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儿童文学及其特点
儿童文学作品在国内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国儿童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 各种外国译作也大量涌现。"'儿童文学'这一术语于'五四'时期展露头脚。它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陈子典,2003:43)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1]。
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儿童性。儿童文学的创作者是成人,欣赏者是儿童。真正的儿童读物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心理特征的,它的目的应在于帮助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其次,儿童文学应具有教育性,并且应是广义的、无形的教育。其中包括语言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集体思想教育等等。儿童文学既然是文学,当然还要有文学性。文学的感人之处在于潜移默化中讲究写作技巧[2]。除此之外,翻译儿童文学语言结构要简单。为儿童文学翻译,就要和孩子们交往,要热爱他们、重视他们,要接触儿童、熟悉儿童、了解儿童。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观点去透视原文,用童心去鉴赏,以童趣去体会原文,然后用浅显易懂的儿童语言去翻译,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童趣,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艺术境界,从而给儿童以启迪。
二、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接受美学由德国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塞尔(Wolfgang Iser) 提出,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它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中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决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因素。相反,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一部作品艺术生命的长短,在某种意义上也取决于读者的接受。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从而产生出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期待视野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直觉能力、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等等。读者的期待视野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3]。
三、从接受美学看儿童文学翻译
当把接受美学应用于翻译理论中时,译者成了原作的读者,他的主动参与使他在翻译时会考虑到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儿童,作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应当成为译者的考虑对象。接受美学理论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也给文学翻译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就儿童文学翻译而言,接受美学理论对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语体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语体是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决定性因素。儿童文学的语体特征是由儿童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容易对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感兴趣,如形状、声音、颜色等等。鉴于儿童的接受能力,译文的语体可采用口语化的词汇和句式、恰当的修辞手法及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一)词汇
翻译的关键在于对语言的驾驭,因而选词是个关键。一个外语单词有多个对应的汉语意义,但儿童的词汇量少,生活经验也不丰富,所以翻译时 要考虑儿童的文学理解能力,然后比较每个词的用法,再对照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汇翻译,力争做到语言简洁易懂,准确鲜明。
如《风语河岸柳》中原文:
"Are you feeling ill, Toad? What's the matter?"
"你病了,癞蛤蟆?怎么了?"
"toad"一词翻译成癞蛤蟆而没有译成书面语蟾蜍,因为小读者对蟾蜍可能还没有概念,但对于癞蛤蟆可能较为熟悉,这样翻译既简单易懂又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和童趣。
又如《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中原文:
But it warn't. It was Jack-o'-lanterns, orlightning-bugs; so he set down again, and went to watching, same as before.
但是那并不是。那不过是些鬼火或是萤火虫罢了;于是他又坐下来,照旧眼巴巴地望着。
(二)句式
英语文学作品中多用一些长句、复合句,但这在汉语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一些长句、复合句转化为短句,给小读者喘息的时间,以保持他们往下读的兴趣,同时这也有助于完善儿童的语言能力。
如《白雪和红玫瑰》中原文:
As soon as the dwarf felt himself free he laid hold of a bag which lay amongst the roots of the tree, and which was full of gold, and lifted it up, grumbling to himself: "Uncouth people, to cut off a piece of my fine beard. Bad luck to you!" and then he swung the bag upon his back, and went off without even once looking at the children.
小矮人刚一脱身,就拎起放在树根旁的装满金子的袋子,嘴里嘟哝着说:"你们这两个小笨蛋,竟然把我可爱的白胡须剪掉一截,愿你们遭报应。"说完,他把袋子往背上一搭 ,没有再看看两个小姑娘一眼,就溜走了[4]。
原文中时间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及并列句交织在一起,译者翻译成短句形式符合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又避免了长句给儿童阅读带来困扰,极大提高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修辞
在修辞方面,英汉两种语言都习惯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段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儿童语言的一大特色。儿童文学中一些最基本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拟声、押韵等的恰当运用必将增添译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译作集音乐美、形式美和画面美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陶冶他们的心灵并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言方面,英语作者常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等修辞手段来创造有趣的语音效果,以吸引儿童读者。
如《羊羔和小鱼》中原文:
Eneke Beneke, let me live,
And I to you my bird will give.
The little bird, it straw shall seek,
The straw I'll give to the cow to eat.
The pretty cow shall give me milk,
The milk I'll to the baker take.
The baker he shall bake a cake,
The cake I'll give unto the cat.
The cat shall catch some mice for that,
The mice I'll hang up in the smoke,
And then you'll see the snow.
耶内克,别内克,饶我一次,
我送你我的小鸟,
它能衔来干草。
我把干草给牛吃,
漂亮的牛挤出奶汁。
我把牛奶给面包师,
面包师给我烤蛋糕。
我把蛋糕给小猫,
小猫为我捉老鼠。
我把老鼠挂起来熏,
你就会看到大雪纷纷[5]。
这是故事中儿童做游戏时说的一段话,作者用"seek, milk, take, cake, smoke"及 "eat, cat, that,"押了尾韵,在译文中译者也用了押韵词"鸟,草,糕,猫""吃,汁,师"和"熏,纷"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再现了游戏的趣味性,正好符合儿童文学对语言口语化的要求。
(四)归化和异化相结合
文学没有国界之分,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翻译决不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各国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传统观念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译者在将外国文学介绍到中国时,既要考虑到信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性。
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着异化和归化之争,前者以原文化为中心,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特点;后者主张以译入语为中心,把异国文化变成本国语。对于儿童来说,异化可以学到新东西,但是理解难度大;归化可以使儿童更容易读懂作品,但是他们却了解不到异国的风情。为了最大限度的得到两者的长处,我们可以采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原则,尽量站在儿童的角度,避免把儿童文学变成枯燥的教科书。
四、结语
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儿童文学翻译发挥着引进外国文学、丰富儿童读物、教化儿童成长的作用,应当引起广泛重视。接受美学强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作用,它的导入给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只要译者心中有儿童读者,就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来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接受美学也有据局限性,单方面夸大了读者的作用。总之,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必须充分考虑文学的接受问题,同时也要遵循翻译文学的原则――"信、达、雅"。译者们要重视儿童读者对文学的感受,并用心去体会,只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精力才能完成一部合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袁毅.浅谈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
[2]蒋风.儿童文学原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3]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the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 Minnesot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83.
[4]Grimm,J.格林童话精粹[M].童欣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5]Grimm,J.格林童话精粹[M].童欣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儿童文学作品在国内一直受到广泛关注。本国儿童文学作品层出不穷,与此同时, 各种外国译作也大量涌现。"'儿童文学'这一术语于'五四'时期展露头脚。它是指切合儿童年龄特点、适合儿童阅读欣赏、有利于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陈子典,2003:43)儿童文学是专为儿童创作并适合他们阅读的、具有独特艺术性和丰富价值的各类文学作品的总称[1]。
儿童文学的主要特点首先是儿童性。儿童文学的创作者是成人,欣赏者是儿童。真正的儿童读物应以儿童为中心,合乎儿童心理特征的,它的目的应在于帮助促进儿童的心理发展。其次,儿童文学应具有教育性,并且应是广义的、无形的教育。其中包括语言教育、人格教育、价值观教育、集体思想教育等等。儿童文学既然是文学,当然还要有文学性。文学的感人之处在于潜移默化中讲究写作技巧[2]。除此之外,翻译儿童文学语言结构要简单。为儿童文学翻译,就要和孩子们交往,要热爱他们、重视他们,要接触儿童、熟悉儿童、了解儿童。译者应该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观点去透视原文,用童心去鉴赏,以童趣去体会原文,然后用浅显易懂的儿童语言去翻译,以保持原作的风格和童趣,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人物形象及艺术境界,从而给儿童以启迪。
二、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又称接受理论,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文艺美学思潮,也是文学研究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方法论。接受美学由德国教授姚斯(Hans Robert Jauss)和伊塞尔(Wolfgang Iser) 提出,着重探讨读者能动的接受活动在文学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
接受美学强调接受者的主动性、创造性、强调接受者的需求和审美意识对艺术作品的调节机制。它认为在"作者――作品――读者"中所形成的总体关系中,读者决不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因素。相反,从根本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是为读者创作的,读者是文学活动的能动主体。一部作品艺术生命的长短,在某种意义上也取决于读者的接受。作品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成为现实的、具体的,从而产生出更多的价值和意义。接受美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视野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和文学文本相融合,才谈得上接受和理解。期待视野包括人们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直觉能力、承受能力和接受水平等等。读者的期待视野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因人而异,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发展[3]。
三、从接受美学看儿童文学翻译
当把接受美学应用于翻译理论中时,译者成了原作的读者,他的主动参与使他在翻译时会考虑到译本读者的期待视野。儿童,作为儿童文学的目标读者,应当成为译者的考虑对象。接受美学理论拓展了文学研究的空间,也给文学翻译带来一场深刻的思想革命,它改变了传统的翻译观,为翻译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和研究方法。就儿童文学翻译而言,接受美学理论对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巨大的指导意义。下面我们以接受美学为理论基础,从语体方面探讨儿童文学的翻译策略。语体是儿童接受文学作品的决定性因素。儿童文学的语体特征是由儿童的思维方式决定的,儿童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方式,容易对直观的具体的形象感兴趣,如形状、声音、颜色等等。鉴于儿童的接受能力,译文的语体可采用口语化的词汇和句式、恰当的修辞手法及归化、异化相结合的翻译方法。
(一)词汇
翻译的关键在于对语言的驾驭,因而选词是个关键。一个外语单词有多个对应的汉语意义,但儿童的词汇量少,生活经验也不丰富,所以翻译时 要考虑儿童的文学理解能力,然后比较每个词的用法,再对照上下文选择合适的词汇翻译,力争做到语言简洁易懂,准确鲜明。
如《风语河岸柳》中原文:
"Are you feeling ill, Toad? What's the matter?"
"你病了,癞蛤蟆?怎么了?"
"toad"一词翻译成癞蛤蟆而没有译成书面语蟾蜍,因为小读者对蟾蜍可能还没有概念,但对于癞蛤蟆可能较为熟悉,这样翻译既简单易懂又使文章充满生活气息和童趣。
又如《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中原文:
But it warn't. It was Jack-o'-lanterns, orlightning-bugs; so he set down again, and went to watching, same as before.
但是那并不是。那不过是些鬼火或是萤火虫罢了;于是他又坐下来,照旧眼巴巴地望着。
(二)句式
英语文学作品中多用一些长句、复合句,但这在汉语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在儿童文学作品中。考虑到儿童的接受能力,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将一些长句、复合句转化为短句,给小读者喘息的时间,以保持他们往下读的兴趣,同时这也有助于完善儿童的语言能力。
如《白雪和红玫瑰》中原文:
As soon as the dwarf felt himself free he laid hold of a bag which lay amongst the roots of the tree, and which was full of gold, and lifted it up, grumbling to himself: "Uncouth people, to cut off a piece of my fine beard. Bad luck to you!" and then he swung the bag upon his back, and went off without even once looking at the children.
小矮人刚一脱身,就拎起放在树根旁的装满金子的袋子,嘴里嘟哝着说:"你们这两个小笨蛋,竟然把我可爱的白胡须剪掉一截,愿你们遭报应。"说完,他把袋子往背上一搭 ,没有再看看两个小姑娘一眼,就溜走了[4]。
原文中时间状语从句、定语从句及并列句交织在一起,译者翻译成短句形式符合儿童注意力集中时间较短的特点,又避免了长句给儿童阅读带来困扰,极大提高了儿童的阅读兴趣。
(三)修辞
在修辞方面,英汉两种语言都习惯采用多种修辞手段以增强文本的趣味性和感染力,这些修辞手段对于儿童文学来说是不可或缺的。生动性和趣味性是儿童语言的一大特色。儿童文学中一些最基本的修辞格,如比喻、拟人、对比、夸张、拟声、押韵等的恰当运用必将增添译文的生动性和趣味性,使译作集音乐美、形式美和画面美于一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儿童的阅读兴趣,陶冶他们的心灵并帮他们树立正确的审美观。
在语言方面,英语作者常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等修辞手段来创造有趣的语音效果,以吸引儿童读者。
如《羊羔和小鱼》中原文:
Eneke Beneke, let me live,
And I to you my bird will give.
The little bird, it straw shall seek,
The straw I'll give to the cow to eat.
The pretty cow shall give me milk,
The milk I'll to the baker take.
The baker he shall bake a cake,
The cake I'll give unto the cat.
The cat shall catch some mice for that,
The mice I'll hang up in the smoke,
And then you'll see the snow.
耶内克,别内克,饶我一次,
我送你我的小鸟,
它能衔来干草。
我把干草给牛吃,
漂亮的牛挤出奶汁。
我把牛奶给面包师,
面包师给我烤蛋糕。
我把蛋糕给小猫,
小猫为我捉老鼠。
我把老鼠挂起来熏,
你就会看到大雪纷纷[5]。
这是故事中儿童做游戏时说的一段话,作者用"seek, milk, take, cake, smoke"及 "eat, cat, that,"押了尾韵,在译文中译者也用了押韵词"鸟,草,糕,猫""吃,汁,师"和"熏,纷"等,读起来朗朗上口,有较强的节奏感和音乐性,再现了游戏的趣味性,正好符合儿童文学对语言口语化的要求。
(四)归化和异化相结合
文学没有国界之分,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因而翻译决不是简单的文字间的转换,而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由于各国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传统观念以及所接受的教育理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所以译者在将外国文学介绍到中国时,既要考虑到信息的准确性,还要注意到文化的差异性。
在文学翻译中存在着异化和归化之争,前者以原文化为中心,尽量保留原文的语言文化特点;后者主张以译入语为中心,把异国文化变成本国语。对于儿童来说,异化可以学到新东西,但是理解难度大;归化可以使儿童更容易读懂作品,但是他们却了解不到异国的风情。为了最大限度的得到两者的长处,我们可以采取归化为主,异化为辅的原则,尽量站在儿童的角度,避免把儿童文学变成枯燥的教科书。
四、结语
儿童文学作品对于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儿童文学翻译发挥着引进外国文学、丰富儿童读物、教化儿童成长的作用,应当引起广泛重视。接受美学强调儿童在阅读过程中的参与作用,它的导入给儿童文学翻译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只要译者心中有儿童读者,就会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相应的方法和有效的策略来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但是,接受美学也有据局限性,单方面夸大了读者的作用。总之,译者在翻译儿童文学时必须充分考虑文学的接受问题,同时也要遵循翻译文学的原则――"信、达、雅"。译者们要重视儿童读者对文学的感受,并用心去体会,只有付出足够的耐心和精力才能完成一部合格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袁毅.浅谈儿童文学的翻译[J].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06.
[2]蒋风.儿童文学原理[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1998.
[3]Jauss, Hans Robert. Toward the Aesthetic of Reception [M]. Minnesota: The University of Minnesota,1983.
[4]Grimm,J.格林童话精粹[M].童欣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
[5]Grimm,J.格林童话精粹[M].童欣译,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3.