我自己也说不太清楚。我在普拉德霍貝
期刊
一   站在高岗上,渴望一条蜿蜒曲折的大河出现在眼前,由南向北或由北向南,由东向西或由西向东。远眺时,纵然不会看到大河的流动,那像油画中渲染的色彩,也会泛着银锭般的白光、透出宝石般的蓝色。这看似随意的浓墨重彩里,大河在奔流、咆哮、汹涌。   不能说到新疆就是为了寻找河流,这样会遭人咒骂的。都知道那里茫茫的大漠和戈壁滩渴望水,比饥渴的男人渴望女人还要过之而无不及。   没有刻意地寻找河流,一条条大河
期刊
地理的意義上,新疆之于中国,是西北版图上连接欧亚大陆的一块腹地(通商要道),是地广人稀的大边疆。可是不管你到没到过新疆,有没有深度地漫游过新疆,只要你对新疆投注过热情,心灵的、身体的,你或许更愿意把新疆看作是一份心的神往——听听这些山脉河流的名称吧: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阿尔泰山;塔里木河(“脱缰的野马”)、伊犁河(“光明显达”)、叶尔羌河(“朋友的村镇”“崖上的城市”,汇入塔里木河)、额尔齐
期刊
钱穆先生在《中国历史精神》一书中有云:“从前唐朝时,江西人开始兴起,那时期从北方到广东,都经由江西赣江流域。广东为沿海大口岸,江西是一条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往返不绝。我们读王勃《滕王阁序》,直到韩愈的《滕王阁记》,便可想见当时之盛。文化随物质文明而提高,江西文化之提高,也是有它的背景的。”  我大致也是从这样的阅读当中认知着江西文化在整个中国的位置。从书本得来的知识,体会终究浅薄,欲领教“江西人之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