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审美教育主张用美学理论,来完善人的自身素质、提高人的生命质量,提升人的道德修养,以全面培养人的健康和谐人格。语文教育是完善人的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宗旨,以提高人的全面素养为根基,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人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修养,与审美教育有殊途同归之用。语文审美教育,是以语文的内容与特性为对、以塑造全面发展的完美个性为最终指向的形象的情感教育。它对于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文;审美;行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感与美感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两种感官,二者有着许多相似、相通之处。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语感和美感是新课程标准中都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二者如能好好融合,对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语感与美感有着相同的生理机制。语感指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而美感是指对客观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爽心悦目的愉悦感受。显然,二者都是指人对具体可感事物的内反应能力,联结作为客体的对象与作为感觉主体人,因两者相互作用而生成。这种“感”,往往表为“一瞬间”就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的那种心智能或顿悟,但就技能的生理机制而言,它是感觉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内容与形式以及各种变化有了识,并在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了牢固的系统,所以只要遇到一定对象的刺激,就会不假思索地快速感知。这是语感与美感相同之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利用语感和美感之间的教育,特别是合理地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行动方略
(一)积累审美体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说没有一定词汇、语法、逻辑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对语言的锐的反应力和感知力,更谈不上产生美感。古人:“观千剑而后识利,操千曲而后晓声”,“人情练达即文章”,“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积累的意义。例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评价过李白的《蜀道难》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他这样说:“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漾。结尾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在这里,朱先生从音调与节奏方面进行细腻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了这两首诗的不同特色,真切地体验出了言语作品中所透露的情感变化。其中,美感在联想、想象这一层面上可以说达到了和谐一致。著名语言学家滕守尧在分析“珠圆玉润”这一词时说:“在用珠圆玉润去比喻声音时,不仅是传达出一种真切的生理感受,也不仅仅是造成一种和谐感和舒适感,而且还有一种更加微妙的社会性联想,显然这是审美体验带给人们的,这种社会化审美意义深远。
(二)展开大量的联想和想象
著名现象学美学理论家罗兰·英加登在他的《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曾经指出,文学文本是以一种层次构造的方式存在的,一个文本是由四种异质的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一有机整体只有通过夸张的联想和大量的想象,才能最终实现文本的最大文学价值。生活的想象、体验、认识、评价,它本身既制约着读者的思路,又制约着读者的想象。在整个文学创作中,想象是最重要的创作手法,是艺术的再创造活动,更是文学作品实现其价值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凡是在历史上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没有一篇不是通过想象完成的,比如前文我们提到的《蜀道难》,作者李白用象征的笔法写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事实上作者从未亲自走过蜀道,所有的艰难险阻都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文学想象的力量,它可以给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文学空间,给人们带来文学的饕餮盛宴。
(三)教学设计有条不紊
语文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是运用各种方法将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有机融合的过程。只有教学设计有章可循,美感教育才能最终实现。反过来,语文审美教育过程是必须体现教学设计理念,才能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对语文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的体认。科学的教学设计体现的是科学的教学理念,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各种纷纭复杂的关系,对内容做出精巧的设计。才能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把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最终实现善的本质力量,最终使教育过程获得一种审美价值。
三、结语
现代语文教学进行了近半个多世纪,虽然期间经历多次教材改革、课程改革和理念更新,但事實证明,现代语文教育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青年学生道德的丧失和整个社会风气的江河日下,语文教育在其中真是难辞其咎。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语文教育的尴尬局面在当下都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育一直在痛苦的边缘上行走这一点不可否认,语文教学的失败和教学尴尬,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对语文教学理念认知不够,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及家长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只要会识字,文章就会读得懂,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在语文上。而有一部分老师也只注重对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重结构,轻审美,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他们忘了语文归根到底是一门人文学科,应该注重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人性,建立新感性,而审美活动是一种人文现象,也具有人文性。可见,是否重视语文的审美教育,是否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美感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对美的判断在当下尤为重要,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审美价值,并将这一价值做深、做大。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关键词】语文;审美;行动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感与美感是人类最有价值的两种感官,二者有着许多相似、相通之处。在高中语文教育中,语感和美感是新课程标准中都要达到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教育。二者如能好好融合,对培养人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语文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语感与美感有着相同的生理机制。语感指对语言的敏锐的感受力和领悟力,而美感是指对客观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爽心悦目的愉悦感受。显然,二者都是指人对具体可感事物的内反应能力,联结作为客体的对象与作为感觉主体人,因两者相互作用而生成。这种“感”,往往表为“一瞬间”就把握对象的本质特征的那种心智能或顿悟,但就技能的生理机制而言,它是感觉主在长期的实践中对内容与形式以及各种变化有了识,并在大脑皮层的细胞之间,逐渐形成了牢固的系统,所以只要遇到一定对象的刺激,就会不假思索地快速感知。这是语感与美感相同之处。在语文教学活动中,合理地利用语感和美感之间的教育,特别是合理地对学生进行美感教育,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意义重大。
二、高中语文审美教育的行动方略
(一)积累审美体验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说没有一定词汇、语法、逻辑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没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的积累,就不可能形成对语言的锐的反应力和感知力,更谈不上产生美感。古人:“观千剑而后识利,操千曲而后晓声”,“人情练达即文章”,“腹有诗书气自华”,说的就是积累的意义。例如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书简》中曾评价过李白的《蜀道难》和韩愈的《听颖师弹琴》,他这样说:“李诗突兀沉雄,使人得到崇高风格中的惊惧感觉,节奏比较慢,起伏不平。韩诗变化多,妙肖琴音,由缠绵细腻,突然转到高昂开阔,反复漾。结尾的两句就上升的艰险和下降的突兀作了强烈的对比,音调节奏恰恰传出琴音本身的变化。”在这里,朱先生从音调与节奏方面进行细腻的分析,准确地把握了这两首诗的不同特色,真切地体验出了言语作品中所透露的情感变化。其中,美感在联想、想象这一层面上可以说达到了和谐一致。著名语言学家滕守尧在分析“珠圆玉润”这一词时说:“在用珠圆玉润去比喻声音时,不仅是传达出一种真切的生理感受,也不仅仅是造成一种和谐感和舒适感,而且还有一种更加微妙的社会性联想,显然这是审美体验带给人们的,这种社会化审美意义深远。
(二)展开大量的联想和想象
著名现象学美学理论家罗兰·英加登在他的《文学的艺术作品》中曾经指出,文学文本是以一种层次构造的方式存在的,一个文本是由四种异质的层次构成的有机整体。而这一有机整体只有通过夸张的联想和大量的想象,才能最终实现文本的最大文学价值。生活的想象、体验、认识、评价,它本身既制约着读者的思路,又制约着读者的想象。在整个文学创作中,想象是最重要的创作手法,是艺术的再创造活动,更是文学作品实现其价值的先决条件,古今中外,凡是在历史上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没有一篇不是通过想象完成的,比如前文我们提到的《蜀道难》,作者李白用象征的笔法写出了“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但事实上作者从未亲自走过蜀道,所有的艰难险阻都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这就是文学想象的力量,它可以给人创造一个美好的文学空间,给人们带来文学的饕餮盛宴。
(三)教学设计有条不紊
语文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规划语文教学活动的过程,是运用各种方法将教师、学生、教材以及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有机融合的过程。只有教学设计有章可循,美感教育才能最终实现。反过来,语文审美教育过程是必须体现教学设计理念,才能最终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学生对语文教育活动的各个层面的体认。科学的教学设计体现的是科学的教学理念,只有正确处理好教学过程中各种纷纭复杂的关系,对内容做出精巧的设计。才能统揽全局,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教育主体把自己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才能最终实现善的本质力量,最终使教育过程获得一种审美价值。
三、结语
现代语文教学进行了近半个多世纪,虽然期间经历多次教材改革、课程改革和理念更新,但事實证明,现代语文教育取得的教学效果并不尽如人意,青年学生道德的丧失和整个社会风气的江河日下,语文教育在其中真是难辞其咎。不管我们承认不承认,语文教育的尴尬局面在当下都是不容忽视的,语文教育一直在痛苦的边缘上行走这一点不可否认,语文教学的失败和教学尴尬,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对语文教学理念认知不够,长期以来,很多学生及家长认为汉语是自己的母语,只要会识字,文章就会读得懂,不用花过多的时间在语文上。而有一部分老师也只注重对语文课文的文本解读,重结构,轻审美,被束缚在应试教育的框架里。他们忘了语文归根到底是一门人文学科,应该注重陶冶学生的性情,塑造人性,建立新感性,而审美活动是一种人文现象,也具有人文性。可见,是否重视语文的审美教育,是否重视教学活动中的美感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认知、对美的判断在当下尤为重要,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们,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深入研究语文教育的审美价值,并将这一价值做深、做大。
(责任编辑:龙大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