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目的:探讨院前急救路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治疗中的临床效果及预后。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20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分成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自行来院接受院内常规急救治疗,观察组由120急救医生接到医院救治,比较两组患者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及死亡率。结果:观察组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的院前急救,可以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使患者的预后效果得到大大改善,应该在广大群众大力推广。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急诊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及前臂的放射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肌钙蛋白增高及动态心电图变化,发病早期即处于高危状态,1小时内猝死率约50%,心律失常是主要原因,如不及时救治可致死亡[1]。而大部分第一发现者往往是不懂医学知识的普通人群,无法及时有效判断和救治。我院院前急救科不断加强院前急救培训,提高现场急救能力技术水平,加强救治成功率。本文选取院前急救以及自行来院就诊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共计20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20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经确诊。将200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5~72岁之间,平均年龄(52.26±5.35)岁,其中男性患者占50.02%,女性患者占49.98%。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3~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1±7.42)岁,其中男性患者占52.06%,女性患者占47.9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由患者家属自行送院。观察组由120急救人员出车接诊,进行院前急救并送院,具体包括以下流程:
(1)出诊前:120急救医护人员接到电话后确定出诊地点及患者发病情况,通过电话指导患者停止所有活动。携带抢救设备和急救药物,确保救护车在2min内出发。
(2)抵达现场:让患者平卧,绝对卧床休息,并給予持续吸氧3~5 L/min,及时了解患者发病病因、发病时间,查看与询问患者临床症状,并使用12导联心电图检查,正确评估患者病情。
(3)建立静脉通路 为患者建立起及时有效的静脉通路。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需要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输入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抢救药物等。据病情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同时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抗凝,疼痛剧烈者予吗啡静脉注射。
(4)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患者及家属都焦虑不安,容易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的救治。因此,关注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舒缓焦虑心情对患者病情极为重要。
(5)迅速将患者抬至救护车,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快速与医院取得联系,通知手术科室尽快做好介人手术准备。同时让患者家属携带相关证件和病情检查资料前往医院。急救车在开动时要尽量减小报警音量,车速要平稳, 避免急转弯和快速加速。
(6)到院交接:到达急诊室详细向接诊医生及护士交代患者发病情况、既往史、过敏史、现场心电图及其他检查结果、院前临床诊断、治疗措施、用药及病情有无改善等,及时完成院前急救病历并签字。
1.3 观察及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急性左心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现场院前急救后15例死亡,死亡率为7.5%,对照组患者由他人送至医院后接受治疗后38例死亡,死亡率为19%。两组患者最终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院前急救组30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5%,自行送院组50例,发生率为25%,可见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能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组从患者发病到出诊现场救治并转运到医院的时间平均急救反应时间(43.7±5.8) min,自行送院组从发病到家属或同事送至急诊科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28.2±8.9) 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能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往往在家中或转运途中猝死。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致猝死的关键是院前急救指导、现场急救护理措施和科学的搬运技术[2]。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是再灌注,其对时间要求极高,因此从患者发病到治疗的时间越短,疗效越好。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流程能缩短发病至开始救治时间,并充分为患者入院后接受进一步做好准备,从而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近年来,我院院前急救科结合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特点,开拓创新,提倡现场抢救,即急救人员在接到求救电话后立马赶赴现场施救,进行病情评估,争分夺秒,救治同时安全转运患者。通过对来我院救治的两类患者的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使患者在发病现场快速得到救治,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辽霖,黎 威. 院前急救流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效果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8):1685-1686.
[2] 翟风英,刘宏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5,3(6):378-389.
作者简介:冯江黎,朱小芳,梅祖胜,单位,荆州市中心医院,科室,院前急救科,邮编,434000
第一作者简介:冯江黎,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83.3.4,籍贯:湖北荆州,职称: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科室:院前急救120,单位名称:荆州市中心州医院.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院前急救 急诊
前言
急性心肌梗死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表现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及前臂的放射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肌钙蛋白增高及动态心电图变化,发病早期即处于高危状态,1小时内猝死率约50%,心律失常是主要原因,如不及时救治可致死亡[1]。而大部分第一发现者往往是不懂医学知识的普通人群,无法及时有效判断和救治。我院院前急救科不断加强院前急救培训,提高现场急救能力技术水平,加强救治成功率。本文选取院前急救以及自行来院就诊心肌梗死患者资料共计200例实施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报告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1年1月—2016年1月20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所有患者均已经确诊。将200例患者分成两组,每组100例。观察组患者年龄在35~72岁之间,平均年龄(52.26±5.35)岁,其中男性患者占50.02%,女性患者占49.98%。对照组患者年龄在33~69岁之间,平均年龄为(52.21±7.42)岁,其中男性患者占52.06%,女性患者占47.94%。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年龄、性别等)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由患者家属自行送院。观察组由120急救人员出车接诊,进行院前急救并送院,具体包括以下流程:
(1)出诊前:120急救医护人员接到电话后确定出诊地点及患者发病情况,通过电话指导患者停止所有活动。携带抢救设备和急救药物,确保救护车在2min内出发。
(2)抵达现场:让患者平卧,绝对卧床休息,并給予持续吸氧3~5 L/min,及时了解患者发病病因、发病时间,查看与询问患者临床症状,并使用12导联心电图检查,正确评估患者病情。
(3)建立静脉通路 为患者建立起及时有效的静脉通路。如果患者病情严重,则需要建立两条或两条以上的静脉通路,输入抗心律失常药物及抢救药物等。据病情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同时嚼服阿司匹林肠溶片300mg抗凝,疼痛剧烈者予吗啡静脉注射。
(4)心理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起病急,病情重,患者及家属都焦虑不安,容易加重病情,不利于患者的救治。因此,关注患者及家属心理状态,舒缓焦虑心情对患者病情极为重要。
(5)迅速将患者抬至救护车,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快速与医院取得联系,通知手术科室尽快做好介人手术准备。同时让患者家属携带相关证件和病情检查资料前往医院。急救车在开动时要尽量减小报警音量,车速要平稳, 避免急转弯和快速加速。
(6)到院交接:到达急诊室详细向接诊医生及护士交代患者发病情况、既往史、过敏史、现场心电图及其他检查结果、院前临床诊断、治疗措施、用药及病情有无改善等,及时完成院前急救病历并签字。
1.3 观察及评价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发病到开始救治时间、溶栓时间、住院时间、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急性左心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的发生率及死亡率。
1.4 统计学处理
用SPSS18.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频数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实施现场院前急救后15例死亡,死亡率为7.5%,对照组患者由他人送至医院后接受治疗后38例死亡,死亡率为19%。两组患者最终死亡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92,P<0.05)。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院前急救组30例,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5%,自行送院组50例,发生率为25%,可见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能显著降低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急救反应时间院前急救组从患者发病到出诊现场救治并转运到医院的时间平均急救反应时间(43.7±5.8) min,自行送院组从发病到家属或同事送至急诊科平均急救反应时间(128.2±8.9) min,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院前急救组比自行送院组能明显缩短急救反应时间。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后,往往在家中或转运途中猝死。而预防急性心肌梗死致猝死的关键是院前急救指导、现场急救护理措施和科学的搬运技术[2]。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方法是再灌注,其对时间要求极高,因此从患者发病到治疗的时间越短,疗效越好。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流程能缩短发病至开始救治时间,并充分为患者入院后接受进一步做好准备,从而达到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的目的。近年来,我院院前急救科结合急性心肌梗死病情特点,开拓创新,提倡现场抢救,即急救人员在接到求救电话后立马赶赴现场施救,进行病情评估,争分夺秒,救治同时安全转运患者。通过对来我院救治的两类患者的研究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院前急救使患者在发病现场快速得到救治,可以显著提高患者抢救成功率,减少死亡率,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效果,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谢辽霖,黎 威. 院前急救流程应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救治的效果观察[J].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5,26(8):1685-1686.
[2] 翟风英,刘宏霞.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护理体会[J]. 创伤与急危重病医学,2015,3(6):378-389.
作者简介:冯江黎,朱小芳,梅祖胜,单位,荆州市中心医院,科室,院前急救科,邮编,434000
第一作者简介:冯江黎,性别:男民族:汉,出生年月:1983.3.4,籍贯:湖北荆州,职称:学历:本科,研究方向:科室:院前急救120,单位名称:荆州市中心州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