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边远山区的数学教学课堂模式一直“传承”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材为本,注重知识灌输,课堂沉闷、压抑、乏味。随着学生的认知水平不断地提高,这种枯燥、无味毫无趣味的课堂模式严重地禁锢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新课标指出:“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数学是一门抽象的课程,只有打破边远山区小学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大胆改进教与学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学会学习数学,在动手实践中体验学习数学的趣味和乐趣,感知数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使学生乐意参与到数学活动中来,才能有效地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数学;提高;兴趣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许多地区的老师已广泛地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而对于一些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指出:“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了有效地提高边远山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农村边远山区小学数学课上改进了教、学的方式,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初见成效。
一、认真组织耐心引导
要使边远山区小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效,首先要认真组织,耐心引导。由于边远山区的孩子个性喜欢自由、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如果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纪律混乱,也无法展开合作交流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它的灵魂,形具神离。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学习情况、性别、个性特点,结合课堂上的表现按每4~6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一位固定的小组长,教师先教会这位小组长管理小组的方法,并告告知具体的职责,让其负责管理小组,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扫清知识障碍,让这些孩子能真正参与小组讨论;如,六年级数学课刚组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每个小组都有一到两、三位基础打不好,甚至连两位数的乘除竖式计算都不会的同学,通过固定的小组长带动小组其他成员在课后进行一帮一学习活动,帮助学困生学会基础的数学知识,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能自觉地参与小组讨论学习后,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长轮流当,就是给小组里的每个成员编上序号(1)(2)(3)(4)(5)(6),然后按照顺序轮流当小组长。每日一换,轮到的小组长要带头发言,发言时要兼顾考虑,尽量让小组内较胆怯的学生先说、鼓励他说,每位成员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刚开始,就这样慢慢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就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创设情景 激励参与
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会流于形式,起到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经验告诉我: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分析和钻研教材,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边远山区的孩子个性淳朴,语言表达能力没有那么流畅,胆子也比较小,更不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等,创设小组合作讨论情景,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孩子们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教学“乘法”时,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今天,老师在上班途中,遇见了一位在卖菠萝的老伯(这个村主要经济收入是菠萝),他今天菠萝大丰收,把满满一车的菠萝逐筐称好后,在算数时,发现今天带的计算机出了故障,他请我帮他算一算总共有多少斤,一共卖了多少钱,所以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帮忙计算。”我给每个小组分配几条数据。例如,每筐60斤的有20筐;每筐65斤的有8筐,每筐70斤的有9筐……每斤卖2元。”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分工合作计算,有些同学计算每组数据的菠萝重量,有些同学计算菠萝总重量,有些同学计算总钱数,各组的小组长进行具体分工,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有准,有条不紊,然后分享各小组的计算思路和结果。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孩子们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及时指导 总结评价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穿梭在小组之间进行巡视,对交流、讨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指导,在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评价。例如,小组成员中有的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不友好,有孩子胆小不敢发言学生,还有些孩子遇到与自己的观点不同就和别人争吵。这时候就要老师给予具体的引导,教育孩子们应该如何与伙伴交流沟通:和同学说话时态度要和善,你可以说:“我是这样想的、能不能听听我的想法等”;我为了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能友好合作,在活动中,我专门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题型训练,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好玩‘分扣子’”时,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十几个方形的、圆形的、两个扣眼的、四个扣眼的混合在一起的纽扣,然后出示活动任务:“按不同标准将扣子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与同伴交流。”每个小组的伙伴一起动手进行分类,在操作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发现有些小组表现得很好,分工合作,有条不紊,我给予表扬。另一方面,对小组分类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合作分类的结果进行汇报,怎么分?可以是自己的方法也可以是小组的方法,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目的是让每个孩子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表现最主动积极,最和谐,尤其关注后进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对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表现好的小组可以获得一次钓小鱼的机会(这是购买的电动钓鱼台,每条小鱼后面贴有奖品纸条,可以兑奖,奖品有文具和小玩具,小玩具可以分享给小组其他成员一起玩)或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他们组颁发各种小奖品。如,小乌龟橡皮擦,小可乐笔等。但是也有表现不够和谐的小组学生在争抢,这些小组活动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这时,我会问:“你们这是怎么啦?说说原因吧。”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做到的?介绍一下你们的经验吧。”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培养边远山区的孩子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从而更有效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興趣。
总之,培养边远山区小学生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数学;提高;兴趣
在新课标理念的指导下,许多地区的老师已广泛地把小组合作学习用于数学课堂教学,而对于一些农村边远山区学校来说,小组合作学习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新课标指出:“有效地改进教与学的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可能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为了有效地提高边远山区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我在农村边远山区小学数学课上改进了教、学的方式,组织孩子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初见成效。
一、认真组织耐心引导
要使边远山区小学的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得有效,首先要认真组织,耐心引导。由于边远山区的孩子个性喜欢自由、好动,自控能力较差,如果组织不好,课堂就会出现纪律混乱,也无法展开合作交流学习,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失去了它的灵魂,形具神离。因此,做好组织工作是有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基本前提。我的做法是,先把班内的学生按学习情况、性别、个性特点,结合课堂上的表现按每4~6个人分成一组,每组中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每个小组通过民主选举,选出一位固定的小组长,教师先教会这位小组长管理小组的方法,并告告知具体的职责,让其负责管理小组,帮助学习成绩差的同学扫清知识障碍,让这些孩子能真正参与小组讨论;如,六年级数学课刚组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候,每个小组都有一到两、三位基础打不好,甚至连两位数的乘除竖式计算都不会的同学,通过固定的小组长带动小组其他成员在课后进行一帮一学习活动,帮助学困生学会基础的数学知识,这样进行一段时间后,大家都能自觉地参与小组讨论学习后,就可以在课堂上进行小组长轮流当,就是给小组里的每个成员编上序号(1)(2)(3)(4)(5)(6),然后按照顺序轮流当小组长。每日一换,轮到的小组长要带头发言,发言时要兼顾考虑,尽量让小组内较胆怯的学生先说、鼓励他说,每位成员要认真倾听他人的发言,别人讲完后,再发表自己的观点,刚开始,就这样慢慢引导学生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后,我班的小组合作学习基本上就能够顺利进行了。
二、创设情景 激励参与
怎样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不会流于形式,起到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呢?经验告诉我:教师一定要认真地分析和钻研教材,把握每节课的重、难点,并深入了解学生的日常生活习惯。边远山区的孩子个性淳朴,语言表达能力没有那么流畅,胆子也比较小,更不善于表现自己,因此在每次小组合作学习活动之前,教师要明确提出本次活动的目标和内容以及完成任务的方法等,创设小组合作讨论情景,用激励性的语言激发孩子们参与讨论,发表自己的见解。比如在教学“乘法”时,在学生掌握了计算方法后,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今天,老师在上班途中,遇见了一位在卖菠萝的老伯(这个村主要经济收入是菠萝),他今天菠萝大丰收,把满满一车的菠萝逐筐称好后,在算数时,发现今天带的计算机出了故障,他请我帮他算一算总共有多少斤,一共卖了多少钱,所以老师想请大家一起来帮忙计算。”我给每个小组分配几条数据。例如,每筐60斤的有20筐;每筐65斤的有8筐,每筐70斤的有9筐……每斤卖2元。”我让孩子们进行小组分工合作计算,有些同学计算每组数据的菠萝重量,有些同学计算菠萝总重量,有些同学计算总钱数,各组的小组长进行具体分工,看哪个小组算得又快有准,有条不紊,然后分享各小组的计算思路和结果。通过创设这样的情景,让孩子们学会用数学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方法,进而有效地提高了孩子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及时指导 总结评价
在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时,教师要穿梭在小组之间进行巡视,对交流、讨论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进行指导,在班级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结束后,教师要适时进行总结评价。例如,小组成员中有的学生不积极参与活动、不友好,有孩子胆小不敢发言学生,还有些孩子遇到与自己的观点不同就和别人争吵。这时候就要老师给予具体的引导,教育孩子们应该如何与伙伴交流沟通:和同学说话时态度要和善,你可以说:“我是这样想的、能不能听听我的想法等”;我为了培养学生在小组合作活动中能友好合作,在活动中,我专门安排一些有针对性的题型训练,如在教学一年级下册数学“数学好玩‘分扣子’”时,我给每个小组准备了十几个方形的、圆形的、两个扣眼的、四个扣眼的混合在一起的纽扣,然后出示活动任务:“按不同标准将扣子进行分类,你准备怎么分?与同伴交流。”每个小组的伙伴一起动手进行分类,在操作时我注意观察每个小组成员的表现,发现有些小组表现得很好,分工合作,有条不紊,我给予表扬。另一方面,对小组分类的情况进行总结,让学生把小组合作分类的结果进行汇报,怎么分?可以是自己的方法也可以是小组的方法,把小组讨论拓展为全班交流,目的是让每个孩子了解自己在小组活动中的表现。同时在组与组之间进行评比,看一看哪个小组的活动开展的最好,哪个小组的同学表现最主动积极,最和谐,尤其关注后进生是否积极地参与活动。对表现好的小组与个人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和生动有趣的奖励,如表现好的小组可以获得一次钓小鱼的机会(这是购买的电动钓鱼台,每条小鱼后面贴有奖品纸条,可以兑奖,奖品有文具和小玩具,小玩具可以分享给小组其他成员一起玩)或根据每个小组的表现,给他们组颁发各种小奖品。如,小乌龟橡皮擦,小可乐笔等。但是也有表现不够和谐的小组学生在争抢,这些小组活动不仅秩序乱,而且任务完成得也慢。这时,我会问:“你们这是怎么啦?说说原因吧。”让学生进行讨论,让表现好的小组说说:“你们是怎样做到的?介绍一下你们的经验吧。”通过这样的教育,让孩子们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并培养边远山区的孩子与他人友好合作的品质。从而更有效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们的数学興趣。
总之,培养边远山区小学生的数学小组合作学习,学生愿意接受,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兴趣更浓厚。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