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经济遭遇金融风暴的背景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靠什么?当中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都出现问题时,未来的经济发展依靠什么?靠政府、靠穷人、靠富人、靠中级阶级,还是靠谁来拉动经济?
从新加坡经济发展说起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也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成效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2011年数据显示,新加坡是全世界投资移民门槛最高的国家。
以前,新加坡是个小港口,靠地理优势打造物流中心;南来北往的商船,都把新加坡当中转站,造就了新加坡人种、文化的丰富性。然后,政府耗资打造基础设施,打造旅游业。西方的旅客向往中国,必定先去新加坡,这里语言没有障碍、多味美食林立,能见识印、中、巫、欧等国的风土民情。接着,打造金融业、生物科技业、教育业、医疗业。这么小的国家,居然那么富有,几乎家家有车。
发达国家,在经济进入常态运行以后,会对政府集中的调控经济要求少一些,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因素当然也存在,自从新兴工业体快速发展以后,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也开始制定这种发展性战略,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被后发的工业国家超越,比如日本。
像英国、美国这种垄断性的超级大国,不是没有经济发展规划,只不过不会用“五年计划”、“十年计划”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方案来呈现在公众面前,他们更多的是把发展规划分解到社会的各个生活领域当中。为经济制定发展规划,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
尽管中国和新加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国家,新加坡在经济上更像有着400万员工的一艘船,这里有正式员工、合同工人、临时工、大量的退休工人,这个公司的产业覆盖了方方面面,这艘船制定一个明确的航向,在全球经济斗争的“丛林”中,新加坡的地位相对脆弱,它不能犯任何错误,一旦犯错误,国家的优势地位可能荡然无存,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要非常小心。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不是一条船,而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这样庞大的规模,使其有了抗风险能力。我们能执行大量大规模的计划,这是优势,同时这种“大”,也给在某个领域中犯错误埋下了隐患。
中国的战略和新加坡两个国家之间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各自的道路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不同,新加坡给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启示:在这次战略当中明确提出,目前5%的增长率不可持续,新加坡未来争取稳定到3%到5%这样相对比较保守的数字,这种保守的态度是已经习惯于快速发展30年的中国所应该借鉴的一点。
拉动内需要有中产阶级
中国的内需不足,主要是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来拉动。看看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就会明白:内需不足是怎么形成的。拉美的贫穷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缺乏一种财富积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个例子,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有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了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一千万,矿主把其中的百分之五十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五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
工人手里有钱,就要安家落户,出现住房需求。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矿主开出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要雇用工人,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家人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
几年之后,这个地方出现了一百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需求,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别的需求,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五十年过去之后,这个地方的矿被挖光了,成了一个十万人的繁荣城市。
另外一种情况,同样发现了金矿,有人来投资开采,雇了一百名工人,每年获利一千万,矿主把百分之十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人一万。这些钱,只够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九百万,看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嫁给矿主做小老婆。五十年过去之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盗女娼。
两个例子,非常简单,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这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今天的美国人,应该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们,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社会财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他用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要让工人都买得起T型车,他给工人发高工资,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价格大幅降低。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
不能单靠政府拉动经济
中国十三亿人口,谁能养活?除了自己,没人做到。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这里,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关键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应该怎么做,任凭贫富二极分化?还是创造现代社会,让大多数国人能够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中国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拉动经济。政府无论出手几万亿,对中国经济规模发展都是不中用的。无论修成了多少基础设施,最后上面要有车跑,才有持续的经济增长。所以,要两手并举:一手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未来的增长瓶颈启动投资;另一手就是体制性政策,以改革激发经济活力。
第一点是价格。价格管制,即使在高通货膨胀时期也是错误的,那仅仅管住了“温度计”,却不能管住“温度”。在任何情况下,价格管制总是扭曲的经济行为。像汇率、利率、资源价格有更重要的功能,要在这些领域让价格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灵活的相对价格反映供求,可以帮助产业、企业发现机会、及时调整投资和经营的方向。否则,内需和外需都是很抽象的概念,离开了相对价格的指引,究竟什么是内需,什么是外需,谁也讲不清楚。
第二点是税收。关于税收政策,减少增值税的内容,这是对的。减税的力度远远不够。春季过后,经济低迷景象进一步加剧的话,不妨考虑更大幅度的减税措施。要算清一笔账:究竟等企业垮了以后搞社会政策救助,还是先采取减税措施让企业能撑下去?减税不光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消费税,都要考虑大幅度地减。进口税能免则免,否则顺差绝对量增加,不是好事情。
第三是信心。总的来讲,现在信心不足、投资不足,国内很多高利润行业开放不够。不是民间没有力量或没有兴趣,而是开放不够。中国加入WTO,在电信、民航、电力这些大行业,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开放与改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这些领域以及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市场,开放还有很大空间,有很多潜在的投资机会,问题是不许准入,谁也没有办法。
第四是体制。近年来,汇率机制引导的出口过旺,调控政策的重点就集中于抑制国内产业的产能和投资。开始是三大过热行业,后来又是九大过热行业,再后来调控房地产,都是抑制性取向,扩大了行政审批和控制。现在,必须加快反向操作,解开那些可以解开、必须解开的体制性绳索,鼓励生产、鼓励创业、鼓励投资。
中国的改革是逼出来的,轻轻松松就高速增长、财政收了很多钱、企业账面很光鲜。投资人大赚快钱的时候,喊改革也不容易有行动。当下民营企业遭遇滑铁卢,龙年的中国经济靠谁来拉动,难道不值得深思吗?
从新加坡经济发展说起
新加坡是东南亚的一个岛国,是全球最为富裕的国家之一,以稳定的政局、廉洁高效的政府而著称。新加坡是亚洲最重要的金融、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也是继伦敦、纽约和香港之后的全球第四大金融中心。新加坡在城市保洁方面成效显著,故有“花园城市”之美称。2011年数据显示,新加坡是全世界投资移民门槛最高的国家。
以前,新加坡是个小港口,靠地理优势打造物流中心;南来北往的商船,都把新加坡当中转站,造就了新加坡人种、文化的丰富性。然后,政府耗资打造基础设施,打造旅游业。西方的旅客向往中国,必定先去新加坡,这里语言没有障碍、多味美食林立,能见识印、中、巫、欧等国的风土民情。接着,打造金融业、生物科技业、教育业、医疗业。这么小的国家,居然那么富有,几乎家家有车。
发达国家,在经济进入常态运行以后,会对政府集中的调控经济要求少一些,自由市场经济理念的因素当然也存在,自从新兴工业体快速发展以后,一些老牌工业化国家也开始制定这种发展性战略,保持自己的优势,避免被后发的工业国家超越,比如日本。
像英国、美国这种垄断性的超级大国,不是没有经济发展规划,只不过不会用“五年计划”、“十年计划”这样一个全国性的方案来呈现在公众面前,他们更多的是把发展规划分解到社会的各个生活领域当中。为经济制定发展规划,其实是一个普遍现象。
尽管中国和新加坡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国家,新加坡在经济上更像有着400万员工的一艘船,这里有正式员工、合同工人、临时工、大量的退休工人,这个公司的产业覆盖了方方面面,这艘船制定一个明确的航向,在全球经济斗争的“丛林”中,新加坡的地位相对脆弱,它不能犯任何错误,一旦犯错误,国家的优势地位可能荡然无存,制定发展战略的时候要非常小心。
对于中国来说,中国不是一条船,而是一个庞大的船队。这样庞大的规模,使其有了抗风险能力。我们能执行大量大规模的计划,这是优势,同时这种“大”,也给在某个领域中犯错误埋下了隐患。
中国的战略和新加坡两个国家之间有很多可借鉴的地方,各自的道路和发展的基本情况不同,新加坡给了一个比较有利的启示:在这次战略当中明确提出,目前5%的增长率不可持续,新加坡未来争取稳定到3%到5%这样相对比较保守的数字,这种保守的态度是已经习惯于快速发展30年的中国所应该借鉴的一点。
拉动内需要有中产阶级
中国的内需不足,主要是没有强大的中产阶级来拉动。看看拉美与美国的差距,就会明白:内需不足是怎么形成的。拉美的贫穷在于它没有形成良好的财富再生体制,缺乏一种财富积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举个例子,假设在一个地方发现了金矿,有一个人投资建了一个矿场,雇了一百个工人为他淘金,每年获利一千万,矿主把其中的百分之五十做为工人工资发下去,每个工人每年收入五万,他们拿一万来租房子,四万可以结婚、生孩子、成家立业,矿主手里还有五百万,可以做投资。
工人手里有钱,就要安家落户,出现住房需求。矿主用手里的钱盖房子,租给工人、卖给工人。工人要吃要喝,矿主开出饭店,把工人手里的钱再赚回来。开饭馆要雇用工人,工人的妻子有了就业机会,也有了收入,一家人的消费需求就更大了。
几年之后,这个地方出现了一百个家庭。孩子要读书,有了教育需求,有人来办学校,工人要约会、要消费、要别的需求,于是有了电影院、有了商店,五十年过去之后,这个地方的矿被挖光了,成了一个十万人的繁荣城市。
另外一种情况,同样发现了金矿,有人来投资开采,雇了一百名工人,每年获利一千万,矿主把百分之十作为工资发下去,每人一万。这些钱,只够勉强填饱肚子,没有钱租房子,没有钱讨老婆,只能住窝棚。矿主一年赚了九百万,看看满眼都是穷人,在本地再投资什么都不会有需求。于是,他把钱转到国外,在本地根本就不安全,他盖几个豪华别墅,雇几个工人当保镖,工人没有前途,除了拼命工作糊口,根本没有别的需求。唯一可能有戏的就是想办法骗一个老婆来,生一个漂亮女儿,嫁给矿主做小老婆。五十年过去之后,这个地方除了豪华别墅,依然没有别的产业。等到矿挖完了,矿主带着巨款走了,工人要么流亡,要么男盗女娼。
两个例子,非常简单,蕴含的道理非常深刻,这就是拉美和美国不同的发展轨迹。今天的美国人,应该感谢华盛顿,他为美国缔造了最现代、最科学的政治体制;感谢亨利·福特,他一手缔造了美国的中产阶级。拉美国家就没有那么幸运了,他们的大独裁者们,创造了掠夺性的经济体制,以一种豪强的姿态疯狂瓜分社会财富,使整个经济虚脱,再也无力发展。
古今中外所有的商业人物中,亨利·福特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无人能出其右。他用T型车,一手缔造了最初的中产阶级,将美国社会第一个引入了现代社会。欧洲在这一点上,比美国晚了几十年。亨利·福特说:要让工人都买得起T型车,他给工人发高工资,创造了流水线的生产方式,使汽车价格大幅降低。福特公司一跃成为最大的汽车公司,有了钱的工人,可以买汽车,可以买房子,可以做消费,于是中产阶级诞生了。
不能单靠政府拉动经济
中国十三亿人口,谁能养活?除了自己,没人做到。中国用一种渐进的方式,在完成资本原始积累。这里,姑且不说什么权钱交易、制度漏洞、不劳而获,没有一个国家的资本原始积累是干净的。关键在于,在积累完成以后,应该怎么做,任凭贫富二极分化?还是创造现代社会,让大多数国人能够享受改革开放带来的成果?
中国不能仅仅依靠政府拉动经济。政府无论出手几万亿,对中国经济规模发展都是不中用的。无论修成了多少基础设施,最后上面要有车跑,才有持续的经济增长。所以,要两手并举:一手是积极的财政政策,针对未来的增长瓶颈启动投资;另一手就是体制性政策,以改革激发经济活力。
第一点是价格。价格管制,即使在高通货膨胀时期也是错误的,那仅仅管住了“温度计”,却不能管住“温度”。在任何情况下,价格管制总是扭曲的经济行为。像汇率、利率、资源价格有更重要的功能,要在这些领域让价格机制发挥更大的作用。灵活的相对价格反映供求,可以帮助产业、企业发现机会、及时调整投资和经营的方向。否则,内需和外需都是很抽象的概念,离开了相对价格的指引,究竟什么是内需,什么是外需,谁也讲不清楚。
第二点是税收。关于税收政策,减少增值税的内容,这是对的。减税的力度远远不够。春季过后,经济低迷景象进一步加剧的话,不妨考虑更大幅度的减税措施。要算清一笔账:究竟等企业垮了以后搞社会政策救助,还是先采取减税措施让企业能撑下去?减税不光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消费税,都要考虑大幅度地减。进口税能免则免,否则顺差绝对量增加,不是好事情。
第三是信心。总的来讲,现在信心不足、投资不足,国内很多高利润行业开放不够。不是民间没有力量或没有兴趣,而是开放不够。中国加入WTO,在电信、民航、电力这些大行业,进行了某种程度的开放与改革,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很大。这些领域以及医疗、教育、文化等领域的市场,开放还有很大空间,有很多潜在的投资机会,问题是不许准入,谁也没有办法。
第四是体制。近年来,汇率机制引导的出口过旺,调控政策的重点就集中于抑制国内产业的产能和投资。开始是三大过热行业,后来又是九大过热行业,再后来调控房地产,都是抑制性取向,扩大了行政审批和控制。现在,必须加快反向操作,解开那些可以解开、必须解开的体制性绳索,鼓励生产、鼓励创业、鼓励投资。
中国的改革是逼出来的,轻轻松松就高速增长、财政收了很多钱、企业账面很光鲜。投资人大赚快钱的时候,喊改革也不容易有行动。当下民营企业遭遇滑铁卢,龙年的中国经济靠谁来拉动,难道不值得深思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