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 语文教学;信息技术;作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101—01
互联网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时也是变革教育的一大契机。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互联网正在教育领域掀起一股革命性的浪潮。而语文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高效融合更是大势所趋,必将给语文教学开创出一个美丽新世界!
一、涉笔成趣,课程内容“美”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形象感强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把课程内容设计成对比鲜明、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如一位老师教《桂林山水》时,利用互联网资源,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水动态视频和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桂林山水的投影,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一位老师在《春》的教学中,设计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飘入一片桃花中,随后屏幕上出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如春草图,就可出现相关的图像、视频、动画等,并伴有文字的范读。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而且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
二、化静为动,课程资源“动”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过,在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时要铭记“化静为动,尺水兴波”这八个字。语文教学时我们要将教材进行开发, 用逼真形象的设计将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景原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语文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如一位老师上《瀑布》一课时,利用互联网将课文相关内容剪辑制成动画片,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三大功效。又如一位老师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播放视频:阳光照射下的西沙群岛,海面波光粼粼、海水五光十色,学生边眼观画面,边听解说,点燃了记忆,引起了共鸣,情绪迅速升温,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艺海拾贝,教学资源“富”起来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里面包罗万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教学手段更为多样,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在庞大的互联网中寻求对教学最有帮助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如一位老师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借鉴网上动画和图片资源,将此文改编成课本剧,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角色配音表演,将小蝌蚪、鲤鱼、乌龟、特别是青蛙的神态、动作、语言一一展示,将小蝌蚪的成虫过程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既强化了记忆,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享受。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一位老师教学《社戏》时,播放江南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等视频场景,如画的风景、如银的月色、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了质的飞跃,课文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四、拨云见日,教学难点“易”起来
课文内容是丰富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对于重难点的突破始终是教学的一个难题。现在,运用互联网资源,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对于“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难点时,用了“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三张图片,说明山势坡度和凿进的方向,凸显工程艰巨。既演示又讲解,难点就突破了。又如一位老师教《斑羚飞渡》,在如何突破斑羚成功飞渡这一问题时,应用信息化手段,将斑羚成功飞渡制作成三维动态图进行展示。通过三维动态图的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鲜活的飞渡图,使学生对斑羚成功飞渡一目了然,课文难点也迎刃而解。如一位老师在教《长征》时,知道通过文本的欣赏,学生不能看见长征时的恶劣环境,也不能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此,他声像并茂,将图像与诗句结合,同步播放。在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屏幕上出现行进在沼泽地上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他们相互搀扶,谈笑风生;当播放磅礴的乌蒙山,绵长的五岭,凶险的金沙江,极地气候的岷山时,学生既对长征恶劣环境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深切地感受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对今天美好生活更加珍惜,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形象,体会了革命精神。
编辑:刘於诚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101—01
互联网成为改变我们生活的巨大推力,同时也是变革教育的一大契机。凭借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技术优势,互联网正在教育领域掀起一股革命性的浪潮。而语文教学与互联网技术的高效融合更是大势所趋,必将给语文教学开创出一个美丽新世界!
一、涉笔成趣,课程内容“美”起来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形象感强的事物特别感兴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把课程内容设计成对比鲜明、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如一位老师教《桂林山水》时,利用互联网资源,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大海,水平如镜的西湖、漓江水动态视频和峰峦雄伟的泰山,红叶似火的香山、桂林山水的投影,学生通过视频和图片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漓江和桂林山水的特点。一位老师在《春》的教学中,设计在一阵悦耳的笛声中,课题飘入一片桃花中,随后屏幕上出现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图五幅小画。用鼠标选择需要播放的段落,如春草图,就可出现相关的图像、视频、动画等,并伴有文字的范读。学生边欣赏画面,边聆听配乐朗诵,然后再让学生跟读。这样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拓宽了信息传递的渠道,而且增大了课堂的语文信息容量,发展了学生形象思维。
二、化静为动,课程资源“动”起来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说过,在打造语文高效课堂时要铭记“化静为动,尺水兴波”这八个字。语文教学时我们要将教材进行开发, 用逼真形象的设计将抽象的、难以用语言表达的情景原理生动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语文的魅力发挥到极致.如一位老师上《瀑布》一课时,利用互联网将课文相关内容剪辑制成动画片,壮观的景象、优美的乐曲、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把学生吸引住了。不仅强化了学生的感知,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取得了学文、悟道、审美的三大功效。又如一位老师教《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先播放视频:阳光照射下的西沙群岛,海面波光粼粼、海水五光十色,学生边眼观画面,边听解说,点燃了记忆,引起了共鸣,情绪迅速升温,教学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艺海拾贝,教学资源“富”起来
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里面包罗万象。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让教学手段更为多样,教学资源更加丰富。所以,作为教师要学会在庞大的互联网中寻求对教学最有帮助的教学资源,为“我”所用,为“生”所用。如一位老师教学《小蝌蚪找妈妈》时,借鉴网上动画和图片资源,将此文改编成课本剧,孩子们争先恐后地抢角色配音表演,将小蝌蚪、鲤鱼、乌龟、特别是青蛙的神态、动作、语言一一展示,将小蝌蚪的成虫过程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既强化了记忆,又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享受。从而达到语文课堂教学的最优化。一位老师教学《社戏》时,播放江南小桥流水、月下行船、水乡社戏等视频场景,如画的风景、如银的月色、淳朴的乡情、可爱的伙伴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对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有了质的飞跃,课文重难点也得到了突破。
四、拨云见日,教学难点“易”起来
课文内容是丰富的,但有主次、难易之分。对于重难点的突破始终是教学的一个难题。现在,运用互联网资源,借助信息化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就容易多了。如一位老师在教学《詹天佑》一文时,对于“开凿隧道”和设计“人”字形铁路难点时,用了“人”字形线路图”和“两端向中间凿进法”与“中部凿井法”三张图片,说明山势坡度和凿进的方向,凸显工程艰巨。既演示又讲解,难点就突破了。又如一位老师教《斑羚飞渡》,在如何突破斑羚成功飞渡这一问题时,应用信息化手段,将斑羚成功飞渡制作成三维动态图进行展示。通过三维动态图的演示,在学生头脑中建构起鲜活的飞渡图,使学生对斑羚成功飞渡一目了然,课文难点也迎刃而解。如一位老师在教《长征》时,知道通过文本的欣赏,学生不能看见长征时的恶劣环境,也不能理解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为此,他声像并茂,将图像与诗句结合,同步播放。在读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时,屏幕上出现行进在沼泽地上浩浩荡荡的红军队伍,他们相互搀扶,谈笑风生;当播放磅礴的乌蒙山,绵长的五岭,凶险的金沙江,极地气候的岷山时,学生既对长征恶劣环境有了感性的认识,又深切地感受到了红军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同时对今天美好生活更加珍惜,帮助学生理解了诗歌形象,体会了革命精神。
编辑:刘於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