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针对当下语文课堂学生的“学”仍处于折叠挤压、机械僵化的状态的现状,从“开放时空,亲历学习过程”“准确定位,找准问题实质”“再现思维,习得阅读方法”“顺学而导,丰富学习内涵”四个方面阐述了以课堂学习单为支点,让课堂学习从“折叠”走向“舒展”,增强学习实效的策略和思考。
关键词:学习单;学习过程;课堂实效
学习单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支架,学生自主学习的导航仪,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但是,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在学习单导学这一轰轰烈烈表象的背后,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仍处于折叠挤压、机械僵化的状态:自主学习的过程窄化,缺乏真实经历;展示交流的过程僵化,缺乏交互灵动;深化拓展的过程虚化,缺乏再生重构。那么,如何以学习单为支点,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呢?
一、开放时空,亲历学习过程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利用课堂学习单为学生提供学的支撑和引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自由思考,经历语文学习的第一现场,实现真正的学。
如课文《开国大典》中,要完成学习单中的思维导图,学生必须理清整个开国大典的时间节点,要理清时间节点,就必须关注句首以及过渡句中直接表示时间的词语“早上六点”“下午三点整”等,以及隐藏的提示时间的词语“接着”“升旗的时候”。同时,要尝试概括,就必须借鉴图示中已有的范例“入场”“宣布成立”,回到文中获取提炼信息,然后用关键词简洁地概括。学习单中的第二题,更是以学生基于课文中大量句段的阅读、整合重组、比较思考、归纳发现为前提的。
二、准确定位,找准问题实质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定位功能,敏锐捕捉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缺陷、理解程度、思维水平等,发现典型突出的、最具价值延伸的问题,以便在展示交流时能“对症下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执教《开国大典》时,我发现学生在梳理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共性的问题:第一,对于“典礼”“阅兵”“游行”等典型大场面的概括轻而易举。但是,对于典礼过程中小场面的概括困难重重,例如有的将毛主席出场片段概括为“群众欢呼”,显然没有抓住核心主干;有的将“升国旗”“鸣礼炮”分成两个场面梳理,显然是没有关注到“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这个关键信息。第二,找点面结合的语句时,点的句子较容易找到,但是对于面的句子,或者找得不够全面,或者找不到与点对应的句子……因此,恰当准确概括、抓住点面描写一一对应的语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学习,理解内容,掌握策略,是后续展示交流的重点。
三、再现思维,习得阅读方法
在学习单的展示和交流中,不仅要展示学的结果,更要展示怎么学,让隐性思维显性化。
例如《彩色的非洲》一课初读梳理“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时,我发现有好多学生的问题都聚焦在把“植物世界、动物世界”和“自然景观”同时并列梳理,这错误的背后肯定有其形成的原因。我不急于抛出正确的结论,而是刨根问底,让不同结论的两类学生分别说说当时思考的依据。学生紧扣文章中的过渡句纷纷展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激烈的交锋中,不仅实现了思维的对话,更明白了抓住过渡句是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但同时,同样是过渡句,有的承接了前面的一段,有的承接了前面的几段,要仔细分辨。
如此这般,让学习单引发其思维对话的过程,引领学生在思维碰撞、学法比较中弥补思维缺陷,改进阅读方法,习得阅读策略,提升语文能力。
四、顺学而导,丰富学习内涵
教师的“导”要嫁接于学生的“学”,巧借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点、重难点以及空白点做深层处理,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不断为课堂增值。
同样在《彩色的非洲》一课中,在学习了植物世界的彩色之后,我引导学生迁移整理5~7自然段。在整理中,我发现学生提出的困惑大致都指向这两类问题:“作者列举的雄狮、河马、象群等动物的色彩并不美丽鲜艳,怎么说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呢?”“为什么说非洲人强悍、粗犷的音乐是彩色的?”可见,这正是学生认知的矛盾点和理解的困惑点。于是,我趁机出示“非洲动物百科”的链接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作者在动物世界这一段里着重体现的是动物的种类多、形态多,这也是彩色的一种表现;接着,播放最具非洲特色的鼓点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尽情舞动,从中感受非洲音乐热情、活力、奔放的特点;最后小结:彩色不但可以表示颜色多的美,还可以表示形态多的美、有活力的美,甚至是有意义的美,不断拓展“彩色”丰富的内涵。
总之,只要我们真正站在学的视角建构课堂,扎实学的活动,丰实学的过程,丰满学的体验,就一定能让学生的学从折叠走向舒展,从僵化走向灵动,从平移走向深入,使学生在舒展的课堂里不仅学到知识,同时也发展素养、提升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国平.从“折叠”走向“舒展”:生本视域下学导式阅读课堂实施力点[J].作文教学研究,2014.
[2]王书林.翻转课堂:让学生灵动智慧,让学习走向深入[J].语文建设,2014.
[3]黃新艳.学程单:让学生神思灵动[J].小学教学参考,2014.
编辑 李沂蓉
关键词:学习单;学习过程;课堂实效
学习单作为语文课堂学习的一种支架,学生自主学习的导航仪,利于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建构。但是,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在学习单导学这一轰轰烈烈表象的背后,不难发现,学生的“学”仍处于折叠挤压、机械僵化的状态:自主学习的过程窄化,缺乏真实经历;展示交流的过程僵化,缺乏交互灵动;深化拓展的过程虚化,缺乏再生重构。那么,如何以学习单为支点,把语文学习的过程真正还给学生呢?
一、开放时空,亲历学习过程
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我们要利用课堂学习单为学生提供学的支撑和引领,给予学生充足的时空,让学生真正静下心来自由思考,经历语文学习的第一现场,实现真正的学。
如课文《开国大典》中,要完成学习单中的思维导图,学生必须理清整个开国大典的时间节点,要理清时间节点,就必须关注句首以及过渡句中直接表示时间的词语“早上六点”“下午三点整”等,以及隐藏的提示时间的词语“接着”“升旗的时候”。同时,要尝试概括,就必须借鉴图示中已有的范例“入场”“宣布成立”,回到文中获取提炼信息,然后用关键词简洁地概括。学习单中的第二题,更是以学生基于课文中大量句段的阅读、整合重组、比较思考、归纳发现为前提的。
二、准确定位,找准问题实质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发挥主导定位功能,敏锐捕捉学生学习中的困惑、缺陷、理解程度、思维水平等,发现典型突出的、最具价值延伸的问题,以便在展示交流时能“对症下药”,牵一发而动全身。
在执教《开国大典》时,我发现学生在梳理过程中遇到了以下共性的问题:第一,对于“典礼”“阅兵”“游行”等典型大场面的概括轻而易举。但是,对于典礼过程中小场面的概括困难重重,例如有的将毛主席出场片段概括为“群众欢呼”,显然没有抓住核心主干;有的将“升国旗”“鸣礼炮”分成两个场面梳理,显然是没有关注到“升旗的时候,礼炮响起来”这个关键信息。第二,找点面结合的语句时,点的句子较容易找到,但是对于面的句子,或者找得不够全面,或者找不到与点对应的句子……因此,恰当准确概括、抓住点面描写一一对应的语句,引导学生在交流中比较学习,理解内容,掌握策略,是后续展示交流的重点。
三、再现思维,习得阅读方法
在学习单的展示和交流中,不仅要展示学的结果,更要展示怎么学,让隐性思维显性化。
例如《彩色的非洲》一课初读梳理“非洲真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都表现在哪些方面”时,我发现有好多学生的问题都聚焦在把“植物世界、动物世界”和“自然景观”同时并列梳理,这错误的背后肯定有其形成的原因。我不急于抛出正确的结论,而是刨根问底,让不同结论的两类学生分别说说当时思考的依据。学生紧扣文章中的过渡句纷纷展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在激烈的交锋中,不仅实现了思维的对话,更明白了抓住过渡句是梳理课文主要内容的好方法。但同时,同样是过渡句,有的承接了前面的一段,有的承接了前面的几段,要仔细分辨。
如此这般,让学习单引发其思维对话的过程,引领学生在思维碰撞、学法比较中弥补思维缺陷,改进阅读方法,习得阅读策略,提升语文能力。
四、顺学而导,丰富学习内涵
教师的“导”要嫁接于学生的“学”,巧借学生学习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错误点、重难点以及空白点做深层处理,将学生的学习引向深入,不断为课堂增值。
同样在《彩色的非洲》一课中,在学习了植物世界的彩色之后,我引导学生迁移整理5~7自然段。在整理中,我发现学生提出的困惑大致都指向这两类问题:“作者列举的雄狮、河马、象群等动物的色彩并不美丽鲜艳,怎么说动物世界也是彩色的呢?”“为什么说非洲人强悍、粗犷的音乐是彩色的?”可见,这正是学生认知的矛盾点和理解的困惑点。于是,我趁机出示“非洲动物百科”的链接资料,引导学生发现并体会作者在动物世界这一段里着重体现的是动物的种类多、形态多,这也是彩色的一种表现;接着,播放最具非洲特色的鼓点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尽情舞动,从中感受非洲音乐热情、活力、奔放的特点;最后小结:彩色不但可以表示颜色多的美,还可以表示形态多的美、有活力的美,甚至是有意义的美,不断拓展“彩色”丰富的内涵。
总之,只要我们真正站在学的视角建构课堂,扎实学的活动,丰实学的过程,丰满学的体验,就一定能让学生的学从折叠走向舒展,从僵化走向灵动,从平移走向深入,使学生在舒展的课堂里不仅学到知识,同时也发展素养、提升语文能力。
参考文献:
[1]俞国平.从“折叠”走向“舒展”:生本视域下学导式阅读课堂实施力点[J].作文教学研究,2014.
[2]王书林.翻转课堂:让学生灵动智慧,让学习走向深入[J].语文建设,2014.
[3]黃新艳.学程单:让学生神思灵动[J].小学教学参考,2014.
编辑 李沂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